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字经注释及相关故事  二

  [语译]

  地面上除了人类以外之外,还生长着许许多多的花草和树木,我们把他们总称为植物,这些植物在水里和陆地上都有分布。

  另外,地面上还有很多昆虫、鱼类、鸟类和兽类,我们把他们总称为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飞翔,有的能在地上行走。

  [故事]

  大约在两千年前,中国已有了许多关于花草树木、虫鱼鸟类的奇妙神话。

  《山海经》是一本专门记载古代地理的书。书上说,有座招摇山,山上长了一种叫“祝余”的草,形状有点象韭菜,吃了以后,就象吃了米饭一样,可以有很饱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种树,在树干的地方,有一圈圈黑色的纹理,这纹理有个奇怪的名字,叫“迷谷”,如果把迷谷带在身上,就可以躲避妖魔鬼怪。

  有个传奇而又有趣的国家“黑齿国”,住在这里的人民都长着一口黑牙。在黑齿国的一个山谷里,有棵扶桑树,传说当时天上的十个太阳都会到这里来沐浴,十分有趣。

  这些多彩多姿又有趣的故事,虽然是编造出来的神话,但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这个世界所抱持的浓厚情感呢!

  14、稻粮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人 所饲

  [注释]

  梁:比粟还要大一些的粮食,可以酿酒。菽:豆类的总称。

  麦:北方人主要的粮食,有大麦、小麦、燕麦等。稷:很象高粱的小米。黍:黄米。

  六谷:即稻,梁、菽、麦、黍,稷等六种粮食。豕:猪。

  六畜:即马、牛、羊、鸡、犬、猪六种动物。

  [语译]

  六谷是人类用来维持生命、促进健康的主要粮食。什么是六谷呢?就是稻米、高粱、豆类、麦类、黄米和小米等六种农作物。

  还有六畜是饲养来挤乳、生蛋和供人观赏用的,什么是六畜呢?就是马、牛、羊、鸡、狗和猪等六种牲畜。他们本来都生长野外,后来才被人饲养在家中。

  [故事]

  中国的老祖先们,先学会了畜牧后,才开始播种耕作。

  在尚未动的畜牧前,只能拿着木棒、网子到深山里捕捉野兽;当他们发现一时宰杀不完的野兽,可以关在栅栏内饲养后,大家便把捕捉来的野生动物关了起来,等到需要时,再捉来宰杀,这也就是畜牧的起源。

  以前有着利爪的动物,像牛、马、羊……等,由于被人饲养而不能再随意乱跑,因此那些利爪便慢慢退化了。

  人懂得利用畜牧来供应自己的食物后,又在偶然间,发现牛羊喜欢吃某种谷子,便撒了一些在栅栏四周,没想到,第二年这些谷子竟由一棵棵小幼苗,长成了结满谷子的植物,就这样,人类学会了耕种。

  不过,并非种植物结的果都适合人类食用,在众多野生的植物中,稻子、小米、麦子、黄米、高粱等谷类,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这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主粮“六谷”

  15、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注释]

  喜:愉快、高兴。怒:愤怒、不快。哀:悲伤、哀愁。惧:害怕,恐惧。

  欲;思慕、贪求。具:具有、具备。赤:就是红色。识:分辨、识别。

  [语译]

  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相当奇妙的感觉,有内心很愉快的喜;有很生气的怒;有很悲伤的哀;有很还怕的惧有很喜欢的爱;有很讨厌的恶;有内心贪婪的欲。这喜、怒、哀、惧、爱、恶和欲,我们称之为七情,七情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情感。

  我国古代还有所谓的五色,这五色是古人所说的正统的颜色,包括青色、红色、黄色、黑色及白色。我们的眼睛能够很容易的把这五种颜色分辨出来。

  [故事]

  七种情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如果刻意的去掩饰,反而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困扰,以下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隋朝的长安城,有个叫杜子春的年轻人,由于生活奢侈,因此父母留给他的积蓄,很快被他花光了,后来,他只好到街上去乞讨。

  有一天,当杜子春到街上乞讨时,遇到了一位道士,道士见他颇有慧根,就把他带回山上。道士对杜子春说:

  “我决定将你改头换面,从今以后,你不能有任何的感情,一旦通过考验,你就能修成正果和我一样做道士了。”说完,便让杜子春下山去。

  杜子春牢牢记住道士的话,他不开口说话也不笑,许多认识他的人和他打招呼,他也不理不睬,真的做到了道士所交待的话。

  这时,杜子春不觉有点得意,就在这一瞬间道士出现了,他很生气杜子春如此沉不住气,于是杜子春又恢复乞讨的生活方式了。

  16、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注释]

