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司敬雪║李渔的妇女观
 李渔原名笠鸿,一字谪凡,号笠翁、湖上笠翁等,是清代著名的剧作家,近代戏曲评论大家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曾给予他极高评价:“清人戏曲,大抵顺、康之间,以骏公、画堂、又陵、红友为能,而最著者厥惟笠翁。翁所撰述,虽涉俳谐,而排场生动,实为一朝之冠。”李渔祖籍浙江兰溪,1611年生于江苏如皋。父亲是位药商,往来者也都是商人,所以李渔自幼生活在浓郁的市民氛围中,耳濡目染的都是享受生活的图景。这无疑潜移默化了他的人生,也深深影响了他的戏剧创作。其《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等都洋溢着浓浓的世俗意味,荡流着勃勃的市民意识。正是由于市民意识的觉醒,使李渔对妇女的人生格外重视,表现了他较为开明的妇女观,这一点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最集中反映在他的随笔集《闲情偶寄》中。
李渔自幼聪慧,很早就写得一手好诗,但几经乡试均以失败告终。仕途的无望反而让他更有时间砥砺文思,琢磨章句。一代文豪在逆境中茁壮成长,这未必不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明末战乱频仍,父亲病故,家道衰落,李渔身无长物,逐渐走上了卖文为生的道路。顺治八年(1651),李渔移居杭州,戏曲、小说创作进入暴发期,文名大振。他于是自组戏班四处打抽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饱览名胜风光之余,也使囊中大鼓,重新过起幼年时的富裕生活。如果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李渔应该算是中国自由艺人的祖师爷。逍遥一生的李渔晚景凄凉,时常靠举债度日。但李渔似乎并不太把窘迫放在心上,而是埋头写作。并且真投入进去了,成绩就是前面提到的《闲情偶寄》。该书写成于康熙十年(1672),八年后他离开人间。在《闲情偶寄》这本书里,李渔总结了他的一生,包括创作、演出、建筑、古玩、饮食、美容、养生等等,反映了李渔追求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人生价值取向。其中谈论美容的《声容部》一组是关涉妇女生活的,由此可心见出李渔的妇女观。
李渔的妇女观内容很丰富,简而论之,可以概括为三点,首先是大倡“尤物可爱”论。有史以来,中国盛传“尤物有害”论,被以“尤物”之名载入史册的有褒姒、妲己、貂禅等。在这些“尤物有害”论者看来,褒姒等女性身有不祥之气,家中遇此不得安宁,国中遇此必要灭亡。何以危害如此之大,他们似乎又难述其详,于是只好附会说妲己等并非人类,实际上是九尾狐等心怀恶毒的畜类,幻化人形要祸害天下苍生的。对此李渔嗤之以鼻。他反其调而倡之:“尤物维何?媚态是已。”(《闲情偶寄》137页)尤物根本不是什么畜类幻化人形,她们是真真实实的女性,只不过她们因为天性聪慧而多有妩媚罢了。对“尤物有害”论者的论调李渔甚至都懒得展开批驳,而是一锤定音地做了了断。然后李渔对女性的妩媚进行了极力地张扬:“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凡女子,一见即令人思,思而不能自己,遂至舍命以图……者”都是尤物。“态之为物,不特能使美者愈美,艳者愈艳,且能使老者少而媸者妍,无情之事变为有情,使人暗受笼络而不觉者。”(李渔《闲情偶寄》137~138页)李渔之论可以概括为“尤物可爱”论,对古人所谓“尤物”的概念进行了内涵更新改造,完全摒弃了原来的“畜类、祸害天下苍生”之义,而代之以“聪慧多智、善解人意、让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等义,以此作为对优秀女性的充分肯定。在理教制度森严的清王朝,李渔如此鲜明地倡导自己的“尤物可爱”论,也可见他的敢树异端的过人胆魄。
其次是大倡“女子教育”论。“女子无才便是德”是流传几千年的古训,李渔不以为然。他说,古人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他们认为“聪明的女子失节者多,不若无才之可贵。”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切实的道理,“盖前人愤激之词,与男子因官得祸,遂以读书作宦为畏途,遗言子孙,使之勿读书、勿作宦者等也。此皆见噎废食之说,究竟书可竟弃,仕可尽废乎?”(李渔《闲情偶寄》167页)意思是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是戴绿帽子的男人恼羞成怒发明的一种格言,是虚弱的表现。进一步李渔又讲起了辩证法:“吾谓才德二字,原不相妨。有才之女,未必人人败行;贪淫之妇何尝历历知书。”