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灵地图
    The Road Less Traveled
    
    作者:史考特.帕克/著
    
    内容提要:
      
      二十世纪末,一股回归心灵、探索灵魂的风潮席卷全球,派克医师《心灵地图》是探讨精神成长的滥觞,他娓娓道来生命与爱的本质,仿若一股清流唤醒人心,在美国引起广泛的阅读与重视。本书成了美国的一大奇书,自二十年前出版以来,一直居于《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之上,它在美国的销售量超过同时期《圣经》的销售量,是一本经得起严格考验的现代经典。   
      
      
    作者简介:
      
      派克:哈佛大学及凯斯西方保留大学医学博士。曾服务于陆军医疗部队、担任精神科开业医师。在一九八四年创办了团体激励文教基金会,提供心理专业指导,协助无数的组织建立真诚共识团体。着书、演讲不辍,是备受推崇的作家、思想家、精神科医师以及深具影响力的精神导师
    
    
    
    书 籍 简 介
    派克博士在本书中娓娓道来生命的本质,唯有靠「爱」「纪律」,藉由真爱的动力、扩充滋养自我与他人的视野,达至心灵的成长。
    
    
    这是供那些不看励志书籍的人阅读的励志书籍。书中全然没有关于无尽喜悦和幸福的诱人承诺(这是个人发展书籍的共同特征),但仍然是热门畅销书。书中包括了诸多虚幻的浪漫爱情、邪恶、精神疾病和作者的心理及精神危机等沮丧话题。
    
    也许是因为本书缺乏乐观情绪,所以我们很容易会信赖它--原因在于,一旦我们知道了最糟的情况,我们就可以自由地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心灵地图》鼓舞人心,但采取了旧有的方式--把自我磨练摆在一系列良好生活价值的首位。如果你相信,获得教化乃至充分的精神健康并非易事,诸如承诺和责任之类的因素是成功的根源,那么你与作者就是同道中人。
    
    作者的经典著作对某些人来说是重要的,对其他人来说则充满了改变人生的观点见识。
    
    《心灵地图》从1978年出版以来,连续十多年居于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总发行量上千万册,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获得了巨大的认同。
    
    这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作者胸怀万千、自然流露出来的具体表现 -- 华盛顿邮报书籍评论家斐丽丝.苏洛
    
    本书的内容调和了传统心理分析理论与七O年代文化冲突的现象,堪称当代心灵探索领域的试金石 -- 出版人周刊
    
    本书是探讨宗教心理学的先驱,让更多人能跟随它所揭示的心灵启发,迈向康庄大道 -- 美国图书馆馆藏期刊
    
    这是划时代的巨作.... 本书提供读者一趟充满价值的「朝圣之旅」,鼓励我们永远向前,并指出通往完整人生的正确方向 -- 美国国家纪事报
    
    作者的思想透露出几分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洛.梅的味道.... 都是关于成长、发人深省的见解 -- 家长杂志
    
    读来令人爱不释手.... 帕克医生对于追求性灵成长上的坚持,字字句句充满原则性,使本书弥足珍贵 -- 华尔街日报
    
    
    
    
    下面是摘自《心灵地图》的精彩言论,希望能对大家的心灵成长有所帮助。
    
    
    
    
    心灵地图----追求爱和成长之路
    
     美: 斯科特.派克
     1. 一旦真正了解而且接受了人生困难重重的事实, 我们就不会那么耿耿于怀, 人生也就显得不那么多灾多难了.
     2. 生命的真谛就在面对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3. 促使心灵全发展唯一的方法就是体认受苦的价值.
    
     4. 纪律是解决人生难题最主要的工具, 它也是受苦的工具.
     5. 纪律是一套面对痛苦的绩极原则, 分为四要点: 不逞一时之快、 承担责任、 忠于真相、保持平衡.
     6. 先面对痛苦, 把问题解决, 事后享受到的快乐会更大. 这也是唯一正确的生活方式.
    
     7. 良好的纪律需要时间培养.
     8. "如果父母愿意陪我受苦, 受苦一定不是坏事, 我也该承担起自己的痛苦才对." 这就是自律的起点.
     9. 自觉有人珍惜的孩子, 自然就会珍惜自己, 这种认知可贵甚于黄金.
    
    10. 当一个人肯定自我价值时, 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 而照顾自己也就是自律的真正意义.
    11. 神经官能症者强加给自己过多的责任; 人格失调患者却凡事不肯负责.
    12. 变化多专的人生当中, 评估自己该为什么事负责, 是个永远存在的难题.
    
