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前学校美育走入的最大误区,就是“教师说得太多,学生感受太少”


全文共7960字,阅读大约需要19分钟

周海宏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音乐何须懂?

由中央音乐学院原副院长周海宏主讲。

“没有丰富感性体验的人生是枯燥的人生,没有艺术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不能享受音乐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

一名优秀的学生,仅仅拥有理性素质还是远远不够的,如今更需要我们的学生同时具备感性素质。获得幸福的人生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要有良好的感性能力。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切实提高广大学生的感性素质,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几年前,周海宏教授就提出过“音乐何须懂”的理论,在他的另一篇演讲中,他有更详尽的叙述,文章如下:(文稍长,需要一点耐心)

演讲&文丨周海宏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俞伯牙的人,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伯牙弹琴的时候来了个砍柴人钟子期。子期听了伯牙的弹奏,张口就说“巍巍乎若高山”。伯牙觉得十分惊讶,因为他正想表现高山。于是伯牙再弹一曲,表现流水。子期听了,就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很是惊讶,不管伯牙弹什么,钟子期总能听出其中的意思,于是两个人成了好朋友。不久,钟子期去世,伯牙十分伤心,把琴摔了,发誓终生不再弹琴——既然没有人能理解我,还为谁演奏呢?留下了“知音难觅”的千古佳话,“高山流水”的成语也由此而来。

故事讲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事情,一晃过了两千多年,人类文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听不懂音乐这件事好像一点都没有变化。为什么音乐这么难懂?

我认为在音乐当中去追求明确的概念性、视觉性的内容,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欣赏音乐,是一个误区。

01

音乐何须懂?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这是我的研究生在北京六所国家重点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做的对比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如果你不喜欢严肃音乐,原因是什么?在各种各样原因中,“听不懂、不知道表现了什么”占了最大比例。

两千多年前俞伯牙知音难觅,两千多年后在座的听不懂音乐,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多年,特别是我上中央音乐学院的前两年,一度觉得非常沮丧。直到上了音乐美学这门课,老师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才使我豁然开朗。

音乐美学告诉我们,音乐的基本材料——音响有两个根本属性。第一它没有空间造型性,也就是说音乐不能传达视觉形象。其次它不像语言,不是声音符号,所以音乐不能表现明确的概念性和逻辑性的内容。

正是因为音乐的这一本质,造成了大多数听众听不懂音乐,说不出音乐表现的是什么了。“高山流水”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音乐审美观念给我们每个人都造成了压力——要听懂音乐。然而音乐听不懂,并非听众的音乐欣赏水平差、没有音乐细胞、缺乏音乐修养,而是音乐本身就不能直接传达视觉性和语义性的内容。

音乐的欣赏当中不一定非要听出明确的概念或视觉性的内容,我们没有必要非要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来解说音乐。这可能是大家以前很少听到的观点。我认为在音乐当中去追求明确的概念性、视觉性的内容,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欣赏音乐,是一个误区。正是因为这个误区,给人们欣赏音乐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大家听到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一想这是严肃音乐,再一听什么也听不出来,觉得高深难懂,没法欣赏,就不听了。还是这个作品,放到一张轻音乐唱片辑里,大家一听,觉得挺好听、挺舒服、挺悦耳的,就听下去了。为什么同样一首曲子,在不同的情况下就出现了这么大的差别?

之所以形成全国人民认为严肃音乐普遍难懂的现象,除了历史上“高山流水”这个故事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在过去几十年间,我们国家所进行的音乐普及工作都是以乐曲解说为核心的。

不知不觉这种观念进入了大家的头脑: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不一样,它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要想欣赏它就要理解它,要想理解它就要了解时代背景、作者背景、创作背景等等内容。

我们音乐工作者也做了很多这样那样的努力,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严肃音乐听众少,和人们对音乐审美方式的误导有关系。当年我也做过那样的解说性的讲座,解铃还须系铃人,今天我来到这里提出一个口号:“音乐何需懂!”

