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近音乐的世界

转载         走近音乐的世界
              主讲人周海宏
  周海宏,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学系美学教研室教授。主要从事音乐心理学、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发表了大量音乐教育心理学普及文章,提出的关怀强迫症成就焦虑等概念,引起社会广泛反响。

 


  我不仅仅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我还是一个普及音乐的爱好者,我要先感谢无锡的朋友们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特别来到阿炳的故乡,今天对我来说也是具有特殊的意义。
  中国古代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叫俞伯牙的人,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弹琴时来了一个樵夫钟子期,钟子期一听俞伯牙弹琴,张嘴就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俞伯牙非常惊讶,因为他心里就是要想表示高山,一下子被人听出来了,这回我再来一段表示流水,钟子期一听就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不管俞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音乐是什么意思,于是他们就成为好朋友,好景不长,没过多久钟子期死了,俞伯牙非常伤心,就把琴给摔了,发誓终生再也不演奏,既然没有人能听得懂我的音乐,又弹给谁听呢?于是留下一段知音千古难觅的佳话。故事讲的是2000多年前的事情,一晃人类文明过去了2000多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听不懂音乐的人士好像一点都没有变,2000年前俞伯牙找不到知音,2000多年后仍有很多人认为音乐高深难懂,不知如何来欣赏,大家今天一听是音乐讲座,特别是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来讲音乐,我估计你们脑中十有八九出现过不懂这两个字。那么音乐为什么这么难懂呢?
  今天我们讲座的标题是走近音乐的世界。在这个讲座的后面还有一个小标题是严肃音乐欣赏一点通,今天的讲座有三个目的,通过这个讲座,一是使大家对音乐这门艺术最基本属性有所了解;二是使大家从此终生享受伟大的音乐艺术;三是使大家能更加重视艺术。
  音乐何须懂
  我的第一个话题是:音乐何须懂?很多人觉得惊讶,本来希望通过这个讲座能多懂些音乐,为什么打出这样的标题呢?其实我是要在这个标题后面介绍音乐的基本属性和分析一下音乐为什么这么难懂。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是我们的研究生在北京六所国家重点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做过的对比性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如果你不喜欢严肃音乐,原因是什么?在众多的原因中,听不懂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占了最大的百分比。其实在做这个调查前我早就知道,很多人之所以不去听严肃音乐、高雅音乐,主要原因就是觉得听不懂。一想到自己什么也听不出来,坐在音乐厅里装模作样挺尴尬的,一般遇到这种事也不爱去,有时电台电视台赶上这样的节目了,听一会儿没意思赶快就转走了,有时你稍微想多听一会儿,旁边就有人冷嘲热讽,听得懂吗?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从小就学钢琴,是钢琴专业出身,我有类似的经历。我印象非常深,有一年我考上了沈阳音乐附中钢琴学科,已经是一个钢琴专业的学生。那年我练一首曲子《春江花月夜》,我练琴时我父亲来到我面前,他是写小说的,一个作家。他说这个曲子你练了这么长的时间,练得这么熟,你给我讲讲看哪个地方表示春,哪个地方表示江、哪个地方表示花、月、夜,当时急得我涨了个大红脸,讲不出来。我父亲非常不满意,还学钢琴呢,连自己弹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叫什么钢琴专业,他转身就走。我小时候特别自卑,听别人说这话,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结果一回头他又说了一句话,以前只听说对牛弹琴,没想到牛也弹起琴了,我听了特别难受。对于音乐艺术来说,它不是一个一般的故事,在它背后蕴含着一种审美观念,这种观念告诉我们在音乐当中包括各种各样的表现内容,如果你听不出来说不出来,就说明你不懂音乐,就说明你没有音乐细胞,缺少音乐修养。