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课堂,应用多媒体不能背离语言学习规律

广东顺德容桂上佳市小学   陈文英

摘要:语文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不少语文老师精心准备着课件,语文课变得“异彩纷呈”——听音乐、看图片、看电影……时间就在教师操纵着电脑,展示着美轮美奂的课件中过去了,课堂上多了几分喧哗,少了几分思考,多了几分热闹,少了几分想象,更缺少了人文的读与悟。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不当,不仅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还会产生许多副作用,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影响教学质量。分散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其注意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与计算机整合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课堂  多媒体应用    存在问题   实效性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应用广泛。语文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不少语文老师精心准备着课件,恨不得把文本的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画面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变得满而又满。这样的语文课变得“异彩纷呈”——听音乐、看图片、看电影……时间就在教师操纵着电脑,展示着美轮美奂的课件中过去了,课堂上多了几分喧哗,少了几分思考,多了几分热闹,少了几分想象,更缺少了入文的读与悟。请看下面几个课例再现:

课例1:六年级《琥珀》课堂实录。

电脑出现:孩子在海边找到琥珀的句段;琥珀是古代松脂的化石;出示琥珀的3个特点;出示以下几个问题:

1、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   2、想想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3、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4、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

出示琥珀特点的句子;蜘蛛扑过去吃苍蝇,松脂球滴下来的句子。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的图片; 播放积成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的动画;松脂球形成的条件。(出示板书);松脂球变成化石的条件(1.2.3.4);练习题目:把化石形成的四个条件按先后顺序排列;复述琥珀形成需要的条件;播放录像:琥珀形成的过程。(共有幻灯片14张)

这节课的语文老师注重花俏的形式表现,注重课件中内容的全面性,课件中修饰的动画太多、图标太多、声音太多,一节课下来,学生沉浸在图片,动画,声音,录像的不断变化中,老师则一直在不断地机械地演示,语文课的基本训练,语言文字的理解全都被课件演示所代替,听课老师和学生整堂课下来能记住的也就只有那纷繁复杂的画面而已,是典型的利用多媒体替代了教师的语文课堂,替代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课例2:五年级《凡卡》课堂实录。

初读课文,看看文段哪些段落是写信的内容的?哪些是凡卡的回忆?用笔画出来;出示生字,词语;出示课文内容共6段文字;课件动画:凡卡在城里的凄惨生活;两次出现凡卡的信封。(共播放幻灯片共12张,动画一次)

本节课的老师则是一成不变的把要学的课文段落搬到屏幕上去,根本只是为了“电教而电教”,没有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而有所选择。一味地盲目地使用电教媒体,仅仅是为了“装点门面”,而盲目使用电教手段。如此一来,电教手段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只是为用而用,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个多媒体?用了之后可以达到怎样的结果?

从以上课例不难看出如果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不当,不仅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还会产生许多副作用, 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影响教学质量。分散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其注意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下面就从语文学科与应用多媒体方面存在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多媒体,不能偏离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课,教师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明确语文教学的根基:就是听说读写,一切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对文本语言深入而全面的理解、感悟,离不开听说读写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训练,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然而一些老师为了追求所谓的“现代化教学”,教学内容处理不当,使教学内容发生了位移。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时查找了许多贫困儿童相关的素材,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一节课累计花近将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看图片,看录像,老师配以动情的解说,给人的感觉是上了一堂催人泪下的“品德与社会课”而非语言文字课,“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的意图”、“领会图片,文本背后隐藏的贫困儿童的苦难故事,”等语文目标全落空了。学生更没能透过语言文字的背后深刻理解到苦难儿童的辛酸故事,懂得珍惜自己美好的幸福生活。

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文本阅读才是语文课堂的主流,是语文课堂教学永远不可代替的武器。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只是语文教师一种现代化手段的灌输和填鸭。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冷冰冰地被一张张图片所代替。若只通过看图就能感受到,明白的,哪还用学生反复诵读,深刻咀嚼语言文字呢?学生无法亲近文本,走近作者,更无法形成独特的阅读感受及体验,学生思维空间越来越窄。多媒体课件的呈现成为禁锢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无形杀手”,不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

二.多媒体,不能取代语文课堂的基本教学。

在语文教材中,课本提供的只是文字符号和一些静止的画面,学生对这些抽象的符号不容易产生兴趣。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阅读教学则不然,它可以利用生动有趣,丰富直观的画面和图形动画,让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视像效果。

但是有些老师则注重了多媒体的作用而忽略了语文课堂的基本教学。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使用计算机播放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变化,利用录像让学生观看小兴安岭丰富的资源,整节课学生是看到了很多美丽的画面,但对文本的重点文段的解读却毫无认识,课堂上“看”代替了“读”。实际上,这位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以自己为中心,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接受者,只不过是变“口灌”为“电灌”。

    而另一位老师同教《小兴安岭》一文,他的课堂是:  

