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附子、细辛、吴茱萸究竟有没有毒?

前几日,山人为“放飞梦想”(重症痿症患者)开具一调理方:

黑附子30克,肉桂20克,干姜20克。炙甘草15克,炒白术20克,茯苓20克,生晒参15克(先煎),北柴胡18克,盐补骨脂18克,黑杜仲18克,细辛12克,吴茱萸18克,醋香附30克。

嘱其9:00、17:00和21:00服用。意思是遵照子午流注之法,在脾经、肾经和三焦经时服用。

三付药过后,现“放飞梦想”手脚已经变温,睡觉很沉,胃口也较好起来,只是小腿和背部还是发凉。

《黄帝内经》云:治痿者,独取阳明。还云: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针灸如此,开药更需如此:上方黑附子30克,肉桂20克,干姜20克。炙甘草15克,炒白术20克,茯苓20克,生晒参15克,以理中汤和四逆汤,目的就是回阳救逆,调理脾胃。但凡重病,得胃气者,可治,失胃气,死。盐补骨脂18克,黑杜仲18克,培固肾元;细辛12克,散肾经寒邪;北柴胡18克,吴茱萸18克,醋香附30克,疏肝理气,调和中焦。总的来看,就是以治太阴为主,兼顾少阴和厥阴。

上方附子、细辛、吴茱萸等用量看起来很大,其实远远不够。如果是分量再加倍,煎煮合理(有些药要先煎2-3小时,方可去毒),生晒参是好参的话,三付药后,不仅仅手脚发暖,应该是全身温暖。如果按照现代中药化学分析的话,这个方子是一个可以毒死人的药方,那么附子、细辛、吴茱萸真的有毒还是无毒?山人认为,单味药给正常的人吃,肯定有毒。关键是如何是否对证,如何配伍。熟悉《伤寒论》的朋友都应该知道,但凡三阴证,伤寒方里大多离不开类似附子、细辛、吴茱萸之辈,何也?听山人慢慢道来:

1、附子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均系栽培。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临床用名有附片、淡附片、炮附片(子)。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徵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步行。

《名医别录》:味甘,大热,有大毒。主治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

药性赋》:味辛,性热,有大毒。浮也,阳中阳也。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息,除六腑之沉寒,补三阳之厥逆。

《汤液本草》:气热味大辛,纯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通行诸经引用药。

入手少阳经三焦、命门之剂。

《象》云: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肾中寒甚。白术为佐,名术附汤,除寒湿之圣药也。湿药中少加之,通行诸经引用药也。治经闭,慢火炮。

《本草纲目》:乌附毒药,非危病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甚捷。有人才服钱匕即发燥不堪,而昔人补剂用为常药,岂古今运气不同耶?荆府都昌王,体瘦而冷,无他病。日以附子煎汤饮,兼嚼硫黄,如此数岁。蕲州卫张百户,平生服鹿茸、附子,至八十余,康健倍常。宋《医说》载:赵知府耽酒色,每日煎干姜熟附汤、吞硫黄金液丹百粒,乃能健啖,否则倦弱不支,寿至九十。他人服一粒即为害。若此数人,此皆脏腑禀赋之偏,不可以常理概论也。又《琐碎录》言:滑台风土极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栗,此则弛气使然乐。

虞抟曰: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

吴绶曰: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脉沉细者,尤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近世阴证伤寒往往疑似而不敢用,真待阴极阳竭而用,已迟矣。且夹阴伤寒,内外皆阴,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此二公之言,皆至言也,不可不察。惟孕忌服,下胎甚速。合葱涎塞耳,亦可治聋。

《本经逢原》:附子气味俱厚而辛烈,能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暖脾胃而通膈噎,补命门而救阳虚,除心腹腰膝冷痛,开肢体痹湿痿弱,疗伤寒呃逆不止,主督脉脊强而厥,救寒疝引痛欲死,敛痈疽久溃不收,及小儿脾弱慢惊,并须制熟用之。附子为阴证要药,凡伤寒阴证厥逆,直中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热而脉沉细,或浮虚无力者,非此不治。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生附以峻温散之。

2、细辛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前两者习称“辽细辛”,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华细辛主产于陕西等地。原植物喜生于林下坡地或山沟阴湿而肥沃的地上,喜冷凉、阴湿环境,耐严寒,忌强光与干旱。味辛,性温。归肺、肾经。功效散寒解、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开闭。临床生用,名称细辛。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名医别录》:无毒。主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药性论》:味甘,辛。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痒,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

《本草经疏》:细辛禀天地阳升之气以生,故其味辛温而无毒。入手少阴、太阳经。风药也。风性升,升则上行,辛则横走,温则发散,故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盖痹及死肌,皆是感地之湿气,或兼风寒所成,风能除湿,温能散寒,辛能开窍,故疗如上诸风寒湿疾也。《别录》又谓温中下气,破痰开胸中,除喉痹齆鼻,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益肝胆,通精气,皆升发辛散开通诸窍之功也。

《本草求真》:宣散肾经风寒。

细辛专入肾,兼入肝、胆。味辛而厚,气温而烈,为足少阴肾温经主药。凡风寒邪入至阴而见本经头痛,太阳头痛在脑后,阳明头痛在额,少阳头痛在两角,厥阴头痛在巅顶,少阴头痛在脑齿。腰脊俱强,口疮喉痹,鼻渊齿蛪,水停心下,口吐涎沫,成无己曰:水停心下不行,则肾气燥,宜辛以润之,细辛之辛以行水气而润燥。耳聋鼻痈,倒睫便涩者,并宜用此调治,或用独治为使,俾在表之阳邪可表,而在里之伏邪可除。故书载能通关利窍,破痰下乳,行血发汗。仲景治少阴症反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发少阴之汗。且走肾者必兼肝与胆,胆虚惊痫及风眼泪下者,得此辛散宣通,而令泪收惊除。至书所云服能入肾润燥,非是火盛水衰,阴被阳涸而成,实因阴盛阳衰,火屈于水而致也。遇此辛以除寒,温以燥湿,则阴得解而不凝矣,岂刚燥不挠之谓也乎。时珍曰:气之厚者,能发阳中之阳也。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宜用之。口疮喉痹蛪齿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则发之之义也。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用之。辛能散燥,故通少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之。世之论药性者,每鲜如此体会,但知就燥论燥,而致固执不通,独不思经有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乎。然味厚性烈,所用止宜数分,过则气塞命倾。承曰:细辛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近年开平狱中尝治此,不可不知。若血虚头痛者,尤宜戒焉。

3、吴茱萸

吴茱萸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通常分大花吴茱萸、中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等几个品种。吴茱萸及其变种的接近成熟的果实为常用中药。其性热味苦寒,有散热止痛、降逆止呕之功,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或胃腕疼痛等症。

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胃、大肠、肾经。

【功用主治-吴茱萸的功效】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①《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②《别录》: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

③《药性论》: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麻黄细辛附子汤
《本草求真》上编 卷三·散剂-散寒
细辛
白芷与细辛的功效区别
小青龙汤
细辛、五味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