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鲁迅的婚姻和爱情
一日,在一个朋友的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书,一看是鲁迅的书信集,当时就想放回去。鲁迅的文章我没看过几篇,但他作品的名字我是知道的,因为读书的时候有一科叫作《鲁迅研究》。学完后,作业我都没有交,那时候想不起来要写什么,觉得想写的很多,又无从下手,正如太监面对成群的妃子,一想到性别,竟茫然得不知所措。
  正胡思乱想着,手里的书也翻了不少页,但一字也没记住,突然看到一句话,心猛然一惊。那是鲁迅写给他在给他终生挚友许寿棠的信,说:“又翻类书,荟集古逸书数种,此非求学,以代醇酒妇人者也。”看到这,我的心情一下子不好起来。也不知怎么了,心里竟酸楚得不能自己。
  随着鲁迅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和深入,除了从传统的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外,更从文化学、心理学、艺术学、语言学等等角度进行研究,对鲁迅的创作心理、个性心理、人格意识、文化心态、生命意识、情爱观、复仇观、趣味观等等进行探讨,作为普通人的鲁迅的复杂心态,特别是对过去较少触及的鲁迅的痛苦、忧患、孤独感、荒原感等也渐渐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但鲁迅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而提出质疑的还是当今有名的文人。生前寂寞如死的鲁迅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不会落寞,因为现实中对他的各种说法很是热闹。
  有人说他不算是文学家,至少不能在文学家前面加上伟大来。说算不上文学家的理由是他的作品少,只有一部中篇,甚至梁实秋说还算不上中篇是短篇,作品不能等身。鲁迅的力扛九鼎叱咤千军的著名杂文,始终是鹤立鸡群、无与伦比,却被人说成不算是文学。鲁迅全集里大部分是杂文,这也是他被争议是否是个文学家的所在。
  我看鲁迅杂文的时候,也觉得鲁迅前期的杂文,文学性还很强,也很好读,比如:《论雷锋塔的倒掉》,后来的杂文就成了他自己所说的是投枪是匕首了,而且滴了太浓的政治的血。我这里不是说鲁迅的杂文属于什么范畴,和我心里的酸楚也没有关系。
  质疑什么都有,包括鲁迅的婚姻与爱情。
  鲁迅是不是文学家、政治家、革命家,让人去评说吧,对我也不足以为悲伤,而我想到的是鲁迅的悲凉人生。

  看看鲁迅的婚姻与爱情吧!
  1906年7月25日,鲁迅接到“母病速归”从日本回到家乡。第二天,鲁迅和一个比他大三岁的朱安举行了婚礼。成婚之前鲁迅反复劝母亲让朱安另嫁人为好,想必朱安也是知道的吧。但朱安还是愿意地来了,鲁迅的母亲就把朱安给了无法拒绝的鲁迅,三者之中二者愿意。鲁迅的意愿呢?别忘记了,这是清末,民国还没开始。
  1906年7月29日,鲁迅离开家乡前往日本,到1909年8月回国,这一去就是三年。其婚后的这三个晚上,有资料上说,鲁迅住在母亲的房间里,这也合理,因为鲁迅也是母亲的。鲁迅对于朱安,用鲁迅的话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的文章也多是抨击旧祖传的吃人,在他的笔下一点也留情面;鲁迅是孤傲的,他不容人,但对于他的母亲却是百依百从。这好象全是鲁迅母亲的过错,但朱安也是愿意的呀,虽然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没有文化的女人,在这婚姻中,她也是有态度的。
    鲁迅从日本回国后,在杭州一所师范任教。1910年7月,回到绍兴,任绍兴浙江省立第五中学教务长,后任学监,后又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从日本回国后的这两年,鲁迅的心情十分沉郁,这一时期他拼命抽烟喝酒,近於自暴自弃。他给自己的终生挚友许寿棠的信就是这个时期写的。鲁迅写得很坦率,让人看了很沉痛。但鲁迅的痛苦并非这几年,以后的岁月他还必须坚持这样的痛苦。痛苦是双重的,既有鲁迅的,也有朱安的,区别就是一个愿意,一个无奈。
  1912年5月,鲁迅离开绍兴前往北平,到国民教育部工作。开始了在北平长达14年之久的生活。
  这14年中的前7年多,鲁迅独居。鲁迅孤寂地坐守青灯黄卷,沉湎于拓片残书之中。生命迫近第四十个年头,他准备“去自己死掉”。一直到《狂人日记》、《阿Q正传》发表后的数年中,这种孤寂以及“死”的念头依然缠绕着他。
    1919年11月,鲁迅买下了北京西直门内的一处院子。朱安随鲁迅的母亲一起来到北京同住,当时同住的还有鲁迅的二弟一家和三弟一家。
    1923年夏,鲁迅同二弟周作人因家庭纠纷反目,同胞兄弟一下子成了仇人,两人从此再无来往。鲁迅决定搬家,鲁迅征求朱安的意思:是想回娘家还是跟着搬家?朱安明确坚定地表示,愿意跟着鲁迅。
    8月2日,鲁迅迁居砖塔胡同61号。
    1924年5月25日,鲁迅和朱安搬进了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这所新居纯粹是鲁迅自己的,鲁迅和朱安依然分居。不久,把母亲从周作人那儿接来,他需要母亲,朱安也需要婆婆。
    到1925年3月,鲁迅收到许广平的第一封信时,鲁迅已45岁,此时鲁迅的文采早已震动文坛,其才华也决不亚于同时代的任何人。当多少文人骚客风花雪月时,鲁迅呐?“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其悲苦之心有谁共知!
    1926年8月26日,鲁迅与许广平离京,几经周折,于1927年10月上旬在上海同居。离鲁迅逝世仅有9年时间。
    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逝世。
    1943年鲁迅的母亲病逝。
    1947年6月29日,朱安孤独地去世。
  朱安生前反复对人讲:“周先生对我不坏,彼此间没有争吵。”

