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辽战争(二):谁更正统
userphoto

2023.08.19 重庆

关注

01 |  契丹拿到了传国玉玺

公元942年,对契丹卑躬屈膝的石敬瑭驾崩,他的养子后晋少帝石重贵继位。

石重贵继位后,不再对契丹卑躬屈膝,并发生了正面冲突,契丹开始进攻后晋。

公元947年,后晋降将张彦泽带领着契丹兵攻破了开封城,后晋灭亡。
石重贵就派人投降书送给了张彦泽,这里面包括传国玉玺。
此时耶律德光还没进开封,张彦泽是实际上的负责人,他纵容部下在开封烧杀劫掠。
十六天后,张彦泽被进城后的耶律德光斩首示众,其中罪名主要是纵部劫掠。
契丹部队,自己也是走到哪儿抢到哪儿的,耶律德光自己进开封,抢的比张彦泽更的肆无忌惮,那么为啥张彦泽却被斩首了呢?
后世认为,张彦泽极有可能私藏了传国玉玺。
耶律德光很快知道了此事,杀了张彦泽,在他家搜到了传国玉玺。
正式基于此,耶律德光在进开封一个月之后,重新建国了,号大辽。
这次重新建国显然是一次宣誓,中原称帝了!!。
尽管因迷信武力,对中原进行了掠夺,激起各地的反抗,没多久被迫撤军北返。
但历史在这里进入了拐点,横跨长城南北的大辽帝国已经完全不同于此前的草原帝国。
它通过移花接木为华夏族后裔(“汉室刘姓”后人),采用中央集权基础上的五京并立制度,前后延续达200多年,不仅威震东亚,甚至到西亚和欧洲。
那时候的世界,有“只知契丹,不知有宋”说法.
契丹成为了中国的象征,今天俄罗斯对中国发音,就是“契丹”。
大辽被大金灭后,耶律大石跑到西域和中亚续建了一个强大的西辽帝国。
西辽不断臣服周边小国,虽被伊斯兰化,但也以中国自居。
所以,真实的历史就是,先有大辽后有北宋。

02 |  宋辽谁更正统?

大辽以“汉室刘姓”后人自居,北宋凭啥自居中华呢?
质疑北宋不算正统而大辽是正统的说法,古已有之。
在古代,正统性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正统性不配得到天下。
华夏帝国改朝换代主要靠的是打仗,最后代表正统主要靠投降或“禅让”。
秦一统天下,汉代秦是子婴投降。
王莽代汉失败,刘秀又把汉朝延续下来。
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汉献帝禅位曹丕。
西晋是司马炎逼曹奂禅位。
八王之乱,衣冠南渡,是为东晋。
东晋后的宋齐梁陈属于内部更迭,禅让继位。
隋朝灭陈,陈叔宝投降,隋朝是正统。
隋末大乱,李渊逼隋恭帝禅位。
从秦到唐,其实华夏正统并没有断。
晚唐因为地方军阀林立,中枢又是宦官专权,党争不断,最后朱温篡唐了开启五代。
后梁朱温受禅于唐,可以当做正统。
但李克用集团继续用大唐天佑年号,李存瑁灭了后梁,沿用唐朝的国号,是为后唐。
这样,后唐算作大唐延续,只能类似东汉继承西汉,后梁类似王莽代汉失败。
接着,后唐是被石敬瑭引契丹人给灭了,建立后晋。
不久后晋被契丹灭了,后晋向契丹投降,契丹建国大辽。
接着刘知远建立后汉,大辽撤出中原,后汉后禅位于后周,后周禅位于宋。
所以,华夏的正统性在五代的后晋出了问题。
作为正统象征的传国玉玺在中原找不到了。
关于传国玉玺,一个观点说,后唐李存珂自焚后没了。
另一些观点,就是文章一开始的历史故事。
后晋灭了后唐拿到了传国玉玺,后晋向大辽投降,大辽拿到传国玉玺,成为华夏正统。
从这点来看,刘知远仅仅是后唐大将,他建立的后汉只是恢复了中原,没有灭亡掉大辽,也没有受禅于后唐,他的正统地位本身就存在问题。
当然史学界也有说法,唐宋大变革时期,王朝的正统随着后唐灭亡而消失了。
这样,辽宋金都不能算正统,正统只有是重开华夏一统天下,代表整个汉族的政权才能算正统,这相当于重新建立一个国家,之前的国家已经法理灭亡了。
所以,不管怎么说,大辽比北宋更具有正统性!
北宋是赵匡胤篡位得来的,他们夺的是后周的天下。
后周、后汉、后晋和后唐一脉相承于沙陀人李克用集团。
后周也没有真正一统天下,只是灭掉了一些割据政权,北方大辽一直在虎视眈眈。
赵匡胤篡位立国以来,必须发起统一战争才能获得正统地位。