当一个人说我不懂音乐,缺少音乐细胞时,他的第一层意思就是指不知道音乐表现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音乐这么难懂?2000年前俞伯牙找不到知音,2000年后的现代人听不懂,在座的各位听不出来,我这学了多年钢琴,连自己弹的曲子什么意思都听不出来,这困惑了我很多年,直到我在学校上了一门音乐美学,老师讲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让我有了豁然开朗、如释重负的感觉,大家不用上音乐学院,不用上音乐美学,凭我们日常经验就能想透这个道理,音乐这门艺术它是声音构成的,它最基本的材料是声音,声音没有造型性,的一声,你说它是长的还是圆的?它不是个语言概念,由此也可以推论音乐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其实那些搞音乐的人他们也听不懂音乐。说搞音乐专业的人能听懂音乐的表现性,普通院校的同意率很高,而音乐院校的同意率很低,这说明什么呢?就是圈内人人都知道,只是不敢告诉大家的事实,搞音乐的人他们也听不懂音乐。高山流水在这样一个流传千年的故事后面所蕴含的审美观念,给我们每一个人都造成压力。2000年前俞伯牙找不到知音,2000年后的现代人听不懂,在座的各位听不出来,其实那些搞音乐的专业人也听不出来,道理就在于此。所以我们说听不懂,说不出来音乐表现的是什么,不是说我们听众欣赏水平差,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而是因为音乐不能直接表达视觉性、寓意性的内容。
  其实用我的话说,就是没有必要用文学化、美术化的内容去解说音乐。这一定是大家以前很少听到的观点。因为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去欣赏音乐这是一个误区,正是这个误区给人们欣赏音乐带来很大的障碍。在过去很多年来,在我们国家进行的音乐普及音乐教育基本上都是以乐曲解说为核心的。这种观念不知不觉中就进入大家的头脑。在这种观念里,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不一样,它是具有深度的思想内涵的,要欣赏它你就要理解它,要理解它你就要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每个主题什么意思、甚至要学点乐理知识……这种经年累月的宣传,充斥在我国电台、电视台、报纸书刊、唱片、节目单以及各个层次的教材上,形成和强化了人们头脑中的这个误区。所以今天我来到这里要提出一个口号:音乐何须懂。
  让想象来赋予音乐内容
  如何来欣赏音乐?其实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复杂,大家了解点联觉的领悟就差不多了,什么叫联觉呢?味觉、重力、视觉、触觉都和听觉有某些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联觉,高音给人凉快的感觉,低音给人厚重、深沉的感觉,联觉和视、听、味、嗅、触一样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感觉,人人都有,不过大家不去注意它,正因为联觉的存在,才能使得音乐这样一门声音的艺术,得以表现形象、场景、情绪、情感、思想、哲理等等这些听觉之外的东西,核心道理就在于此。
  音乐在联觉的层次上和情绪发生了对应,真情实感透过音乐的旋律音调都能表现出来,作曲家就是凭这种感觉来组织声音,去表现他想表现的东西,而我们听众也是在同样的心理反应机制下在作曲家的音响当中感受到了他的表现意图,核心道理就在于此。
  首先我们说,没有必要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理解音乐,音乐何须懂。但同时我们要指出的是,一个作品是否能够引起人们正确理解,取决于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其实大多数的作品它的影响往往都是在不断变化当中,所以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你是很难听出那么明确的表现出什么感觉的,作为我们听众,敏感的联觉,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大家不用担心自己联觉的能力,联觉是与生俱来的。好,总结一下:理解音乐靠联觉,联觉人人有,就看你是否关注它,每个人的音乐细胞都很发达,感受能力都很强。
  经常有人问我这段音乐的主题我们理解得对吗?我自己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自己理解的和音乐解释的对不上,为什么?研究告诉我们,那些特别具体的明确的东西,抽象的概念如法律、经济等,音乐都表现不了。那么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大多数作曲家都没有透露出自己的创作意图,我们大家知道贝多芬创作过命运英雄田园交响乐,可他还创作出很多没有标题的交响乐,莫扎特写了40多首交响乐,海顿写了100多首交响乐,都没有说明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意思,绝大多数音乐解说都包含了解说家个人的主观想象成分,甚至有些作品的标题都是后人起的,所以不同的人对音乐能产生不同的感觉都是正常的,就是叫你自己在不同的场合,心情都能产生不同的感觉,这是它的表现机制决定的,就连演奏家对同一个作品都有千差万别的表现。
  在音乐的欣赏当中,体验重于理解,个人的感受重于别人的意图,理解得不对无所谓,重要的是,你听着这音乐好听,你听着舒服,你有你发自内心的感受,这才是音乐审美当中最重要的感受。给大家两个建议:第一,放松听,就像听轻音乐一样地听;第二,尽情地想,让自己的想象来完成音乐最后的生成过程。