  甘:甜,辛:有刺激性的味道,比如辣味。含:衔在口中、包容。

  膻:骚味,像羊身上的味道。焦:东西煮或烧的过度所产生的气味。臭:气味。

  嗅:鼻子对各种气味的感觉。

  [语译]

  酸、苦、甜、辣、和咸味是我们平常所吃食物的五种味道,都能够用嘴分辨出来。

  羊的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臭味是五种基本的味道,也是我们的鼻子所能嗅得出的气味。

  [故事]

  在中国民间,有个关于嗅觉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乡下人,成天好吃懒做,他最大的嗜好,就是吃甜食,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是甜的,他都喜欢吃。

  他有一个很灵敏的鼻子,专门用来嗅甜味的,就算是掉了一小颗的糖,他也能用鼻子把它找到。

  他的妻子见他田也不耕,工也不做,生活就成问题了,便要他出去学些技能回来。

  这个爱吃甜食的人,听了妻子的话,之后乖乖出门去了。在路上,他看见一只白鹅掉进泥巴坑里,不久有一群人急急忙忙跑来要找白鹅,他对那群人说:

  “我用鼻子帮你们找找看。”

  于是,他东嗅西嗅的,带领他们来到泥巴坑,大家发现白鹅额果然就在里面,感激之余,便称他为“好鼻师”。

  据说,当好鼻师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无数的蚂蚁,这些蚂蚁慢慢演变到现在,变成了东嗅西嗅的昆虫,正和好鼻师生前的习性一模一样。

  17、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声 宜调协

  [注释]

  匏:匏瓜,可吹出音乐的笙器。土:瓦制的乐器。革:牛皮制的鼓。木:木制的乐器

  石:玉石做的乐器。金:铁制的乐器。丝:制作琵琶琴瑟之类乐器的材料。

  竹:制作管箫之类乐器的材料。平:汉语的第一声及第二声。上:汉语的第三声。

  去:汉语的第四声。入:短促的声音。

  [语译]

  古时候有八音之说是我国古代八种乐器所发出来的声音。什么是八音呢?它包括由紫竹制成的笙器——匏;由黏土制成的瓦器——土;由皮革制成的鼓——革;由木块制成的祝歌——木;由玉石制成的磬——石;由铁制成的钟——金;由韧线制成的弦——丝;由竹制成的箫管——株。说到语言的音调,也有四声之说,即分平、上、去、入等四种声音。这四声必须得到调和,听起来才会感觉到舒畅愉快。

  [故事]好的音乐不但可以调剂身心,还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我国古书中,记载着许多中国传统的乐器,并且也记载了关于以琴会友的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名叫俞伯牙的人,他虽弹的一手好琴,却苦于找不到能与他分享的知音。有一天,他的琴声吸引了一位樵夫前来聆听,这位樵夫名叫钟子期,他被余伯牙的琴声深深感动了。

  余伯牙遇到了这位知音,心里好高兴,便和钟子期结为异性兄弟。

  两人约订明年的今日,伯牙要到钟家村拜访子期,顺便让子期欣赏他的琴艺,时间过的很快,他们约定的时间到了,余伯牙如期去拜访钟子期。

  没想到,钟子期竟然已经过世了,余伯牙悲伤的来到子期坟前,对着子期的坟,将琴摔个粉碎,并发誓从此在也不弹琴了。

  这对因琴而结缘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的却很让人感动。

  18、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子自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注释]

  高:高祖父。曾:曾祖父。身:自己。玄:玄孙子 。曾:曾孙子。

  九族:从高祖父到玄孙子,一共九代的总称。人之伦:人们的尊卑长幼次序。

  [语译]

  从高祖父生曾祖父,从曾祖父生祖父,再从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自己,我自己生儿子,儿子生孙子,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

  从自己的儿子、孙子,一直传到曾孙和玄孙,就是古人所说的九族。这是人们尊卑长幼的秩序,绝对不可混杂越礼。

  [故事]

  汉朝时,有个名叫伟伯余的读书人,每当他犯了错误,母亲总是拿着棍子教训他。孝顺的伟伯余,自知做错了事,便虚心听从母亲的教诲,落在他身上的棍子愈重,他反而感到高兴。

  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竟然哭了起来,母亲便很着急的问他是否打的太重了。

  伟伯余回答说:

  “以前母亲打我,都打的很重,表示母亲身体还很健康,今天,母亲打轻了,可见母亲的身体不如以前了,我怎么能不难过呢?

  这正是伟伯余发自内心的孝心和真情啊!