我想已经有一些朋友产生疑问了,这么简单的事情,连我们这些外行也一听就都明白的道理,为什么那么多专家学者都想不明白?其实问题没有那么简单。我现在就开始站在另一个角度讲话了,音乐真的不能表现形象性的内容吗?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

我这里有四个场景,险峻的高山、清澈的小溪、秀丽的田园、汹涌的大海,我现在放一段音乐,请告诉我大家觉得这个音乐表现了哪个场景?上到音乐学院的大学生、研究生,下到扶贫地区初一、初二的小孩,回答的最多的是大海,其次是高山,和在座的完全一样。

还是这四个场景,来听听第二段音乐。回答最多的是小溪,其次是田园,也和在座的完全一样。如此一致的理解说明了什么?难道音乐不是可以听懂的吗?

其实要听懂与何需懂是争论了上千年的两个观点,为什么音乐这样一门纯粹声音的艺术,能够使人产生这么多听觉之外的感受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进入了今天第二个话题,如何懂音乐。

音乐理解靠联觉,联觉是人本能的一种反应。

02

如何懂音乐?

在这个话题下面,我们介绍一下音乐表现的机制。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大家只要理解一下联觉的理论就可以了。

举个例子,我这里有两块糖,一块是巧克力,一块是薄荷糖,大家都吃过,嘴里已经有这两种味觉了,这是味觉的感受。这里还有两个声音,一个是中低音,一个是高音,请告诉我你觉得这两个声音哪个像巧克力,哪个像薄荷糖?

一种听觉的感受和一种味觉的感受产生某些联系,这就是联觉的现象。一个熟香蕉,一个青苹果,哪个是高音?——青苹果。闷热和凉爽呢?亮色和暗色呢?羊绒和真丝呢?这些味觉、触觉、视觉的感受和听觉的高低、强弱等都有联系,这就是联觉的现象。

音乐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一种被称为“联觉”的现象。通过刚才的例子大家知道,联觉是本能的反应,是人与生俱来的感觉。这种联觉现象表现为,来自一种感官的刺激可以引起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比如听觉上的高音可以与视觉的明亮,情绪的兴奋,物体的轻、小等等具有联觉上的对应关系;

而听觉的低音则与视觉的暗,情绪的抑制,物体的重、大等具有联觉上的对应关系。声音的强、弱在感觉上可对应于物体的大、小,心理冲击的强、弱等等。


我们说正是因为在人的心理活动当中存在着联觉这样一种反应机制,才使得音乐这样一门纯粹声音的艺术得以表现思想哲理、情绪、概念等。作曲家凭联觉选择与组织声音去表现,听众也是在同样心理活动的机制下,在作家的作品当中体验了所表现的意图。

现在再请在座的上一个台阶,一步到位,请在座的当一把作曲家,看看你的音乐细胞够不够,请在座的创作一首哀乐。如果你来写哀乐,准备用高音还是低音?——低音。快速还是慢速?——慢速。上升旋律还是下降旋律?——下降的。

你们和伟大的作曲家肖邦的音乐细胞是一样的。外国音乐也是这样给人悲伤感,中国的音乐也是这样给人悲伤感。我有一个同学跟我讲,他说哄小女儿睡觉,小女儿当年才八个月,他唱中国民歌《小白菜》哄她睡觉。小孩哭了,话还不会说呢,音乐就听懂了。

请大家创作一首作品来表现黎明,彻底巩固在座的对自己音乐细胞的信心。先表现黎明前的黑暗。高音还是低音?——低音。长音还是短音?——长音。天越来越亮了,怎么办?——越来越高,越来越短。你们和伟大的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想法是一样的。

现在两大观点都各打了五十大板。首先我们说没有必要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理解音乐,音乐何需懂。

但同时我们要指出的是你认为音乐什么也表现不了,音乐欣赏就是纯粹听觉的感受也是错误的,在联觉的作用下音乐还是能表现很多东西的。大家产生疑问了,到底什么时候听得懂,什么时候听不懂啊?怎么以前什么都听不懂,现在周老师往这儿一站什么都听得懂,进步也太快了。我们继续往下分析。

首先从作品角度看,一个作品是否能够使人产生很明确的内容理解,取决于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

