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阴、阳的关系与中气的特殊作用 治疗所有重大疾病必需要留有“利口” 阴汗证明你在强行开利口了...

  阴、阳的关系与中气的特殊作用

阴就是身体里有形质的、肉眼看得见的部分和所有的致病因素如寒、燥、风等,这基本上已是共识,不用我多说;阳又是那一部分呢?简单来说,阳就是热量、能量、是一种要向外发散的东西,在身体里要形成一个不断膨胀然后消散(收缩)的过程,但这种膨胀如果没有“阴”的限制,将不能为身体所用,因为在“阳”产生的瞬间,就与外界大气对流后消散掉,无法达成对身体的温化作用。
阴与阳是一体的,阳的膨胀意味着阴的收缩,阳的消散意味着阴的增长,这个过程将持续人的整个一生,很多不懂“易”的中医,经常动不动就给人补阴或补阳或者干脆就是阴阳双补,但最后发现效果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原因是这些中医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阴、阳基本上是与生俱来的,根本上补不了,除了个别练功有成的人可以补足先天外,凡人是没有这种可能的。有人可能要说,那我按补阴阳的方式用药,不是也将身体调整得很好吗?但你认真分析所用的药物,你会发现,你并不是在补阴阳,你是在补中气,所谓的补阴补阳药只是在提托阴阳的某一位置,让补中气的药物定向发挥作用而已。
所以这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要提出来讨论,到底“中气”在人体内部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现在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是“中气”?我们经常听到中医说“中气不足,中气下陷”,还有“亡中、除中”等其实说的人可能也弄不清说的所指什么!只是一直沿用,就这么说了。因为脾主中土之说,所以又换了个说法是指脾气不足,你看补中益气丸(汤)不就是专门做这个工作的吗!
实际上,“中气”指的是阳膨胀到三之气火区域(内经一之气少阴时的区域)时的做功状态,膨胀的程度较高,我们称之为中气充足,如果膨胀较差,我们称中气不足,如果膨胀的程度连中圈层都达不到,就是中气下陷了。这个区域是人体卦头和卦身的主要部位,对应的是人体的头、胸部位,与人体的整体功能表现关联最为密切。从用药来说,人参是补中气最佳的药物,所以象一些会保养的富豪,一生正牌的老婆就有十数人甚至数十人,其他女人无数,但仍寿高过百岁,其实秘诀只有一个,就是定时定量服食老山参。如果一味补阳,除了在短时间内让人暂时有兴阳作用之外,带来的就是永久的不举。
既然中气是阳在三之气火区的膨胀,那还是阳啊!如果在这个区域补中气,不还是补阳吗?与前面所说的阴阳能补之说不是自想矛盾了吗?那是你没弄清楚阳与膨胀的关系!阳是能量是热量,本身能直接膨胀吗?事实上不能,它必需借助空气或水才能起到作用,所以,膨胀形成的三之气并不完全是“阳”,所以你不能把“中气”与“阳”混为一谈,这也是很多中医犯的毛病。

治疗所有重大疾病必需要留有“利口”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815276543_0_1.html

   前文谈到人体的基本运行就是一个膨胀和收缩,收缩太过就会在人体内部相应的部位构成太大的压力,从而变生各种各样的疾病;比如心脏病,相信那一个病人都是告诉你蹩得慌,蹩得透不过气来,这就是收刹的压力在起作用。肿瘤呢?就更是因这种收缩压力长期作用的结果,没有一个病人查出病之前是顺顺利利的,总有或是精神上的、经济上的,或是感情上的、工作上的等方面的一个长期的压抑过程。这些其实都是表象,真实的情况就是你身体运行时收刹太过,相当于车辆刹车太过,把车轮毂抱死一样的道理。当这个时间足够长时,不好意思,你的身体里某部位就会长“块块”出来,包括坚硬的石头样物质都会产生。在不同的部位,西医就会给安上不同的名称,所以现在肿瘤的细分类型已达千种以上。
 