  周朝时,有个治礼作乐的周公。有一次,周公的儿子伯禽有事要见他,竟连续三次被周公打了出来。伯禽觉得很疑惑,便找贤人商子求教。商子带伯禽到南山上,说:

  “这里有棵乔树,高大又比值,哪里有棵梓树,低矮又卑下,你仔细想想这两棵数,就知道原因了。”

  伯禽着才明白自己当时忽略了尊卑的道理。

  19、父子恩 夫妇顺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注释]

  恩:恩爱,父慈自孝。从:顺从,夫唱妇随。友:友爱。恭:恭敬。序:秩序、次序。

  君:君主。 臣:臣民。 忠:尽己心力以待人处世的美德。

  [语译]

  父亲与儿子间彼此要注重慈爱与孝顺的恩情;夫妻之间必须和睦相处夫唱妇随;身为兄姊的人必须友爱弟妹;而身为弟妹的人则要恭敬兄姊。

  年长和年幼的人在一起相处,必须注重长幼尊卑的次序不可越礼;朋友之间必须以诚相待,相互照顾;一国之君必须尊重他的臣民,爱护他的百姓,如能做到这一点,臣民们自然会对他效忠。

  [故事]

  有个关于夫妇之间顺从和睦的故事是这样的:

  汉朝时有个鲍宣,他娶了桓少君为妻,因为桓少君家里相当富有,所以他嫁过来时,带了许多的嫁妆和奴仆。鲍宣看了,心里很不高心,便要桓少君把这些嫁妆退回娘家。

  桓少君听从了鲍选的话,把仆人都遣了回去,并把嫁妆分给他们,自己换上朴素的衣服,和鲍宣过着艰苦的生活。

  这一则是讲兄弟友爱的故事。

  我国汉朝时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

  有一天,家里突然闯进来几个强盗。这几个强盗把他们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抢光了,就是找不到吃的东西,饿了很久的强盗一见长的白白胖胖的赵礼,便决定将他吃了。

  赵孝连忙跪在强盗面前说:

  “大爷,你们吃我的肉吧!我的肉比较好吃。”

  强盗们被这对友爱的兄弟所感动,于是就放了他们。

  20、此十义 人所同 当顺叙 勿违背 斩齐衰 大小功 至丝麻 五服终

  [注释]

  十义:即夫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顺叙:照着去做、遵守。斩衰:父母去世时子女穿的孝服。齐衰:祖父母去世事时,孙子女穿的孝服。

  大功:为亲兄弟治丧时,所穿的丧服。小功:为堂伯叔治丧时,所穿的孝服。

  丝麻:为外祖父或表兄弟治丧时,所穿的孝服。五服:五种丧服。

  [语译]

  我国古人非常注重十义,认为是每个人都要遵从,不可疏忽的事。什么是十义呢?就是夫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十种美德。另外,对丧礼也应该遵从五服的礼节,什么是五服:就是当父母去世时必须穿斩衰的丧服;祖父母去世时应该穿齐哀的丧服;自己的兄弟去世时,必须穿大功的丧服;伯、叔父去世时必须穿小功的丧服;表兄弟去世时,必须穿丝麻的丧服。

  [故事]

  古代的葬礼和现代的差不多。

  按照习俗,要先替死去的亲人沐浴,然后穿上干净的衣服,还要在他的眼睛、耳朵、嘴巴和鼻孔放一小块玉,玉可以防腐,这也就是希望亲人的尸体不要腐烂。

  官位愈高或愈富有的人,他们所穿的衣裳就愈华丽,而且陪葬品也愈珍贵,至于一般普通人家,就只能用一小束干草盖住了。

  死者的亲人,依据和死者的亲疏关系,穿的孝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丝麻五个等级,就叫做“五服”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在传统礼节里,丧服和丧礼的规定是很繁复的。空子的弟子曾子,曾经这么说:

  “与其在亲人死去以后杀牛来祭墓,不如在亲人还活着的时候,就多烹调些美味食品来孝敬他们。”

  这段话告诉我们,当亲人还健在时,该有的孝道或礼仪就应当遵守,不要等亲人不在了,才做一些弥补的工作,这是没有意义的。

  21、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将说文

  [注释]

  礼:人与人往来应注意的仪节。射:射箭的运动。御:驾驶马车。 书:书法、写字。

  六艺:六种技艺。不具:已经不存在了。说文:书名,全书叫《说文解字》。

  [语译]孔子讲究六艺,认为每个读书人都应该精通六艺,所谓六艺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法、数学等六种技艺。本来古人精通六艺的人很多,但是今天已经不再见到了。

  只有书法这门学问,直到现在还是每个读书人必须休学的课程。只有先识字,才能去研究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这本书,进而研究高深的学问。