如果作曲家选择和组织声音的方式,与想表现的东西之间,在人的联觉上一直都对应得非常好,像刚才的作品,那么人人都能听得懂。如果作曲家对应得不好,那就不能怪我们听众听不懂了,是作曲家写得不像。

比如这个曲子我们就听一句,慢速、低音、下降,什么情绪啊?悲伤,这是巴赫的《约翰受难曲》。
Arioso(Bass):Betrachte,mein seel The Muni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Karl Richter - 巴赫 约翰受难曲一
而换个作品听一下,一上一下,一快一慢,这样的音乐往往很难使人产生感觉。大多数情况下,音乐的音响总是在不断变化,所以实际上我们很难保持一种想象的内容。刚才的作品为什么大家反应那么明确,因为我选的全是最像的作品。

音乐听不懂,我们听众并非没有一点责任,因为敏感的联觉、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当然大家不用担心自己的联觉能力,这是与生俱来的,尤其是小孩,联觉非常敏感。关键是体验联觉的习惯,这件事我们平时没有注意。

总结一下,理解靠联觉,联觉人人有,就看你是否关注。每个人的音乐细胞都很发达,每个人的音乐感受力都很强,因为联觉是人本能的一种反应。

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去理解音乐作品,乐曲解说并非都是正确的。

03

音乐理解何须正确

经常有人问我,这首曲子给我这样的感觉,我理解得对吗?我自己也遇到过这样的现象,一个曲子好不容易产生一点感觉了,一翻乐曲解说十有八九都是错的。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还要回到研究上来。

研究告诉我们音乐仅仅能够表现那些和它在高、低,强、弱,张、弛,节奏与速度,起音速度五个方面具有联觉对应关系的对象,不具有这五种特性的对象是不能用音乐来表现的。音乐心理学的规律使我们认清了音乐能够表现什么,同时也就使我们认清了音乐不能表现什么。

许多音乐的标题及音乐内容解说是违背音乐本质规律决定的内容表现能力的。很多东西音乐不能表现:明确、具体的视觉对象,比如家具、水果、长相;特别抽象的概念,博爱、平等、经济、法律、财政等。

下面请大家听这首曲子表现了什么?千万别说,一说准错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The Girl With The Brown Hair) Eugene Ormandy;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 世界著名交响乐团演奏的古典音乐系列之二 世界著名婚礼音乐
这首曲子叫《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谁能从音乐当中听出亚麻色?还是头发的亚麻色,还是少女头发的亚麻色。这三件事音乐当中根本表现不出来。所以我们很多作品的标题、内容介绍,实际上是听不出来的。

下面的作品是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作品《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An American in Paris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Arr. J. Brubaker for Wind Ensemble) Florida All-State Concert Band;Caroline Beatty - 2018 Florida Music Education Association (FMEA): All-State Concert Band & All-State Symphonic Band [Live]
作品解说是作曲家亲自委托他的好朋友写的:“在一个阳光和煦的早晨,一个美国人漫步去爱丽舍广场,走过一家敞了门的咖啡馆,这位美国人过了河,坐在左岸咖啡馆的露天椅上。”

谁能听出来这是在法国巴黎爱丽舍广场咖啡馆?听不出来。所以说理解错误不是我们听众的错,是因为那些东西音乐根本就表现不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绝大多数音乐作品,作曲家都没有透露他们的表现意图。

我们知道贝多芬有《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还有第一、第四、第七、第八等没有题目的交响曲,莫扎特、海顿写了那么多的乐曲,都没有说音乐表现了什么,即便作曲家有时候给个标题,但作品的绝大部分也是没有解说的。

绝大多数乐曲解说都包含了很多解说者个人主观想象的成分。很多乐曲解说误导了听众的理解,这些解说当中包含了大量音乐根本没有办法表现的东西,结果势必使人们因为听不出这些内容而感到沮丧。

以联觉对应关系为基础,同一作品一定会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因此,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去理解音乐作品,乐曲解说并非都是正确的。其实搞音乐的人和音乐爱好者,他们在听音乐的时候往往并不在乎自己的感受和作曲家的意图是否吻合。


