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刘绍武观点收集及火花感想
 
    已故山西籍刘绍武也是大半生致力于伤寒论研究和临床者,和胡希恕的观点有不同之处。但也很系统近收集一点他的言论,以启思路。

    

编一:《三部六病》学说把整体划分为三个部分,或称三大系统,即表部、中部、里部。三部的划分来源于《伤寒论》,但较《伤寒论》有了更明确的概念和范围。
 
表部:指机体与大气接触并与之发生关系的部分,包括体表与呼吸系统。主要功能是司呼吸而进行气体交换,司汗腺开合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卫外而防止病邪侵害,传信息而参与机体阴阳平衡调节。
 
里部:指机体与饮食接触并与之发生关系的部分,包括整个消化系统。主要功能是摄入食物并进行消化、吸收、排泄,供给整个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也具有防御病邪入侵和参与机体阴阳平衡调节的作用。
 
中部(半表半里部):指除表、里两部所指机体的剩余部分,以血液、循环、神经、内分泌系统为主。主要功能是通过血液循环,供给机体从表、里两部所摄取的养分,运送各组织的代谢产物,经特定的脏腑排出体外,还防止表里两部外邪的入侵和消除已经进入血液的有害物质;通过神经系统的控制使一切脏器的功能活动协调。中部以气血为中心,通过气血的循行,沟通表里,濡养内外,贯通上下,是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中介和纽带。
 
编二:六病的主方以解决其主要矛盾的药物名称作为方剂名称,如下表:
病名 主方名 方剂组成
太阳病 葛根麻黄汤 葛根、麻黄、石膏、杏仁、甘草
少阳病 黄芩柴胡汤 黄芩、柴胡、石膏、知母、竹叶、甘草
阳明病 大黄芒硝汤 大黄、芒硝、白芍、枳实、厚朴
太阴病 苍术干姜汤 苍术、干姜、茯苓、甘草
少阴病 人参附子汤 人参、附子、茯苓、麦冬、五味子
厥阴病 当归桂枝汤 当归、桂枝、细辛、通草、赤芍、甘草、生姜、大枣
 
编三:组方篇
定好治则选方良,主药副药要恰当。
佐药能增方中效,加减变化常思量。
太阳葛根与麻黄,厥阴当归桂枝方。
少阳黄芩携柴胡,少阴人参附子汤。
阳明大黄芒硝邦,太阴苍术配干姜。
组方用药想周到,临床使用有主张。
 
辨症鼻祖张仲景,创立体系教后人。
莫道一千七百年,人人尊师投其门。
历代医家虽遵从,医道常常有更新。
统一构想今抛出,那家新说再出笼。
编四:

厥阴病病例

例一:赵某,女,42岁,家属
一九七○年,随丈夫住黑龙江,每逢冬季则见双手发冷,未介意。七四年返晋南后,其冷渐趋严重,遇冷则双手厥冷更甚,并现青紫,伴疼痛,得暖后青紫渐消,曾诊为“雷诺氏症”。七五年初冬就诊时,气温尚暖,而棉手套已不敢少离。诊其脉沉细,舌质略淡。此为血不荣末,阳不外达,是为阴寒表证,证属厥阴。方用当归四逆汤:当归15克、桂枝10克、细辛6克、通草6克、甘草10克、赤芍10克、大枣10枚、擘。以水一碗煎半小时倾出,再以水一碗煎半小时,去滓,两煎合并,作一日分温三服。约十帖已有明显好转,共服六十帖康复如常。第二年冬亦未再发。
例二:李某,男,32岁,文艺工作者
六四年冬,李参加该团在长春拍摄电影,因彼地气候较冷,遂觉两足发冷而疼,左侧尤甚。当即就诊,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屡经治疗,冷痛日趋严重。六五年春来诊时,左跗青紫,趾部尤甚,触之厥冷,拇趾溃烂,及於踱骨,趾痛腐肉已脱,白骨外露。疼痛难忍,入夜更甚,步履艰楚。诊趺阳太谿脉右弱,左不可及。寸口脉弦而细,舌质淡红。此脉道瘀塞,血不下荣,筋肉失养,溃而成疽。其逆之阴疽,当属厥阴,其肿赤腐烂,又参之以火毒。遂以当归四逆汤温通行瘀以去其厥,复其脉为主,合四妙勇安汤清热解毒为辅,更加红花,鸡血藤温经活血为佐,牛膝引血下行为使。方用:当归30克、桂枝15克、赤芍15克、通草6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银花30克、玄参30克、鸡血藤30克、红花15克、牛膝10克。水煎,两煎合并,去渣,作一日分温三服。并收住入院。因左拇趾肌肉尽脱,请某医院外科会诊,拟将无肉趾骨切去。某外科主任诊后答以不必切除,数日即可自行脱落。谁知服药十帖新肉复生,唯趾端创口未合,我们都喜出望外。不意数日后复溃烂如前状,百思不得其因。越日,患者告以偶闻药中缺当归,遂询问药房,答以市内当归暂缺,未能购入。当归通经活血为方中主药,既效而复溃恐即其因。于是,患者托人购得五斤,始得服以全方。未及十日,趾肌重生。至四十日,足冷已除大半,足跗之青紫消退,趾端创口缩小如黄豆大,至百二十帖始得愈合,足冷消退,续服三十帖以作善后,欣喜而归  。(编者按这个病我见过,我爱人是搞针灸,她是用针灸治好的。)
按:此二证虽外受寒邪,然与感邪之全身病变不同。病只限于四末,其位浅,故列入表证,其性为寒,则属厥阴。病虽非急性外感病,依法治之,病即痊可,更知仲圣辨证论治之大法不独适用于伤寒,同样适用于杂病,即原作称《伤寒杂病论》的意义了。
例三:贾某,男,19岁,学生
素禀不足,萎软无力。七六年五月,偶因夜出感寒,次日即发热畏冷,汗出头痛,舌质淡红,口中和,小溲清沏,脉浮大无力,证属桂枝。方用: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一如桂枝汤将息法,一帖而瘥。
按:此证虽为外感表证,但一派阴象,属表之阴证,故列入厥阴。《伤寒论》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浮缓脉谓脉驰缓无力,与此证之浮大无力同,故此证为桂枝之的证也。论中以太阳病论者,谓其为发热之表证,此论其标也。其本质为阴寒之表证,此处列入厥阴,论其本也。视《伤寒论》第二条“名为”二字,可知仲师并不将“中风”证作为标准太阳病论。
例四:杨某,女,62岁,农民。
患者于1974年12月7日,因饮食不节出现心窝部疼痛,为持续性,有时加重,伴有恶心,食欲不振。三天未排便,无发热,恶寒。于12月12日住院,诊时疼痛辗转不安,呻吟,脉大无力,苔赋黄,心窝部有轻度弥漫性压痛,无反跳痛。用小承气汤下之:大黄9克、厚朴15克、枳实15克。服药后约3小时排便三次,为前、后,后两次为黄色水样稀便,腹痛明显减轻。第三次排便后出现四肢冷,以肘膝以下为明显。心慌,脉沉细,口唇紫甜。本为太阴阳明合病,误下而致为厥阴。急用当归汤救之:当归15克、桂枝6克、赤芍9克、细辛6克、甘草6克、大枣15克,水煎服。服药约24小时后紫甜消失,四肢渐温暖,脉细较前稍有力,约6小时后,诸症完全缓解,又住院2天病愈出院。
例五:白某,女,50岁。
平素体弱,自言近几年常出“虚汗”,有时汗下如珠,伴乏力,服中西药不可知其数,无明显效果。1969年5月24日门诊,脉弱无力。用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遵桂枝汤服法,服一剂后,观察多日,未再出现“虚汗”现象。
例六:患者,男,48岁。近月余双手遇冷则发痒,发时如虫行皮内,心中闷乱。查双手皮肤紫暗,抓痕累累,脉沉迟而细,舌淡苔白。颇为病苦,求治心切。余思此非“三部六病”之厥阴病乎?“厥阴诊手足”,双手皮毛属表,遇冷则发,源由寒也。病者一砖瓦匠虽三九冰裂尤劳作于外,是为寒凝血淤,厥阴表寒之证。故处以厥阴病之主方当归四逆汤:
当归15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细辛9克、通草6克、甘草6克、大枣4枚
三剂诸症大减,复三剂而痊。
 