03 | 宋太祖的“ 先南后北

统一战争按照“先南后北”的既定路线推进,该方针在《东轩笔录》卷开篇提到了:
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廪虚竭,必先取西川,次及荆、广、江南,则国用富饶矣。今之劲敌,止在契丹。自开运以来,益轻中国。河东正扼两蕃,若遽取河东,便与两蕃接境。莫若且存继元,为我屏藩,俟我完实,取之未晚。
这话是太祖对太宗说的。
只要宋朝平定了南方,取得丰富的经济资源,通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练兵备战,以复苏的国力与契丹相争更有把握。
契丹卵翼下的北汉,作为十国中唯一一个地处北方的割据政权,正好在宋与辽间起隔离和缓冲的作用,为避免平定南方前过早与契丹爆发军事冲突,北汉将留待最后加以解决。
燕云十六州沿着燕山太行山山脉分成山前七州和山后九州,山前七州以北京(幽州)为中心,山后九州以大同(云州)为中心。
山前七州本身属于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上一马平川几乎无险可守,是中原王朝必须拿下的地方,如果山前七州在手,北方防御就变得简单了,作为农耕民族的王朝不再需要和游牧民族的骑兵在华北平原大战了,只需要沿着长城守住关隘即可。
“今之劲敌,止在契丹”。
太祖对燕云地区肯定是有想法的,至少对山前七州是有想法的。
与其每年养几十万军队在几百里平原地带防御,不如和辽国大规模作战,战争拼的是综合国力,如果打赢了,就有险可守了,这样一劳永逸解决王朝隐患。
在北宋眼里,山前七州是一定要拿下来的,至于山后九州,它是产马地,同时也是对山前七州的战略缓冲空间存在。
宋太祖在平定南方的过程中便开始为将来收复幽州的行动作准备。
公元965年,他在宫中设置“封桩库”,把战争中获取的金帛,以及朝廷每年用度的结余贮存在其中,以为收复燕云地区的军费。
据说太祖想用二百万匹绢的“封桩”钱换取契丹归还燕云失地,但从大辽后来的表现来看,太祖显然是想当然了,也也反映了太祖认为北宋在综合国力上有碾压大辽的能力。
契丹自耶律德光撤离开封,本身内乱频繁,尽管此前幽州因周世宗柴荣突然驾崩而逃脱被攻陷的命运,但已经没有进行大规模入侵中原的军事能力了,而是以间接的方式介入中原事务,他们扶植北汉,以对抗后周和之后的北宋。
北宋因“先南后北”的战略,和大辽除了较小的边界摩擦外,也没有直接较大规模的军事交锋。

