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名词解释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1、胃中虚冷
其人本虚,是其人本为脾胃气虚,虚则不能消化饮食,饮食停于胃中,则胃中满闷,故不能食。若攻其热则伤其胃,其胃益虚,其寒益甚,胃中虚寒则胃气不降而反上逆,故哕逆
阳明病不能食,应是中寒。如第191条曰:“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中寒者是胃中虚冷,如第226条曰:“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第122条曰:“……以胃中虚冷,故吐也”。经文反复提示,不能食,是胃中虚冷。胃中虚冷与太阴病证之“脏有寒”是一样的性质。太阴病证之“腹满而吐,食不下”是因为“脏有寒”,这与阳明病“胃中虚冷不能食,饮水则哕”、“胃中虚冷故吐”实际上是一样的性质。不同的是太阴虚寒的典型表现为下利,阳明病胃中虚冷的典型表现为大便初硬后溏。故其治法基本相同,以理中汤温里扶阳为代表方

2、饥而不欲食
饥而不欲食,为有虚热,热消饮食故饥,热伤胃阴则不欲食。用什么方,要看具体病证情况。如:
120条:“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
228条:“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355条:“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3、“中寒”与“久寒”有何不同?
阳明中寒,是指胃中寒冷,也就是腹中寒冷,如理中丸服法“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再如《金匮要略》曰:“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阳明中寒之寒是脾胃阳气虚寒,其寒的感觉在腹中

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是指当归四逆汤证“手足厥寒”且内有久寒。“内有久寒者”是平素就有手足寒,其“内”不是胃中。
(当归四逆汤证)内有久寒之寒是肝脾阴血虚寒,其寒的感觉在手足

4、理中汤治疗胃虚多饮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9克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胃中虚冷,水停发热,法当温胃消水,水寒去则发热自解。
攻都指大承气汤。不能吃大概都是胃虚多饮的病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5、脉迟
脉迟主寒,亦主血虚、血瘀。此脉迟系血瘀化为湿热。血瘀不能运化水湿,湿停中焦,则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故食难用饱,饱则加重郁滞,郁而生热,热则生烦。此烦为湿郁化热,湿热上冲影响脑部供血则头眩;湿热下流影响膀胱气化则小便难。头眩和小便难是肝脾湿郁化热所造成的。

此条与《金匮要略》谷疸条互看,则更清楚。如《金匮要略》曰:“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谷疸脉数。此条脉迟为欲作谷疸,其表现为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难,其病机为肝脾湿热,其治法可与茵陈五苓散。

脉迟为血虚如桂枝新加汤证之脉迟。脉迟为血瘀如143条热入血室之脉迟,还有《金匮要略》肠痈者之脉迟。

6、去湿之法
当通利小便而不当攻下大便。虽下之,腹满如故,是下之虽然热去但是湿不去,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这是脉迟的缘故

7、谷瘅
谷瘅是因湿郁不化,谷气不行,郁而生热,不得宣泄,热熏肌肤而身发黄色。虽下之,腹满如故,是因为其人脉迟血瘀并太阴湿滞
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8、茵陈五苓散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药物组成】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五苓散计48g,茵陈比例则应为96g。
【功用】利湿退黄

9、虚寒、虚热如何影响脾胃
虚寒者不知饥。虚热者知饥,饥而不欲食

10、概念:
1、谷疸【黄疸一】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2、酒疸【黄疸二】
因酒食不节,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湿浊内郁生热,湿热交蒸而成。主要症状有身目发黄、胸中烦闷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小便赤涩、脉沉弦而数等。
3、女劳疸【黄疸三】
证见身黄、额上微黑、膀胱急、少腹满、小便通利、大便色黑、傍晚手足心发热而反觉恶寒。
4、谷瘅【瘅:通"疸"。黄疸病】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
区别:
1、黄疸病特征---身目发黄,不能食
2、酒客与桂枝汤的区别,有呕吐症状;
3、谷瘅头眩有小便难,区别67条文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11、阳明病无汗久虚故也
阳明里热,法当迫汗外出,因阳明本为多气多血,所以热结阳明者,法当多汗。反无汗者,此以血气久虚之故。血气久虚之人,若病阳明,则津血不足,皮肤失养,故无汗而皮肤发麻有如虫行皮中状的感觉。此证以血气不足为因,燥热为果,当以调胃承气汤加芍药麻仁为法,或以芍药甘草汤加麻仁