    13. 神经官能症患者会把自己整得很惨, 而被人格失调患症者修理的倒楣人士当中, 首当其冲的就是他们的子女.
    14. 一个人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才完成了一幅具世界观的地图, 而且似乎是很有用的地图.
    15.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永不中止、不计一切代价、为真理奉献的过程.
    
    16. 睿智的人生是思考与行动的综合.
    17. 唯一确定自己的心灵地图是否符合真相的办法, 就是接受其他制图者的批评与挑战.
    18. 心理问题的病根千篇一律, 都在于自欺与欺人的谎话交织成一片绵密的网.
    
    19. 态度开放的人不断修订他们的心灵地图, 因此会不断的成长.
    20. 平衡的最高原则是: 放弃 .
    21. 一个人如果要在人生旅途上不断前进, 早晚都会面临这些重大的关头: 要抉择放弃.
    
    22. 我们必须放弃过去倚重的处事与看事的方式, 才能成功的迈入下一个阶段.
    23. 心灵成熟的人都有丰富的爱心, 爱得愈多, 快乐也愈多.
    24. 爱是为了滋长个人和他人心灵成长, 一种发乎真诚意愿的行动; 不但需要努力, 也要有勇气作后盾. 除了持续投入奉献外, 更需运用智慧.
    
    25. 爱的定义是: 为滋养自己和他人心灵成长, 而愿意扩充自我 .
    26. 爱是行动, 是一种基于意愿的行动.
    27. 坠入情网常涉及与性有关的爱.
    
    28. 坠入情网的经验千篇一律不会持久.
    29. 坠入情网是一种退化.
    30. 坠入情网不能扩大一个人的疆界; 只会造成自我疆界的一部分暂时崩溃. 一旦坠入情网的美好时光结束, 自我疆界又恢复原状, 当事人只会觉得幻灭, 但并不因而成长.
    
    31. 坠入情网唯一的目的就是消除寂寞.
    32. 坠入情网是人类因应内在性需求或外在性刺激的典型反应, 作用在于增加生殖机会,促进物种生存.
    33. 爱是一种自由的抉择. 相爱的人不是一定要生活在一起, 他们只是选择生活在一起罢了.
    
    34. 把被爱当作目标是不可能成功的.
    35. 如果把自由作为安全感的代价, 婚姻关系反而破坏了各个成员的成长机会.
    36. 唯有两个坚强而独立的个人, 才能建立美满的婚姻.
    
    37. 爱与自律必须并存.
    38. 爱的唯一真正目标, 是心灵的成长.
    39. 爱不光是给予; 它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 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 它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
    
    40. 被虐待狂把忍受虐待视为爱的表现, 但其实这只是他们寻求报复快感的必要条件, 它的基本动机是恨, 不是爱.
    41. 爱是一种自我的扩充, 而非牺牲.
    42. 真爱永远追求心灵的成长, 除此之外, 都不是真爱.
    
    43. 爱是行动, 不是感觉.
    44. 我为爱下的定义是: 为了滋养个人和别人的心灵成长 扩充自我的意愿.
    45. 把真爱与爱的感觉混为一谈, 造成各式各样的自欺. 爱只能靠行动证明.
    
    46. 爱也可以说是努力或勇气的一种形式.
    47. 爱最主要的努力就是关怀.
    48. 表现关怀最常见也是重要的方式就是倾听.
    
    49. 如果一个人决心不冒痛苦的危险, 就必须从生活中剔除许多东西----所有使人生多采多姿而有意义的东西.
    50. 生命的本质就是改变` 不断的成长与衰退.
    51. 成长可说是猛力一跃向前, 而不仅是举足跨一步而已.
    
    52. 人生唯一真正的安全感, 来自充分享受人生中的不安全感.
    53. 最高形式的爱必定是全然自由的抉择, 而不仅是服膺成规而已.
    54. 不分层次高低深浅, 投入都是真爱的基石.
    
    55. 婚礼后的投入是夫妻得以把坠入情网的迷惑转化为真爱的原动力.
    56. 性不是一项投入的承诺, 而是自我的表现` 游戏` 探索` 学习与快乐的放纵.
    57. 好家长的角色与好心理医师的角色极为类似.
    
