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格格讲坛】《枫桥夜泊》真是殒命诗吗——话说嵌名诗之四十三

在唐代诗人群体中,张继算不上名家大家。他没有“初唐四杰”的雄奇,也没有李白、杜甫那样的盛名,诗作流传下来的也不是很多,只有四十几首。但是,一首《枫桥夜泊》却足以奠定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首诗至今还被选入教材,以神奇的魅力解读着中华诗坛的璀璨光辉。在这里,我们不妨再次温诵一遍这篇经典名作: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据野史《格格春秋》记载,张继字懿孙,祖籍襄州,即今天的湖北襄阳,约生于公元715年,天宝十二年——即公元753年进士,唐代诗人。张继与同时期诗人刘长卿交情甚笃。公元779年,张继于洪州去世后,刘长卿曾作《哭张员外继》等诗文表示沉痛哀悼。

从张继中进士的年份,朋友们会想到一个相近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就是导致李唐王朝走向衰败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到宝应二年——公元763年2月17日才宣告平息,期间历时八载,对唐朝的政治、经济造成极大破坏,更给广大百姓带来沉重灾难。《格格春秋》上说,张继的《枫桥夜泊》即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张继已经是政府公务员了。有一次,出差路过姑苏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游历了佛教名刹寒山寺,即景生情,创作了这首不朽佳作。这首诗的大意是:

深秋之夜,月亮隐去了,天地间霜华正浓,几声乌鸦的啼叫更反衬出夜的清冷。江边枫树下停着几只渔船,劳累的渔家相对愁坐,渐渐沉睡。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阵阵传来,码头上又添了几条匆匆而至的客船。

这首诗情味隽永,意境深远,甫一见报就轰动了诗坛,并随之传到国外,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据《格格春秋》记载,在当时,《枫桥夜泊》和诗人张继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们提起《枫桥夜泊》这首诗,马上就会想到诗人张继;想到诗人张继,立刻就会吟诵《枫桥夜泊》这首名诗。就在张继谢世不久,唐代的高仲武选编了一部诗集,叫《中兴间气集》。该书选录了自唐肃宗至德初(公元756)年至唐代宗大历末(公元779)年26位作家的作品,收入诗歌130多首,其中就有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高仲武在书中评论说,张继的诗“事理双切”,“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他说张继的诗寓意深刻,不经修饰自成华章,有道家之风。该诗曾流传到许多国家,并被多个国家选入教材。譬如说在日本,这首诗就曾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清代的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记》里有这样的记载: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适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这话什么意思呢?它是说在和日本文化界人士的交谈中,他们往往会提到寒山寺,并且还说他们国家的三尺孩童没有不会背诵这首诗的。1929年,日本的青梅山建起了一座寺庙,取名就叫“寒山寺”,这座寺庙完全仿照苏州城外的寒山寺所建,并且,又在该寒山寺旁立了一块石碑,镌刻上张继的《枫桥夜泊》,还建“夜半钟声”钟楼一座,也没忘在附近溪谷清流上架一座“枫桥”,搞得还真象那么回事,完全是一种精神崇拜。看来,我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还全让日本人学走了。

《格格春秋》上说,刘长卿哀悼张继的诗里有一首《江边哭寻张员外继》,那首诗是这样写的:

天际思归客,

江上望懿孙

云水两茫茫,

枫桥夜泊人。

书中还说,唐武宗李炎酷爱张继的《枫桥夜泊》,就在临死前一个月,命令京城第一石匠——也可以说京城一流的雕刻家吕天方精心刻制了一块《枫桥夜泊》诗碑。他说:我死了不要别的,只把这块碑带走也就满足了。其实,唐武宗心里也明白,就是他不提,殉葬品该有什么还得有,皇上驾崩哪能不声不响的偷埋了?他说这句话的目的,重点是强调别忘了这块诗碑。遵照唐武宗遗嘱,下葬时真就把这块诗碑放在了棺床上首。事情本该这样了解了,可是,唐武宗又给后人留下一个大大的后遗症。《格格春秋》上说,唐武宗李炎非常自私,他认为这首诗既是自己所爱,其他任何人就不能染指。他把这首诗的著作权完全垄断起来了。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发了个毒咒,更具体一点说就是在临咽气之前下了一道遗旨:《枫桥夜泊》一诗只有朕可勒石赏析,后人不可与朕齐福,若有乱臣贼子擅刻石碑,必遭天谴且万劫不复!看看,都霸道成什么样了?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名诗是全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凭什么你能爱别人就不能爱?你把读诗当成了找对象哦!

《格格春秋》上说,唐武宗李炎真是个乌鸦嘴。不知是因为神鬼怕恶人,还是因为他今生富贵来世也有钱,到了“那边儿”也有资财去贿赂阎王爷,他临死发的那一套毒咒还真显了灵,后世因刻《枫桥夜泊》诗碑而毙命者不乏其人,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以下几位:

公元1085年,曾任北宋宰相的郇国公王圭刻就了一块《枫桥夜泊》诗碑。怎奈碑成之日即命丧之时。王圭连地方都没动,守着甫成的诗碑暴病身亡。

公元1559年,明代才子文征明也刻成了一块《枫桥夜泊》诗碑。碑是刻成了,谁知这文征明头天还好好的,次日总爱早起的他太阳老高却还没有起床。家人进屋一看,身子早已凉了多时。

公元1907年2月5日,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去世了。他酷爱《枫桥夜泊》这首诗,也把它刻成了诗碑。碑成三天之后,他便含笑西去了。

到了民国时期的1939年,钱荣初刻完《枫桥夜泊》诗碑后也立刻暴毙。1947年,苏州画家吴湖帆做了件遗恨终生的事:请老朋友、国民党元老张继刻了一块《枫桥夜泊》诗碑。他还和张继开玩笑说:新张继刻老张继的诗,这段佳话定能名垂青史!《格格春秋》上说,佳话倒是留下了,但在诗碑刻成后的次日,张继却无疾而终。

据《格格春秋》记载,这些刻就《枫桥夜泊》诗碑便默然离去的文化名人,无一不是含着微笑告别这个世界的。他们把微笑留给了世界,也给一个优秀民族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据说,他们中间没一个人没听说过唐武宗发出的毒咒。所以,无论生前怀有怎样的政见,他们对我们这个民族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也永远值得后人深深地敬仰。

最后,格格还是给朋友们串讲一下刘长卿的《江边哭寻张员外继》吧!诗中说:我向江面遥望,苦苦找寻渴望归来的游客张继。可云水之间茫茫苍苍,那个写《枫桥夜泊》的人好像就在天地之间的每一个角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枫桥夜泊》一首影响深远的唐诗,一个伴随着千年的诅咒!
江苏苏州:寒山寺
张继,张老头这诗绝了,枫桥夜泊。
爱看
枫桥寒山寺 -
一首被“诅咒”的唐诗,这首诗有啥特殊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