 
  有收缩就有膨胀,身体一部分在收缩,相对的就有一部分在膨胀;如果你仔细观察肿瘤、癌症这些病灶,你说它是在收缩还是膨胀呢?不错,是在膨胀,这病灶只不过是相应局部压力的释放点!你看菜花样、从中心往外翻的模样,都象小孩玩吹泡泡一样,不断的往外冒;所以它们一旦长起来就会很快长得很大一个病灶;如果你手术切除了,但压力还在啊,所以找另一个地方释放出来,这就成了复发和转移了。君不见,某些人肚子大得可以,当然还有其它地方,这就是相应的膨胀,并不是什么好事,意味着你有麻烦了,所以高明的中医根本不用四诊里的最后一招——切脉,就可以直接知道你身体那一部份出问题了。
 
 
   比如,你的脖子和背部高凸隆起,首先就可以定位是太阳中风,不用说,颈椎一定有问题,头部也不可能舒服,严重的就会有脑中风、脑溢血、脑积水、脑肿瘤的可能,即使现在没有,你也具备了这个要件,生这些病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
 
 
   那么治疗人体的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都是经年累月收缩太过,现在要让它释放出来这些压力,你总得有一个地方让它出来,这就是“利口”;现在的很多中医根本不懂这个基本概念了,所有的治疗手段都是围、堵,把这些东西翻出来了,却没有地方让它们出来,所以,病越治越差,原因是你又增加了新的压力。
 
 
 “利口”有人为造的利口,比如我们用的“丹药”就是人为的在某些部位造一个“利口”,当然最好的是利用人体本身就有的管、窍,具体在这里就不展开了,我不能把我师父的秘密都在这里说完。能借此有所体悟当是各人造化。
 
 
   最后想说的就是,所有压力释放的过程都会伴随有很多症状反应,如果象西医一样追求把所有的症状全部掩盖起来,注定是不可能治好重大疾病的。网上有报道,一收保护费的人为泄愤,随手捅那家单位的汽车轮胎出气,结果是自己被轮胎的气流冲到台阶上,弄得头破血流。同样,人体压力的释放,你再怎么控制,也会有暂时性的显著症状反应;只是你知道那些症状是正常的释放反应?那些是疾病在加重的反应?什么时候症状是需要处理的?什么时候是等待自然过去的?如果不能心中有数,即便你知道要“利”才能治好重大疾病,你敢治重大疾病吗?要知道这些定数,你不可以不知“易”,而学到真正已破解了的,符合《内经》《伤寒论》要旨的医学的“易”,就要找我师父刘东军先生或者找我了。

阴汗证明你在强行开利口了,是重视的时候了!

阴汗不论男女均有,但以男性多见,事实上,只要有阴汗发生,说明你的体质该大幅度调整了,否则,只怕男科、妇科病找你只是初步表现,更严重的疾病在等着你!就象足汗(脚气)是强行开利口一样,阴汗也是比足汗更严重的利口了!

我们就阴汗的机理做一个探讨,以期能让好学的博友能得到一定启发!

首先,我们看中医传统对“汗”证的描述:“阳加于阴为之汗”;“夺血都无汗,夺汗者无血”,第一句不易理解,我们放在后面讨论,以“夺血都无汗,夺汗者无血”而言,如果你不局限于纯中医是很容易理解的,也就是汗出得太多了,血容量就会下降,反之也是如此,出血太多了,因为血容量下降,也会产生这个人没有出汗的现象,反而是怕冷、无汗的表现;这些都已被现代临床所证明,无需我多说什么!只是另一层意思,可能就没有多少人关注到了,也就是出汗多的地方,只可能是血管分布密度高的地方,因为只有那里才可以通过血管把血液运过去,再分泌到汗腺流出来而成汗!请看下图,你就可以知道,为什么阴部比较容易流汗了!



