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火郁发之:李士懋夫妇从医50余 年后的深度思考和临床验证(转)
 
火郁发之:李士懋夫妇从医50余 年后的深度思考和临床验证论“火郁发之”
对于火郁证,我们是在赵绍琴老师的启发 下,于毕业20多年后才逐渐认识的。此前 由于对该证不认识,误治者不知有多少, 其中有几例教训颇深。
武某,女,32岁,家属。1963年12月7日 诊:产后恚怒,致头痛心悸,肢冷畏寒, 厚被热炕犹觉周身寒彻,面色青白,舌质 略红,脉沉弦躁数。
余以为产后多虚,肢冷畏寒,当属阳虚, 迭进四逆、参附之剂。附子由三钱渐增至 三两,经旬肢冷畏寒不解,反增神识昏 昧。百思不解,束手无策,病人遂住院治 疗四月方愈。20年后,学了赵绍琴老 师“论火郁”一文后,恍悟此证为郁热,乃 吾误治。
1976 年吾患胃病,胃脘冷如冰,胃中嘈 杂呕吐。慈母为吾缝一棉背心,捂在脘 腹,仍冷;后又在背心里边缝一块老羊 皮,亦不觉暖,尤于骑自行车时,胃冷仿 佛未穿衣,寒风直透于里。曾服理中、大 建中、吴茱萸汤等,均未效。后经内兄田 荫杰宗泻心汤意,因当时无黄连,改用胡 黄连代之,连服7剂而愈。何以明是寒 甚,服热药无效,加寒药后愈?可见寒者 未必皆阳虚。
1982年治学生姚某,下利半月,日五六 次,小腹冷如冰,他医曾以寒利而予理 中、四神等无效。余以其脉沉躁数,诊为 火郁迫津下泄而为利,予四逆散合葛根芩 连汤,2剂而愈。此例是笔者明确地以火 郁理论指导治疗的首例火郁证。
杨某,女,23岁,社员。1987年7月23日 诊:时值暑伏,酷热难耐,余正袒胸读 书,汗流浃背,突来一农妇,身着花布棉 衣裤,头裹头巾,裤腿怕透风以绳系之, 俨然一身冬装。诉产后患痢,周身寒彻肢 冷,厚衣不解,虽汗出亦不敢减衣。腹满 不食,恶心呕吐,溲涩少,便垢不爽。曾 服多种抗生素,输液打针,中药曾予补益 气血、健脾止泻、温补脾肾、温阳固涩等 剂,终未见效,恙已一月半矣。
脉沉滑数,舌红苔黄厚腻,面垢。
证属:湿遏热伏。法宜:化湿透热。方 宗:升降散合葛根芩连汤主之。
僵蚕12g蝉蜕4g姜黄9g
大黄4g葛根12g黄芩10g
黄连10g茵陈15g石菖蒲8g
藿香12g苍术12g川厚朴9g
半夏9g
7月27日二诊:服上药一剂即脱棉衣,又 2剂腹胀、呕吐皆止。尚觉倦怠,纳谷不 馨。予清化和胃之剂善后而愈。
〔按〕涩痢留邪,湿热蕴阻,阳气被遏而 身寒肢冷。沉脉主气,气血被郁而脉沉, 沉而有力。脉滑数为热郁,且苔黄腻舌 红,据舌脉不难诊断为湿热蕴阻,阳遏不 达之证。清化湿热,宣畅气机,透热外 达,恶寒随之而解。
肢冷、腹冷,周身冷等,乃临床常见之 症。
阴盛或阳虚固可冷,然阳郁而冷者亦 不少见。
若脉沉而躁数舌红者,不论何处 冷,甚至冷如冰,皆为阳郁所致,不可误 用热药温阳。