    58. 父母向子女学习, 就不愁与时代脱节.
    59. 爱人者经常处于一种两难的困境当中, 一方面要尊重所爱的人生活独立, 一方面又要适时提供爱的引导.
    60. 谦逊乃是真正的自知之明, 凡是认清自己` 了解自己的人, 表现于外一定十分谦逊.
    
    61. 真正以爱为出发点的人, 会致力寻求必备的智慧.
    62. 任何真心付出爱的人言行举止都会自律, 甚至所有真诚的爱的关系, 都是有纪律的关系.
    63. 漫无节制的感情绝不会比有纪律的感情更深刻.
    
    64. 爱一个无法因你的爱而得以心灵成长的人, 就像在旱地上撒种, 是一种精力的浪费.
    65. 真爱最重要的一项义务就是对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负责.
    66. 真爱会不断自我更新, 愈是滋养对方的心灵成长, 自己的心灵也愈能得到滋养与成长.
    
    67. 真爱的一大特征就是人我之间的区分并不因而泯灭. 付出真爱的人永远会把所爱的人视为完全独立的人体, 他会尊重和增大对方的独立.
    68. 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成长虽如此密切的交织在一起, 但成长边缘上的孤寂感却是不可避免的.
    69. 好的心理医生基本上扮演的是好父母的角色, 父母的职责是使自己对孩子有用, 而不是利用孩子满足个人的私欲.
    
    70. 缺乏爱是导致心理疾病的主因, 而爱则是心理治疗的要素.
    71. 当我心爱的人第一次赤裸裸的站在我面前, 任我浏览时, 我心中充满一种感觉----敬畏.
    72. 文化最基本的要素, 其实还是家庭.
    
    73. 父母的行动创造了一个独特的世界, 我们的世界观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74. 心灵成长是一段从小宇宙进入不断扩张大宇宙的旅程.
    75. 人类如果不信神, 说不定可以活得更好; 神不是来世的许诺, 而是今世的毒药.
    
    76. 对别人教我们的事物, 和文化中约定俗成的一切, 采取科学的怀疑态度, 乃是追求心灵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
    77. 任何事物都逃不过我们视界, 只要我们决心研究一样东西, 就一定找得到方法.
    78. 佛佗在不再寻求企盼时顿然开悟, 因为他让"悟"来到自己心中. 我们虽然不能凭意志达到神恩, 但我们可以准备自我, 成为一片沃土, 一片欢迎它扎根的地方.
    
    79. 所有的病症都应归入身心症的范围----心理先出问题, 身体的自卫系统才会失效.
    80. 人类有性欲和恨意并不购成问题. 意识心灵不愿面对这些感觉并承受处理它们所带来的痛苦, 宁可自欺欺人的作法, 才是真正的问题之源.
    81. 人性成长轨迹几乎都由一股超乎我们意识所能控制的力量推动.
    
    82. 心灵成长是个人的进化.
    83. 心灵成长是一种需要投入大量努力而非常艰苦的过程.
    84. 人性的爱就是一股无视于熵的自然律的神奇力量.
    
    85. 阻挠心灵成长的障碍, 只有一个, 那就是懒惰. 我们只要能克服懒惰, 所有其障碍都会迎刃而解.
    86. 懒惰呈现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恐惧.
    87. 我们大多数的恐惧都是为了怕改变现状, 怕一时冒险向前, 就会失去目前拥有的一切.
    
    88. 心灵成长愈趋成熟的人, 对懒惰愈有自觉.
    89. 懒惰就是原罪.
    90. 如果你渴求崇高的智慧, 你应当反顾自己的内心.
    
    91. 觉悟到自己与上帝之间密切的关系后, 所有空虚寂寞都会一扫而空. 这就是所谓"灵交"
    92. 所有在心灵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最远的人, 都会尝到孤独滋味.
    93. 生活在现实世界里, 为了生活得好, 我们必须尽可能了解世界的真相.
    
    94. 一般人爱的能力和成长意愿不仅靠童年世代父母亲情的滋养, 也靠他们毕生体会的神恩.
    95. 兼具爱心与勤勉, 则可从心所欲不俞矩.
    96. 很多人就是因为缺乏承受孤独的能力, 宁可放弃掌舵的机会.
    
