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修为磨墨人,受用一生!

 

一个在书画院学习的学生问老师:“学习书法要用多长的时间?”老师回答:“学画要用十年,学书法要用三十年。”这个曰答可能过于笼统,在书画学习时间量的表述上也有所偏颇,因为各人的天赋和悟性不一,用功程度也不同,其学习效果就不可能等同。但不管其准确性如何,这个回答要说明的用意是十分明显的,就是:书法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的、日积月累的修为过程。


  确实,书法是一门“未有终极”的修为学问。单从书法的技能层面而言,上下几千年形成的篆、隶、真、行、草的传统经典碑帖,就够一个人揣摩浏览一辈子了。倘若要学宗一家,兼及多体,在笔法、章法、墨法上心摹手追,墨守迹象,逐迹究源,那要耗费掉多少精力和时间,更遑论发展创新、自构一体了。况且,技能层面对于书法家而言,只是表层的起码要求。书家之修养、学识、性格、经历等深层个性化的元素,又是在各自人生修为的不懈追求中获得,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构成书法作品各具特质的风格特色。


  书法讲求技法,但它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达又不仅仅取决于技法,而是受到民族历史形成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的浸润和制约。在我们传统的书法理论中,更习惯把写字与做人结合起来。字写得如何,是人内在修养的一种外在表达。当年唐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日:“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段答问,成了学书与立品关系的精练表述,揭示了书法深邃的精神内涵。


  古人还常以书法谈修养,认真写字可以静心,因其敛气收心,屏神凝意;可以养生,因其规范举止,行而有道;可以忘忧,因其涤除杂念,坦荡襟怀。故有楷书宜正心,行书宜养神,草书宜怡情之说:楷者,循规有矩,颐和方正,习练久之则心意虔静,可谓正心。行者,参蓄万物,行云流水,常习则神明气爽,足以养神。草者,意飞笔喧,潇洒不羁,意胜于行,此乃怡情。


  书法在其不断演进的过程中,融会了历代贤哲的广博智慧和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涵,其修为的内在性,讲究中正平和、天人合一的文化魅力,很适合东方人心性的表达。这或许能够成为解释在当前手写功能已失去实用价值的情况下,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人喜欢书法的理由。这正是:点画横斜学问深,笔痕线道能传神。品韵高古功于外,书法修为墨磨人。


  笔法、墨法之间的辩证关系

  书法对立面的转化过程就是创作过程,转化完了,作品完成。没有矛盾则没有韵味,没有转化过程则流于死板简单,因此书法的艺术效果就是矛盾的对立与和谐的统一的转化效果。笔法如此,墨法也如此。


  (1)笔法

  笔法是用笔的方法。用笔指的是用笔的基本技法,即“提、按、顿、挫”,“起、承、转、合”。赵孟頫说:“笔法线条之美,纯从金石、书画、铜器、碑碣、造像而来,刚柔得中,笔法起承转合,在其有劲”。“用笔之法,如作文之起承转合,不可混乱。起要锋、转有波澜,收笔须提得起。一笔如此,千笔万笔,无不如此”。“笔有巧拙互用,虚实兼到。巧则灵变,拙则浑古,合而参之,凭虚取神,实取力,实乃贵虚,巧不忘拙。”他说:用笔之法有五:


  一曰平。指与腕平,腕与肘平,肘与臂平,全身之力,运之于笔。


  二曰圆。书法“无往不返,无垂不缩”,所谓“折钗股”圆之法也。日月星云,山川草木,圆之为形,本于自然。圆浑润丽,亦不流于柔媚,刚劲中含有婀娜之致。


  三曰留。笔有曲顾,上下映带,凝神静虑,不疾不徐。善射者盘马弯弓,引而不发。善书者笔欲右势先逆左,笔欲左势先逆右。算术之中积点成线,即为书法“屋漏痕”也。


  四曰重。用笔重,要像“枯藤”、“坠石”。然重易多浊,浊则淆混不清。重又多粗,粗则顽笨难转。善用笔者,何取乎此。要知世间最重之物,莫如金与铁也,金之重而取其柔,铁之重而取其秀。


  五曰变。用笔要变,是不拘于法。使笔如刀之钻刻,从顿挫而来,非深此道者,不知其味。”


  草法用笔更为严格,虽然以动治静,抒情性强,但又讲法度。其笔法最主要的是无论如何牵引连带,来龙去脉必须交待清楚。若含混不清,必构成“乱草”纠缠。草书是看似粗率实则及其细腻的艺术,其结构更有其严格的规律性,即草变规律。一点、一画、一钩、一折的微妙变化,都直接关系到草书本字的准确性。