  [故事]

  据史书的记载,孔子的门徒中有七十二个人精通六艺,虽然古人认为读书就要学这六项技能,但是,到了我们这时代,凡是讲求专精,只要成了专家,就能为社会国家贡献。

  造就一个专家,首先要归功于文字的发明。

  中国的文字,就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关于他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据说,文字是由皇帝的史官仓颉所创造的。

  神话中曾提到:当仓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天上掉下来许多米,而鬼也在夜晚号哭。不管这些神话是多么不可思议,有一点是我们应该明白的,那就是:文字并非靠一个人或是一朝一夕的时间就能创造完成的,正确的说法,是由沧颉整理而成的。

  中国有一部重要也最完备的“字”书——《说文解字》,专门记录文字的由来,由这本书,我们就能明白中国文字的起源及演变。

  所以,要认识中国文字,就应该读读《说文解字》。

  22、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 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

  [注释]

  古文:这里指甲骨文和金文。 隶:隶书。草:草书。 广学:多方面广泛的学习。

  惧:害怕、恐惧。 繁:多。 略:大略、大概。 原:根本、原由。

  [语译]

  我古代的文字类很多,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和草书,在学习时,一定要把这些文字认清楚,以免混淆补情。

  在整个宇宙里,知识实在太丰富了,如果你想广泛的去学习,那是很不容易也无从学起的事。不过,如果能够大略的做个研究,还是能够了解其中基本的道理的。

  [故事]

  中国文字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不断演变而成的。

  在没有文字之前,聪明的人类要记事或表达意思,多以结绳及绘图的方式来代替。

  据说,到了皇帝时,史官仓颉觉得没有文字十分不方便,就以日月鸟兽的形状所到来的灵感,照着样子画出来,成了最早的文字。

  后来要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可以靠古代的书籍器物,得到概略的了解

  像刻在牛骨和龟壳上的文字,是现今所挖掘到最古老的文字,由于是用刀刻的,所以“甲骨文”的最大特色是转折处多成方角,如“丙”在甲骨文中,便是写成:“四”(下面没有横)。

  金文,是刻在金属上的文字,文字的线条比甲骨文复杂写。后来,有了较进步的大小篆,大篆的结构方正,左右对称,小篆的字体已略具国字的雏型了,线条简化匀称,如“马”字,在小篆中就写“馬”。

  到了隶书、草书时代,中国文字已经到了定型的阶段了

  23、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注释]

  训:教育指导蒙:小孩刚开始读书识字叫蒙。训诂:研究字的意义。 句读:一句为句,半句为读。为学者:做学问的人。小学:指研究字形、字音、字义的学问。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语译]

  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义理,考究实事,不可以马虎从事。首先必须让他们了解每个字的意义,接着再教他们了解句读,使他们懂得如何断点及朗诵。

  研究学问,一定有起头的地方,把小学读完了,便可以开始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了。

  [故事]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识。.

  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

  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麻烦呢!

  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

  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

  “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24、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注释]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的书。 记:记载。 善言:善言善语。

  孟子:孟轲所写的书名。 止:与“只”相同 。

  [语译]

  《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空子的弟子和再传的弟子,把孔子或是孔子弟子曾说过的善言善语,记载编辑而成。

  而《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整本书的主旨,是在谈道德仁义的道理。

  [故事]

  《论语》和《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 最重要的书籍。而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问家,关于他们的故事非常多,因此我们在这里只举一个来说。

  有一次,孔子在教弟子们道理,弟子们照例围坐在孔子的身边,年仅二十四岁的增参也坐在其中,他是个自省能力很强的学生,所以孔子很欣赏他。

  席间,有弟子问孔子:

  “老师,为什么您讲的道理都那么复杂呢?”

  孔子听完这个问题,看看这为弟子,又望望曾参,然后回答说:“我的道理是浑然一体,而能贯通任何事物的。”

  说完,便离开了。

  满头雾水的弟子们围着增参,曾参微笑着回答他们:

  “老师所说的道理,就是我们能推己及人,一切以诚心最重要。”

  虽然是简单的两句话,但是,真要做好,还不太容易呢!

  25、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注释]

  中庸:书名。 孔伋:孔子的孙子,也就是子思。大学:书名。曾子:也就是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修齐:修身、齐家。平治:治国、平定天下。

  [语译]

  《中庸:这本书是孔伋所作的,“中”的意思是不偏,而“庸”是不改变。

  而《大学》这本书是曾参所作,内容则是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德义论语解读
第六章第三节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
安德义论语解读6——雍也篇第六
安德义论语解读—子张篇第十九(5)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解释备注及故事(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