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17年毛主席来到寺庙,老方丈留下两个预言,没想到日后竟然实现
userphoto

2023.04.28 山东

关注

1917年,毛主席与好友萧子升身无分文,在湖南大地上进行游历,这天,两人来到一个名为密印寺的寺庙。

寺庙中有一位老方丈接见了他们,并和毛主席二人进行交谈。

这次交谈甚欢,老方丈看着毛主席,却留下了两个预言,其中一个预言关乎中国的命运,让人惊讶的是,这两个“预言”竟然真的实现了。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了韶山这个山沟沟,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少年时的毛泽东已经展露了自己的不凡之处,在他上私塾之时,别的学生都是老老实实的听从教师的安排,只有毛泽东敢于“反抗”。

一次,他的老师邹春培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毛泽东却反问道:“我坐着也可以回答,为什么非要站起来?”

邹春培感到惊奇,他认为毛泽东不是一般的孩子,没有责怪他。

不仅如此,毛泽东尤其讨厌那些“枯燥乏味”的经书,他最喜欢看的还是各种演义,他很喜欢孙悟空这个人物,也对三国中的英雄向往,可是,当他读完手头能拿到的所有话本后,内心却充满了疑惑。

“为什么这些书籍中没有一个农民、工人当主角呢?为什么书中的人物都是帝王将相呢?”

在毛泽东看来,虽然演义中的英雄很有魅力,但他们离韶山冲还是太遥远了,而毛泽东从小所看到的便是贫苦的人民,在他的认知中,世界上最多的还是这些劳苦的农民、工人。

而在1910年4月,湖南地区发生了饥荒,长沙的难民们聚集在一起,要求官府开仓放粮,却遭到拒绝,愤然示威,长沙的官员立即调动军队镇压,将大批流民的头颅砍下示众,这件事深深的震撼到了毛泽东。

恰在此时,他的表兄文运昌从湘乡地区回来,告诉毛泽东:“那里的小学十分新式,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这让毛泽东萌生了“走出去”的想法,在1910年秋,他穿着粗布麻衣,背着一个包裹,来到了湘潭地区的湘乡小学。

刚步入湘乡小学的毛泽东引起了时人瞩目,他的“同学”都是十一二岁的小孩,身穿长衫,一看就是富家子弟,哪里像毛泽东从头看到尾,都透露出一种“土老帽”的风格。

可毛泽东却没有在意这些人的指点,他自顾自的读书,没用多长时间,便将功课都学完了,感到学无可学的毛泽东离开了此处。

那时,社会上经常有一些“招生广告”,而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学校,总喜欢扯上“报国”,毛泽东也曾被这些广告所迷惑,他投了一个制作肥皂的学校,说是“肥皂能够救国”,但投了之后,毛泽东又被一所“商业学校”所吸引。

一连几次,浪费了好多大洋,毛泽东都没有真正的下定决心,恰在此时,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也贴出了招生广告,比起那些五花八门的学校,这个师范学校无疑显得“靠谱”。

毛泽东踊跃报名,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不但如此,在入学考试中,毛泽东还帮助自己的两个朋友写了作文。

在他与斯诺交谈,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曾说:“那时的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不好的事,反而觉得很讲'义气’,由于我的文章还算过得去,那两篇文章也分别得了第二、第三名。”

进入了湖南师范,毛泽东也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友,他还认识了彼时的著名教育家杨昌济先生,杨昌济对毛泽东十分欣赏,经常将自己的书籍借给毛泽东看。

而杨昌济渊博的学识也使得毛泽东十分佩服,不仅如此,杨昌济还提倡“锻炼体魄”,他在寒冬腊月的时节,为了锻炼自身的意志,经常用凉水洗澡,这让毛泽东深受影响。

每逢假日,毛泽东便携带着好友,去附近的名山大川游历,有时遇到暴雨,旁人避之不及,毛泽东却一反常态,他顶着暴雨,在山中感受自然之威力,并笑道:“用自然之威力,可以很好的锻炼意志力。”

这让他的同学啧啧称奇。

毛泽东还将自己的心得汇成一篇《体育之研究》发表在了《新青年》上,并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著名论断。

在1917年,毛泽东偶然间看到一则逸事,有两个中国学生四处旅行,甚至到了西藏地区,这让毛泽东产生了“效仿”之心,不过,他没有钱,是一个“穷学生”,只能徒步。

但毛泽东不以为然,他找到了自己的好友萧子升,二人约定,不带分文,只带着一些简易的包裹,里面放些衣物,便辞别老师、同学,去游历湖南了。

老方丈的两个预言

毛泽东与萧子升的第一站是安化县,他们在走了四十多里的山路后,眼见天将暮色,而四周却没有人烟,便在一个小溪旁,暂且休息,由于他们都没有带帐篷等露营物品,便只能“以天为被,以地为席”。

可这并没有让他们气馁,他们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将安化地区的名胜古迹都游览了一遍,翻过了不少山岭,而每当他们感到肚中空空,便从山中摘些瓜果,或者去往当地的士绅之家,给他们写一幅好对联,换取一些费用。

此后,二人又接连游览了一些地区,有一次,他们来到了一座山中,见有一座寺庙,想着天色已晚,不如去投宿一休,便去往寺庙求见方丈。

开门的小沙弥看到二人衣服上充满了污渍,以为他们是乞讨之人,便委婉的谢绝了,可毛泽东坚持要见方丈,还写了一副名帖,让小沙弥转告方丈。

方丈看到名帖,却“大吃一惊”,原来,毛泽东在名帖上将自己的“毛”字,占了好几格,而萧子升的“萧”字却端正的挤在一个小格子中。

都说“见字识人”,方丈看到了毛泽东的名帖,认为他是一个不拘小格,有大气魄的人,便想着见二人一面。

当方丈看到毛泽东的相貌时,更是心中惊奇,彼时的毛主席长相十分清秀,方丈是信佛的人,也懂一些“相术”,他认为毛泽东具有“男生女相”的特征,未来成就定然不凡。

但光凭长相,说明不了什么,方丈也有意见识一下二人的本事,便与他们交谈起来。

而随着交谈的深入,方丈也愈发的感到惊奇,毛泽东虽然尚且年轻,但他的一些见解,即便是一些名宿也远不能相比,这让方丈对毛泽东愈发的看重,当即决定,留下二人住宿。

方丈还询问萧子升:“你身上具有慧根,不如留在寺庙中一同参佛如何?”