  既然想到鲁迅的婚姻与爱情,我想起前些时候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来,名字叫《鲁迅的残忍》,心中便为鲁迅不平了。为了不使我断章取义,以下就大段地引用它,作个参照。

  “按照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人道主义的最基本的原则,任何人都无法剥夺周夫人朱安作为一个女人(周夫人朱安69岁去世时是否为处女,恐怕只有本人和鲁迅两人知道了,所以暂且称为女人吧!这样好像显得不太残忍些。)、作为一个妻子(名正言顺但却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人之妻。)所应该拥有的最基本、最起码的权利:男人的,温存和身心关爱——享受人生之美!”
    “‘周夫人’的名号,对于朱安来说,也许是她一生之中最为珍贵的东西了。但是,正如著名诗人舒婷所歌唱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鲁迅的残忍》

  鲁迅不也是“按照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人道主义的最基本的原则。”接受了母亲的意愿和朱安的愿意吗?
  “周夫人”不是鲁迅抢来的,“周夫人”的所有权也不归鲁迅的母亲,试想朱安不是愿意地把“周夫人”帽子戴在自己头上,鲁迅愿意给她戴上吗?有资料表明:鲁迅与朱安成婚之前鲁迅反复劝母亲让朱安另嫁人为好,(鲁迅的态度,朱安不会不知道吧);1923年夏,鲁迅同二弟周作人因家庭纠纷反目。鲁迅决定搬家,鲁迅征求朱安的意思:是想回娘家还是跟着搬家?朱安明确坚定地表示,愿意跟着鲁迅。(悲苦的鲁迅,只能被朱安把心锁死,在与朱安度过的二十年的婚姻中,鲁迅只有孤寂地坐守青灯黄卷,沉湎于拓片残书之中,又时时准备“去自己死掉”。死的念头许多年一直缠绕着他。)
  舒婷的诗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写得很好,用在这里未必合适,有一相情愿嫌疑。若是你爱的人不爱你,你在你爱的人肩头哭一晚看看,看是否能哭成?就是能哭成,那人也是没有良知的,不是认为你可怜,就是客串一个角色。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鲁迅做不到,若是随便让人在自己的“肩头痛哭一晚”,也非鲁迅了。

  “然而,作为一代文豪的鲁迅老先生,难道不明白朱安也渴望爱人的呵护吗?作为一位非寻常女子的许广平同志,难道不懂中国女人最需要什么吗?为什么不将朱安从封建礼教中解救出来呢?为什么不给他人身自由呢?为什么不让她另外去找属于她的快乐幸福的生活呢?”--《鲁迅的残忍》

