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运河遗产

作为京杭大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水利工程之一,“南旺枢纽”工程是京杭大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元、明及清初,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南旺枢纽的历史地位

元代开凿的京杭运河,“水脊”在济宁,后因黄河泛滥淤积,济宁以北90里的南旺地面升高,使得京杭大运河犹如一条“驼峰航道”。南旺段所处地理位置海拔38米,比北边的临清高出约30米,比南边江苏徐州运河段高出近40米,是整条运河上的最高点,形成大运河的制高点和分水岭,后因改海运而废止。

元朝至清初,每一位帝王都非常重视和依赖京杭大运河,尤其是明朝,大运河有着很特殊的战略地位。

明成祖即位之初,本欲疏浚运河,但恐根基未稳即征役开河惹民怨,暂时搁置。永乐九年初,济宁同知潘叔正上疏:“会通河道四百五十余里,其淤塞者三分之一。浚而通之,非唯山东之民免转输之劳,实国家无穷之利也。”朝廷采纳并令工部尚书宋礼负责此事。

宋礼 明

宋礼领旨赴济宁,以潘叔正为技术顾问,遵旨征调民夫16.5万人,对会通河进行疏浚、局部改道和原有节制闸整修,再修复或重建堽城坝,恢复元代济宁分水枢纽。永乐九年六月,重开会通河宣告完成。此时虽在涨水期,南旺以北河段水量仍明显不足,无法通行重载漕船。此事,惹怒了明成祖朱棣。

宋礼忧心忡忡,为了疏通“栓塞”,他深入访查,请到汶上县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白英认为:“南旺者,南北之水脊也,自左而南,距济宁九十里,合沂、泗以济;自右而北,距临清三百余里,无他水,独赖汶水。筑堽城及戴村坝,遏汶水使西,尽出南旺,分水三分往南,接济徐、吕;七分往北,以达临清。南北置闸三十八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英策”。

宋礼特聘白英为技术顾问,改济宁分水为南旺分水,设立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大汶河上的坎河口,地势高于南旺分水口300余尺。

首先在东平县刘家所至南城子村之间的大汶河内筑戴村坝,“长五里十三步”,大约2883米。遏汶分流南旺,并开挖80余里的小汶河。它原属大汶河岔流,自唐以来逐渐淤塞。宋礼、白英利用这条废河连通;同时导泉补源,即收集疏导汶上县东北各山泉汇入小汶河,引汶水西南流,从南旺入运河。南旺水脊运河段水量北少南丰,为达到引汶入运于南旺分水补源的目的,宋礼、白英在小汶河入运的“T”字形水口对岸砌石护堤,并建造石拨(亦称鱼嘴),既防止洪水冲刷,又以石拨直角与钝角不同的角度调节南北分水量:七分向北流,入漳、卫;三分向南流,进黄、淮。

因此,民间流传着“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说法。后来,这里建有龙王庙,故称“分水龙王庙”,成了分水枢纽的代名词。

由于汛期洪水过大,致使沿岸决口成灾。为削减河道流量,保证运河之需,又设置“水柜”。

《明史·河渠志》载:“宋礼、白英议设水柜,乃于汶上、东平、济宁、沛县并湖地设水柜、陡门,在漕河西岸者曰水柜、东者曰陡门,柜以蓄水,门以泄涨。”宋礼在重竣会通河时,利用安山湖建成了第一个水柜,后又再汶上县的南旺一带围堤修建南旺湖、蜀山湖、马踏湖等“水柜”。夏秋水盛时,通过斗门将洪水泄入湖泊,冬春运河水量不足时,再将湖水放入运河,既减轻洪涝灾害,又确保漕运畅通。

南旺水脊,地形复杂。宋礼、白英为调节水量,又相地置闸。《明史·宋礼传》载:“北自临清置闸十七;南至沽头置闸二十有一。”“分水龙王庙二闸尤重要,最易斟酌,若浅于南,则当闭北闸,使分北之水亦归于南;浅于北,则闭南闸,使分南之水,亦归于北。”这样就保证了过往船只的顺利通过。