    
    心灵地图
    
    
    
    名家语集 康哲行 摘录、整理(7/4/2003)
    
    
    
    以下选自《心灵地图》,派克(Scott Peck)着,天下文化,2002
    
    
    
     在成长的路上,有人日夜咀嚼痛苦,不肯走出怨尤;有人却相信泪后的人生更加光灿,努力寻找雨后的彩虹。本书作者派克告诉我们,对现实的了解愈清楚,心灵中的那份地图愈清晰,就生活得愈自在。
    
     在派克的笔下,爱与纪律跳脱传统的定义,成为生活的依凭与指针,他鼓励我们做个懂得自律与爱人的人,厘清个人的信仰与世界观,对不可预期之事采开放的态度,如此心灵成长的果实将更形丰硕,也才能拥有活泼光采的人生。
    
    
    
    人生的难题
    
    
    
    ¯ 「人生困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一旦我们真正想通了这层道理,我们就能超越。一旦真正了解而且接受了人生困难重重的事实,我们就不会那么耿耿于怀,人生也就显得不那么多灾多难了。
    
    ¯ 大部分的人都不明白人生本来就遍布艰难的事实,他们不断怨天尤人,要不就自艾自怜,彷佛人生本来应该是既舒服又顺利似的。
    
    ¯ 他们坚持自己的难处与众不同,奇特的困难偏偏降临在他们身上,而别人都得以幸免,置身事外。
    
    ¯ 生活的真正难处在于:面对问题寻求解决之道,是一段非常痛苦的过程,但生命的真谛就在于这段过程。面对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能,激励我们的勇气。我们的心灵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当中摸索出成长的道路,问题的解决与否遂成为成功与失败的分野。
    
    ¯ 美国开国先哲富兰克林说:「只有痛苦会留下教训。」聪明人学会在问题来临时不畏惧逃避,反而迎上前去,坦然迎向随着问题而来的痛苦。
    
    ¯ 很多人都缺少面对问题的智能,而且几乎所有的人,都多多少少有点为了怕痛苦而规避问题的倾向。有的人因循苟且,希望问题自行消失;有的人装着视而不见,希望它因此不存在;还有人利用麻醉物和毒品来麻痹自己的感官,想把引起痛苦的问题排除在记忆之外。
    
    ¯ 规避问题与痛苦的动机是一切心理疾病之源,但逃避却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在逃避问题的同时,我们也错失了解决问题带来的成长机会。
    
    
    
    生活的纪律
    
    
    
    ¯ 促使心灵健全发展唯一的方法就是体认受苦的价值,面对问题,勇于承担相随而来的痛苦。而解决人生难题最主要的工具是「纪律」。它帮助我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得到成长与学习的益处。纪律也是帮助我们受苦的工具,它使痛苦淡化,使我们更能忍受。
    
    ¯ 某方面的纪律只能解决一部分的问题;唯有完整的纪律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而我所谓完整的纪律是一套面对痛苦的积极原则,分为四项要点:延迟享受、承担责任、忠于真理、及保持平衡。
    
    ¯ 这些都是十岁小孩就能够实践的简单原则,但有时即使贵为一国之君,也会因忘记这些纪律原则而自取灭亡。
    
    ¯ 问题不在这些原则好不好,而在于你要不要用。它们都是用来面对痛苦的工具,所以一心想逃避痛苦的人,也就用不着这套工具了。
    
    
    
    延迟享受
    
    
    
    ¯ 这套纪律的首条就是「延迟享受」。也就是不逞一时之快,重新安排生活中快乐与痛苦的顺序。先面对痛苦,把问题解决再谈享受,事后享受到的快乐会更大,这也是唯一正确的生活方式。
    
    ¯ 「延迟享受」是自律的起点。孩子从五岁起,就可以开始学习「延迟享受」的生活安排方式。例如先做完功课再看电视,或吃蛋糕时不要先把糖霜吃完。到十五、六岁以后,这样的表现应该已经是常态。
    
    ¯ 父母本身能够自律,就是孩子遵守纪律的榜样。当父母有严格的自律、自制、自尊,把生活过得井然有序,孩子就打内心深处相信这是生活的最高准则;父母天天生活漫无目标,做事咨情任性,孩子看在眼中,一样会视之为生活的不二法则。
    
    ¯ 不过,在一个家庭中,「爱心」比角色模范更为重要。例如像医生、律师等业有专精的父母,尽管有严谨生活的外表,若实质上缺少爱心,它们教养出来的孩子仍不会把纪律放在眼里。
    
    ¯ 「爱心」是最重要的元素。我们爱一件东西,就会肯定它的价值,乐于花时间在它上面。爱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我们会花难以计数的时间照顾、陪伴他们。孩子在长期的爱心熏陶之下,会更能体会和接受父母的身教。
    
