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际典型城市化模式与我国的比较及其启示
作者: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研究所  王  军 来源: 添加日期:10年08月11日
由于各个国家自然资源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以及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治体制上的差异,导致其城市化呈现出多种发展模式,对于经济发展作用效果也很不一样。目前,学术界对于城市化发展模式的主要分类有:根据城市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将城市化模式划分为发达型和发展型;根据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可划分为同步型、超前型和滞后型;根据城市人口集聚方向可划分为集中型、分散型和城乡一体化型等。
本文根据主要的地域类型及其主要特征差异,介绍国际上最为典型的三种城市化模式:西欧的早期城市化模式、北美的蔓延型城市化模式和拉丁美洲的过度型城市化模式,分析其各自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行深入比较,并揭示其借鉴价值。
一、西欧的早期城市化模式
(一)西欧城市化模式的特征
英国是西欧国家城市化的典型代表,其城市化发展是典型的工业主导下的同步、集中型城市化模式。英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期,城市化率从1801年32%到1999年的83%就用了接近200年的时间。英国的城市化的典型特征有:
(1)城市化的启动与圈地运动、工业革命密切相关。圈地运动使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业革命使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吸引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步协调发展。
(2)城市化的部分启动资金源于殖民掠夺和对外贸易。通过大量的对外贸易、殖民霸权及侵略战争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为城市化进程准备了大量的启动资金。
(3)英国的城市化走的是高度集中的城市化。
(4)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化初期,以纺织、煤炭等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为主导工业;第二次技术革命后,机器制造、汽车和电子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代替了原产业结构;后期的产业结构则以服务业为主导。
(二)与我国的比较及借鉴
从人口和土地等资源的国情上来看,我国与西欧国家有很大的相似性: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紧张。但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英国、荷兰和法国三个国家的人口密度都很高,荷兰甚至是中国的2倍以上,但三个国家的人均农业用地面积都远超过中国。一方面是由于国土构成上存在差异。西欧国家的土地构成以平原为主,可利用率高,我国的土地构成复杂,不适宜利用土地比重过高。另一方面,在土地资源的压力下,西欧国家在城市化后期都非常重视农业空间的保护,农业用地在总国土面积当中所占的比重都非常高。经过1976年到1991年15年的发展,三个国家的农田占全国土地的比例几乎没有大的变化,说明城市扩展的同时农田总量基本没有缩减,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扩张发生在森林草场,较少占用开垦了的农田。
表1 中国与部分西欧国家人口与土地资源比较
国家
人口密度
(人/km2)
人均土地(亩)
人均农业用地(亩/人)
1976年耕地比重(%)
1991年耕地比重(%)
城市化率
(%)
英国
240
6.2(1991)
4.72
75.8.
75.7
87.7(1981)
荷兰
381
3.9(1991)
2.05
56.1
52.3
89.0(1993)
法国
106
14.2(1991)
8.48
58.5
59.9
74.0(1993)
中国
137.6
10.9(1991)
1.48
13.5(2007)
44.9(2007)
部分资料来源:张庭伟(1999)
与西欧国家的早期城市化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最大的不同在于所面临的全球环境的差异。西欧的城市化是在工业革命和全球殖民主义的条件下发展的,其城市化道路建立在对全球资源环境的掠夺基础之上,其早期的发展也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忽视资源环境成本而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增长。但当这种城镇化发展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后,他们又凭借工业化带来的资本积累进行治理,或借助其跨国投资优势将“污染工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当前,全球城市化面临的背景已经发生的重大变化,我国不可能再沿袭西欧国家早期的城市化道路,先污染再治理的模式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持续的。但西欧国家采取的集中型城市化道路,以及在城市化过程中对于本国土地资源的保护等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应对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既要推进经济发展,又要实现资源环境保护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城市化道路。
二、美国的蔓延型城市化模式
(一)美国蔓延型城市化的特征
与欧洲国家所经历的漫长城市化进程相比,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显得迅速而激进。从1890年起,仅用了30年时间,美国城市化水平就从30%提高到了51.2%。美国的城市化的特征包括:首先,美国的城市化动力主要是内生型的;其次,高质量城市化进程与农业现代化密切相关。城市化进程中实施的农业现代化政策使其城市化过程不断获得农村剩余人口的支持,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为城市化进程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保证;最后,城市化过程经历了由集中到分散的过程。
都市蔓延和无序扩张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城市地理空间变化之一。美国的蔓延式城市化是在经济高速增长和家庭所有权、政府补贴和高速公路建设、郊区基础设施的投资高速增长等因素的驱动下形成的。二战后,随着家庭汽车的普及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郊外的田园生活模式逐渐由富有阶层向中产阶层延伸并随之普及。1956年至1970年代早期,美国4.3万英里的州际高速公路、快速路以及大量的环路成为都市蔓延的关键。此外,郊区大量边缘城市的出现顺应并助长了蔓延的发展。1970年以来,美国最大的30个中心城市中,仅11个城市人口有所增长,巴尔迪摩和波士顿等中心城市在都市地区人口增长的情况下城市人口还有所减少。Douglas Porter指出,1977~1997年间美国39个人口最稠密的大都市地区中,中心城市人口增长不到100万,而郊区增长3000万。现在五分之四的美国人生活在273个大都市地区内(每个大都市地区拥有一个至少5万人的中心城市)。与之相对应,乡村地区尤其是大都市边缘地带人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都市蔓延形成了分散扩张的城市空间形态,原来城市与乡村各处一方的平衡格局被打破,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向郊外纵深农业地区渗透,造成了城乡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冲突。郊区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包括森林、湿地、野外游乐场所与农田。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和重复建设,从1950年到2000年,美国城市用地从5.9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3.9万平方公里,增加面积相当于1950年城市用地的3倍,快于全国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增长(见表2)。美国总人口和城市人口分别只比1950年增加了86%和116%,而城市用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比重却由1950年的0.65%上升到2000年的2.6%,增长的大部分是郊区用地。50年期间,农业用地共减少了104.6万平方公里。城市的过分蔓延加大了城市的基础设施的配套成本,使聚集经济效益下降,并促使中心城市衰退。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市蔓延及其引发的社会经济影响逐步得到关注,开始反思其城市化模式,为此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主要包括交通导向型开发模式、城市增长边界、棕地再开发等等,但目前的收效还不明显。