  关于笔力的概念。赵冷月先生讲:“笔力是指笔锋与宣纸的摩擦力,不是蛮力的下按。运笔时,笔管上提,而力点在笔尖,力靠气送,只有全身气脉相通,笔尖才能受力。”笔力表现在作品中,是笔锋调整角度产生的视觉效果。中侧锋相辅相成,中锋用笔必须以侧锋为辅助,侧锋用笔必须以中锋为支撑。中锋取其质,侧锋取其形。一点见方圆,一线见三折,是为笔力。


  (2)墨法

  书法本于笔,成于墨。墨法是用墨的方法。用笔是用墨的基础,用墨是用笔的结果。墨法通过笔法实现其结果。笔法是书法中的“劲骨”,墨法是书法中的“肌肤之丽”。“用墨如人之面色,一见丰润,便觉其人其貌”。古人云:“用笔着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墨淡则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纯,瘦则露骨”。明?董其昌用墨清淡,水墨不渍不躁,浓淡自然是清远境界。清?王铎书迹重墨,一笔挥写十多字,直到无墨求笔。极浓极淡的两极反差形成了用墨技法的高峰。传统书论中说“墨分五色”,即“浓、淡、润、渴、白”。具体地讲:浓欲则活,淡欲则华,润可取妍,渴能取险,知白守墨。


  1、浓。浓墨行笔中实凝重而沉稳,墨不浮能入纸。“下笔用力,肌肤之丽”。“用墨要能渗透,用力深厚,拙从工出”。盖墨到处皆有笔,笔墨相称。涩笔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2、淡。淡墨有清轻淡远之致,与浓墨一样具有风韵。如果说浓墨深而沉实的话,淡墨则色浅而轻逸,各显其艺术特色,关键在于和谐与协调。如果墨淡到无色的程度,自然浮摩无精神。“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用墨浓淡要有个“度”。水墨乃字之血,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


  3、润。润则有肉,燥则有骨。运用润笔,润墨,必须做到笔酣墨饱,墨韵华滋。“古人书画,墨色灵活,浓不凝滞,淡不浮薄,亦自有术。其法先以笔蘸浓墨,墨倘过半,宜于砚台略为楷拭,然后将笔略蘸清水,则作书作画,墨色自然,滋润灵活。纵有水墨旁沁,终见行笔之迹,与世称肥纯墨猪有别”。


  4、渴。亦为“燥笔”。“燥锋即渴笔,画家双管有渴枯二字,判断不同。渴则不润,枯则死矣”。渴墨之法,妙在用水,运用之妙,在乎一心。渴笔用墨较少,涩笔力行,苍健雄劲,写出点划中落出的道道白丝。渴墨的运用离不开涩笔。涩笔“如撑上水船,用尽力气,仍在原处”。“草书渴笔,本于飞白,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涩而自涩矣。”


  5、白。古人说:“文章书画,皆须于空处着眼”。佛家说:“妙有不有,真空不空。”知白守墨,计白当黑,以虚观实,虚实相生,无笔墨处求墨。“怀素能于无墨求笔,在枯笔中写出润来,筋骨血肉就在其中了。”“碑要看空白处,乱中求净,墨白要分明。”“临《书谱》要化刚为柔,最难就是要写出虫蛀文来,笔画像虫蛀过一样,苍中藏秀,乃是真苍。”


  用墨之法,融汉隶精神,以楷法入草,破墨法入书,渴淡之笔无墨求墨,似白非白,丝苍渴白入黑,一片混茫如云烟。消除了黑白界限,纵逸平淡,变化无穷,正可谓渴而不枯,淡而不薄,白能守黑,看似秀嫩都苍老,“天机泼出一池水,点滴皆成屋漏痕”,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从心驭笔,以笔控墨。用墨之道,润而有肉,线条妍丽,呈阴柔之美;渴而有骨,险劲率约,现阳刚之态。唯“肥骨相和,骨力相称,适眼合心,使为甲科。”


  (3)用笔之笔法和用墨之墨法,其相互间是互补的关系

  墨法是中国书法艺术中产生神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也是书法技法中最难以言传的东西。有了墨色的变化,其作品才能暗示出远近的深度空间,就象摄影技术中的远景、近景空间一样,在虚实相生中表现出书法艺术所特有的空灵虚幻的境界。


  任何一种墨法的实现,都必须通过笔来实现完成。高超的用笔,才能完成高超的墨法,用笔是墨法的基础。用笔产生书之筋骨,用墨产生书之“肌肤之丽”。但二者统一在一气运化之中。在具体实践中,笔锋的长短与含墨量、墨的浓度将直接制约一笔能写多少个字数,以及笔触的表现形式。一位技能高超的书法家一笔至少能写十几个字。其关键在于能否用到笔腹上的墨。墨越浓,能写的字就越少,反之能写的字就越多。


  1、枯中带润墨法效果。枯中带润,极有韵味的“透亮肌肤感”。是净毛锋用清水浸透,再将毛笔弄的略干,留少量水在笔腹中,蘸墨书写。这样即便因浓墨书写,写到较干枯时,笔腹上的水自然流下,与残墨融在一起,枯中带润。