  一代文豪的鲁迅老先生,一定明白“爱人”的渴望。怎么就不能昧着良心,去呵护。看看现在的情人节,有多少男子在外风流一场,回到家里去装模作样地呵护爱人一回。许广平同志,你作为一位“非寻常女子”,你是应该懂得中国女人最需要爱情,你怎么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呢?虽然你也是中国女人,又是非寻常的中国女子。许广平啊,你怎么不想让自己伟大,而名垂青史呢?虽然孙中山和他的同仁们带领着无数热血的中华儿女为推翻封建社会付出了一生,死前还忧心忡忡,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虽然毛泽东带领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染红,成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的理想,但封建礼教还在不少人心中留存。若是你一个弱女子,能实现千千万万人共同努力也末全实现的东西,在那个时候就把“朱安”从封建礼教中解救出来,给她人身自由。虽然自由的朱安未必找到属于她的快乐幸福的生活,但你的伟大已无人可比了。
  为什么、为什么……?让朱安走出去,还不容易吗?朱安一走出去,就“解救”了,就“自由”了,就“找到快乐幸福的生活”了?

    “笔者差点儿忘了:原来鲁迅母亲不习惯使唤别的丫环,而已经离不开朱安这个不需要拿工资的老贴身丫环了。但是,鲁迅他们却将他们口口声声在怒斥的封建礼教原封不动地送给了朱安,并且继续牢牢地将‘周夫人’这把双刃利剑悬挂在朱安的头顶,而让朱安尽心尽力的一如既往地做着一个‘只会吃饭、穿衣’,并且‘专业’为侍奉鲁瑞老太太的‘贴身丫环’的工作。直到1943年老太太病逝后,朱安这位‘贴身丫环’才获得了自由,翻身做了‘孤家寡人’。”--《鲁迅的残忍》

  “笔者”没差点儿还是忘了自己的才能不是写不懂历史,死拉硬拽地把“人”从社会中抽出来去胡说八道的文章,而是应该去开个咨询公司,给人家去做人生计划或是理财方案去。
    就是不看历史资料,单凭鲁迅的文章也能知道鲁迅出身于殷实家庭,虽其后没落也不至于没有一点银子,鲁迅的小说《故乡》不正是写他处理家产时发生的事情吗?鲁老太太的三个儿子中,二个儿子可谓说得上当时“文坛双雄”,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才华横溢的周氏兄弟:鲁迅以老辣的文字、犀利的思想成为一代宗师,其文章影响了几代人;周作人为文清隽幽雅,堪称一代大家;三子周建人虽未走文学之路,但他曾任浙江省省长,成就了另一番事业。三个儿子都还可以说有职有位,不至于让老太太为省去几个钱去牺牲鲁迅的一生幸福,免费用朱安做“贴身丫环”吧。

    “有谁想过朱安这位同样有青春年华,同样对生活充满憧憬的女人的内心感受呢?同样是人,为什么朱安就不能享受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呢?而为什么鲁迅与许广平就有权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朱安异常痛苦的基础之上呢?”--《鲁迅的残忍》

  为什么?为什么不问问朱安?

    “难道朱安命中注定就是周家的‘仆人’吗?而鲁迅及其母亲鲁瑞老太太、‘小老婆’许广平和儿子周海婴难道天生就是富贵命、享福命吗?”--《鲁迅的残忍》

  难道什么!

    “诚然,鲁迅去世后,朱安的生活费一直是许广平和周作人负担的,但是,难道朱安的人生就是为了‘吃一口饭,穿一件衣服’吗?”--《鲁迅的残忍》

  这才知道什么叫难道。

  “朱安孤独地去世了——真正做到了‘我生为周家人,死为周家鬼’”--《鲁迅的残忍》

  这可是朱安自己说的。

    “……但身边没有一个周家人送她走过人生的最后一程,终于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又一个祥林嫂,而正就是亲手塑造了祥林嫂这一文学形象的鲁迅,把朱安这位最为普通、最为平凡,也最为了不起的具有传统美德的中国女人变成了当时华夏大地上颇为引人注目,但却极为悲苦的现实祥林嫂。”--《鲁迅的残忍》

