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生命中,越美丽的东西越不可碰


每日一句 每天不同


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

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这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写在墙上的话。纵观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败。

 

努力扮鬼脸却始终得不到爸爸的喜爱;和八女川同居被拳打脚踢却没有挽留住这段关系,八女川撞车身亡。


被合伙人背叛,松子一气之下杀了他;自杀的时候遇见了开理发店的岛津贤治,温暖的日子还没持续多久,就在某个唱着歌做饭的早上被警察找到,服刑入了监狱。


靠着对岛津贤治的挂念和想要共度一生的心情,松子在监狱努力学习理发,出狱后站在昔日的理发店门口,却看见岛津贤治早已有了自己的家庭。


一起笑闹的好友小惠也有了自己的目标和喝醉酒会等她回家的老公,而松子反观自己,孤孑一人,生无可盼。


之后遇见曾经的学生小龙,为他跳窗摔坏一条腿,等他出狱,却在他出狱的那一天被他抛弃。


松子心灰意冷,放弃了对生活的挣扎,租了一间公寓,不化妆,不打扮,不打扫卫生,除了吃就是睡,蓬头垢面身材发福,房内外垃圾遍地。

 

在努力——失败——努力——失败——努力——失败的循环下,松子放弃了尝试。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词:习得性无助


这个词最早是由马丁·塞里格曼提出,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特殊的心理状态。


也就是当机体接连不断地收到挫折后,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从而丧失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塞里格曼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被试是24只狗,平均分为三组,一组是“可逃脱组”,一组是“不可逃脱组”,另一组是“无束缚的控制组”。

 

可逃脱组进行电击(不会对其构成伤害),但可以通过挤压狗套中止电击


不可逃脱组:进行电击(不会对其构成伤害),但无法控制电击


控制组:不接受任何电击。

 

可逃脱组和不可逃脱组的狗在90秒内接受了64次电击。


可逃脱组很快学会了挤压狗套来停止电击,且用于挤压狗套的时间迅速缩短,而不可逃脱组挤压狗套的行为在30次尝试后便完全停止。



接着,将三组狗放进一个箱子中,箱子一边有灯,灯灭后,10秒内会有电流经过。


中间有一个隔板,把狗放在有灯的一边,如果它在10秒内跳过隔板,便能避免电击


如果不这样做,它将持续遭受电击直至它跳过隔板,或直至60秒电击结束,每只狗进行10次实验。


结果发现

1.可逃脱组控制组的平均逃脱时间在20多秒,且全部或者大部分逃脱成功。


2.不可逃脱组的平均逃脱时间在近50秒,且有6只狗在9次甚至10次尝试中完全失败。


7天后,这6只狗被放入箱子中再次进行实验,结果,6只中有5只没能在任何一次尝试中逃脱电击。


塞里格曼对此的解释是,可逃脱组之所以能够逃脱,是因为在先前习得了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之间有关系。


而不可逃脱组未能逃脱,是因为先前习得了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之间无关系,因此也并不认为自己在箱子中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终止电击,于是放弃尝试。


在随后的研究中,塞里格曼认为人类的抑郁发展与动物的习得性无助形成过程非常相似。


和动物一样,人类也有很多无法控制的事情,比如生老病死、家庭环境、父母对待方式...


当人们控制事件的特定努力频繁遭受多次失败后,便会停止尝试且将控制力缺乏的意识泛化到所有情境中,甚至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情境。


陷入低成就动机水平、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和消极的心理定势中。

 

低成就动机水平: 不愿意试图追求和达到目标,对失败的恐惧远大于成功的渴望。


低自我概念:自我评价低,态度消极,对事物兴趣不大,与同伴相处大多自卑,认为自己不受欢迎。


低自我效能:对自己能够按照指定水平来执行某个行动的信心低,对自己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倾向于指定较低的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


消极的心理定势: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固执己见,不吸收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以消极的方式对待问题。

 

生活中,有些人遇见事情第一反应不是“我试试”、“我可以”,而是“这怎么可能”、“我不行”、“算了吧”...或者将结果归结为“命”。


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经历了多次失败,已经消磨掉了信心,形成了“我不行”的思维定势,在习得性无助中已然放弃了大部分的尝试和努力。


 

那我们要如何改善这种状况?


改变归因


习得性无助的人倾向于消极归因,认为事情没有按照预期发展就是自己的错。


但实际上,这件事情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而不单单是自己这一环,当个体把不可控的坏事件归因于外部、不稳定和特殊的因素时,就不易导致无助感。

 

聚焦成功


多关注自己做成功的事情,人们常常“结果论”,认为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就否定在这个过程中的一切作为,但你可以多肯定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获得。


比如你想早起1小时,哪怕只早起5分钟,也是一种成功,多积累关于成功的信息,就会覆盖掉之前总是失败的反馈

 

对外部因素的觉察


人们习得性无助,还来源于外部的消极评价。


当收到外部的消极反馈时,认识到这仅仅是对方的“情绪化”还是自己确实有可提升的方面。


如果自己目前是有不足或者已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怪圈,要意识到这只是暂时的而非永久的,会增加自己的掌控感和自信心

 

教育方式的改变


错误的教育方式,也往往会导致习得性无助。


比如给予不可预测的奖惩,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认为对于成功和失败自己都无能为力。


所以,对孩子保持一贯、积极的期待和反馈,可以避免或者减轻习得性无助。



对于松子的一生,你可以理解为努力——失败——努力——失败——努力——失败的循环往复。


也可以理解为失败——努力——失败——努力——失败——努力的不屈奋斗。


虽然有过短暂的放弃,但在最后,松子还是选择站起来,去寻找希望,即便死在了小孩的殴打之下,但是她并没有输。

 

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要去碰




关注「三点一弯钩

回复【听见】即可获取更多实验


你可能还想听


4.4岁孩子的攻击

你不是爱,你是在剥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狗的习得性无助
警惕自我挫败思维
习得性无助实验表明,父母的批评打骂再一步步的摧毁孩子的自信
什么样的“学渣”才能逆袭?
《习得性无助》——如何从无力中走出来
习得性无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