  感受音乐是分阶段的
  到底什么是音乐的欣赏方式呢?首先我要强调的是音乐就是听觉的艺术,每种感觉器官都有它感官愉悦的享受,音乐好比是耳朵的美餐,美食的欣赏方式是什么?享受纯粹的味觉的美,就是美食的欣赏方式,体验纯粹听觉的美就是音乐的欣赏方式,所以你们听了我的讲座之后,再去听音乐会绝对不要出现杂声。这里插个话题,音乐厅礼仪规矩之一,注意正确的鼓掌时机,一是乐章间不许鼓掌,分乐章的曲子如套曲和组曲最后可以鼓掌,中间不能鼓掌,如果吃不准加上第二条:看动作,演奏员或指挥不想让你鼓掌的时候,放下的动作往往会很慢,想让你鼓掌的时候他有很明显的放松动作。如果还吃不准,那加上第三条,跟着别人鼓掌。第四个规矩,音乐会节目单上的曲目全演完了以后不要走,要热烈鼓掌让演员返场,一直到观众席的灯光亮起来了咱们再走。服装一般男士穿正装,女士穿礼服。
  音乐还不仅仅是听觉的艺术,在人的感觉系统中,除了视、听、味、嗅、触这些外感系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感系统,就是情感世界,而音乐是最擅长表现人类内心活动的艺术,音乐是情绪的艺术。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体验那种细腻微妙,无可名状难以言传的纯情绪的感受,就是音乐欣赏当中最微妙的一种方式。美术很伟大,但美术是静态的,它缺少时间的过程,而人的情绪和情感是随着时间展开的;文学很伟大又有时间性,但需要阅读、理解、想象、体验,对这样一种稍纵即逝的情绪变化来说,文学来得太慢,电影和戏剧即时性很强,但你要通过外部的表现去体验它内心的感受,这两门艺术来得太间接了,所以说音乐是心灵说向心灵的语言,无须言辞,音乐是语言终止的地方,音乐是情绪的艺术。
  人们之所以难于欣赏严肃音乐,不仅仅有观念层面的障碍,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我把在感觉层面上不能接受严肃音乐的原因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音乐形态方面,首先人们感觉严肃音乐的音调怪异,中国民乐缺少47两个音节,日本的音乐少25两个音节,我们在生长过程中没有接触过的东西,猛然接触就会感到怪异、不习惯,中国民乐缺少两个半音,接触到西洋音乐他们有半音,我们会感到不习惯,人们还不爱听不能唱的音乐、太慢的音乐、太低的音乐、太弱的音乐、变化太细微的音乐、没有旋律的音乐、太吵闹的音乐,这是因为人的感知能力是需要训练的,人能听到20Hz20000Hz的音高范围,只有中间的部分是能感知的,两边的需要通过训练才能敏感。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没有截然的界限,孩子喜欢听鲜明的通俗的,在经过训练后就能听复杂的严肃音乐,大凡经典的东西都不能太简单,但只要你复杂,受众面就小,受众的年龄段会窄,就这个道理。人的感觉能力是有个发展阶段的,只有当你的感觉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你才能欣赏这种艺术,当然除了感觉能力外,偏好和心情也是主要的因素,我不反对通俗音乐,但是社会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我们这个社会是一个文明发达的社会,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段,有各种不同的需要,仅仅有通俗音乐是不够的。
  和谐社会是有具体指标的,在政府机关的办事大厅里放些背景音乐,挂几幅画,马上感觉不一样。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那么听音乐就是减压的最佳方式,旅游、体育锻炼、语言倾诉都不如听音乐来得便捷灵活,在我们学校有一个专业叫音乐治疗,是通过音乐来治疗人的心理问题的专业,音乐治疗中有一个同步性原则,就是你选择的音乐要与你当时的心情保持一致,然后逐渐地把你带到你想要的情绪,悲伤的时候要从悲伤的音乐听起,然后过渡到喜悦振奋的音乐情绪中。有一个音乐美学家,说过一句比较经典的话: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避难所,在这样繁杂的社会当中,人需要一个独属自己的精神空间,而音乐就是这样一门艺术,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能像音乐这样给每个人如此广阔、如此自由、如此自我的精神空间。
  有感性需求的人才是完整的
  我有个学生,孩子的家长同时给他报了两个音乐班学乐器,还报了奥数班、绘画班,一天同时要上6个班,加上平时的作业,压得孩子透不过气来,问孩子他妈,回答说还不是为了孩子将来考个名牌大学、找个好工作、有出息、挣大钱……”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将来孩子的一生幸福,但是,你将来让孩子的幸福的目的能实现吗?我的回答是,如果你剥夺了他感性认识能力的发展机会,如果你从小不重视感性能力的培养,你会使他一生感到枯燥乏味。要让人幸福,就要培养感受幸福的能力,就要注意感性能力的培养,一个人物质方面什么都不缺,可还感到生活没意思,那就是因为缺乏感性能力,物质丰富只是有一个感受幸福的条件,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细腻、敏感、丰富的人比一个枯燥、乏味、麻木的人的生活质量要高得多,感性能力低的人是不会享受到美好的生活的。