若脉虽沉数,然按之无力, 当属虚寒。
凡脉沉而无力者皆虚,且愈虚 愈数,愈数愈虚,当予温补,不可误作火 郁,犯虚虚实实诫。
此例与前述之武某病状相似,未再蹈温阳 之覆辙,而以火郁理论为指导,竟获突兀 之疗效,益感火郁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价 值,由此对“火郁发之”进行了深入学习, 大有别样洞天之感。理论上悟透了,临床 上运用起来更为自觉,心底也多了几分把 握。复经30余年的学习、实践,体会渐有 拓展,故决心撰写此书,以求正于明者。
火郁的概念
一、火郁的概念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 论》。
郁者,抑遏之谓;
火郁,乃火热被 郁伏于内不得透发而形成的病理改变。
发 之,是火郁证的治则,即疏瀹气机,使郁 伏于内之火得以透达发越而解之意。
二、火与热的概念
火与热,性质相同,火热相通,常相互借 用或并称,故火郁,又称热郁,或火热内 郁。

(一)中西医关于热的异同
西医的发热,概念很明确,就是以体温高 低为标准,当体温超过37℃时,即称为发 热。程度有高低之分,热型有高低弛张、 稽留之别。
中医热的概念,是指一组特异症状而言, 如口渴、烦躁、面赤、溲黄、便结、舌红 苔黄、脉数等。
其体温可高可不高,不完 全以体温之高低为唯一标准。
体温不高者,只要上述特异指征备,即可 称之谓有热;
体温高,甚至高热者,中医 亦可称之谓有寒,或有湿、有瘀或阳虚、 气虚、阴虚、血虚等,
所以中西医关于热 的概念不可等同,但有重叠。
外感发热者,西医测体温高,中医的外感 发热多数体温亦高,常用身热、肌肤如 烙,或体若燔炭来形容,但不是所有外感 发热统称为有热。
我们之所以强调中西医关于热的概念不 同,是有着血的教训的。初入临床时,症 见发热者,只知清热解毒、发汗解表,误 治者屡屡,甚至死亡。
在儿科时,有种渗出性体质患者,肥胖色 白,素体阳虚,在患麻疹时,不能托疹外 透,皆高热41℃以上,合并肺炎、心衰, 心率可达260次/分以上。
笔者以为高热疹出不透,仍宗《医宗金 鉴》方,予竹叶柳蒡汤加石膏、羚羊角治 之,先后7例皆亡。
后见《中医杂志》有 篇报导,言此为阳虚不能托疹,当予温托 之法,予参附汤,遵而用之,后之11例皆 愈,此教训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所以, 中西医关于热的概念,虽有重叠,但不能 等同。

(二)火与热的异同
中医所称之火与热,虽性质相同,又常相 通,但又有区别。
一是认为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这是 指火热程度不同而言。究竟到什么程度为 渐,到什么程度为极,并无明确的标准, 而且临证时也不这么用。

如热邪炽盛,可入营入血,痉厥动风、迫 血妄行,体若燔炭,热邪之盛已极矣,仍 称为热,而不以火称。而火盛被称燔灼之 火或燎原之火时,此时体温却未必皆高。
 所以,用热的程度——渐与极,来区分火 与热,并不确切。
火与热如何区分?热,通常指全身热症而 言,其中以外感六淫引起的全身热症者为 多;
然亦有内伤出现全身热症者,也以热 称,如内伤发热等。
而火,一般指局部热症明显,且有上炎之 势者,多称为火,如咽喉肿痛溃烂、牙 痛、耳鸣,以及疮疡等。以火相称者,属 七情郁结化火者为多,如肝郁化火,虽有 热症,但体温常不高。火与热,性质相 同,有所区分,又相互为用,并无严格的 界限。
火热的分类
人身有生理之火与病理之火。
一、生理之火
又称少火,即人身之阳气。少火之气生, 是维系人体生命活动之火,犹自然界的太 阳,天运当以日光明。
二、病理之火(分虚实两大类)
(一)实热、实火
实者,乃邪气盛也。
实热、实火,乃因邪 气盛而化热化火者,皆称实热、实火。
造成实热、实火之邪气,包括六淫、七情 及内生五邪之气血痰食瘀等,皆可化热化 火。
刘河间所云之六气化火,五志化火, 皆属实热、实火之类。

