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咸阳塬上的深水井

咸阳塬上的深水井


一九五七年,我随母亲及两个弟弟从汉中回到老家——咸阳以北三十多公里的底张乡王村。

    这里属于二道塬,距离渭河较远,人称为旱塬。有笑话说:要饭的到这里来,这里的人宁肯给一个馍,也不给一碗水。可见水在这里是多么宝贵。

    我至今也难以忘记小时候在村里为了吃水的千辛万苦,因为这里的井太深,大致在六十多米,吊水的时候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摇动碌辘,一个人坐着拽绳,两个水桶交流着将深井里的水吊上来,再倒在另两个桶里,然后一担一担地挑回家,存放在家里备用的一个大水缸里。这个大水缸一般都能存五六担水。如果要正常吊一次水,一般就得三个人共同完成。

    刚刚回到老家时,我只有六七岁,吊水全凭母亲与邻居们搭伙,那碌辘,我摇不动,那拽绳,我没力气,挑一担水,我更是不行。一直到我十一二岁了,才开始参与这项日常生活的必须劳作。

    要吊水,就得有井绳,而这六、七十米长的井绳,私人家没有,一个生产队也就只有一两条。有时候,为借井绳发愁,因为家家都得用水,井绳的利用率实在是太高了。无奈,只有排队等待。一等就是一两天,故而家里要想不断水,就得有提前量,计算好吊水的日期。

    水是宝贵的资源,更是生命的依存。离开水,万物凋落,人会死亡。在这干旱缺水的二道塬上,水就显得尤为珍贵。家家用水都相当节俭,一家人用一个脸盆一盆水洗脸,难怪塬上人的沙眼较多;很少有人能够天天洗脚,实在不行就用湿毛巾擦擦;不知啥叫洗浴,再热的天也只是用一点水擦洗一下身体;没有用水冲洗的厕所,只有用土垫埋的茅厕……。

    村子里有一个大水池,人们叫它“涝池”,其实就是一个蓄水池。涝池的水全靠苍天所赐,下暴雨后汇集到此;再就是后来依靠灌溉田地时,将渠水放些储存。

    这涝池既是少儿们的“游泳池”(我就在其中游过),更是牲畜饮水的地方。生产队的饲养员们将牛、马、骡子等一批一批赶到这里痛饮一番,再赶回饲养室喂养。

    一切的一切,现在看起来都是那么落后,那么可笑,但在当时,这可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王村的镜像啊!

    应当说,那个时期整个咸阳塬上基本都是如此,的确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塬上乡村。之后,虽然经过合作社、人民公社,依然改变不大,一个工分几毛钱,一年到头没有多少收入。而村貌、村容,以及农民家庭饮用水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正是在建国三十年之后的改革开放中,各级政府才开始重视为民众办实事,先是补助一些钱给各村打出机井,使乡民们终于结束了摇碌辘吊水的落后方式。人们用架子车装一个大水桶到机井旁边灌水,拉回家里,但还是要存放在一个大水缸里,饮用起来并不方便。后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各村才开始修建了自来水系统。

    从此,咸阳塬上的农村彻底结束了人们为饮用水而要付出的繁重体力劳动。现今,四五岁的小孩在家里也能打开水龙头,将水接到盆中使用,多么方便啊。有条件的家庭还修建了卫生间,用上了冲水马桶,并且安装了洗浴设备。

    要说解决旱塬饮用水问题,并不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如果在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中,各级政府能够关注,予以解决,那该多好啊!

    可谁知道当时是怎么搞的,非要搞那些“劳民伤财”的炼钢运动,忽视了为群众办些实事、好事。我记得在我们那小小的村子里也有土炼钢炉,结果没炼出一点点钢,真是白折腾了;还有所谓的“除四害”打麻雀,我也参与啦,热闹是热闹,可的确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六十多年的人生使我体会到:谁为民众办过一件好事,谁就会永远活在老百姓心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就是中国人民的秉性和美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砖井(上)
魏青锋:水井里的旧光阴|散文选读
张玉波| 大水缸
难忘儿时挑水的日子
挑 水
散文《老水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