表2  1950-2000年美国城市用地、农业和其他用地的变化
年份
城市用地(万km2)
农业用地(万km2)
其他农村用地(万km2)
人口
(万人)
城市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
1950年
5.9
486.2
423.3
15132.
10124
66.9
1960年
10.4
475.6
429.5
17932
13030
72.7
1970年
14.0
445.8
455.7
20330
15465
76.1
1980年
19.1
420.2
476.1
22654
16990
75.0
1990年
22.6
399.2
493.7
24872
19169
77.1
2000年
23.9
381.6
510.0
28142
21868
77.7
1950~2000年增加数
18.0
-104.6
86.7
13010
11744
10.8
资料来源:Estimated from US Census Bureau and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data ;The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United States ,2002
(二)与我国的比较其启示
1、人口总量差异。
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步,由农村进入城市的居民数量都是巨大的,将给就业岗位、设施供给等方面的配套带来巨大的压力。按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国每年增加城市居民数达1300多万,而美国在1980~1990年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3个百分点,城市只新增200万人口。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中国城市化所要解决的问题都要复杂得多。
表3  中国与美国、加拿大人口与土地资源比较
国家
人口密度(人/km2)
人均土地(亩)
人均农业用地(亩/人)
农业用地比重
(%)
人均城市用地[1]
(m2/人)
城市化率(%)
美国(2000)
30.7
48.8
20.3
41.7
1095.2
77.7
加拿大(1996)
3.0
495.2
32.2
6.5
/
76.5
中国(2006)
137.6
10.9
1.48
13.5
105.5
44.9
部分资料来源:白国强.美国郊区城市化及其衍生的区域问题.城市问题,2004(4)
2、资源条件差异
美国是一个土地大国,人少地多,资源丰富。中国是一个资源短缺国家,尤其是水资源、耕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小,生态环境脆弱区多,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具有明显约束。首先,水资源短缺,且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平衡。全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人均2340 m3,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其次,土地资源紧张。人均土地和人均农业用地仅分别为美国的22.3%和7.3%,同时还存在着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尤其是与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不匹配的问题。美国从1950~2000年50年时间因为城市蔓延等因素就造成农业用地共计减少了104.6万平方公里,而仅这部分减少的农业用地就相当于我国目前耕地总量的80.4%。
3、社会制度和价值理念因素
首先是政府的干预程度的差异。中国的城市化政府强调控下与市场相结合的,对人口和城镇的空间布局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政府对城市化发展起着较大的作用。美国作为一个地方自治的纯市场化国家,城镇的发展更多地靠市场的力量来配置;其次是价值理念的差异。传统上所推崇的“美国梦”,以每个家庭都有独立花园住宅及小汽车为目标,这种生活方式和城市蔓延有着直接关系。
总的来说,美国的蔓延型城市化,既有其自身的历史和物质原因,也有着深刻的社会制度和价值文化方面的根源。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美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郊区化现状在我国个别地区已经显现,我们应当吸取美国城市蔓延的教训,在城市发展中控制城市低密度无序扩张。在强刚性约束条件下,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走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的集中型城市化模式。
三、拉美国家的过度城市化模式
(一)拉美国家城市化的特征与形成机制
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速度超过工业化速度,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节的城市化模式。这种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农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却不能为其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从而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城市病”,危害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1、基本特征
拉美国家的城市化是在外来资本主导下的发展的,以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以及布宜诺斯艾利斯等为代表,其基本特征是:
(1)工业化发展滞后于城市化,工业化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不足。到2000 年,拉美城市人口的比重已占地区总人口的78%,但工业人口的比重却不超过35%。
(2)严重的两极分化。贫困人口占到总人口的40%以上,其中60%以上居住在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中。城市中既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产业、高档住宅和相应的现代化设施,同时也存在着原始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缺少最基本公共设施的贫民居住区、被边缘化到城乡结合部的大量贫民窟。
(3)城市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教育、卫生、文化等资源主要被富人占有,穷人很少能享受这个时代的文明生活。
2、形成机制