邪气侵袭人体,既可寒化,亦可热化,
究 竟是寒化还是热化,随人之体质而异。
素 体阳盛者,邪入则化热;
素体阴盛者,邪 入则寒化。

因引起火热的邪气不同,六淫所伤者,
有 寒化热、
湿化热、
风热、
暑热、
燥热之 分;

七情所伤者,称气郁化火;
内生五邪 引起的化热,
有痰火、
湿火、
食火、
血瘀 化火等。

由于热邪所在病位不同,
因而又有肌表之 热、
五体之热、
六腑之热、
五脏之热、
六 经热、
气分热、
阴分热、
营分热、
血分 热;
局部发热者,
有头热、
目热、
耳热、
口舌热、
五心烦热、
足心热、
胸腹热、
二 阴热等。
由于热病程度不同,
有微热、
身热不扬、
大热、
蒸热、
燥热、
壮热、
燔灼之热等。

由于发热时间不同,
而有持续发热、
朝 热、
暮热、
潮热、
日晡发热
、夜热、
阵 热、
往来寒热、
烘热、
间歇发热、
热势稽 留等。

(二)虚热、虚火
虚乃正气夺也。经云:
正气夺则虚。因正 气虚,而引发的火与热,称虚火、虚热。
人身之正气,包括阴阳、气血、津液、精 等。因所虚的正气不同,
而有阳虚发热、
 阴虚发热、
气虚发热、
血虚发热、
津亏液 耗发热。
对气虚发热者,
李东垣又有阴 火、贼火之称。

三、君火、相火
君火,乃人身生理之火,由心所主,此火 犹天上之红日,人身之红日即君火。
此火 亦即人身之少火、阳气,温煦全身,生机 勃发。
相火,伴君火游行全身,辅君火以行事者 为相火。
金元以前,皆曰君火一,相火二。
君火, 即心之火。
相火二,指肾中相火,曰龙 火,又曰水中之火;
肝中相火曰雷火,合 之称为龙雷之火。
金元以后,相火范围扩 展,胆、三焦、心包皆有相火。
在病理情况下,相火可出现太过与不及两 种情况。
肾中相火虚者,即肾阳虚,亦称命门火 衰,呈现少阴寒证,法当温肾壮阳。若肾 阳衰,阴寒内盛,格阳于上、于外者,呈 现格阳,戴阳,称龙雷火动,又称真寒假 热、水极似火,阴极似阳,水极反兼胜己 之化。
此火乃阳虚所致,不可水灭,不可直折, 法当以热药引火归原,使浮游之火下归宅 窟。
肾中相火旺者,恒因水亏不能制阳而相火 旺,或曰相火妄动。相火妄动而升浮于上 者,法当滋阴潜阳;若相火妄动于下,尚 未浮越,当滋阴泻相火,如知柏地黄丸、 大补阴丸之属。

肝中相火虚者,即肝阳虚馁,呈现厥阴虚 寒证。
肝中相火旺者,有实证,亦有本虚 标实者。
实者,有肝热、肝火、肝经郁 火,治当清泄肝热,郁火者当清透;
本虚 标实者,因肝阴虚而肝阳亢,此肝阳可上 扰、下迫、内窜、化风,引发广泛病变, 当滋水涵木平肝潜阳;当肝阳虚馁时,可 呈现肝之虚寒证,亦可出现寒热错杂证。
肝阳虚之肝寒证,何以又现寒热错杂证? 因肝阳已虚,失其舒启条达之性,已虚之 肝中相火则不能伴君游行于全身,则郁而 化热,遂成寒热错杂证。法当温肝、补肝 为本,兼调其寒热,方如乌梅丸。
热乃八纲之一,为病广泛且多变,因而分 类甚多。而郁火,仅诸多火热分类中之一 种而已。
【本文摘自《火郁发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精髓
微头条
什么是上热下寒
中医诊断歌诀
问诊的定义及内容
浅析张有章《伤寒借治论》|各家经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