阳明里热,法当攻下。久虚者不禁攻,故当与芍药补血泄热,麻仁润肠通便。杂病久秘久虚属热者,也适用此法

12、调胃承气汤方加芍药麻仁
大黄(去皮,清酒洗)36g、炙甘草18g、芒硝24g,麻仁9---15g、芍药18g

13、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18g、炙甘草18g、麻仁9---15g

14、久虚大肠燥热属阳明
此所谓“久虚”,应为津液久虚,皮肤干燥,故“其人如虫行皮中状”。皮肤久虚,必然“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此久虚大肠燥热者,不能属太阴,只能属阳明
脾胃俱实,表现为邪气实,其性质是血热津液虚,如经曰:汗出多者,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一云冬阳明。)

15、各脏中风之气冲的特异表现
气上冲,是阴阳失调的表现,也是有邪气的表现,也是正气抗邪的表现。哪里有邪气,哪里就有冲气,或者说,哪里阴阳失调,哪里就有冲气

《金匮》论五脏中风,是与五脏中寒相比,中风为阳病,中寒为阴病。我举《金匮》论五脏中风之例,是为了答复你所提问“五脏皆有气上冲,是不是各有症状表现?”。当然是有的,不会都是一样的表现。心和心下不是一个部位
如《金匮要略》曰: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
肺中风之“冒”、肝中风之“头目瞤”、心中风之“翕翕发热,食即呕吐”、脾中风之“翕翕发热,皮目瞤瞤”等等,是各脏中风之气冲的特异表现

16、196条文辩证
a、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反无汗为表部气血不足,小便利为里热迫津偏渗
b、二三日呕而咳,呕而咳属柴胡证,柴胡证是肝气郁热,肝气郁滞不能外达,则向上冲逆故呕而咳
c、手足厥为少阳气郁,血气郁滞在内不能外达四末故手足厥
d、肝气上冲于头故必苦头痛
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则没有肝郁气冲,故头不痛。
若为阳虚中寒者,寒气上逆也会出现呕而咳和头痛等,但是阳虚中寒咳逆头痛者,法当小便不利。阳虚中寒小便利者必无头痛。因为阳虚中寒小便利者是气脱于下,必无力上冲,故头不痛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一云冬阳明)

17、198条文辩证
阳明病,里热生风,风热上攻故头眩,表无邪故不恶寒,里有热故能食,热上冲肺则咳,热咳伤咽,咽必痛。若不咳者,为里热不上冲,故咽不痛

18、有咳咽痛区别因寒感冒者
主要区别是,属阳明者不恶寒,能食。不属阳明者,恶寒,不能食

19、属阳明咳与伤寒咳用药
伤寒凡咳者,盖为加干姜五味子,此咳必无咽痛。
能食而咳必咽痛者,法当为里热上冲,可与承气汤通泻里热,加桔梗利咽。不咳者不加桔梗

资料:
五味子干姜饮,五味子粉5-10克,干姜5-10克,如果鲜姜20-50克,加水煮15-20分钟,每天服3-4次。对于怕冷受凉咳嗽保健。干姜温中止咳,五味子、干姜搭配对于受凉咳嗽效果好,若伴有胃痛腹泻者更优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20、199条文辩证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是津液不足,蕴热于里,无汗则邪热不得从汗泄出,小便不利则邪热不得从尿泄出,热蕴于里不能外泄,则热扰心包而心中懊憹,热熏肌肤则身必发黄