从成因来看,拉美的过度城市化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首先是农村土地不合理改革的后果,大土地所有制使农村无法吸纳过多劳动力。拉美国家的二元经济特征明显,而且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而且还反映在农村内部。高度集中的土地所有制和机械化、集约化结合的现代农场模式,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但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跟不上城市化的速度,使城市中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劳动力需求。流入人口的技能和素质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大量迁移人口无法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其次,由于拉美各国的国家重建之路异常艰难,国家制度建设尚不完善,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与控制的软弱无力,无法解决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另外,传统文化也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殖民时代的传统深深植根于拉美社会,大众传媒大力宣传城市的美好生活,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好逸恶劳、鄙视劳动的心理,向往和盲目模仿西方国家的富裕生活。
拉美国家人口城市化的畸型发展,不仅没有给城市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也没有给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生机,而且成为整个城乡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发展中国家在推进人口城市化过程中,都十分警惕“拉美陷阱”;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能力、国民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影响,还是不同程度地跌入“拉美陷阱”,最终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与我国的比较
与拉美的过度城市化相比,我国的城市化在与工业化的关系、城镇化道路选择与城乡关系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别:
1、  与工业化的关系
拉美是超前于工业化发展的城市化,而我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也不是完全匹配的,城市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滞后于工业化,存在着一定量的“隐性”城市化现象。
2、  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拉美的城市化一直以特大城市为主,我国的城市化在经过以小城镇主导的阶段后,目前走的是以大带小,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3、  城乡关系
拉美国家的城市化建立在剥夺农民、割裂城乡联系的基础上。我国的城乡关系也存在着二元结构,过去也是通过牺牲农村和农业来完成工业化和城市的积累,后来随着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逐步认识到城乡关系的协调是城市化能够健康运行的基础,目前这种局面正在逐步扭转,走向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化。
表4  拉美国家的城市化与我国的比较
与工业化的关系
城市化道路
城乡关系
拉美国家
超前于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节
惟大城市化
城乡完全割裂
我 国
略为滞后于工业化
以大带小,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逐步走向城乡统筹发展
四、结语
从以上对城市化模式的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世界上各国的城市化模式的形成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由于人口、资源环境、城市化动力、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化模式,其效果差异也很大。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由于时空的差异和国情的独特性,不可能照搬任何一种成熟的城市化模式。目前,人口高增长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体现在社会剩余产品的数量、社会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资源、城市就业岗位供给等方面。在资源与环境胁迫条件下,我国应当充分借鉴世界其他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国情,因地制宜,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晶,谭少华.国内外城市化研究进展综述[J].山西建筑,2007(11).
[2].保罗·诺克斯、琳达·迈克卡西著,顾朝林等译.城市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顾朝林等著.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毛蒋兴,薛德升.世界城市化模式及其对珠江三角洲的启示[J].规划师.
[5].白国强.美国郊区城市化及其衍生的区域问题[J].城市问题.2004(4).
[6].付恒杰.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3(4):18-21.
[7].廖建平,周拥军.城市化:中外对比与中国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
[8].张庭伟.控制城市用地蔓延:一个全球的问题[J].城市规划.1999.
[9].汪东梅.日本、美国城市化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3(9):69-75.
[10].  黄柯可.英美法德俄城市化特点以及出现的问题[J].兰州学刊.1994,(1):34-43.
[11].  仇保兴.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2].  程洪.论20世纪拉美城市化进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拉丁美洲研究,2006(4).
[13].  张惟英.拉美过度城市化的教训与北京人口调控.人口研究,2006(4).
[14].  田雪原.警惕人口城市化中的“拉美陷阱”.宏观经济研究,2006(2).
--------------------------------------------------------------------------------
[1]这里美国的城市用地是指其URBAN AREA,即城市地区的用地。美国人口普查局对城市地区的定义为: “一个人口密度至少每平方英里1000人(每平方公里386人)的核心普查街区组或街区,以及周边普查街区,其总体密度至少每平方英里500人(每平方公里193人) 。”此概念与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概念有所区别。
录入:胡雁霞 责编:钟欣
将本文分享到: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相关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城市发展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供参考。本站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城镇化模式与经验
土地公有制是中国创造发展奇迹的最大奥秘之一
国外典型城镇化模式分析!
拉美贫民窟的源起和改造
高中地理城市化的几种现象
协调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