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定州之于中山文化的表征意义

 

定州与历史上中山国、中山郡、中山府关系密切,长期作为中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中山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尤其是在平山县战国灵寿都城考古发掘之前,定州几乎就是中山国、中山府的核心标志。1972年以前的大多数出版物和工具书中,多把定州作为中山文化的代表。甚至在中国普及率很高的小说《中山狼传》说到赵简子在中山国围猎,注释中都称“中山国即今定州一带”。其实,赵简子不可能到中山国围猎。但赵襄子肯定是可以在中山国围猎的。那时候的中山国都城,就在定州。东郭先生这个小说家塑造的人物,应该是中山国都顾东郭的一位老夫子。
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定州对中山文化的表征作用。
        1、中山王成为忠勇诸侯荣誉封号
        定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历史上作为一方政治中心和诸侯都城,历经战争洗礼,所以后世逐渐把敕封“中山王”作为封建文化符号,成为所谓“德高望重”的标志。
        北朝以后封中山王二十四位。其中北魏闾大肥、李盖是死后追赠的中山王;而建国称帝或继承帝位前封为中山王的有前燕幽帝慕容暐、西燕威帝慕容冲、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后赵石虎、刘曜改汉为赵。唐朝封中山王七位,分别是李仲良、太子李承乾、李尧臣、李思顺、李业、李振、李琳。辽国封中山王一位查葛。明朝第一名将徐达死后被追赠中山王。
        尽管这些被封为中山王的历史人物,不都是英雄、名将,也有暴君和亡国之君,但在他们被封中山王时,都标志着他们地位的崇高。
        2、中国汉乐府集大成的文化标志---中山乐府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殷纣地馀民。……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女子则鼓鸣瑟,    屣游媚贵富,入後宫,遍诸侯。” 中山国的优伶、美女、艺妓,是战国两汉时期艺术繁荣的文化标志。
        西汉《盐铁论·刺权篇》中说:当时富商大贾们的家里,常有“中山素女,抚流徵于堂上,鸣鼓巴俞,交作于堂下。”描述了中山美女抚琴在堂上演唱,巴俞鼓手在堂下敲打的场景。
  中山故地,是音乐舞蹈艺术繁盛的地域,涌现出许多歌舞艺人。其中代表秦汉时期燕赵音乐艺术最高成就的人物,就是中山音乐家李延年及其代表的中山艺人世家。
      《史记·李延年传》称他“父母及身兄弟及女,皆故倡也。”在中山能歌善舞民风的熏陶下,李延年从小就有很高的音乐天赋。但因为沾花惹草的风流之事,犯了法,被处以腐刑,供事于狗监,侍候皇帝的狗,经常有机会接近汉武帝,给皇帝奏乐歌舞,终于得到汉武帝赏识。李延年的一首“北方有佳人”,把他的妹妹的美色鼓吹到极致,于是这位能歌善舞、姿色秀美的中山美女,被汉武帝召入宫中,封为夫人。
        从此,李延年兄弟也得到汉武帝的宠信。正值皇帝创建了天地祠,要求谱写出动听的音乐,用于祭祀天地神灵。先是“令司马相如等作诗颂”。李延年给这些诗颂谱写新的曲子,完成了《郊祀歌》十九章,后来曲谱佚失,惟有歌词保留在《汉书·礼乐志中》,被称为“中山乐府”。
        李夫人为汉武帝生下后来的昌邑王,进一步受宠,李延年也被任命为协律都尉,佩带二千石印绶,主持乐府的音乐创作和民间音乐艺术的整理、改编等事务。
      《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武帝时期,李延年在乐府大量收集民间歌谣,包括赵、代、秦、楚和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歌谣。记录下来的就有138首,一直保留到现在的还有几十首,其中《战城南》、《陌上桑》、《十五从军征》等优秀的民歌得到了整理、保存,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3、千古绝代美女的标志---倾国倾城李夫人
        倾国倾城这个词,最早处于《诗·大雅·瞻昂》:“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到汉武帝时期,中山人李延年赞颂自己妹妹的一首乐府诗,迷住了汉武帝,班固《汉书·外戚传下·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从此,“倾国倾城”就成为定州美女的代表,也成为美色绝代的代名词。
         如元曲作家、真定白朴《梧桐雨》第一折《花月痕》写道:“所选的人,横竖是那并州几个粉头,难道又有个倾国倾城的出来?”
