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苏关于白令海划界问题的争端:地图与历史

责任编辑:Suzu


今日美国与俄罗斯在北太平洋的海洋边界

(来源:Steven Groves, “U.S. Accession to U.N. Convention onthe Law of the Sea Unnecessary to Develop Oil and Gas Resources”.)


部分专有名词英汉对照:

EEZ:(200-nautical-mil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ECS:Extended Continental Shelf(大陆架延伸);

CLCS:UN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大陆架界限委员会);

U.S.-U.S.S.R 1990 Treaty Line:1990年美苏海洋边界


引言:阿拉斯加转让与美苏海洋边界问题的源起


20世纪70年代,由于两国在白令海(BeringSea)等海域的渔业区发生重叠,美国与苏联在上述海域围绕海洋划界问题产生了争端,而历史上两国曾达成的一份领土转让协议随之浮出水面。

 

美国与苏联(俄罗斯)在以上海域最早的边界被称为“1867年美俄条约线”(U.S.-Russian Convention Line of 1867),得名于1867年的阿拉斯加转让(The Purchase of Alaska)。1867年,美俄达成领土转让协议《俄美割让阿拉斯加条约》(Treaty concerning the Cession of the Russian Possessions in North America by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all the Russians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条约规定,美国以720万美元换取俄国割让俄属北美(Russian America)(即俄国在北美大陆的所有领土及附属岛屿,包括今日阿拉斯加半岛和阿留申群岛)为了明确割让领土的地理界限,条约在阿拉斯加东部和西部各描述了一条边界。其中的“西部边界”,亦即前文所称的“1867年美俄条约线”,构成了两国从白令海(包括西北太平洋)到楚科奇海(包括北冰洋)的最早边界。

 

尽管从名称和内容来看,1867年《俄美割让阿拉斯加条约》很大程度是对领土(一定程度上包括领海)的边界划分,但在条约订立之时,“领土”一词的所指范围主要限于“领陆”(陆地领土)。统一的领海制度没有出现,“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概念更是无从谈起。1867年条约线的划定,仅仅是为了确定了两国在西北太平洋和北冰洋海域附近的陆地和岛屿范围,因而在描述两国边界时,不可能有细致、精确的表达。条约最多指明了1867年条约线上5个基本点的确切位置,而基点之间采用何种类型的曲线进行连接,条约并没有明确规定。条约对边界的描述是模糊和笼统的,美俄两国也没有使用官方地图对该边界加以辅助说明。然而,早在1867年条约签订不久后,美俄两国对“1867年美俄条约线”的具体位置却已经出现了两种截然有别的诠释。

 

以图1、图2为例:两图分别代表了美国与俄国在1867年绘制的美俄地图,图上均隐约可见一条黑线从图幅左下方笔直伸向白令海,再从白令海折向北,沿经线进入北冰洋。粗略来看,“1867年条约线”在两幅地图上并无甚区别,然而,须知两图采用的地图绘制标准,即地图投影方法存在差异,因而在地图所指示的具体位置上大相径庭。(图1采用“圆锥投影法”绘制;而图2则采用“墨卡托投影法”绘制。两种地图的差异在后文将会简略说明)


图1:1867年U.S. Coast Survey Office编制的美洲西北部地图

(来源:U.S. Coast Survey Office, Northwestern America Showing the Territory Ceded by Russia to the United States, 1867.)


图2:1867年J. F. Lewis根据俄国海图编制的俄属北美(阿拉斯加领地)地图

(来源:J.F. Lewis, Map of Russian America or Alaska Territory, 1867.)



冲突:二战后海洋权利的演变与1867年条约线的时代局限


20世纪以来,伴随人类开发海洋资源能力的提升,沿海国家的海洋权利意识日渐高涨;二战后,国家间的海洋权益冲突初现端倪。1958年到1982年期间,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接连召开,通过《领海与毗连区公约》、《大陆架公约》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重要国际法律,对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概念和权利作出较清晰的界定。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也在这一时期出台和颁布的一系列宣言、法律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布《杜鲁门公约》(Truman Proclamation),宣称“处于公海下且毗邻美国海岸的大陆架底土和海床的自然资源均属于美国所有,受美国的管辖和控制”;1976年,美国率先实施《渔业资源保护和渔业管理法》,单方面将本国渔业经济区由沿海12海里扩展至200海里。作为回应,苏联在同年也出台法律,将本国渔业经济区扩大至200海里。而这样一来,在从西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广阔海域上,两国渔业区出现了面积巨大的重叠区域。

 