04 | 雄州和谈

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宋辽处于一种非常奇葩的现象:
在两国接壤的地方,双方军队都非常小心避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只要北宋攻打北汉,双方就直接进行正面军事交锋。
赵匡胤曾问计于张永德,张永德提出:
北汉的兵力虽少却精悍,加上又有契丹支援,并不易攻取。臣以为应该每年多设置游击军,干扰他们的农事,同时派遣使者和契丹沟通,断绝对他们的支援,便可以攻取北汉。
(来自《宋史》)
赵匡胤采纳了张永德建议,把边防军队分割为不同州的部队。
中央给防御州和刺史州等将领在战术上有着充分的自主权,尽量不干预其战术上的操作,让这些将领有足够的随机应变来选择对北汉的抢掠。
面对宋军不断地对北汉进行军事围堵和骚扰,辽军在北汉的请求下频频出兵,双方的接触越来越密切。
960年至967年,辽军不断对北汉进行军事援助,甚至出兵,但没有将冲突扩大到河北地区,宋军对北汉的态度上比较强硬,但在河北的宋辽边界上也保持克制。
冲突的规模反映了双方当时有限目标和手段。
968年,宋辽双方军事冲突出现扩大化,战争终于波及于河北。
969年,北汉皇帝刘承钧驾崩,让战争扩大了。
北宋快速发兵进攻北汉,大将李继勋逼近太原城。
辽军快速出兵,太祖亲征北汉,亲自到达城下督战,在击败辽军第一波援军后,受到第二波辽军冲击,太原城下宋军伤亡惨重,赵匡胤决定退兵。
974年,大辽涿州刺史耶律琮致书北宋权知雄州内园使孙全兴,释放出了与宋改善关系的明确信号,孙全兴也在宋太祖的授意下予以答书,表示要与辽修好。
这就是“雄州和议”的背景,当时北宋正进行着对南唐的战争,需要北方安稳。
975年,契丹派来了使者。
太祖亲自召见契丹使者,并赏赐裘衣、器皿等物,正式恢复两国的友好关系。
曾经不可一世的契丹,终于承认与大宋暂时平分天下。
后晋以来,中原王朝第一次与辽国势均力敌,和平对峙。
“雄州和议”后,大辽确实缩减了对北汉的防务承诺。
宋太祖曾连续三度发起打击北汉的战事,虽然没有彻底消灭北汉,但像北汉地小民贫的国家完全无力承受长期的拉锯战,失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辽若要救援北汉,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辽来说,这是“无底洞”。
随着北宋不断统一南方各国,河东的北汉作为大辽牵制北宋的战略价值越来越小,大辽高层计划抛弃北汉直接和北宋接触。
然而,对幽云的归属问题,双方在雄州和议中却没有明确的结论。
这也为五年之后宋太宗试图收复幽州的高梁河之役埋下了伏笔。
此次雄州和议只是宋、辽两国出于各自的战略考量达成的妥协,它没有能力弥合两国在幽云问题上的巨大认知差异。
幽云地区最重要有天然的山脉河流,成为掌控北方的军事要地,进可攻,退可守。
这东西数千里,让大辽居高临下和北宋对峙,优势明显。
大辽有六成人口在幽云地区,最重要的这些人口都是精通农耕,为大辽提供了粮食生产的供应。
幽云地区有稳定的儒家文化,以及实力强大的门阀,可以为大辽汉化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早在耶律阿保机南下攻略的时候,便延揽了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等汉人谋臣,这些人为此后契丹模仿汉地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以巨大帮助,他们还协助阿保机在契丹境内建造了四十余座“汉城”,用以安置虏获的汉民,开展贸易并生产手工艺品。
军事、经济和政治价值如此巨大,决定了大辽不能轻易舍弃幽云。
总之,从大历史尺度来讲,拥有幽云使大辽帝国成功实现了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整合,其制度法规与统治模式,更为此后金、元、清诸朝所借鉴与效仿。
959年,后周世宗柴荣亲征北伐契丹,周军就收复益津关、瓦桥关、鄚州、瀛州等地,共计三州十七县。
从此,大辽在幽云地区地理名词库里,多了一个名词,叫“关南”。
关南,站在辽朝角度,就是以在瓦桥关以南,大辽曾统治过但被中原王朝夺走的地盘。
热播剧《燕云台》萧燕燕喊出:
“幽云十六州是大辽江山”。
因为在当时的辽国人眼里,幽云是大辽的,关南是大辽的耻辱。
这样就辽一方而言,取得幽云是早年间与石敬瑭达成的协议,与宋并无直接关联。
而就宋一方来说,幽云是中原故土,收复是宋朝完成“大一统”的必由之路。
很明显,“雄州和议”无法维持宋辽间的和平。

05 | 太宗北伐

宋太宗于976年的继位成了宋、辽重开战端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各种迹象表明,宋太祖的非正常死亡和宋太宗的登基都是疑点重重的。
“烛影斧声”坊间传闻让太宗即位备受“统治合法性”的困扰。
为此,他亟需证明自己,消灭北汉、收复燕云,是最佳的选择。
979年,宋太宗亲自统领宋军征讨北汉。
大辽遣使质问此次攻打北汉的意图,宋方的回复十分强硬:
“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和约如旧,不然则战。”
辽景宗派出了耶律沙和耶律斜轸两路援军驰援,但先头部队在石岭关遭到宋军伏击,损失惨重,对于重重包围下的北汉太原城,辽军已是鞭长莫及。
宋军从正月包围太原,可攻城战却进行得并不顺利,“矢集太原城上如猬毛”,但北汉依然拼死坚守,战事足足持续至五月。
五月五日,北汉末代君主刘继元终于献城投降,北汉灭亡。
北汉的失败,在于综合国力上的全面弱势。
北汉单兵作战能力,其实远胜于南方割据政权,和北宋并无太大差距。
宋军尽管取得了最终胜利,但将士的疲乏急需休整,给养也需要补充。
正是北汉的覆灭,宣告了宋辽间的战略缓冲区彻底消失。
宋辽全线接壤,宋辽全面战争风险系数攀升了。
基于此,殿前都虞侯崔翰提出:
“乘此破竹之势,取之甚易,时不可失也“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宋太宗,贸然采纳了殿前都虞侯崔翰的怂恿,决定继续北伐,企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
“雄州和议”后,宋辽间的短暂和平仅维持了五年就告破裂。
宋辽战争全面爆发了。//(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太宗两次北伐都失败了,原因都有哪些?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宋与辽的那些事
优秀的对手成就优秀的你—契丹(乙)
决定宋朝三百年国运的最重要一战,宋太宗以优势兵力为何败北?-今日头条
4北汉末帝刘继元(五代时北汉末代皇帝,刘钧养子,少主刘继恩弟,968—979年在位11年,国亡降北宋后病死)
十国「北汉」五代十国的后期建立北汉能够顽强存在几十年的原因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