        中山李夫人,是古代美女的标志,李夫人死后,汉武帝一直思念不已。说明中山美女李夫人,确实是中山美女的代表。
        4、瓷器之路上北方白瓷的文化标志---中山定窑瓷
        定窑是我国宋金时代北方规模最大的白瓷窑口,位列宋代五大名窑。定窑在曲阳,古代属定州,因此称定窑。北宋时期,定窑取代了在唐代盛极一时的邢窑白瓷,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
        宋代大文豪苏轼做过定州刺史,他对定瓷盛赞不已,“定州花瓷琢红玉”,认为定瓷的精细坚致,可与玉相琢。元朝人刘祁《归潜志》中有“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赞誉。北宋《太平寰宇记》六十二卷《定州》记载:土产“两巢绫、罗绮、贡恒山人参、磁器(瓷器)。”可见北宋时期定州北岳恒山的人参、磁器和丝织品一样著名。
        清代乾隆帝为各窑口著名瓷器题诗,他极爱定瓷。他在位期间题咏定瓷的诗32首,有些诗作被宫廷匠师镌刻在器物上流传至今。其中一首《咏定窑海兽洗》的诗:“海马瀛羊舞浪中,扶桑想见涌曦红。不为玩器为盂洗,淳朴犹余暮古风”。此件方形的瓷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定窑瓷器到黄骅渤海边的海峰镇,有一条水上瓷器之路,沿着滱水(今唐河),一直河运到海峰镇出口海外。
        定窑走到了遥远的非洲、埋在了埃及金字塔的故乡。埃及的首都开罗,中世纪曾是拜占庭帝国军事要塞。阿拉伯人在尼罗河畔创建了福斯塔特城。在福斯塔特遗址考古中,出土不少来自中国北宋王朝的定窑瓷,非洲的东海岸的索马里,还有东南亚各国,都有定窑瓷片被发现。定窑,成为中山瓷器的标志。
        5、北方雅石文化的重要标志—中山雪浪石
        中国历来有赏石文化传统,历代文人雅士、贵族捧红了中国的名石。中山雪浪石是宋代闻名遐迩的名石。苏轼的《雪浪石铭》成就了中山雪浪石的文化名片。
        元祐八年(1093年)八月,年过半百的苏轼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河北路安抚使持节出知定州。他到任后,巡视边境,发现驻守水长城一线的禁军士兵大都很贫穷,甚至十有六七衣不蔽体,饥寒交迫,营房破损,难以遮蔽风雨。而导致这些禁军士卒贫困的根本在于贪官污吏们克扣军饷,还向士卒放高利贷.苏轼上奏朝廷,充实民兵力量。另一方面严查克扣军饷、军粮的贪官,严惩首犯。他在《乞将度牒修定州禁军营房状》等奏状中,请求朝廷修筑军营、加强防务,关注普通军卒的衣食。
        苏轼在定州任上,高度评价何承矩修筑水长城的功业,在定州西部开辟水田塘泊,推广种植水稻,带领边地军民种植桑枣槐树,形成了定州一道阻止辽兵突袭的水长城。
        苏轼是我国北方著名雅石——雪浪石最早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在太行山考察发现了黑白纹的花岗岩,命名为雪浪石,放置在定州城内,题名的“雪浪斋”,并创作了著名的《雪浪石铭》千古名篇。如今苏轼题刻的“雪浪斋”石碑尚在。文化厚重,非常珍贵。所以,我在此呼吁,应该复建苏轼中山雪浪石斋,保护苏轼的中山雪浪石的人文环境,打造一座中山雪浪石文化园,整合各方面的文化元素和非遗项目,做成一个具有中山文化标志意义的文化产业园,为定州、为中山文化,留下一处人文标志。
        6、中国保健文化酒的经典标志---中山松醪酒
        苏轼堪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千古奇才,他博学多识,才华横溢。他在定州时,传承中国传统保健养生文化技艺,创下了千古不朽的历史文化名酒和养生保健酒——中山松醪酒。并为这种名酒留下了一篇千古不朽的酒赋──《中山松醪赋》,并亲笔手书这篇酒赋。
        “松醪”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医药学珠联璧合的产物。松醪含有“长寿”、“康健”等美好文化内涵;从医药学角度看,松叶、松膏和松节具有驱风散寒、滋阴养颜、消肿利水等作用,用这些松树上的中药材酿制美酒,具有医治腰腿风寒强身体、驻颜色的作用。
        苏轼还为中山松醪酒做了诗,赠送给雄州知州王引进。诗中说:“醉里便成歌雪舞,醒时与作啸风词。马军走送非无意,玉帐人闲合有诗。”中山松醪成为水长城沿线戍边将士驱寒治疗风湿的药酒。中山松醪酒是由大文豪苏轼亲自创造、亲自赋诗作赋、并至今留有苏轼手书《中山松醪赋》的历史文化名酒。
        7、定州绫罗缂丝是中国丝绸之路上中山技艺的经典代表
        2008年1月6日,北京文久国际拍卖会上,《乾隆缂丝梵字陀罗尼黄经衾》以7205万元成交。让世界看懂了中国缂丝的巨大价值,明白了缂丝工艺之精湛、魅力之神奇。
        中国缂丝,创于定州,又称“定州缂丝”,也称作“刻丝”或“尅丝”。与刺绣、玉雕和象牙雕、景泰蓝并称中国四大特种工艺品,与云锦合称中国两大珍品手工丝织物。古有“织中之圣”和“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又被称为“千年不坏的艺术织品”。2009年9月2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缂丝作为我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献记载:北宋丝织品“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定州缂丝“以宣和时期制作最盛”,缂丝技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通过“丝绸之路”走出国门。