为此,两国在1977年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谈判。双方经过多次交涉,同意在1867年条约线的基础上确定两国海洋边界。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该边界本身所具有的缺陷很快便突显出来。


图3:使用墨卡托投影绘制的地图

(以墨卡托法绘制的地图上,经线和纬线是两组互相垂直的平行直线,所有纬线长度相等)


图4:正轴球心投影图上的大圆航线(西雅图—上海的“最短路径”)

(以圆锥投影法绘制的地图上,所有纬线构成同心圆圆弧,经线为呈放射状的直线束,经线之间的夹角小于实际经度差)


图5:墨卡托地图上的大圆航线(实曲线,对应图4)
与等角航线(虚直线)(西雅图—上海)

(同样是从西雅图到上海,两幅地图上的“最短路径”展现在同一幅地图上却截然不同)

(图3至图5引自:孙达,蒲英霞编著:《地图投影》,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68、70页。)


1867年条约线的北段(从白令海峡南端至北冰洋)由于沿经线径直向北延伸,具体位置易于确定,几乎未见争议。但在南端(白令海以及西北太平洋区域),条约只是使用了“边界走向大致是西南方向”这样的模糊用语来描述边界。因而两国围绕划界标准产生了巨大分歧:美国在谈判中主张采用大圆航线(Great Circle Line,在球心投影地图上连接两点之间的直线段,该线段的实际长度等于两点在球面上的最短路径,见图4);苏联则主张采用等角航线(Rhumb Line,在墨卡托地图上连接两点之间的直线段,见图5)。由于地图绘制方式的不同,使用两种划线方法划出的边界,展现在同一幅地图上是迥然有别的(图3至图5能较好说明这一问题)。双方对1867年条约线的具体位置各执一词,产生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边界线,由此形成了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区域(详见图6阴影部分)。


图6:美苏两国白令海争议海域(阴影区域)示意图

注:美国主张按照大圆航线(东线)划界;苏联主张按照等角航线(西线)。

(来源:Vlad M. Kaczynski, “US-Russian Bering Sea Marine Border Dispute: Conflict over Strategic Assets, Fisheries and Energy Resources”, Russian Analytical Digest, no. 20 (May 2007), pp. 2-5.)


在此期间,随着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的召开和海洋法公约的成熟,两国的海洋划界谈判也被纳入国际法框架。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提出沿海国有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对大陆架的所有权可延伸到200海里(特殊情况下可至350海里)。而就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出台前夕,美苏的海洋划界谈判(1981年),已从单纯解决渔业区重叠问题,扩大到对专属经济区、大陆架进行主权划分。



较量:美苏实力消长及美苏关系的变化


考察美苏海洋划界问题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美苏冷战是两国海洋划界纠纷的国际背景。美苏实力消长及美俄关系的变化,深刻影响到两国的划界谈判进程。

 

20世纪70年代,苏联正值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国家实力达到鼎盛,在美苏争霸中明显居于优势,苏联在应用1867年条约线的同时向美国提出渔业补偿条件。美国由于实力相对下降,对苏谋求缓和,被迫同意俄罗斯渔民到传统上苏联所有的白令海捕鱼区进行捕捞,直到苏联渔业完成每年15万吨年税额的鱼类捕捞配额。

 

但到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形势发生反转。美国处于上风地位,态度强硬,在海洋划界上不承认任何特殊的法律依据,苏联所要求的渔业配给补偿也因阿富汗战争被美国取消。而苏联在这一时期国力下滑,内外交困,在对抗中已无力挽回颓势;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出于国内改革的需要,加上对西方世界的好感,推行“新思维外交”,对美更多表现出亲善姿态,寻求妥协退让。正是在这一时期,为改善两国关系,苏联决定将争议大陆架区域让给美国。俄罗斯学者斯卡里多夫(Скаридов)认为,1990年协议是“20世纪90年代苏联实行软弱而消极的国际政策、美国外交极为成功的结果”。这一说法虽然有夸张成分,但美苏划界谈判十余年的曲折历程,不仅是美苏国家实力对比变化的反映,也是苏美关系发展趋势的一种客观折射。




新边界:1990年《美苏海洋边界协定》


1990年,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访问美国期间,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与美国国务卿贝克在华盛顿代表两国政府签订了《美苏海洋边界协定》(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on the Maritime Boundary):大体按照1867年条约线的位置轮廓,确定两国从西北太平洋到北冰洋广大海域的权利归属,从而形成了一条长达1600公里的海洋边界。

 