有才并不必然导致失节,无才照样可能干坏事。应该说李渔讲得是很确当的。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李渔认为关键在于作为丈夫的男人能否驾驭有术。(这就有点太自信了。夫妇失和是个太复杂的问题,到今天更明显了,有时是人力所无法解决的,所以我们发明了“离婚自由”这个新理念。李渔当然无法找到今人的答案,但他的思想在当时也可说是前无古人了。)他正确地分析了德与才的辩证关系,批驳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错误思想,提倡女子读书,接受教育。这种思想对于妇女解放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尽管李渔作为一个古代文人提倡女子教育的直接动机是“为我所用”,带有明显的男子中心主义倾向,我们也不能因此低估他的“女子教育”论的重要价值。
第三是大倡“美容美饰”论。李渔出身商贾之家,深受市民世俗情结的影响,比较注重日常生活的价值。中国自古以来讲究修身养性,主要是内炼,对身外之物是多有排斥的。而美容美饰虽然比文字的历史都漫长,但一直被列为“小人小道”,是身外之物,没有哪个读书人愿意堂而皇之地列之书籍从细讲来的。李渔却从新兴的市民意识出发,敏锐地意识到古训的荒唐起而叛逆之,像圣人讲四书五经似地坐而论美容美饰之道。李渔把美列为人生极高的价值追求,他最喜欢孟子的一句话是:“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孟子·告子上》),已清楚地表明李渔的爱美之心。而且李渔的爱美之心还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所以他也很欣赏孟子的另一句话:“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爱美之心,并非一般的喜好,而是人的本性。在《闲情偶寄·声容部》中,李渔列《修容》《治服》两章放谈美容美饰问题。他认为女性都离不开美容美饰,“予所谓'修饰’二字,无论妍媸美恶,均不可少。”(李渔《闲情偶寄》140页)美容美饰会让女性凭添春色,使丑者俊,美者愈发光彩照人。“俗云:'三分人材,七分妆饰。’此为中人以下者言之也。然则七分人材者,可少三分妆饰乎?即有十分人材者,岂一分妆饰皆可不用乎?曰:不能也。”(李渔《闲情偶寄》140页)李渔讲美容美饰,并不主张追逐时尚,而是讲究因人而异,各造千秋。他说:“一时风气所趋,往往失之过当。非始初立法之不佳,一人求胜于一人,一日务新于一日,趋而过之,致失其真之弊也。”“凡为西子者,自当曲体人情,万勿遽发娇嗔,罪其唐突。”(李渔《闲情偶寄》140~141)李渔能够以人为本,合理阐述美的个体性,引导女性追求适合自己个体特征的健康、独特的容饰之美,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李渔的妇女观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可说犹如空谷足音让人闻之心动,由此可见李渔特立独行敢为天下先的先锋品质。但细察世事,李渔之思想倒也并非无本之木从天而降,它是和明末清初城市生活的空前繁荣、商业文明的萌动有着密切关系的,也和李贽、三袁提倡的童心说、性灵说有一定的缘源关系,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的一种表现。自秦始皇战灭七国统一天下之后,封建文明尽管迭经朝代更替,可也一直也在沿着自己的轨道不断前进。但是到了明代中叶以后,封建文明已发展到它的晚期,一种异己的文明因素——商业文明诞生了。这种文明的人格代表就是渐成气候的市民阶层,它的根本特征就是对物质利益的孜孜追求,“财利之于人,甚矣哉!人情徇其利而蹈其害,而犹不忘失利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张瀚《松窗梦语》卷四)它具有封建文明无法比拟的发展活力,是封建文明的必然代替者。(当然封建文明并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中间必然会有一场殊死的较量,这就是明中叶以后中国的历史。)作为商业文明的人格代表,市民阶层有着不同以往的生活习性和人生价值追求,他们信奉个体自我,坦言物质利益,看重此岸今生,标榜世俗乐趣。女性是商业文明的巨大受益者,她们因此可以走出家庭,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妇人抛头露面,好游成习,'解裙围松树团坐,藉草呼庐,虽车马杂沓过,不顾’(王士性《广志绎》卷二)”(陈少锋《中国伦理学史》431页)商业文明的巨大活力以及市民阶层的幸福生活图景渐渐引起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一些先知者的注意,其中著名者如李贽、三袁等。他们不顾时俗所忌不惧时俗打压,毅然决然为新兴文明鼓与呼。