         北宋灭亡之后,定州艺人举家南迁苏州,成为苏州缂丝的鼻祖。最著名的缂丝艺术家沈子蕃,系定州孟家庄人,他从小学艺,缂丝技艺非常高超,他的缂丝作品以书画为粉本,织物高雅古朴,图案生动传神,其代表作世代珍藏。《花鸟图》、《梅雀图》分别藏于台湾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被称为国之瑰宝。在定州孟家庄村的沈子蕃故里,路边竖立着显赫的路标“北宋缂丝大师沈子蕃故里”,可见故乡对这位中国缂丝鼻祖的敬重。
        中山故地,是中国桑蚕业的发祥地,在正定南杨庄出土的5500多年前的陶蚕蛹和丝纺织纺轮,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丝纺织实物,战国中山国都灵寿遗址出土了多种丝纺织品遗物,精美绝伦。两汉中山国和相邻的巨鹿郡是丝绸之路上最精美丝织品撒花凌的产地。唐代定州丝织品贡赋量全国第一,特种丝织品的水平全国之首。
        杜佑编纂的反映大唐经济命脉的《通典·食货·六赋税》记载了天宝年间天下州郡常贡物品种类和数量。天宝元年(742年)全国十道共318郡,其中常贡丝织品的63郡,总贡赋丝织品3464匹,而河北道有18郡常贡丝织品数量1765匹,占全国总量的51.6%, 而河北道博陵郡(定州)丝纺织品贡赋达1575匹,占全国的46%,居全国之首,天下第一。
        朝廷赏赐的最精美特种丝织品大都出自河北。据《通典》、《元和郡县图志》等文献统计,河北道有五州产12个特种丝织品,品种数量远远超过河南道和江南道,居全国十道之首。其中定州罗绮、细绫、瑞绫、两巢绫、独巢绫、二包绫、熟线绫是闻名全国的特种丝织品。定州两巢绫每年贡十四匹。定州绫罗是大唐丝绸之路上的精品。
        唐朝张骛《朝野佥载》记载:定州富商何名远,“资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纺织业。直到五代时期,定州仍是北方重要丝纺织业中心。契丹兵马经常南下河北中部,对这里金帛、丝织品的垂涎。他们不仅掠抢财物,还把纺织业工匠户劫掠到北国。辽宁义县在辽朝名弘政县,即辽世宗从定州抢掠民户安置于此,《辽史·地理志》说,这些民户“善于织    ,多技巧。”
        北宋定州缂丝是丝绸之路上最知名丝织品的代名词,也是中山丝织品最辉煌的代表。
        8、慷慨悲歌精神的代表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最早记载“慷慨悲歌“中山国精神,后来成为燕赵精神的核心。明代以来定州义士鸿儒的慷慨悲歌精神,成为中山精神的代表。“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杨继盛、退休的兵部尚书大学士高阳孙承宗英勇抗清慷慨殉国的精神。鸿儒孙奇逢舍利取义、救助东林党君子的义举。民国时期定州才子张寒辉在国家危亡之时,写的《松花江上》。都是这种精神的传承。
        9、中国平民教育的经典代表
        晏阳初开创的平民教育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教育盛世,也是中山文化的代表之一。晏阳初,别名晏遇春,1890年10月出生于四川巴中,1918年耶鲁大学毕业,主修政治经济。回国后开展平民教育运动,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1936年,日本侵略军对华北的侵略步伐步步逼近,晏阳初和平教总会在战争威胁下离开定县。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感召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慈善家和教育家,其中包括英国导演休·赫德森执导的著名影片《火的战车》主人公原型李爱锐。
  在英国,李爱锐(英文名利德尔)是民族英雄,人们用各种方式纪念李爱锐。1982年,英国爱丁堡大学设立利德尔健身中心。1996年,利德尔小时候求学的爱尔生书院新建成的体育馆命名为利德尔运动中心。李爱锐出生在天津,他是第八届奥运会冠军,在中国做体育教师,和他哥哥参与河北地区的平民教育,李爱锐是中英两国人民友好的使者,以传奇般的一生谱写了一曲中英友谊的颂歌。李爱锐在中国教书育人近20年,他同情、支持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最后被日本法西斯囚禁在山东枣庄集中营,患病致死。
  人们同样没有忘记这位英雄,总是不断地以各种方式追思这位抗日英雄。2011年11月1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在英国伦敦普特罗斯中心举办“李爱锐与天津”图片展。李爱锐和他哥哥都在河北定州留下了从事平民教育的照片。
作者简介: 梁   勇,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聘研究员、省政府文史馆特约研究员,人文学者,河北广播电台特约评论员,500集广播节目《燕赵传奇》总撰稿、主讲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大美定州
历史名地:定州
定州是哪个省的?已经传疯了,定州人都顶起!
【定州文创】一寸缂丝一寸金,领略传承千年的奢华
定州古城百年前罕见历史文化影像老照片,传承中山文化记忆
苏轼与定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