1990年《美苏海洋边界协定》的最大特点是“旧约新用”,即在基本沿用1867年条约线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含义。但与前者相比,1990年协定划出的边界线有两大特点:第一,在功能上,不仅对领海争议区域进行划界,同时还划分了两国重叠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从而使一条边界同时具备三种属性。这种“一揽子”的解决方式在国际海洋划界案例中非常罕见。第二,美俄边界线的位置和轮廓得到准确描述。1990年协定明确规定了划界所采用的技术规范,以《世界大地测量系统1984》(WGS84)为基准,在附件中明确标示了边界线上87个基点的经纬度坐标。协定对边界的表示方法基本符合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洋划界做出的技术要求。

 

在处理白令海争议海域的问题上,协定实际采用了美国于1983年提出的折中方案,用等角线和大圆线之间的中间线(被称为“实用主义线”),将原有争议区域平分为二,美苏各半。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国在边界线附近划出了4个特殊区域,包括3个“西部特区”(Western Special Area)和1个“东部特区”(Eastern Special Area)(如图7所示),两国约定在上述特殊区域相互交换主权权利和管辖权。


图7:1990年美苏海洋边界(粗实线)对两国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分

(来源:John H. McNeill, “America's MaritimeBoundary with the Soviet Union”, inJohn Norton Moore and Robert F. Turner, eds., Readings on International Law from the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1978-1994, New York: Naval War College Press, 1995, p.222.)

两国交换主权权利和管辖权的具体操作为:苏联将位于1990年美苏海洋边界以东、苏联领海基线200海里以内而美国领海基线200海里以外三个海域(分别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白令海和楚科奇海)划为“东部特区”,美国将位于边界以西、美国领海基线200海里以内而苏联领海基线200海里以外的一个海域(位于白令海)划为“西部特区”,苏联将东部特区的主权和管辖权利让与美国,美国则将西部特区的相同权益让与苏联。




现状:1990年边界的法律地位


1990年协定的签署为历时13年的美苏海洋划界谈判画上句号,但美国与苏联(以及俄罗斯)的海洋纠纷并没有因此终结。在签署协定当天,美国国务卿与苏联外长通过照会约定:两国政府自1990615日开始履行协定,直至协定生效。然而,凡涉及划界方面的条约,必须经过缔约国立法机构审议批准方能生效。《美苏海洋边界协定》虽然于1991年在美国参议院获得高票通过,却没有在苏联解体前被其最高苏维埃批准;俄罗斯在不久后继承了苏联在相关海域的大部分权利,是拥有东部白令海和太平洋边界的唯一政治经济实体,但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时至今日,也没有批准通过该协定。这意味着1990年协定没有成为正式生效的法律,而是处于“暂时适用”的尴尬地位。两国的海洋争端依然悬而未决。

 

相关海域的越界捕捞与渔业补偿问题仍然困扰着美俄两国。2001年时,一艘俄罗斯渔船因越过1990年边界线、在美国专属经济区进行捕捞作业,被美国海岸警卫队扣留。尽管俄外交部发言人辩称,该渔船的越界行为属于误入、是迷失方向所致,类似的俄渔船越界事件在此后仍时有发生。2002年时,俄罗斯议会要求本国政府与美国方面进行谈判,重划白令海和楚科奇海地区海洋边界,引起国际舆论关注。美国方面明确表示其无意重启关于1990年海洋边界的谈判,一方面援引条约禁止俄罗斯船只进入受其管理的水域活动,但另一方面又拒绝依据条约规定,向俄方提供渔业和海洋资源方面的配额补偿。




主要参考文献

安芳:《俄(苏)美在白令海地区海洋划界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14年。

匡增军:《俄美海洋划界争端:法律适用与政治前景》,《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孙达,蒲英霞:孙达,蒲英霞编著:《地图投影》,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Vlad M. Kaczynski, “US-Russian Bering Sea Marine Border Dispute: Conflict overStrategic Assets, Fisheries and Energy Resources”, Russian Analytical Digest, 2007(20), pp. 2-5.

1867年《俄美割让阿拉斯加条约》(Treaty concerning the Cession of the Russian Possessions in North America by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all theRussians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June 20, 1867).

1990年《美苏海洋边界协定》(The Agreement between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on the Maritime Boundary, June 1, 199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令海及其海域划界 案例
澳大利亚、东帝汶海洋争端
中越边界谈判的前前后后
二战后德国与邻国边界、领土争端的解决述评
图说北方四岛的前世今生,日本和俄国的法理依据,谁的更充分?
北冰洋沿海国的海洋划界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