“阳加于阴为之汗”就没那么容易理解了,我们看一个简单的生活现象,我们什么时候流汗呢?运动后,而且是达到一定程度的运动后,那运动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的影响是心跳加快了,也就是血液运行加快了,会把动脉血更多的运送到所需要的部位去,当然动脉血运送过去的目的,除了供给该部位的肌肉运动需要外,就是通过汗腺把热量散发出去!所以,“阳加于阴”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阳经的能量输送到阴性物质(血液)中,把阴性物质(水和电解质)迫出体外,是为之汗!

阴部有一个明显的生理特点:一方面面积小但血管非常丰富,另一方面,背阴,遮挡物多,散热不易!从经络来说,阴经三条,阳经一条分布在非常小的部位上(我一般不太理会任督脉,更不要说奇经了),全身分布在前面的唯一阳经阳明胃经经过阴部,我们知道阳明在易演图上正是分布在三之气火区,也就是阳最旺的区域,非常易鼓动阳气外泄的,当然随之而出的水分就是汗!分析阴部还不能忘了少阳和太阳,虽然经脉没有直接经过阴部,但与之表里的厥阴肝经,少阴肾经可都经过阴部,所以阳加于阴的另一层意思就是通过表里阴阳经的经气交换,同样可以产生阳加于阴的情况发生,所谓的肝经湿热下注就是少阳加于厥阴的直接表现!先不说膀胱作为太阳经执行器官直接对阴部的影响,太阳加于少阴的经气交换同样也会产生阴汗的现象,这就是所谓肾阴虚所致的阴汗!

所以,别看小小的一个阴汗,你会发现好象与三阴三阳都有关系,也才有前面所说的,阴汗的发生是警告你该全身做调整了,否则,虽然可以用生牡蛎30枯矾60黄丹30研粉外用等简单方法解决,也是闭门留寇,种下祸根!

具体如何辨证,如何治疗,非我所长,在网上找到不错的方案,各位自行参考使用!

  病名:阴汗

  前阴、阴囊及其附近处局部多汗。《医林绳墨·汗》:阴汗者,谓至阴之处,或两腿挟中,行走动劳,汗出腥秽。有因肝经湿热所致者。《张氏医通·汗》:阴汗,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龙胆泻肝汤加风药一二味,风能胜湿也。或当归龙荟丸及二妙散俱效。阴囊湿者,以炉甘石煅过扑之,密陀僧亦佳。有因肝肾亏损,湿热下乘者。《医略六书》卷二十;酒色过度,湿热下乘者则精血不藏,每多阴汗,宜滋肾凉肝。用六味地黄汤加黄柏、白芍。有因肾虚阳衰而阴囊多汗者。《杂病源流犀烛》卷七:有阴囊汗者,则为肾虚阳衰,宜安肾丸、小安肾丸。

疾病介绍

阴汗是指外生殖器及周围(包括大腿内侧近腹阴处)部位经常汗多,且汗味多臊臭的病证。

病因

阴汗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本病多因素体虚弱,肾阳不足,阴寒偏盛,以致内寒生湿;或肝郁化热导致脾经聚湿,湿热互结而流注下焦,以致阴部汗出;也可由湿浊滞留阴部所致。

症状

阴汗的诊断要点

凡是男子阴部多汗,汗出臊臭,伴有阴囊湿冷,前阴萎弱,小便清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或胁肋胀痛,目赤,小便赤者,可诊断为阴汗。

阴汗的辨证分析

阴汗因元阳不足,气化失司,温煦失职,寒湿内盛;或湿热之邪蕴郁肝经,流注下焦所引起。

辨证首先辨虚实。虚证肾阳虚型,伴有阴囊湿冷、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滑精、早泄等。实证肝经湿热型,伴有胁肋胀痛、口苦目赤、小便赤等。总的治法以温补肾阳,清热利湿,疏肝养血为主。