    ¯ 逃避痛苦,无视痛苦的态度,经常肇因于不肯「延迟享受」。我们已经知道,面对问题必然是一场痛苦的经验。所以,趁早面对问题,就代表愿意放弃目前的安逸,或至少愿以程度较低的痛苦换取较大的痛苦。这么做的报酬是将来能享受真正的愉快与满足。
    
    
    
    承担责任
    
    
    
    ¯ 如果我们不着手解决人生的难题,问题就永远无法解决。我们必须先扛起解决问题的担子才能解决问题;光是期待别人替我们解决问题,问题不会消失。唯一的办法是挺身站出来说:「这是我的问题,我自己来解决。」
    
    ¯ 当人们把责任推出去时,可能觉得非常痛快,但生活的难题不能解决,心智停止成长,使他们成为社会的负担。正如六零年代传下的一句名言:「如果你不是解决方案的一部份(part of the project),你就是问题的一部份。」
    
    ¯ 每当我们逃避为自己负责时,都会千方百计地把责任交到别人手中。这么一来,我们也就把权力交给了所谓「命运」。大师弗洛姆称其为「逃避自由」,可说是相当恰当的描述。为了逃避责任带来的痛苦,不记其数的人天天都在逃避自由。
    
    ¯ 世上的确存在着迫害的力量,可是我们握有如何面对这些力量的选择权。例如你选择住在一个排斥男人留长发的保守乡下,又坚持要留长发,就是不智之举。你大可以搬到态度比较开放的城市,或干脆剪掉长发。当你一味抱怨那些压迫的力量而不设法行动,就是放弃本身的自由权。
    
    
    
    忠于真理
    
    
    
    ¯ 我们把世界的真相看得愈清楚,处理各种问题就愈能得心应手。我们对现实的种种看法,交织成一张「心灵地图」,有助于我们在人生路上行进。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愈清楚,地图愈正确。
    
    ¯ 绘制这样一份地图最大的困难在于它需要不断地修订。世界不断在变,冰河来了又去,文化盛极而衰,我们用以观察这世界的立场更是变化得快。每天出现的新信息,累积成重大的修订工程;修订的工作往往都很痛苦,可是不做就可能成为心理的病源。
    
    ¯ 逃避现实而引起痛苦是人的本能,我们唯有靠「自律」克服这样的痛苦。我们必须忠于真理,把它看得比舒适更重要,甚至在寻求真理时,欣然迎向所有的横逆。「心理健康」就是一种永不终止、不计一切代价、为真理奉献的过程。
    
    ¯ 什么是为真理奉献?首先,它要求我们挑战自我本性,不断地严格自省。我们透过自身与外界的接触来认识世界,为了能真正了解这世界,我们不但要观察世界,也要检讨自我。
    
    ¯ 睿智的人生是思考与行动的综合(知行合一)。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我们的脑前叶使我们具有思考与反省的能力。一个人为真理奉献的过程中,痛苦会显得微不足道。
    
    ¯ 现代人与原始人有许多不同之处,我们会学习很多不合「本性」的事,使它们成为我们的「第二天性」。其实所有的自律行为都可视为第二天性的训练。超越本性、改变本性、学习去做并非出于本性的事,正是「人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人性中伟大的地方。
    
    
    
    全然诚实的生活
    
    
    
    ¯ 由于个人的心灵地图,是反应现实和真相绘制的地图,它需要不断地修正,而且要能够随时接受外界的考验。所以,心灵地图涵盖全然奉献给「真理」的生活,也就是「全然诚实」的生活。我们必须确定我们日常所做的沟通,包括用字和说话的方式,都要尽可能地诚实,反映我们认识的真正现实。
    
    ¯ 保持诚实自律所花费的精力,比一直躲藏在秘密的阴影里要少得多。敢于面对真理的人,有勇气生活在海阔天空的世界,因此摆脱了遭受恐惧的威胁。他们无须掩饰真相,没有圆谎的烦恼,生活过得自由自在。
    
    ¯ 但对一般人来说,全然的诚实多少带着点痛苦,调整自己的良知与现实观念是一种挑战。而一般人必须「说谎」的理由,就是为着逃避挑战的痛苦与其它后果。自欺欺人的谎言多不胜数,其中最常见的例如:「我们好爱孩子」、「我们好爱父母」,而说这些话的人经常都是言不由衷。这些似乎都是理所当然,也可能是事实,但即使不是,多数人也不肯承认。
    