  现在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人们开始去享受生活,但是你注意到没有,很多人是怎么享受生活的?除了吃喝没别的,过年过节、结婚生子、朋友聚会、拉关系走后门,都是吃,吃完了就开始按摩洗脚……为什么老是整这些东西,因为其他感觉器官不发达,这些都属于简单的感官愉悦,简单的感官愉悦容易腻,一个32岁的年轻人,家有亿万资产,什么都有,可就是感到不快乐,对什么都没兴趣,总感觉活着没意思,我认为在他的精神生活当中缺少一种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文化艺术享受,他生命的质量没有办法进一步提高。
  下面我从社会的角度再重谈这个话题,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在经济和科学技术方面,还有我们国民对生活环境的感性质量缺少要求,我们国民是不太重视感性质量的,那么是不是因为在他们身上缺少一种素质,大家说随地吐痰扔垃圾素质差,我把这个素质具体地概括为感性素质,感性素质有两个方面,首先感性能力的强弱,其次是感性要求的高低,它追求美好的感觉,而不能容忍恶劣的感觉。大家都在谈素质,我认为作为一个完善的人,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的公民,必须要同时拥有以下三种素质:第一是理性的素质;第二种素质是情感素质,我们创造友爱和谐的社会,在生活当中体验人间的温暖,在事业的发展当中来获得群体的资源和帮助就需要这种素质,没有这种素质,你会孤独,关键的时候没有人帮助你;第三种素质,就是感性的素质,我们美化世界创造优秀的文化艺术、体验人生的培养需要这种素质,没有这种素质,生活将变得乏味,环境将变得丑陋不堪。现在对于感性素质人们还没有起码的概念,还没把它作为重要的素质教育来明确提出,也没在我们系统化的教育当中得到培养,更没在我们人才选拔当中得到考察和检验,如果人的感性素质低下,他会对恶劣的环境麻木不仁,会对基本的生存环境缺少起码的要求,感性素质低下,就会只要实用不顾美观。大家看看那款苹果公司的iphone手机,苹果公司凭什么征服全世界?建议大家去了解苹果的历史,苹果当年曾经一度濒临倒闭,后来重新请回来了苹果公司的精神领袖乔布斯,他回到苹果后进行一系列的企业改革,主打产品人性化的理念,随着iMac的推出,苹果公司死灰复燃,其产品人性化的理念带动了全球工业产品的人性化浪潮。
  如果国民缺少感性素质,其结果也是可怕的。有的企业有排污设备不用,据说它两个星期就能把全年的排污费挣回来,就为了这一点点蝇头小利,把家乡祖祖辈辈、父老乡亲生活的河流田野湖泊污染成那个样子,为什么?因为他们忘记了一个东西,我们真正的生存环境是靠感性的要素构成的,而恰恰是因为他们缺少感性素质,因此所有感性的要素都是不重要的。现在政府提出很好的理念,但如果缺少了每个公民发自内心来自感官上的追求,这些理念怎么落实?
  感性素质的培养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绕了这么大的一个大圈子,我就为了说这句话,艺术在人类生活当中固然有认识改造世界和道德教育的作用,但是艺术那方面的职能是可以被替代的,不能替代的作用是美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满足感性需要,培养人的感性能力,培养人对美对和谐发自内心来自感官上的要求,这是艺术在人类生活当中不能替代的作用,但是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意识形态当中这方面的教育被大大忽略,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被压制了,在我们本来就不足的艺术教育中,由艺术教育变成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道德教化。在我们树立的所有榜样当中都是要刻意强调他们除了生活工作别无旁顾,绝对不会去享受生活,毫无感性需求。在我们道德观念当中,一个越没有生活情绪、越不会享受生活的人,他就越让人放心。
  所以我强调让我们全社会来重视艺术,重视艺术教育,这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全局性、基础性的大问题。良好的感性体验是幸福人生的体现,个人的感性素质是获得幸福人生的条件,良好的环境是文明社会的具体体现,民族的感性素质是创造现代文明社会的保证,没有丰富的感性体验的人生是枯燥的人生,没有艺术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不能享受音乐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
  (楼靖、王晓华、殷宏伟根据周末大讲堂录音整理)
  周末大讲堂听讲热线:
  0510-8572928585727393网址:www.wxrcrs.gov.c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用“哆唻咪”为灵魂打开一扇窗
周海宏音乐何需懂
当前学校美育走入的最大误区,就是“教师说得太多,学生感受太少”
音乐何需懂!不能享受音乐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
【转载】武汉琴台音乐风光之旅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