彼时的萧子升也是一个有志气的青年,立志报国,无意学佛,便婉拒了方丈的提议。

方丈见了,却遗憾的说道:“报国是好的,但如果只想着在这乱世中,寻求一条出路,而忽略了佛学,以后可能连国家都回不去了。”

这话有些“冒犯”,萧子升却不以为然,见此,方丈又和毛泽东谈起了关于宗教的问题。

两人涉及的方面很广,无论是佛教、道教,亦或是别的信仰都有所涉及,毛泽东的独到见解也让方丈连连点头。

到最后,方丈还断言:“我看以后中国的命运,以及宗教问题,要由你来主导了。”

毛泽东一笑而过,没有在意,当晚,毛泽东二人在寺庙住宿,第二天便拜别了,二人继续游历周围,在路上,毛泽东还时不时的做些调查,与工人、农民进行交谈,询问他们的生活。

这次的徒步游行大概走了五个县,因为将近开学,他们只得返回长沙。

当听闻二人游历完毕后,一众师生争相来看,彼时的毛泽东、萧子升已经是“蓬头垢面”,身上的衣服也破破烂烂,可他们却不觉得有什么,反而充满了喜悦,向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见闻。

这次的“徒步游行”让毛泽东的眼界更为开阔,他愈发感到中国的社会需要一场变革了。

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在日后竟然会与萧子升“分道扬镳”。

道不同,不相为谋

彼时的中国正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思想激烈的碰撞在一起,年轻时的毛泽东也信奉过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改良主义、还曾主持过“湖南自治”运动,但这些主义都无助于“救”中国,而随着阅历的提升、知识的积累,毛泽东的思想也愈发的成熟了。

到最后,他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剖析,是最精确的,正适合当下的中国,而一旦决定进行革命,毛泽东便再也没有改变过自身的信仰。

而萧子升则不同,为了寻找“救国之道”,他决定出外留学,他还邀请毛泽东一同前往,但毛泽东认为:“中国的事情还是要在中国调查才能研究清楚”,二人就此离别。

不过,他们还时常有书信往来,可到最后,毛泽东邀请萧子升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时候,萧子升却拒绝了,他在国外迷上了“无政府主义”。

思想的不同,使得二人的交流减少了,在萧子升回国后,还时常与毛主席进行探讨,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在他们诀别的最后一晚,毛泽东特意找来萧子升,两人谈了一夜。

萧子升信奉的是“无政府主义”,坚决要用教育改造中国。

但毛泽东却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教育只是治国的一道,不能独立的分开,教育是要的,但如果不组织起群众改造社会,光凭“嘴皮子”,即便再过一千年也不可能成功。

“就算要用一千年,我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萧子升说道。

“用不了一千年,只要我们全力以赴,不出四十年,便能改造一个全新的中国。”毛泽东向萧子升夸下“海口”,可萧子升却不相信,他依旧坚持自己的思想,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二人也只能遗憾的告别。

晚年的萧子升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道:“第二天清晨,我看到毛泽东抱着一本书籍如饥如渴的阅读着,那时,我还不知道他是要去往上海,参加共产党的会议,我只觉得他的话犹如天方夜谭。”

而让毛主席没有想到的是,在他组建农民运动,加入共产党的时候,萧子升却选择了国民党,两人彻底的走上了对立面。

毛主席领导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自己曾经的诺言,可萧子升却寓居海外,到了1976年11月21日,在乌拉圭去世。

老方丈曾经的“预言”实现了,而他的另一个预言:“未来中国的宗教问题,由你来主导”也实现了。

毛主席对宗教方面的政策,主张“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并根据中国的复杂情况,做出了一些调整,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各宗教的信徒都相安无事,为了建设祖国,一些寺庙还从事着生产活动。

至于萧子升所重视的“教育”问题,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解放之前,中国的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绝大多数农民,一辈子都是一个“睁眼瞎”,为了让农民们能识字,毛主席特意组织了“扫盲班”,还大办学校。

在六十年代,毛主席更是说道:“如今我们的医疗卫生部老是开在城市,广大农村地区没有药医,这算什么事?医生应该去往基层,帮助农民培养医生......”

种种举动,足以说明毛主席改造社会的大气魄,而他一生为民的大公无私更是让人民深深怀念,每到他的诞辰,在韶山,在天安门纪念馆,都会变得人山人海,前来瞻仰的群众,有老人、有小孩、有青年、有妇女。

所谓:“公者千古,私者一时”莫过如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17年毛主席“穷游”寺庙,方丈留了2个预言,没想到成真了!
1917年毛主席“穷游”寺庙,方丈留下2个预言,没想到成真了
1917年老僧留下两个预言:一个指明中国出路,一个成为毛主席憾事
老僧为毛主席留下两个预言:一个成为他的憾事,一个指明中国出路
老僧为毛主席留下两个预言:一个指明中国出路,一个成为他的遗憾
1917年,毛主席路过寺庙留宿,方丈留下2个预言,日后全部应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