    ¯ 社会通常基于「不想伤人感情」的立场而认可白色谎言(善意谎言)。我们的社会关系往往肤浅得令人惋惜,「白色谎言」被视为爱的表现。于是父母宁愿灌输白色谎言给儿女,也不愿以诚实、开放的态度面对孩子。
    
    ¯ 通常这些为保留真相而作的「白色谎言」,被视为保护孩子、避免纷争的措施。但有些父母却是用「保护」做烟幕,避免孩子向他们提出挑战,以维护家庭和谐的表象及对子女的控制力。
    
    ¯ 当追求诚实和寻求保护的需求发生矛盾时,冲突在所难免。于是,不急于发表真相,或做选择性保留部分真相的作法,不失为全然诚实的替代方案。但是,每个保留部分真相的决定,都可能是重大的道德抉择。这个决定不能出于个人的欲望,必须是为了对方的需要而作的选择,而且要检讨是否低估了对方的心理准备及坦然接受真相的能力。
    
    
    
    保持平衡
    
    
    
    ¯ 「自律」实在是一件复杂的工作,除了勇气,还需要「弹性与判断力」。在追求全然诚实的同时,也要能在适当时机保留真相;而在对自己负责的同时,也要能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换言之,纪律本身也需要「约束」,我们称这种约束为「平衡」。
    
    ¯ 「平衡」是一种弹性的纪律(中庸之道)。以生气为例:它是一种求生存的反击方式。但要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成功,我们不但要有生气的能力,也要有生气而不表达出来的能力,而且还要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生气的情绪,那就是「平衡」的工夫。
    
    ¯ 为了建立成熟、健康的心理素养,每个人都需要建立一套复杂而有弹性的心理系统,以便在各种互相冲突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
    
    ¯ 平衡的最高原则是「放弃」,而放弃某些东西一定会带来痛苦。但是,在紧要关头如果我们拒绝放弃,就会失去平衡,其结果可能比某种程度的放弃更痛苦。所以,「放弃」是一种哲学,需要极高的智能来做决定。
    
    ¯ 人生历程中,每个人通过人生的急转弯时,都必须「放弃」自己的一部份,才能保持平衡,不能冀想每次都能够全身而退。而唯一逃避「放弃」的方法就是永远留在原地,哪儿都不要去。
    
    ¯ 说来令人诧异,但大部分人却真的选择了「留在原地」。如果你认为他们的行为奇怪,那是你还不了解,对他们来说「放弃」的痛苦有多深。
    
    ¯ 不逞一时之快、少发一顿脾气,都不过是次要的放弃形式,若换成放弃的是「人格的特征」、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一种「信仰」或「意识型态」,就无法令人等闲视之了。但是,一个人如果要在人生旅途上不断地前进,迟早都会面临这些重大关头的「放弃」抉择。
    
    
    
    「涵容」的人生境界
    
    
    
    ¯ 放弃自我是一种渐进的学习过程,它会带给我们痛苦与折磨。在这个过程中,一种称之为「涵容(bracketing)」的技巧」,是忍受痛苦和促进心灵成长不可或缺的工具。「涵容」的意义除了涵盖、包容,基本上就是肯定自我、保持稳定与放弃自我(暂时忘怀自我),以换取更大的空间,和更新后的自我认知取得平衡。
    
    ¯ 「涵容」说明了放弃与遵守纪律所导致的结果:你获得的永远比你放弃的更多。放弃的痛苦犹如死亡的痛苦,但旧的死去,新的才会诞生。生与死原是一体之两面。建立更新、更好的观念与理论,就代表旧的观念与理论必须死去。
    
    ¯ 虽然「轮回」仍是一个不可解的迷团,但人生的确是一连串生死相循的过程。显然,人活得愈久,经历死亡和重生的次数就愈多。换言之,也经历了更多的欢乐与痛苦。
    
    ¯ 一旦我们完全接受了痛苦,它就不再存在;当个人的心灵成熟度有了长足的增进,就像小孩子视为天大的难题,落到大人手上就迎刃而解,痛苦也是如此。另外,心灵的成熟会使人充满爱心;爱得愈多,痛苦就愈能忍受,快乐也随之愈多。
    