对待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是很正常的。不仅如此,连演奏家们的理解差异也很大。

“听不懂”,把一大批人挡在了音乐艺术大门之外;而“理解错误”又把一批人推出了音乐艺术的大门之外。

我们之所以强调音乐何需懂,音乐理解何需正确,就是因为“要听懂、要正确理解”等要求,使听众背上了沉重的理解负担,也限制了听众的审美想象力。我们认为在音乐欣赏活动当中体验重于理解,理解得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感觉。

感受纯听觉的美,是音乐欣赏最基本的方式,而不是低级的方式。

04

音乐的欣赏方式

我们现在讲第四个话题,什么是音乐的欣赏方式?音乐欣赏方式可能很多,我这里强调两种最基本的。

首先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人有各种各样的感觉器官,每种感觉器官都有美的感官享受的需要,音乐就是耳朵的美餐。正像我们吃饭的时候不用去管二锅头表现的是什么形象,不用管那么多,只要好吃就行了。其实在音乐的欣赏中,体验听觉的感受就是最主要的欣赏方式。

感受纯听觉的美,是音乐欣赏最基本的方式,而不是低级的方式。

但是音乐还不仅仅是听觉的艺术,在人的各种各样的感觉系统当中,除了有视听味嗅触这些外感感触以外,人类还有非常重要的内感世界,那就是情绪和情感的活动。

这些内心感觉和活动是那么细腻、丰富、微妙,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音乐正是最擅长表现人类内心世界这些感受的艺术,我们说是情绪的艺术。在音乐的欣赏中体验这种微妙的情绪感受就是音乐欣赏的关键性心理活动。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能够像音乐这样如此细腻、丰富、微妙、动态、及时地表现人类微妙的情绪变化。美术很伟大,但是美术是静态的,没有过程,而人类的情绪和情感是在时间中展开的;文学很伟大,也有时间也有过程,但是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想象才能加以体验。

对于人类的情绪活动来说,文学来得太慢;电影和喜剧即时性很强,但是要通过外在的表现去体验人物内心的活动,太间接了。音乐是从心灵说向心灵的语言,音乐可以言说语言无法言说之物。音乐起始于语言终止的地方,音乐是情绪的语言。

讲完前四个话题以后,大多数朋友关于音乐欣赏难懂观念层面上的障碍基本上被扫除了,但是曲高为何和寡,人们之所以难以欣赏严肃音乐,除了观念的障碍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体验幸福是需要能力的,感性能力是获得幸福人生的重要条件。

05

生活需要艺术

为什么我到处搞讲座,把这件事情作为自己的使命?是因为我有一个背后的目的,我想谈谈艺术在人类生活当中的作用。

我有一个学生,从小跟我学钢琴,这孩子不仅仅学钢琴,一共要上六个课外班。星期六的时候赶场一样,把孩子压得透不过气来。

那天我问他妈干嘛逼这个孩子,凡是与学习无关的事一律不让做?他妈说为了将来让他考上名牌大学。我说考上名牌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有出息挣大钱啊。有出息挣大钱干什么?孩子将来生活就幸福了。

我说对啊,归根到底我们对孩子的一切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幸福,但是我说像你这样的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他干,这孩子将来能幸福吗?

当你要求你的孩子凡是和学习无关的事情一律不许做,当你的孩子在旅游的时候还被人要求去长知识,有没有意识到他失去了什么?我的回答是你剥夺了孩子感性能力的发展机会。

人身上所有的能力都是要经过训练才能发展的,如果你不从小就重视一个人感性能力的发展,你会使他的一生枯燥乏味。不知道大家见没见过这样的人,有钱有房有车,生活当中该有的一切都有,但是他对生活中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不幸福,因为他没有幸福感。


我们说获得幸福的人生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要有良好的感性能力。作为一个完善的人,不仅仅要有获得幸福条件的能力,还要有体验幸福感受的能力。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同等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细腻敏感丰富的人,比一个枯燥乏味麻木的人生命质量高得多。

我们说体验幸福是需要能力的,感性能力是获得幸福人生的重要条件,但是我们的家长、教师乃至全社会还没有把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非但如此,我们还往往剥夺这种能力发展的机会。