  2、顺逆用笔墨法效果。在具体的书写中,因笔杆倾斜方向的不同,中锋行笔的功用和表现出来的意象也各异。其中可分为顺、逆用笔。


  顺笔是笔杆倾斜的方向与行笔的方向基本一致。顺笔锋端所表现的作用力较弱,在行笔时要善于运用纸面上的反作用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使作用力的重复主要集中在行笔的中心线上。行笔的速度越快,笔毫应收的越紧,笔画变细;反之则笔毫紧收的程度小,笔画变粗。这时,当笔上的墨较少或较浓,或写到劲疾处,在行笔的中心线上会产生一到墨痕(叫墨实),在轮廓上会出现枯毛的现象(叫墨虚),从而给人以圆柱的视觉效果。这被称之为用笔的千古之谜,主要表现在横画右行笔上。


  逆笔是笔杆倾斜的方向与行笔的方向的相对相反。

  由于横画右行笔时笔杆微微向左倾斜,或竖画下行笔时笔杆向上倾斜,作用点改变,呈纵向椭圆形,在三角形作用力关系上,作用点与顺笔相反,开始逆向行笔。逆笔入纸比顺笔入纸张要浅(短)。逆笔行笔,因受到反作用力和摩擦力的影响,笔毫两边有一种向内收紧的趋势,近笔画轮廓两端的笔毫较多,当行笔上的墨较少,或较浓,或写到劲疾处,在行笔的中心线上,往往会出现一道白痕(墨虚或无墨),而且越近轮廓墨色越深,意如双沟,给人一种有棱有角的立体视觉意象。这种逆笔用锋主要表现在纵向的笔画中,有时也用在捺上。


  顺笔、逆笔这两种运笔法,是书法家在书法中最根本的用笔技法。也是产生传统墨法的最主要的关键技法。在书写时:一般采用横用顺笔,纵用逆笔,最终(收笔处)采用反顺为逆,反逆为顺法,轻重变化的幅度比较小。


  3、缓涩、疾枯墨法效果。一般来讲,蘸好墨后,如果写点画较细的字,速度当快。如果采用“垂按法”,因墨流速慢,可略缓一些。如果采用由缓至疾的方法的去书写,一二字后必然会出现枯笔现象,而枯笔现象的灰与润笔的黑之间,肯定会出现一个色彩的过渡层次,从而暗示出深度空间与时间感。当笔中的墨极少,但还想写上几个字,速度必须要放慢,慢中求速,意如打太极拳,使每根笔毫都实实在在地作用纸面,使笔不浮滑。


  缓笔能涩,入木三分,疾笔能渴,出现枯笔。

  古人说过:“得笔法易,得墨法难;得墨法易,得水法难”。笔法可以拿方式做准则,墨法就要在蘸墨到纸上的时候去体会了,所以算最难的了。水法只能靠自己心领神会。水的多少,纸的质量,墨的浓淡,用水量自然不同。“水要透明,又不可轻薄”,所以是最难的了。


  墨色的滋润、灵活和透明的亮度等,直接与水有关系。尤其是以墨汁为原料书写的情况下,很容易使墨色黑而无神,很难表现出“肌肤之丽”。


  笔、墨、要通过水来调和,在具体运用中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和谐统一体。但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其效果。一是先将少量固体化缩墨用清水净它稀释,使其变成很淡的宿墨,然后蘸上浓墨,产生的效果是由浓而淡。二是先蘸浓墨,然后在蘸稀释过的宿墨,产生效果是由淡而浓。三是将浓墨与稀释后的不同浓度的宿墨及清水反复交替的浊蘸,这样一笔出来的字,可产生丰富的墨色层次。这种水法最适合于大草和少数字的创作,从而使笔法与墨法达到更完美的结合与表现。


  书法作品中,一个画点、由此端到另一端,由上字到下字,由上行到下行,由正文到落款再到印章,环环相扣,挟气而行,清新自然,和谐率真,气韵升华。以及用笔的提、按、顿、挫,轻、重、缓、急,用墨的浓淡、润枯,“肌肤之丽”;结字的府、仰、向、背,正、侧、大、小等等,起承转合,前后顾盼,左右映带,上下贯通,生机勃发,灵动有序,重而不滞,轻而不滑,韵自天成来。


  一点一画升华为书法,已经不是书法家个人之事,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贵的财富。


原文标题:书法修为磨墨人

文章来源:林英明 书法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解密之“草书技法”第四章,草书墨法解析,墨随笔变气韵不断
书法用墨方法
国画基础教程:写意人物画技法
中国画的十八描技法(全)
草书用笔及笔画特点/草书用墨法/用墨歌
中国画“用笔”与“用墨”技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