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门媚 : 什么样的诱惑能收买你一次

从传说中汲取养分,改造出新的故事。这是小说家常干的。有的是自觉这么做,有的甚至会应受众需求这么做。我记得好几年前,苏童等好几个作家都接过一个“外单”,应英国一个出版社重金邀请改写中国古代神话。

当时,听说他们要改写孟姜女之类,就觉得很困难啊,传说给人的固定印象太强了,要改出新意,实在很难。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语文课,练习缩写、扩写。练习缩写最简单,剔除皮肉,留下筋骨,便可。就像新闻编辑做的。扩写,经常难倒小朋友。那提供给我们的原文,本来就是语义精到的短文,要无中生有的扩写,简直是画蛇添足。

我至今还记得要扩写“囫囵吞枣”这个故事,我便夸张地描述梨如何多汁,枣如何甘甜,对话的人外貌神情,四周环境。还得了高分。当时我想,这写的全是废话。如果反过来,把我扩写之后的文章,缩写成原文。才应该得高分。

现在我不这么想了。我明白,受众其实挺喜欢,把一个故事,当一个桃子的硬核,从这个硬核长出一棵大树。从大树的枝枝叶叶探究下去,会找到当初的那个硬核。但这些枝叶本身也是重要的。

受众对如何换个角度看待传说中的故事,如何找到新意,比创作者更感兴趣,他们期望着“脑洞大开”。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就是最成功的例子。创作者则在意,如何在老故事里面,装入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比如我们熟悉的王小波的唐人系列故事。

故事是现成的,这时候,作家想表达的观念,就更明确了,但又要把这观念隐藏在故事中,这就很考手艺了。

(资料图:安吉拉?卡特( Angela Carter,1940-1992 ),英国最具独创性的作家之一,书写风格混杂魔幻写实、哥特式、女性主义。以黑暗系童话为主。曾获得切特南文学节奖、詹姆斯.泰特.布雷克纪念等奖项。)

最近我读到的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的《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安吉拉的这本书,是她的作品中很容易读的。歌特风的改编故事。特别是《染血之室》这一篇,出版后在英国争论很多。这个故事很容易解读出不同的观念。比如女权观念等等。很容易成为话题。

这个故事是讲17岁的学钢琴的少女,忽然被一个富有的鳏夫追求,少女嫁过去便发现地下室里,陈列着他杀死的每个前妻的尸体。

这其实就是西方古老的“蓝胡子”的故事,只是作家把它放在了当代。

在这种改编的故事里,故事原型如果是桃树下面的那个已经破裂的桃核,作家表达的观念便像粗大的树枝树干,而一笔笔添上的细节血肉,就是那些茂密的叶子了。

虽然围绕这部小说的是对观念的争论,但我觉得观念并不那么重要,那些细节倒是非常精彩。

安吉拉·卡特那种暗黑歌特风的描写,虽然不符合我的趣味,但我承认,写得很好。

那些细节绵密交织成一个极致奢华世界。那个世界表面上是欢乐的让人沉迷的,沉迷之下是色情与淫荡,在这之后,却有血腥与罪恶。

对于奢华的描写,安吉拉比一般作家高明太多了。拙劣的作家写到财富,能想象的只能是品牌,这就跟普通大众一样,想象中的有钱人的顶级享受便开是价值多少的豪车,拎价值多少的包。这就像大清朝的农民想象慈禧,“犁都是黄金打的”。

安吉拉写初嫁豪门的少女,收到的戒指,是鸽子蛋大的火蛋白石。在西方的传说里,蛋白石会招来厄运。但这不要紧,少女联想到的是这只戒指,是十六世纪法国王后送的,之后城堡女主人代代相传。这才是豪门的样子。

更奢侈的结婚礼物是一条项链。一条两英寸宽的红宝石项链,紧扣在脖子上,就像“一条价值连城的割喉伤口”。作家解释,法国大革命之后,逃过断头台的贵族阶层流行一种反讽的装饰品,即在原先可能遭遇砍头的位置系上红缎带,象征伤口,而男主人公的祖母便以红宝石串成她的缎带。可以玩味死亡,嘲笑死神,这才是更加奢华的叛逆。

当财富已经多到什么都可以买下的时候,生死人命,才更显出价值。所以,变态的男主人公,家藏无数宝物的富翁,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剥夺他人的生命。

女作家一层层地抒写华丽生活,最后剥出这样的真相,逻辑上也是成立的。

小说对财富有着极尽的想象,孤独的古堡中,女主人公陪伴着难以计数的珠宝与艺术品,但这些没生命的宝物已经不再能让她动心,对于此时的她来说,探得男人的内心,才是她想要的。她抗不住诱惑,去到被禁足的密室,发现了男人的秘密,她也就要成为下一个牺牲品。

作家在这部作品中,对财富的这种极致的想象,正是为了写出财富的诱惑,之后,又借这古老寓言的外壳,破解了这种欲望。

小说中,女主人公是靠这传奇的经历,生死关头,才看破财富之惑。这对于还在执迷于攒钱购买名牌的普通人来说,这中间还有无数的阶梯要跨越。但是,这种跨越,并不一定要靠经历,也可如同作者一样,靠想象与思考完成。

(图书信息:[英]安吉拉·卡特/严韵/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昨天和一朋友正好聊到诱惑。他是一位极散淡的人,大学教授,他为前一阵,一位自由派学者改换门庭不解,他设想,什么诱惑能收买自己一次。

他说,除非给一块地。这个说法逗得我哈哈大笑,说,这也太“农民”了。就一条条追问他,“比如说,给你职称,给你儿子名校入学机会,让你全家移民?”他每一条都认真思索了,然后摇头否定。这些是诱惑,但他会拒绝。

那为什么会要一块地,在这动荡的土地,就算有房,也才70年产权?

他说,他要的是一块有相当尺寸和自主的地,比如十公顷,可以是个独立王国,其他人都无法干涉。说到这儿,我明白了,财富诱惑他已看透,他想要的其实是自由与独立。

联想到小说《染血之室》,就发现这古老寓言新的阐释,就是在写欲望、诱惑,以及破执。故事是老故事,观念也非新观念,但这加入时代细节的观念,值得一再探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懂女人最入骨的方式,就是读懂她们的桃色幻想
萨尔曼•拉什迪:安吉拉•卡特《焚舟记》序
把童话改编成情色同人文,她让女性文学更自由
安吉拉·卡特:一场绚烂而单调的文学嘉年华
201609 | 《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
她是世界上最坏的文学女巫,值得你怕,但更值得你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