  朱安死时,鲁迅已逝世多年,鲁迅的母亲也已去世,鲁迅弟弟周作人已成为“汉奸”还不知道自己死活……。朱安死时是1947年,解放战争的烈火烧红中华大地,想让谁为朱安送上人生最后一程?稍看过《祝福》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篇鲁迅呐喊着扑向封建礼教的,痛斥封建礼教吃人的力作。是鲁迅把“朱安这位最为普通、最为平凡,也最为了不起的具有传统美德的中国女人变成了当时华夏大地上颇为引人注目,但却极为悲苦的现实祥林嫂”?这样说鲁迅厉声声讨要砸碎的封建礼教就是他本人了。去看看《祝福》吧,看看那个可怜的无家可归只有在人们新年的祝福声中死在街头的祥林嫂吧。

    “安息吧,不幸的朱安老前辈!
    微笑吧,令人肃然起敬的朱安小姐!
    因为给您制造了一生悲苦的您的名义丈夫周树人——鲁迅‘早已俱往矣’!因为您用自己一生的不幸和牺牲,给我们共同的老祖宗炎黄和伟大的中华民族‘造就’了文学成就都非平常的鲁迅和周海婴。”--《鲁迅的残忍》

  鲁迅的非平常的文学成就有目共睹,周海婴的文学成就还没听说。暂且说周海婴的文学成就也非平常,那么就是说鲁迅和周海婴的文学成就来自于朱安了,甚至许广平的儿子周海婴也归功于朱安了。

  “朱安”是不幸的,罪责算在鲁迅的头上也太荒唐了吧!鲁迅的不幸应该算在谁的头上?
  是啊!从来没有如鲁迅与朱安这样孤独痛苦的婚姻。谁之罪?让鲁迅作品表现的社会现实告诉你。
  作为一个文学家,不可能不写到爱情。一代文豪鲁迅写到爱情的文字却少得可怜。《伤逝》是他唯一一个短篇爱情小说。
    《伤逝》用手记体写的,想想为的也是让故事更真切吧。而又标明是涓生手记,涓生这个名字是来于一个故事:说一个叫涓生的人,在一桥下等待一女子,约定时间早已过去,可女子迟迟没来,而洪水来了。叫涓生的人,没盼到情人,不愿离去,就死在了水里。这是不是也可以看到鲁迅的爱情观,还是坚守:“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人道主义的最基本的原则”的吧。
    鲁迅写这个作品的的前后,正是中国民众喊出: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年代。当时的许多文学作品也表现这种潮流,作品内容无不是:为追求爱情,与这个抗争,与那个年抗争,最后大团圆。而《伤逝》这个作品,开始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就团圆了,但到后来却分离。显然个人的幸福不是纯属于个人,不是你追求就能得到的,它联系着社会,必须先解决社会问题,然后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须知: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在文中,鲁迅还提出了许多爱情观念,比如:爱情要时时更新,时时生长。比其文中反应的社会问题,这还在其次。
  也是在这个时期,鲁迅在他很有名的一篇由讲演稿整理成的杂文《娜拉走后怎样》,就是针对当时一种思想:鼓吹追求个人解放,敢于走出去,而发表的意见。走后怎样?让朱安走出去,鲁迅在世时亲自按时给朱安的娘家寄钱,朱安走后可想而知,朱安也未必愿意走出去。鲁迅的心底的良善并非常人所能做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伏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鲁迅。鲁迅逝世后,朱安的生活费由许广平给一部分,《鲁迅的残忍》一文中也写道:“诚然,鲁迅去世后,朱安的生活费一直是许广平和周作人负担的……”,这时的许广平才是一位“非寻常女子”。《娜拉走后怎样》说得明明白白,必须解决社会问题才能实现个性的独立,才能实现个人的幸福。解决社会问题是鲁迅和许广平能做到的吗?鲁迅不顾一切地呐喊过,“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但是从那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所以呐喊后他彷徨了。
  说到鲁迅作品中的爱情,还有一首爱情诗,叫《我的失恋》。
原诗如下。
  ——拟古的新打油诗