比如李贽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基本纲领,专门提出要重视人欲保护人欲并使它得到自由发展的重要思想,“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去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李贽《答邓石阳》)李贽还特别强调个体的独特价值,他说:“夫人之与己,不相若也。有诸己矣,而望人之同有;无诸己矣,而望人之同无。此其心非不恕也,然此乃一身之有无也,而非通天下之有无也,而欲为一切有无之法以整齐之,惑也。”(李贽《焚书·论政》)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其他个体无法代替的,谁要想用一种法则去概括所有个体的生活,是再糊涂不过的了。这种思想放到今天也是振聋发聩的。李贽也十分关注女性命运,他在《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中说:“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制窨珊酰俊焙苊飨岳铌奕衔栽谧魑说淖手噬鲜且坏阋膊槐饶行匀醯摹6Τ粤樗担智康髯骷业母鲂裕瞥缟竺廊の缎裕抟梢彩呛苡屑氐摹T甑浪倒骸笆廊怂训谜呶ㄈぁHと缟缴现兄叮ㄖ兄渖扑嫡卟荒芟乱挥铩Nɑ嵝恼咧!保ㄔ甑馈缎鸪抡嵝募罚┤庵侄陨竺廊の兜耐瞥缡亲晕乙馐毒跣阎蠖愿鎏迳钪柿亢透鎏迳婕壑等攘易非蟮谋硐帧:廖抟晌剩砻髦笊桃滴拿鞯拿妊坑敕⒄故抢钣娓九鄄目凸厶跫,而李贽、三袁张扬个性、推崇美的生活趣味,提倡尊重妇女等思想则是李渔妇女观的主观催化剂,正是在商业文明兴起的气候里,在李贽等人思想的影响下,李渔才提出了他的“尤物可爱”论、“女子教育”论和“美容美饰”论?br/>李渔的妇女观受到李贽等人的影响,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更主要的表现了李渔的发展创造。这种创造性表现在李渔对优秀女性更充分的褒扬。在李渔看来,优秀女性不但不弱于男性,而且远远超过他们,可以让他们痴迷忘我、崇拜不已。“尤物者,怪物也,不可解说之事也。”聪明过人的李渔用“不可解说”来形容优秀女性,可见他对女性之推崇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孔子时代,知识分子身无长物,寄食于权势之下,对女性的感触只是麻烦复麻烦,连圣人都止不住浩叹:“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只有到了明末清初,商业文明初生,知识分子可以不再依恃权门,而独立地以自己的知识积累赢得物质资本,让女性和自己一起分享生活,他们也才有了情致去细细打量自己的意中人,才真正领略到什么是美,才会情不自禁高呼:“尤物者,怪物也。”这“怪”字里丝毫没有半夜遇鬼的恐惧,只是心旷神怡的欢畅。李渔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真正偷窥到维纳斯芳心的第一人。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流布维纳斯美名的第一人。其次,李渔还是提倡女子教育的先行者。尽管李渔是在自己家中开班启蒙,且主要是为了把家中的女人调教得合乎自己需要,使自己可以从中尽享生活欢乐,但仍然应该充分肯定李渔这种行为的积极意义。正是李渔首先意识到,要想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要想使生活幸福完满,女性就必须接受教育。他说:“使姬妾满堂,皆蠢然一物,我欲言而彼默,我思静而彼喧,所答非所问,所应非所求,是何异于入狐狸之穴,舍宣淫而外,一无事事者乎?故习技之道,不可不与修容、治服并讲也。”(李渔《闲情偶寄》166页)其中妻妾思想当然是要批判的,但不能泼掉洗澡水中的孩子,一定要看到其中提倡女子教育的可贵思想。另外,对妇女日常生活的充分肯定也是很有意义的。当时一般士大夫都推崇理学,动辄就是“圣人曰”,日常生活是根本上不得口的,可是李渔却反其道而言之,对当时的风气很有影响,在今天看来其勇气也仍值得佩服。
当然,李渔的妇女观中,也有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他对自居目的主体而以女性为手段客体的男子中心主义,比如他非常露骨的妻妾成群的思想,都是孩子用过的洗澡水,要坚决倒掉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渔《闲情偶寄》:女性的“美”与“媚”
张奎高 || 连载二十六:闲聊李渔之论女子修饰
闲情偶记之食色性
尤物足以移人”。由《闲情偶寄》谈谈女子的风韵,附图
《金瓶梅》人物三绝之一潘金莲--- “媚态”之美
《闲情偶寄》:论“美人养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