本病辨证的重点在于审察病因,明辨病位,确认病机,辨证施药。

()肾阳虚证

1.临床表现:阴部汗出,阴囊湿冷,畏寒肢凉,腰膝酸软,或伴阳痿、滑精、早泄,小便清长。舌质淡胖润有齿痕,脉沉迟。

2.证候分析:肾主一身阳气,肾阳虚则一身阳气皆虚,肾阳亏虚,阴寒生湿,则阴部汗出,阴囊湿冷;腰为肾之府,肾精亏乏,故见腰膝酸软;肾阳虚损,宗筋失用,则畏寒肢冷,阳屡、滑精、早泄;肾阳虚弱,膀胱虚寒,则小便清长。舌淡胖,脉沉迟,皆阳虚之征。

()肝经湿热证

1.临床表现:阴囊汗出,潮湿,臊臭,胁肋胀痛、伴口苦,目赤,阴茎萎弱,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证候分析:外感或内生湿热,蕴郁肝经,流注下焦,故见阴汗出,潮湿,臊臭;湿热郁结肝脉,肝失疏泄条达则胁肋胀痛;湿热熏蒸,则口苔;上炎于目则目赤。

鉴别

阴汗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生理性汗出除阴部汗出外,多有全身性汗出,尤在天气炎热,饭后,饮酒后多见。

()多汗证多由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恐怖、焦虑、愤怒所引起,或某些遗传性疾病所致。多见于掌、跖、前额、腋下、外阴等处,对称发生,其中以掌、跖多汗为常见,也可局限于阴部。

并发症

阴汗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多伴阴囊湿冷、前阴萎弱,小便清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或胁肋胀痛,目赤,小便黄。

治疗

阴汗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阴汗的辨证论治

肾阳虚型【证见】 阴部出汗,阴囊湿冷,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前阴萎弱,阳举不坚,滑精,早泄,小便清长。舌质淡胖润有齿痕,脉沉迟。

【治法】 温补肾阳,益气培元。

【方药】

1.主方安肾丸(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肉桂6(冲服),巴戟天15克,肉苁蓉10克,破故纸10克,白术12克,山药15克,乌头9克,白蒺藜9克,桃仁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补肾强身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九转黄精丸,口服,每次9,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益气聪明汤加减(黄骏验方)

处方:黄芪20克,党参20克,升麻6克,甘草6克,柴胡6克,葛根15克,赤芍15克,黄柏15克,牡蛎15克,五味子3克。水煎服,药渣煎水薰洗患处,每日1剂。

(2)补气升阳汤(董子强验方)

处方:黄芪30克,柴胡12克,炙甘草6克,乌药12克,升麻6克,红参6(另炖),肉桂6(冲服),生山药20克,枸杞子15克,当归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肝经湿热型【证见】 阴汗出,阴囊潮湿,伴有臊臭,胁肋胀痛,口苦,目赤,阴茎萎软,小便赤。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 清热利湿,疏肝养血。

【方药】

1.主方清震汤(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柴胡10克,升麻6克,黄芩12克,姜活9克,防风9克,苍术6克,麻黄根9克,藁本9克,泽泻10克,猪苓15克,当归9克,红花6克,炙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9,每日3次。

(2)当归芦荟丸,口服,每次9,每日3次。

阴汗的其他疗法

阴汗的针灸治疗

取穴:气海、关元、中枢、肾俞、命门。手法:气海、关元、中枢用补法;关元可加灸以增温补;肾俞、命门补之或艾灸。适用于肾阳虚型阴冷。

范某某,32岁,工人,1997512日初诊。

  患者诉:近半月来,因饮酒量多,自觉阴囊潮湿瘙痒,多汗,有时很快就可将内裤变潮,并出现黄染现象,伴有汗臭异味,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蕴积下焦。治宜:清热利湿为主。药用:龙胆草20克,黄芩15克,山栀子15克,生地黄20克,苦参15克,土茯苓30克,地肤子20克,大黄(后下)9克,白鲜皮1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5剂。