21、200条文辩证
阳明病,无汗,若误用火疗,被火劫,则外火与里热相合,必当汗出。此额上微汗出而身无汗且小便不利者,是因津液不足,湿热蕴结于里,里热不得从小便内泄,亦不得从汗外越,湿热郁结不得泄越,阻碍胆汁疏泄,则胆汁外溢皮肤,故身必发黄

22、第199条和第200条是茵陈蒿汤的症状吗
199、200条,是从病理上讲,瘀热在里者,外不得身汗出,内不得小便通利,则身必发黄。
茵陈蒿汤证有里热表现,如“渴饮水浆”,“腹满”,“食即头眩”等

23、辨身黄而热病位
身黄而热在里者,法当攻里去黄,如栀子大黄汤法;
身黄而热在半表半里者,法当清热去黄,如小柴胡汤法;
身黄而热在表者,法当解表去黄,如桂枝加黄芪汤法

资料:
药方名称栀子大黄汤
处方】栀子9克 大黄3克 枳实12克 豆豉10克
药方名称桂枝加黄芪汤
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黄芪10克

24、身痒
表郁才会身痒,无表郁不会身痒。身黄如橘子色为阳黄,黄色鲜明,属于湿热

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5、条文201辩证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为阳气浮聚于外,且向里收敛,故脉浮而紧。如108、189、221条之脉浮而紧。脉浮为阳热外浮,浮而紧者,为外气向里收敛。阳明病里部实热向外浮者,必潮热发作有时脉浮而紧且潮热发作有时者,不可攻里,当清热解外。如反攻里,则如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气痞。再如189条,“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26、盗汗
脉但浮不紧者,为邪热在外、阳不入阴,故脉但浮者,必盗汗出。
脉浮而紧,潮热发作有时者,可与麻黄汤酌加栀子黄芩石膏。脉但浮而盗汗出者可与桂枝汤

27、201条文盗汗与阴阳虚盗汗的区别
a、脉但浮不紧
b、汗出一症,虚实都会有。从脉上鉴别,概为虚者脉虚,实者脉实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28、202辩证
此条阳明病,应是在阳明时得病(发热)。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实为上焦胸上有热,中焦胃中无热,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上焦邪热,迫血妄行,必作衄血

29、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
阳明病,脉浮而紧,阳明时天之气为日行西下,阳明时人之气为血行向里,人之气向里之阳明时得病,脉浮而紧者,浮为向外发,紧为向里收,一发一收,必发潮热

30、202条文有无里热
里热伤津者必然口渴欲饮。口干不欲饮者自然没有里热。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实为上焦胸上有热,中焦胃中无热

31、黄芩甘草汤证、黄芩汤证
甘草黄芩汤 
【组成】甘草(二钱)  黄芩(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石膏(三钱)
【服法】煎半杯,热服。
【主治】治湿热熏蒸,口气秽恶者。
【出处】四圣心源卷八

黄芩汤
黄芩可以清热,此方是由于太阳、少阳二经脉病邪导致,故用其泻火;甘草、大枣,甘柔用以和太阴经。白芍酸涩,可以收敛。
【组成】黄芩12克
【用法】?咀。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次温饮150毫升。
【功用】清热止血。
【主治】鼻衄,吐血,下血,妇人漏下血不止
黄芩三两(今9克)甘草(炙)二两(今6克) 芍药二两(今6克)大枣十二枚

