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殷周制度论笺记】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

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太皞之虚在陈,○《左·昭十七年》:“陈,大皞之虚也。”

大庭氏之库在鲁,○《左·昭十八年》(鲁)“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

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史记·五帝本纪》:“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按:从“帝王”至“之阿”,原来句读为“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太皞之虚,在陈大庭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实误。

少皞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左·定四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左·昭十七年》:“卫,颛顼之虚也。”

帝喾居亳。○(伪)古文《书·胤征》文末载:“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孔《传》:“契父帝喾居亳。”

惟史言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俱僻在西北,○(伪)古文《书·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孔疏云:“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相去不盈二百,皆在冀州。”

与古帝宅京之处不同。○“古帝宅京”,似语出《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然尧号陶唐氏,而冢在定陶之成阳;○《墨子·节葬下》:“尧北教乎八狄,道死,葬鞏山之阴。”(孙诒让《闲诂》有详注。见诸子集成本P112)《吕氏春秋·孟冬纪·安死》:“尧葬于穀林。”高诱注云:“《传》曰‘尧葬成阳’,此云穀林,成阳山下有穀林。”(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P98)《水经注》卷二十四“东至济阴句阳县为新沟”郦注引《帝王世纪》云:“尧葬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是为穀林。”《山海经·海外南经》:“狄山,帝尧葬于阳。”袁珂注:“成阳,故城在今当东省濮县东南。”《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括地志》云:“陶城在蒲东县北三十里,即舜所都。”

舜号有虞氏,而子孙封于梁国之虞县。○《左·哀元年》载少康逃奔“有虞”,杜预注云:“虞舜后诸侯也。梁国有虞县。”

孟子称舜生卒之地皆在东夷,盖洪水之灾,兖州当其下游,一时或有迁都之事,非定居于西土也。○《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禹时都邑虽无可考,然夏自太康以后以迄后桀,其都邑及他地名之见于经典者,率在东土,与商人错处河济间盖数百岁。

商有天下,不常厥邑,而前后五迁,不出邦畿千里之内。

故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惟周独崛起西土。武王克纣之后,立武庚置三监而去,未能抚有东土也。逮武庚之乱,始以兵力平定东方。克商践奄,灭国五十,乃建康叔于卫,伯禽于鲁,太公望于齐,召公之子于燕,其余蔡成郜雍曹滕凡蒋邢茅诸国,碁置于殷之畿内及其侯甸。○碁,同棊,今作棋。《扬子·法言》:“围碁击剑,反目眩刑。”

而齐鲁卫三国,以王室懿亲,并有勋伐,居蒲姑商奄故地,为诸侯长。又作雒邑为东都,以临东诸侯,而天子仍居丰镐者凡十一世。

自五帝以来,都邑之自东方而移于西方,盖自周始。故以族类言之,则虞夏皆颛顼后,○《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大戴礼·五帝德》谓禹为“高阳之孙”。《史记·夏本纪》:“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

殷周皆帝喾后,○《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

宜殷周为亲;

以地理言之,则虞夏商皆居东土,周独起于西方,故夏商二代文化略同。

洪范九畴,帝之所以锡禹者,而箕子传之矣。○《书·洪范》箕子称:“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夏之季世,若胤甲,若孔甲,若履癸,始以日为名,而殷人承之矣。

文化既尔,政治亦然。周之克殷,灭国五十;○《孟子·滕文公下》:“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之。天下大悦。”

又其遗民,或迁之雒邑,或分之鲁卫诸国。○《书·多士序》:“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左·定四年》子鱼谓成王分鲁公以“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

而殷人所伐,不过韦顾昆吾。○《诗·商颂·长发》:“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且豕韦之后仍为商伯;昆吾虽亡,而己姓之国仍存于商周之世。《书·多士》曰“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当属事实。

故夏殷间政治与文物之变革,不似殷周间之剧烈矣。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又自其表言之,则古圣人之所以取天下及所以守之者,若无以异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则其制度文物与其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

【《禮記·表記》載孔子論三代禮文異制若循環(《表記》:“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先祿而後威,先賞而後罰,親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喬而野,樸而不文。殷人尊劉,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蕩而不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觀堂乃云“夏商文化略同”,殷周之間劇變,與之有異。蓋有為而發。侯外廬先生說東方之古代與希臘之古代不同。希臘之古代,乃“新陳代謝,新的沖破了舊的,是革命的路綫”。東方的古代,則“新陳糾葛,舊的拖住了新的,是維新的路綫。”20180403記】

【傅斯年《夷夏東西說》、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李學勤先生《走出疑古時代》均論及三代的關係問題。張、李二先生皆以為“三種文化盡管有若干‘地域、時代與族別’的區分,但是歸根結底是大同小異,都屬于中國中原地區(廣義的)的文化”(《走出》長春版頁38-39)。按:此說不獨異于觀堂殷周變革之說,亦異於《禮記·表記》所載孔子之言。《詩經》所載《商》《周》二頌之異同如何?是證成《表記》所載孔子說,抑或證成觀堂說,或張、李二先生說?20180404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聪读书《史记·黄帝本纪》:一张图教你看懂8位上古帝王世系表
华夏始祖文化寻踪:少昊 颛顼 帝喾 帝尧
【转】三皇五帝,到底是哪三皇?哪五帝?
三皇五帝之,五帝本一家,禅让也血腥
司马迁为什么会在《史记》为上古五帝作传,有的还是听来的?|《史记·五帝本纪》
寻找“三皇五帝”:探源中华文明源头,给你一个更接近真相的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