  服上药7剂后,症状减轻,续服完后8剂,阴汗全消。并嘱患者先行戒酒3个月,以后亦要控制饮酒量。回访4年,未再出现类似病症。

  【按语】 本案湿热蕴积下焦(与饮酒过量有关),症状明显,故选用了龙胆泻肝汤为主方,并加重清利湿热的药物,服药时间也延长到15天,使患者病症得到了治愈。饮酒是本症的原因之一,应先戒之。

  范某某,42岁,干部,199431日初诊。

  患者诉:近3个月来,出现阴部多汗,并觉阴部湿冷,纳少便溏,身重肢倦,舌苔白腻,脉沉细。证属:寒湿内阻。治宜:温化寒湿为主。药用:桂枝12克,苍术12克,白术12克,厚朴10克,陈皮9克,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藿香15克,佩兰15克,鹿衔草20克,蛇床子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先服3剂。

  服上方3剂后,症状稍有改善,来诊。效不更方,再进3周,后全身及局部症皆除,唯感便仍不成形。为彻底改善患者寒湿体质,将上药调整之后,再配成丸剂服用3月。回访10年,未再见便溏症状。  【按语】 对于寒湿内阻的阴汗患者,除采用一般的利湿醒脾,芳香化湿的中药外,还可加用一些温阳利湿的中药,如鹿衔草、蛇床子之类,有时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对于寒湿内阻体质的人,除采用中药治疗外,还需要嘱其平时多注意腹部保暖,或平时多做一些腹部按摩保健。亦可行足三里穴艾灸保健,每天1次,每次20分钟左右。

  崔某,36岁,商人,199988日初诊。

  患者诉近半年来,出现阴囊及左侧腹股沟处大量汗出,并伴有精索、睾丸坠胀疼痛。检查发现左侧精索静脉曲张Ⅱ度。舌质紫暗,舌下及舌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紧而涩。证属:气滞血瘀,津液运行不畅。治宜:行气活血,舒经活络。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内服:当归15克,川芎10克,丹参30克,桃仁15克,红花9克,郁金12克,川牛膝15克,乌药12克,石榴皮12克,五倍子12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剂。外用:滑石粉、五倍子、三七粉各20克,共研细末,于每日早、晚2次涂于阴部即可。

  以上方法用了5天后,阴汗症状基本消除。原方原法再用3周,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语】 该患者除内服药物治疗其瘀阻症状外,还直接用外用药来治疗其阴部出汗的症状,故而取效较快,这种内外兼治的方法,在其它证型中也可采用。

  邱某,40岁,教师, 1992121日初诊。

  患者诉:近1年来,时断时续自感阴部发热,并伴有五心烦热,阳事易举,梦遗滑精,口干咽燥等证。证属:阴虚阳亢,虚火迫津外出所致。治宜:滋阴降火为主。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减:生、熟地各15克,龟板(先煎20分钟)15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黄连6克,黄芪15克,五味子15克,浮小麦15克,麻黄根15克。水煎服,共服7剂。

  服上方7剂后,稍感好转,守方再服7剂,其后症状基本消除。为巩固疗效,建议坚持至少服用知柏地黄丸半年以上。

  【按语】 对于阴虚阳亢者出现阴汗症状,只要在滋阴降火的基础上,加用敛汗药物,如浮小麦、麻黄根等,就能取得较好效果了。若只是一味滋阴降火,或只是一味敛汗,都不是最佳治疗方。

刘某,男,33岁,初诊日期 2011 1213日。主诉:阴囊潮湿3年余。现病史:患者自述年青时每日饮酒,经常去风月场所,甚则通宵达旦。近3年阴囊潮湿,气味臊臭,某某医院,西医按炎症治疗治疗效果不明显,经介绍求诊于我。刻诊:阴囊潮湿,五心烦热、阴囊、会阴灼热、小便黄,舌质红苔薄,脉细数。辩证:肾阴虚热之阴汗。方药:萆薢15g、苍术15g、黄柏10g、知母10g、熟地20g、山药15g、山茱萸15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5g、白芍15g。每剂服2次。14剂后, 阴囊潮湿悉除。