    我的所爱在山腰;
        想去寻她山太高,
      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
      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
        想去寻她人拥挤,
      仰头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
      回她什么:冰糖壶卢。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胡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
        想去寻她河水深,
      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
      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我的所爱在豪家;
        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
        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
      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鲁迅在《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一文中谈到这首诗时说:“不过是打油诗,题作《我的失恋》,是看见当时‘阿呀阿唷,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盛行,故意做一首用‘由她去吧’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的。”
  鲁迅的这首诗实际没有文学效果,是为讽刺当时的一种文学现象而写的。但“开开玩笑的”也可见鲁迅心中对爱情的无奈和酸楚。
  “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呐喊自序》)。每当想起这段文字,心中便升起凄凉的酸楚来,便想起鲁迅的许多年来,生命的暗暗的消去,那每每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该是怎样的悲凉!
  那个时代有千千万万个朱安一样的不幸的妇女,的确让人想起来就心酸。无论地位高低,知识多少,人性是不会泯灭的,总会追求自身的幸福。这幸福本该来自于政治的开明和社会的和谐,非某一个人所能决定。我同情朱安,然而我更觉得鲁迅的伟大,那时有千千万万个“朱安”,而如“鲁迅”者,也仅仅鲁迅一人。

  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最高,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我不敢妄评鲁迅是否称得这一连数个“伟大”和“最”,但我的确相信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先生,为你流泪,我觉得是我的荣幸。你称得起君子,是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
  记得梁实秋说:鲁迅的作品似乎尚嫌不够把它的作者造成一个伟大作家。有一次肖伯纳来到上海,上海的所谓作家们便拥出鲁迅来和他会晤,还照了一张像在杂志上刊出来,一边站着的是一个身材高大须发银白的肖伯纳,一边站着的是身材弱小头发蓬乱的鲁迅,两相对照,实在不称,身量不称作品的数量分量也不称。
  作品数量称不称,我不想去比较,但作为文学成就颇高的梁实秋先生,鲁迅和您的关于“文学是否有阶级性的”笔战,自有人评说,虽然我在读书时,也末必以为您说的没有一点道理,有一段时间,鲁迅的确在一定的政治背影下被抬得很高,作为对的一方宣传的,但作为有思想的人,也不会忽视您的关于文学的理论论述和您的文学成就。但您对鲁迅和肖伯纳身材的比较,让我一下子对您有了不应该有的不好的想法。作品称不称是一回事。身量不称让人觉得您有攻击人格的嫌疑。肖伯纳身材高大,就必需一定找一个伟岸身躯的人才能与他会晤、合影吗?您老人家一定有一个观念在心里起作用吧:才子一定得风流倜傥、潇洒飘逸。鲁迅是身材弱小,但我觉得他的人格高不可攀,如若伟大一词不能用在他的文学家上,我想在他人格上加上伟大。一个弱小的身躯能站在民族危亡时的最前面,哪怕是他经不起一下拳头就倒下了,但他仍是英雄,是身强力壮的人无法比的。
  鲁迅以笔为枪无情投向那个黑暗的旧中国,我敬仰;鲁迅以有情的胸怀供养着不爱但非无情的朱安,我敬佩!鲁迅是个男人,是个铁骨铮铮的男人!毛泽东说:“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说得太好了!
  鲁迅那个时代婚姻之外的情感不是没有,而且也存在着可以有三妻四妾的习俗,但鲁迅是干净的。47岁的鲁迅,八面受敌,孤零地四处躲避,有许广平的爱未为不可。非要让鲁迅清白一生,落下让人去评说鲁迅是不是个“男人”的口实吗?看看他同时代的人:“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那位大才子,轻轻来时,没带来什么,轻轻走了,没留下眼泪的痛苦吗?若无,但又留下了多少“美丽”的爱情故事呢!
  对于影响了鲁迅一生的和朱安的婚姻,鲁迅什么也没说,而他一生的孤苦和落寞,却是明明白白的。正如他所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鲁迅信上的一句话,让我很为鲁迅悲凉,但我觉得鲁迅称得起君子,他悲凉的人生却有了一种使人向往地凄美,他的人格光芒照亮了窗外的混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鲁迅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告诉你一个真实多面的鲁迅!
鲁迅后人今何在?儿子任高官,侄子更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鲁迅|周海婴|朱安|许广平|儿子
朱安鲁迅许广平
许广平:封建束缚下的女性叛逆者
鲁迅后院的蜗牛
鲁迅与许广平:此爱绵绵无绝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