黄芩甘草汤是三部六病方,这是治法,临证不必拘泥一方一药。伤寒方可与黄芩汤
热在血分、热在气分,是温病学说法,血分为里,气分为外。伤寒论没有血分气分一说。金匮气分不是说外热,而是说水饮在心下,如原文曰:“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主之。”金匮“血分”是与“水分”相对,不是与“气分”相对。如原文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资料: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
【药物组成】桂枝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麻黄2两,细辛2两,附子1枚(炮)。
【处方来源】《金匮》卷中。
【方剂主治】气分,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心肾阳虚,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头痛身痛,恶寒无汗,手足逆冷,心下痞坚,腹满肠鸣,相逐有声,或矢气,或遗尿,脉沉迟而细涩无力。
【方剂功效】振奋阳气,调和营卫,外解风寒,内化水饮。温阳散寒,通利气机。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升,分3次温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32、203条文辩证
此冠以“阳明病,” 应是在阳明时得病,发热恶风自汗出。“本自汗出”应属于营卫不和,可与桂枝汤若是阳明证里热自汗出,“医更重发汗”只会加重里热,不会“病瘥”。重发汗,病虽已瘥,但重发汗亡其津液,阳绝于里,此必大便硬。亡津液者必伤血,阴血不足故微烦不了了,是以重发汗之故。重发汗导致大肠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来小便每天有三四次,今天只有两次,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次数减少,以津液当还入大肠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正常小便就是一日三至五行

33、医更重发汗解
不是发汗后,医更重发汗(如76条:“发汗后,……若更发汗,……”),而是“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这个重发汗,应是与麻黄汤发汗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34、204条文辩证
伤寒呕多,是气机向上,虽有阳明证,也不能攻下。攻下就是逆病机而动,不合法。呕多者属少阳,少阳法当清热,不可汗下

呕多者,虽有阳明证,可与柴胡汤。如小柴胡汤证“喜呕”,大柴胡汤证“呕不止”。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5、呕多是表邪内迫吗?
表邪内迫可以出现呕,但是通常不会呕多。呕多者,盖为肝强迫胃

205.“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36、205条文辩证
此心下硬满者,属于中焦痞证,不是下焦实证痞证本已胃气虚,若与承气汤攻之,利遂不止者,是胃气虚衰,阳不摄阴,故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是正复邪却,故利止者愈
    阳明病证,为下焦实证,应为腹满。此心下硬满,为何谓之阳明病,可见此谓阳明病,应是在阳明时得病,而不是病性属阳明。阳明病证法当攻之,怎有攻之利遂不止的道理呢?

37、利止者攻之后再服何方愈呢?
应是攻之后,利止者愈
利止而不愈者
a、如139条“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
b、297条“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c、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这几条利止而不愈者可作为反证。
学习《伤寒论》,首要的是学法,伤寒方是方随法立,法从证出。人体自身阴阳谐和有法度,调节人体阴阳亦有法度。方药的运用必须符合人体自身阴阳气的变化情况。如表不和者和表,里不和者和里,病热者清之,病寒者温之。学伤寒要知法守法,才能正确应用方药。

206.“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38、206条文辩证
面合色赤之合,为聚集,为满之意。面合色赤,就是满面通红,即为“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不可攻下。若攻下之,则虚其胃气,损其津液,必引表热入里。表热入里损其津液则小便不利;表热入里,则热瘀于里。小便不利则里热不能从里排出,必外熏肌肤而身发黄色(热迫胆汁外溢而身发黄色),变为茵陈蒿汤证

39、“面合色赤”是表证,如何与“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里证之“面热如醉”鉴别呢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第35、36、37、38、39、40条等,是连续服药的几个变化。35条首服青龙汤,36条再服桂苓五味甘草汤,37条三服苓甘五味姜辛汤,38条四服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39条五服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40条六服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黄汤。40条加大黄,前提条件是37、38、39条连续服用细辛干姜等热药,引起里热的原因。
《伤寒论》第206条初感伤寒即面合色赤,自然是“阳气怫郁在表

40、“必发热”是“攻之”以前还是以后必发热呢?
《伤寒论》是总论发热的。阳明病,必发热,面合色赤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不解,色黄者,小便不利也。可参考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是厥以前还是厥以后必发热呢?当然是厥以前必发热。206条也是先发热面合色赤,若攻下之,小便不利者,必发热色黄也。

41、面赤包括鼻子吗?
胃火、肺热、肝瘀,都能形成酒糟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阳明病之来路
《伤寒论》读书笔记226、227--大小承气汤的使用的辩证
阳明经证解
阳明病篇:腑实证(11)
《伤寒总病论》
使用大承气汤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