在我们国家中小学如果要停课的话先停什么课?不管你怎么排,音、体、美。为什么这些课程不重要?因为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感性能力的发展对人一生的幸福是多么的重要。

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富裕了,很多人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小康水平的特点是大家衣食无忧了,开始享受生活。但是现在大多数人都怎么享受生活?除了吃就是吃。这些东西都是简单的感官愉悦。

我认识一个小伙子32岁亿万富翁,那天跟我说,周老师我现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每天一杯茶办公室一坐一天。大家想想一个亿万富翁,生活当中想要什么东西都能得到,他家里有三辆奔驰、两辆宝马,但是自己开一辆特别一般的车,我估计这种简单的感官愉悦他早就腻透了。

在他的生活当中没有文化和艺术消费,生命质量无法进一步提高。人生命的总能量是一个常数,不花在这些地方就需要花在那些地方。我想在座的都是很成功的企业家,经济不是主要问题,要考虑怎么样再进一步提高生命质量,提高欣赏文化和艺术的能力。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再来看看。这是办公室里一个电话转接器的声音,非常刺耳难听。可是这么一个难听的产品,工程师设计出来觉得挺好才会给厂长看,厂长觉得挺好才会生产,百货商店觉得挺好才会进货,员工觉得挺好才会买回去使用。从最初的设计者穿过了所有人的检验走到了最终用户的手里,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社会上许多人感觉麻木。

现在大家都谈素质,什么是素质?我想作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同时拥有以下三种素质:第一种素质我称之为理性素质,由人的认识能力和对真的追求构成。我们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在社会竞争中战胜他人成为强者,需要的就是这种素质,没有这种素质将一事无成。

第二个素质我称之为感性素质,是由人的体验能力和对美的追求构成,我们人类美化世界,创造优秀的文化艺术,体验生活的幸福和美好需要有这种素质,没有这种素质生活会乏味,环境将丑陋不堪。

第三个素质我称之为情感素质,由人的亲和能力和对善的追求构成。创造友爱、关心、和谐的社会,在个人生活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在个人的事业发展中获得来自群体的资源和帮助,需要良好的情感素质。现在,理性素质已经得到充分强调,情感素质,近年来随着情商概念的推出也得到了一定的呼吁,但是对于感性素质人们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所以我想在当今时代,企业家和员工的感性素质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具有生死攸关的关系。大家注意你的员工,当他的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分析三个原因。第一个智力的问题,他能力不行拿不下来这个活。第二个态度的问题,他不爱干,没有动力。第三个感觉的问题,他没感觉,他不敏感,他感受不到这些细节的东西。千万不要把感觉的问题等同于态度和能力的问题,你会伤害他,他很努力,很积极主动,但是他麻木你一点辙都没有。

为什么有些人只注意经济增长不注意保护、建设环境?我想固然可能有非常复杂的原因,但是有没有这样的原因,就是他感性素质低,所以环境问题根本进不了他思考的要素当中?由于感觉麻木,就没有发自内心、来自感官的触痛,任何一件事情和环境相权衡的时候都要放弃环境。


感性素质的培养,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我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就是为了要说这句话!也许大家觉得我的圈子绕得有点大有点烦了,但是我就要指出我们生活当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当我们的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了之后,缺乏国民感性素质的基础会出现哪些问题?

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你生活和工作当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的深层原因来自于感性素质的不足。现在我们的生产力发达了,但是国民的感性素质没有同步提高,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两个轮子同时转。所以我想说让我们全社会都来重视艺术,重视艺术教育,重视个人艺术素养,这就是我讲座的核心目的。

良好的感性体验是幸福人生的具体体现,个人感性素质是获得幸福人生的条件,良好的感性环境是文明社会的具体体现,民族的感性素质是创造现代文明的保证。没有丰富感性体验的人生是枯燥的人生,没有艺术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不能享受音乐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海宏音乐何需懂
走进音乐的世界
走近音乐的世界
拥有幸福是一种能力,体验幸福是一种素质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音乐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