编辑到此,偶感如下
第一:胡希恕也讲当归四逆散:当归15克、桂枝10克、细辛6克、通草6克、甘草10克、赤芍10克、大枣10枚
治疗冻疮,死肌,"四肢厥寒",并强调伤寒论都是提到四肢厥冷,唯此条曰厥寒。胡希恕和刘绍武都把此条理解为厥阴病,因为他认识少阳是表阴证,而刘绍武视为厥阴证此二者之不同。但就治疗证却相同:冻疮,死肌,四肢厥寒可能易于记忆。
第二:关于桂枝 中医中的“气”之我感
胡希恕把桂枝主要列到表虚证即中风,而刘绍武列到厥阴当归四逆散。桂枝本为解肌,调和营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我就从这三条感想了。肌就是肌肉,最好理解的就是素肉(哈哈),那么心肌是不是呢,胃肠子是不是呢,皮肤里有没有肌肉,另外如果把筋也列到肌肉呢,筋和肌肉紧相连,左右着各个骨节,血管是不是肌肉呢,如果是那么脑子里头也有很多肌肉。这样假设都成立,那么桂枝解肌就好解释一半了。另一半需要什么呢,需要解释气,气相对血,血在血管里,也叫营,气在血管外分布,叫卫,这都是沿袭古人的看法。拿现代的认识,小的叫细胞,大的叫组织器官,再大的叫系统,他们都可以笼统的称为上面说的肌肉,细胞具有通透作用,器官组织完成某些功能,一个他们需要自身代谢,一个他们需要完成某种功能,这些作用都要通过和血液进行交换完成。气看不到,古人也这么看,这些交换我们一般也感觉不到,现在显微可以看到。我说这个代谢和某种功能的完成就是气,气随着血液流动而行进,就到那个细胞那个组织,那个细胞那个组织就进行他自己的代谢,他们的代谢各自不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为气营养和排泄物的载体,气为血液之使者。这个过程就是古人说的营卫,各自的功能都没问题,营卫就调和,任何部位出现问题就是营卫不调。胡希恕认为人体水分最多,不假,同样思路我们也可以认为人体肌肉最多,为什么要讲这个观点呢,就是因为桂枝,桂枝本为解肌,所以说桂枝在伤寒论中应用的最多,就是因为肌肉多,需要调解营卫的地方多。不管哪学者的划分办法都没有把桂枝这个药单独划到那一块,阴证阳证,表证里正都有,这是说桂枝应用之广泛。另外,既然有了上面的营卫气血的理解,我们还可以理解营卫运行的周期性,例如时发热汗自出桂枝汤,血液流动有周期,如果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经常在那段时间出现时发热汗自出,这个就需要桂枝汤调解,这个是很经典的例子,这个方子的应用胡希恕和刘绍武以及当代的郝万山的看法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的划分归属不同。有了这个概念,我们也好理解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般人身体都有某个部位比较虚弱,,有病就往往落到那一块,这个怕是每个人都有体会吧。为什么?就是因为那里的气,或者说代谢和功能不是很正常,病就常去那里。人生气,先觉得到胸口,然后到肝部,然后串到胃部,有时串到小腹部,最后落脚到那一块呢,就因人而异了,所以说古人说怒气伤肝也不全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还是很不错的说法。感想就到这里。感想吗不一定对,但他是火花,不记录下来很可惜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绍武观点收集及火花感想
“四脉证 五治则 十三方――刘绍武辨治糖尿病经验” 的更多相关文章
刘绍武:治疗千余人,原来它才是太阳病第一方!实用又安全!
泻泄
桂枝汤加减治万病
陈瑞春《全国经方高级研修班》讲座(李小荣整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