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教学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吴江市桃源中学  沈为群
课程改革、课程标准及新教材都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提出要“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强调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把政治课教学定位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 
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政治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教师“讲条条”、学生“划条条、背条条”,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取向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交往中学习、捕捉、筛选、加工和再生信息,以此来强化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逐渐掌握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生命质量。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可是,不少课堂上“主体”却成了“客体”,“主导”变成了“主宰”。课堂教学忽视了实践的、感性的、可操作性的活动,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教学时空局限于课堂
不少教师由于受旧的教学思想的束缚,似乎教学只限于课堂,因而教学变成了局限于课堂的封闭式教学,致使学生学习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过份追求理想主义,缺乏实践经验和能力。特别是学生缺少提高独立观察、思考、操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没有自主研究的时间与空间。学生能力的培养囿于课本,课本成了学生技能培养的唯一渠道。
3、教师讲解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
教师的眼光只看到教材,教学手段单一、方法机械,仅局限于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师抓住教材内容,一讲到底,满堂“灌”,把教材中的所有内容仔仔细细、面面俱到地讲一遍,而没有注重学生的“学”,没有给学生思考、实践的余地,忽视了学生能力的提高与个性的发展。
4、课堂教学以应付考试为目标
目前,教育质量评估的方式还不尽科学,仍以考试为主,致使一些教师教学时以考试为指挥棒,多考的多讲,少考的少讲,不考的不讲,以考试为中心组织教学,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不能运用于实践,运用于生活。课堂教学改革成了一种形式,一张标签。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将促使我们从“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出发,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政治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的境地,循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全新教学模式,促成学生能力思维发展和人格个性发展。
一、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政治教学偏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的是老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往往强调的是“主体性地位”这一理念原则。对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教法,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其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这种理念的错位,导致当前政治教学中出现了“高分低能”、“有知识无文化”的弊端,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必须转变“唯本”、“唯教”、“唯分”的观念,确立开放的、教学统一的、素质教育的新观念。
1、转变“唯本”观念,确立开放观念,把社会生活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扩大学生视野。所谓“本”,就是课本,也包括教参、教案。对教学来说,课本显然是极为重要的,没有课本,课就没法上,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依据。但是,如果教师只是充当“搬运工”,把教材奉为“圣经”,把复杂的教学变为对书本的简单重复,这样的课怎能使学生感兴趣?怎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注重教学向社会实践、家庭生活延伸。要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课外,把课堂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外去寻找答案;把课堂中无法操作的内容放到课外去实际操作,把教材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2、转变“唯教”观念,确立教、学相统一的观念,就是要认识“教”与“学”是统一的整体,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我们原来的教学基本上都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一切都服从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还谈什么学习的主动性,谈什么积极思考。我们只有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分析,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难点让学生参与剖析,知识让学生参与梳理,规律让学生参与总结,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吸引力,学生才能积极思考,取得良好的效果。
3、转变“唯分”观念,确立素质教育观念。我们的政治课教学大多属于“应试教育”,怎么考怎么教,考什么教什么,教师为分而教,学生为分而学,分数成了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由于教学以分数为中心,学生的能力培养被忽视,创造性被浩繁的习题训练所窒息,思想的火花也被熄灭了。因此,政治课教学必须冲出“应试教育”的牢笼,转化为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
二、改革教学方法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忽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
开放式教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质就是要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等学习实践活动,感受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主动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扩大其自身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位学生这样说过:“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可见,课堂教学只有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才有可能学到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才有可能实现能力的提高。
1、选择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世界各地、国内国外,每时每刻都发生着一些自然现象、科技现象、经济现象、政治现象等。如生态恶化、奥运会赛事、“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等。学生对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课堂教学引进这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能吸引学生认真思考、分析,产生想说说的愿望。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当学生兴奋点被激活时,就能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例如:日本公然侵占我钓鱼岛、非法拘捕我漁民的事件,在课堂上引入这一问题并提出讨论:一是我们应以什么态度看待这个问题,二是这一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两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反映强烈,每位同学都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明显,容易达成共识。可见教学内容一旦注入了社会活水,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同时也增强了爱国热情。
2、教学中利用故事、趣闻、笑话、漫画等,触发学生表达的敏感区。
教学活动中利用故事、趣闻、笑话、漫画等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化,把枯燥的内容生活化,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使学生在观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茅塞顿开,情绪倍增,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去。
在学习“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时,我利用了一段对话:孩子:“妈妈,天这么冷,为什么不生炉子?”妈妈:“孩子,家里已经没煤了。”孩子:“没有煤,怎么不去买呢?”“爸爸(采煤工人)失业了,我们没钱买。”“爸爸为什么失业了呢?”“因为煤太多了。”对话刚讲完,学生们马上议论开了。紧接着提问:“既然煤多,怎么家里没有煤生炉子呢?”“煤是不是真的很多?”这一连串的对话和问题,使学生探究的欲望油然而生,主动性被激发,思维之门也随之洞开。同学们很快认识到,煤不是真的多,而是劳动人民没钱买,也就是生产相对过剩了,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造成经济危机的根源。
再如讲我国的人口问题时,利用漫画“违章超车”,让学生讨论我国现在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不“违章超车”。一幅漫画形象地说明了当前的人口问题,增加了趣味性,使问题更加清楚明白,加深了学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课堂效果明显增强。
3、调动学生的生活知识积累,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给学生充分思考和活动的时间、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要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可见,我们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能力为根本内容,以学生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为宗旨,特别重视创造条件,让学生自觉地思考。如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演讲、排演小品,课外组织国内外重大时事智力竞赛、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访身边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和模范人物、围绕典型事例进行社会调查等。
比如讲到初三政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部分内容时,我先让学生搜集材料,课前让学生演讲“家乡50年变迁”,从而使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有所了解,讲授新课轻而易举,学生也容易接受。
4、重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在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成和发展。要创新、要发展,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善于探索。既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满足于现状,也不迷信书本和权威,人云亦云。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思维的过程,也是体验知识、发现知识的过程。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我们要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敢于思考、敢于钻研、敢于尝试实践,去探索知识的奥秘。
因此,在教学中面对疑难问题时,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去积极探究,独立思考,大胆发言;不要马上对学生的发言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样有时会挫伤被否定的学生的探究热情,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情绪,甚至有时会熄灭学生思维的“火种”,造成依赖心理,出现“等米下锅”的现象;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之时急于出面代理,而是要适当地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获得正确答案的愉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不断提高能力和精神境界,成为适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应变力的人才。我们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充分“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把教学过程聚焦到学生的“学”上,才能彻底改变传统政治教学“重复低效”、“形质异化”的被动局面;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真正走素质教育之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1
教育感悟
指向素养培育的课堂应体现“三性”
“五大课型”助推学生的学
浅谈网络研修的收获
浅谈初中数学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