    ¯ 一个人「伟大」与否端视他忍受痛苦的能力,而且,「伟大」的本身即是一种快乐。这话乍看矛盾,其实不然。佛陀历劫之苦与他在菩提树下涅盘之乐,不过是一体之两面罢了。
    
    ¯ 「平衡」与「放弃」的本质是:你必须先拥有某些东西才能放弃它。还没有得到的东西不可能被放弃,获胜之前也谈不上放弃胜利,唯有先确立自我才能放弃自我。
    
    ¯ 或许有人会问:冥想、瑜珈是否也算是纪律的一部份?我认为它们都只有辅佐的作用,真正的纪律训练还是我所介绍的四大重点:延迟享受、承担责任、忠于真理、及保持平衡。只要不断用心去实践,任何人都能从而提升心灵的层次,拥有活泼光采的人生。
    
    
    
    
    
    
     被喻为当代精神导师的帕克医生第一本着作《心灵地图》,创造了美国出版史的纪录,连续十年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由全美读者票选为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大回响。  
      本书旨在探讨我们内心深处,埋藏已久,需要做一番修正或调整因应之道,引发读者的共鸣语启示,藉本书能唤起我们舍弃旧有的观念,注入一些生机,它是一本必须用心灵与之融合而读的书,读之在省思之余,进而开启另一人生观的收获。
      首先提到纪律分为四大要点:
      1、不逞一时之快
      2、承担责任
      3、忠于真相
      4、保持平衡。
      独到不逞一时之快时,给我当头棒喝的启示,原来生活的快乐与否,端赖自己的安排与掌握,由其中去调节自己的时间与困难的解脱,均是靠自己的抉择。
      帕克为爱下了定义:爱就是为了滋养个人和别人心灵成长,扩充自我的意愿,爱得越深越投入,自己也经尤其得到更多的成长空间。
      心灵成长的机会,要用心方能体会,才能有收获,藉由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均能得到启示,但要能舍弃过往不合时宜,迎接新事物挑战的勇气,不管年纪多大都不要以此为借口,藉以推托。
      但愿读完这本书的同时,懒惰能弃我而去,很勇敢的为自己心灵勾画出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心灵地图,而努力去实践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自序 上天的礼物
    前言 心灵成长是终生的功课
    
    第1部 纪律 只要不断用心实践真正的纪律,任何人都能因此提升心灵的层次
    面对难题
    不逞一时之快
    承担责任
    忠于真相
    提升心灵层次
    
    第2部 爱 爱就是滋养个人和他人心灵成长而扩充自我的意愿
    爱的定义与误解
    坠入情网
    消极依赖
    全神贯注
    自我牺牲
    重感觉而不行动
    爱的表现
    爱的风险
    受拒与失落
    ……
    爱与心理治疗
    爱的神秘
    
    第3部 宗教 对人生的了解就是我们的宗教;每个人都有一个宗教
    个人世界观的体现
    无止境的求知之旅
    挑战过时的观念
    重获心灵自由
    勇于面对人生
    平衡客观的探讨
    避免以偏概全
    
    第4部 神恩 神恩是一种力量,能在它降临时开放自我,将是心灵成长的最大跃进
    
    第五章 包容痛苦
    第六章 学习宽赦
    第七章 拥抱死亡
    第八章 品味神秘
    
    第3部 信仰
    第九章 追寻心灵宗教智能
    第十章 整合生命所有疆域
    第十一章 审慎迎接新观念
    第十二章 攀上性灵的国度
    
    后记 提供自己心灵养分
    
    
    
    
    
    全书大意
    
    (一)反抗草率的思考
    
    思考是困难的,思考是复杂的,若说明一切,思考是一种过程,有轨迹与方向,时间、系列的步骤或阶段,最后引导出结果。一个人习于深思熟虑之前,完善的思考往往是一种费力而痛苦的过程。如果我们要想思考完善,当我们试图分析重要的课题,解决生命中的问题时,就必须警醒防范草率的思考方式。但草率的思考在社会中,却被当成是正常传统的智能。因为,文化的标准是随大众的决定而决定的。只有深入里面,才会发现它们阻碍人们的成长。
    