按语:《医略六书》卷二十;酒色过度,湿热下乘者则精血不藏,每多阴汗,宜滋肾凉肝。 知柏地黄汤加白芍柔肝。

张某,男,27岁,初诊日期 2012 91日。主诉:阴汗阴痒3周余。现病史:患者阴汗阴痒,口苦胁痛,小便黄,尿热,舌质红苔黄,脉数。辩证:肝胆湿热之阴汗。方药:黄柏10g、苍术15g、萆薢15g、龙胆草10g、柴胡10g、黄芩15g、栀子10g、当归10g、生地15g、泽泻20g、苦参15g、车前子30g。每剂服2次。3剂后, 阴汗阴痒,口苦胁痛,小便黄,尿热均好转,龙胆泻肝丸善后1周,病愈。

田某,男,33岁,初诊日期 2012 511日。主诉:阴汗乏力3年余。现病史:患者阴囊潮湿,肛周多汗,肛门坠胀、气短乏力,纳呆消瘦,小便黄,胃下垂病史,舌质红苔薄,脉细弱。辩证:中气下陷夹湿热之阴汗。方药: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5g、陈皮10g、当归10g、升麻10g、柴胡10g、黄柏10g、苍术15g、萆薢15g。每剂服2次。7剂后, 阴汗乏力,肛门坠胀均减轻。患者不愿服汤药,用补中益气丸合三妙丸,继续治疗3

经热和腑寒的矛盾如何解决!

临床上,许多中医都忽略了对经热的处理,原因是在清经热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导致腑寒。所以一旦发现舌苔从黄转白甚至出现白腻苔时,就再也不敢清经热了,导致经热长期不解,化热越来越厉害,最后形成大病重病!癌症其实就是局部化热的结果,为什么利用清热解毒的一些中药,有一部人最后也能治愈癌症就是这个原因。
一个好的中医,如果不能分辨清楚经热与腑热,还有个别同时有表热的,是不能称之为好医生的;即使能分辨清楚了这几个层次,但在处理时不能适当处理互相之间的矛盾,也算不上高明的医生。当然,这句话也是对以前的我说的,因为十几年前,我连自己有明显的经热症状而不自知,还妄称医生,现在想想也是可笑又可怜的。
任何一个中医都知道,有了热,肯定就要清;中药的基本原理就是用寒药来中和这种热性,当然也有导热外出的做法。但对经热是不合适的,即不能外出,也不能里下,就只能中和了。所以,当用寒性中药一段时间后,不可避免地出现腑寒的状态,尤其是原来本身就有腑寒的!首当其冲的当然是胃了,所以胃寒成了清经热的主要障碍!胃寒一旦产生,饮食就会有改变,首先就是食欲下降了,胃不消谷了,甚至大便也开始变化,大多数病人马上就会却步于此,再也不同意清经热了。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体,经还要不断的清热,腑却要加热,但药进去是先进的腑,这个是绕不过去的矛盾!
我的处理方法其实很简单,先清一段时间经热,出现了腑寒后温一段时间腑寒,待腑寒没那么明显后再清经热;当然也有病比较重的,没时间给你这样分段处理,那就分时处理,也可叫交叉处理,也就是前一个小时服清经热的药,后一个小时服温腑寒的药这样交叉处理可以达到同样效果。我个人不赞成在清经热的处理中加温腑寒的药,本来就是药性相反的药在一起,会互相抵消了大部分效果,会相应的把治疗期拉得很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阴部汗出,汗味臊臭,怎么办?
曾庆琪教授辨治阴汗经验
阴湿、阴囊湿痒,中医如何治疗?
五苓散治疗阴囊潮湿,肾阳不足
中医巧治阴汗症(附;三味阴汗汤治疗阴汗证)
【肾气丸】二十三、阴囊汗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