学生听教师范读第二段,边听边仔细观察“春季图”,然后说说:作者抓住了小兴安岭春季的哪些景物进行了描写,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现了小兴安岭春季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品位比喻句,使学生理解小兴安岭:资源丰富。最后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和背诵课文,采用引读法,指导学生读:春天,树_。山上的积雪_。小鹿_。溪里_。一根根原木_。学完本段后,进行小结:这段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春季的特点,选取了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这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

这时再播放小兴安岭春天万物更新、生机盎然,动物在溪边玩耍的可爱景象,加深学生对小兴安岭的认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

以上两个案例,由于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同一课时,不同的使用,出现了不同的效果。第一个老师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只能在浅层次上徘徊。第二个老师就有着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课堂改革,他清楚地认识到,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中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习者可以参与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所以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如果采用挂图、模型可以讲清的内容,就不必用多媒体课件,而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能使学生理解的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这样,教学重点、难点能得到突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将其展示。这样,教学重点,难点能更好得到突破,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将趴在纸上的文字活起来,生动起来,唤起学生的形象再现感,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才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三.多媒体,不能让语文课堂失去魅力。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因此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书声越来越小,很多非语文学科的老师在听了语文课之后都会说:我们的语文课已越来越不像语文课。这应该是给那些只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多种信息融合的教师的最中肯评价。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教师能否靠语言的魅力打动学生,这也是语文教学传统授课手段之一。很多课文,特别是经典散文,需要我们慢慢去咀嚼、品味。语言的朦胧美、模糊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当我们在得到多媒体这个得力助手帮助的时候,必须得考虑是否忽视了语文教学最为根本的东西?

这种偏差对我们的语文教学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如:同课异构:《桂林山水》,两个老师在处理漓江的水这一片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第一个老师课堂上充分运用录像观看漓江的景色,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以视听代替了对美文的品味。但整节课下来学生甚少开口读书,更没有慢慢去咀嚼、品味,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神奇特点,课堂上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破坏了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这种偏差对我们的语文教学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而第二个老师则是这样处理的。现让小组试着读一读,找出静的感觉,当学生读出漓江水不流动的感觉时,老师及时播放录像,师说:你们瞧,这就是漓江的水。你们能看得见它在流动吗?听得见水流的声音吗?真切感受后学生再读描写水静的句子。

读“绿”的感觉时,老师引导学生放开声音,感觉满眼都是绿的。因为漓江的水很清,桂林的山很绿,青山倒映在清水里,水变得很绿很绿,给人的感觉很明快。

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时老师播放录像,让学生体验漓江水在桂林山的倒映下,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的真实感受。

同一节课,同一片断,同一教学过程,多媒体不同的运用收到的效果显然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二个老师把多媒体和语文教材有机的结合,巧妙的应用,老师在引导学生抓住文本语句慢慢咀嚼、品味语言文字的美妙意境后,再展示具体、生动的画面,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多媒体,不能代替学生的主体性。

 多媒体课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程序性、被动性,授课时唯有按“程序”一步一步地走,与教师的设计一致,多媒体才能大显身手。然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学生的思维是多元的,我们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这种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润滑剂。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在鼠标、讲台、学生之间不停忙乎,而更多学生则是被屏幕上精美图像所吸引,师生之间缺少了必要的交流、沟通。有时候语文课不用视频,不用画面,多留给孩子一点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在对文本的潜心研读中,孩子得到的感悟要比老师千辛万苦通过课件展示给他们的要珍贵得多。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授课时,所需教具常常只是简简单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而已。他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里的插图想象说话,他的范读能为学生引路,他现场声情并茂的朗读胜过任何录音,无需求助于多媒体……他精心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总是那么精当,富有启发性,学生在他生动活泼而又扎实严谨的课堂上学到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受到了教育。课件制作得再精美,比不上支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语文老师的一个眼神、一次板书、一个手势、一串妙语更能让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课堂上,师生共同对话,互动合作,彼此交融,比课件来得更扎实,更有效,更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只要我们冷静地审视语文课堂,就不难发现,现在很多课堂都是多媒体取代了课堂环节,以多媒体的设计取代文本钻研,以多媒体的演示取代板书和讲述,以画面展示取代语言品味……语文课堂演化为课件演示过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都已经退居次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冲淡了,抛弃了语文课堂教学最根本的材料——-文本,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训练学生的有效思维。这不仅与新课改的精神相矛盾,而且背离了语文、语言学习的规律。 

因此,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必须完全服务于语文教学,根据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重难点、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绝不能因为多媒体使用而改变语文的教学常规,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无法实现语文学科的功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满堂灌”裂变为“十满堂”
高望中学语文教研组2010年秋季赛课活动总结
语文课堂上的多媒体依赖要不得
天啦噜!学了那么久,你学的可能是假语文!如何辨别,快学几招
论文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课中的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