    我们有义务面对自己的草率思考,就是使用批判的思考。它不是指乱用假设及用刻板印象和贴卷标的方式,来对别人下判断。否则会使自己走进死巷,使我们时常与他人沟通不良,以致造成误会、冲突。若要解决这种问题,就要好好的倾听,因为良好的倾听是种爱的表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效率的社会,大部分时间都被拿去处理最不需要时间与注意力的事物,而不理会其它任何需要花费时间思考的事物,但所谓完善的思考是耗时费神的过程,不能期待立即的结果,必须慢下来,花时间沉思、冥想,甚至祈祷。这是到达更有意义,更有效率的唯一途径。思想有效率,能够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这样才能面对生命中的困难。完善思考的重点,就是变得更有意识。因为思考与意识是连结在一起。意识是所有思考的根据,而思考是所有意识的基础。所以,一切人类行为─好的、坏的、漠不关心的─都根据思考与意识的参与或缺乏程度而决定。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则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直接面对自己的死亡,而且宁愿完全不去想这个问题。不过,在终其一生必须持续学习生命中,我们也必须在生命中学习死亡,这样在时候来临时,才知如何有意识放弃对生命的执着,最好把自己交给上帝。如果我们的生命不一定是要追求快乐、满足或舒适,那么我们生存在人世间是为什么?生命意义又究竟是什么?活着是为了学习也就是为了进化,即进步。而且学习就是向前进,最终目标是灵魂的完美,就是说,我们在尘世中能够学习、改变与成长。但是学习与成长的抉择是成年后才面对的,在童年阶段,人们大部分的学习是被动的,外在压力造成的。另外在学习过程中,人类还要习得去面对自己的自恋、死亡与赴死的问题。因此,在成长中,舍弃就是必要的,因为割舍部分的自我,是可以迎接新学习的。
    
    (二)处理尘世的复杂性
    
    在处理尘世的复杂性中,个人的生命抉择是很重要的。首先,要成长,必须学习分辨自我毁灭与自我建设。当然要能学习成长就要透过面对与解决问题的痛苦。另外,责任的抉择、顺服的抉择、使命的抉择、感恩、从容赴死、空无的抉择都是重点。像生命不停变化演变,我们必须评估、再评估自己的责任,每次我们都必须重新考虑我们的责任,这种抉择会出现成千上万次,直到我们死亡那一天为止。纪律是解决生命问题的方法,一切纪律都是某种形式的顺从。分辨责任的纪律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必须承受抉择顺服所带来的存在性痛苦,抉择顺服的对象。不管是我们的自我、爱、上帝、或甚至邪恶的力量,「从容赴死」这个最重要的生命选择,是选择放弃一切选择,把灵魂托付于真正力量的手中。
    
    也许有人会认为个人的生命抉择是由个体所决定的,彷佛我们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但人类是群居的动物,人类所有的选择几乎都经过我们所属组织的某种影响。我所谓的组织并不只是商业组织,家庭也是组织,家庭的许多价值原则也适用于大型组织。组织化的行为课题几乎涵盖所有人类的心理层面,因为所有人类行为几乎都发生在某种组织中。组织化的行为不仅包括个体在暂时的团体中的行为,也包括了团体本身的效能。范围极为广阔,不过一旦牵连到其它人,就要进入道德与礼仪的范畴。
    
    (三)复杂世俗的另一边
    
    当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担负各种任务、责任与挑战,在家庭里,工作中以及人际关系上,都必须面对许多抉择。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超过自己日常接触的家庭与所属的组织后,我们的生命就变得更为复杂。不管是小孩、父母、学生或雇员,这个组织都属于一个更大的组织,我们称之为社会。我们以群体的生活方式生存,这种群体的范围超过了乡镇或城市,区域或国家。我们都是世界的公民。身为这种社会秩序中的一份子,对于其公民资格的定义,我们面临非常重大的抉择。.像善与恶的矛盾、人性的矛盾、不劳而获的矛盾、责任的矛盾、时间与金钱的矛盾都是一种抉择。要到复杂世俗的另一边,我们必须在思考上做极端的改变。我们要超越任何简略的了解,才能去体会严格的科学家所谓的上帝理论。就像生命,复杂世俗的另一边不是直来直往的,不是静态的;就像生命,它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的核心是神秘,但过程中也包含着改变、医疗与智能的获得。在进入另一边的旅程里,我们会体验到一种洞察。而当我们来探讨上帝理论时,一切一切的终结,都是指向上帝的。
    
    
    
    参考价值
    
     作者在本书强调生命的过程是复杂的,我们必须学习思考生命和死亡的意义,选择与承担不同的角色及责任,而以社会和世界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生活、角色及责任时,要超越复杂的世俗矛盾及纷扰,只有凭借宗教信仰的过程。对于探讨宗教对生命的意义,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观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灵地图名家语集
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少有人走的路--平常心的读书笔记
《少有人走的路》【摘要】
《少有人走的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