南旺枢纽工程,以漕运为中心,因势造物,分水坝址选定合理,戴村坝是遏汶济运理想的制高点,符合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疏河济运、挖泉集流、设柜蓄水、建湖泄涨、防河保运及建闸节流等一系列结构缜密的配套工程,保证了漕运畅通。

明永乐十三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达到鼎盛,万樯粮艘连帆直上,京都所需南方粮米由过去的40万担升至260万石,后达400万石,皆取道于此运达,稳固了明朝政权。

南旺枢纽工程,位于京杭运河的“水脊”汶上县南旺镇,是大运河上最关键的部位,为千里运河南北分水之咽喉,由引水、分水、蓄调水、航运系统有机组成,成功解决了京杭大运河“水脊”缺水的难题。它建成后,使京杭大运河畅通500余年。

南旺分水枢纽是整个大运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工程之一,其科学性和技巧性可与中国古代的灵渠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媲美,康熙皇帝褒奖说:“朕屡次南巡经过汶上县分水口,观遏分流处,深服白英相度全之妙。”

缘于此,从皇帝到民间,都对白英的贡献给予极高的评价,把白英奉为“永济神”。在南旺陆续修建了以分水龙王庙为代表的颇为壮观的建筑群,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都为该建筑群留诗赋词。

民国初年,美国水利专家方维看到后,曾无比敬佩地说:“此种工作当十四、五世纪工程学的胚胎时代,必视为绝大事业,被古人之综其事,主其谋而遂如许完善之结果者,令我后人见之焉得不敬而且崇耶。”

南旺枢纽的考古发掘

南旺枢纽工程,自元代开始修建,历经明清不断完善,达到历史巅峰。但因上世纪初,黄河淤塞、“位山工程”,运河停运而废弃,没于黄土之中,地表所存无几。

考古发掘之前,考古队员曾经运用遥感分析、雷达探测、精密GPS测量等空间信息技术,与地面访查相结合,对南旺段运河河道进行调查,又找来成像于1997年的济宁雷达图,发现济宁以北运河经过的地带,土壤水分含量比周围区域高,且在较大范围内几无道路、居民点等人工目标。对比2001年的成像图,发现该地为浓密的植被所覆盖,判断:此地可能是湖泊和沼泽。

事实确实如此。单说后四湖,古属大野泽与梁山泊,亦名张泽泊、茂都淀,后因地属南旺界内,故名南旺湖。

元代至元二十年,开挖济州河,穿湖而过,西为原名南旺湖,周90里;河东为南旺东湖,周近100里。

明代设南旺分水枢纽,小汶河又穿东湖而过,河北称马踏湖,周34里;河南谓蜀山湖,因湖中有蜀山而名,周65里。后因蜀山湖容纳不了小汶河之水,在湖南堤和运东堤连接处又修筑了滚水坝,名冯家坝,为蜀山湖溢洪道口门;当汶水满湖时,通过此坝滚水入济宁西,沿运河洼地逐渐形成了一个新湖,因湖区原有草场养马,故名马场湖。它除接纳蜀山湖溢水外,主要作用是补蜀山湖济运之不足。马踏、蜀山二湖地势高于运河,尤其蜀山湖,面积大,蓄水多,济运作用大,属“最关紧要之区”。

总之,南旺湖群面积共2700顷,除高亢之地和分水龙王庙占地280顷外,2400余顷均为“水柜”。清咸丰五年,黄河北徙,漕运停罢,运河弃置,南旺湖群渐为旱地。

此地遗存,现已发掘总面积4000余平方米,包括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运河北堤、白公祠、潘公祠、白大王庙等遗址。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的建筑布局和现存状况:坐南朝北,正对小汶河济运处,为明代始建,经明清两代修葺、添建,形成一座结构和功能完备的大型建筑群落。其总体由东、中、西三路建筑组合而成。东路由牌坊、山门、戏楼、钟鼓楼、龙王大殿、关帝庙组成;中路由水明楼、过厅、东西厢房、禹王殿、观音阁组成;西路由大门、六角亭、过厅、潘公祠、白公祠、宋公祠以及院墙组成。诸建筑分别以中轴线对称布局,组成三进院落,并由甬道和过门连通形成有机整体。

还清理出了“宋尚书祠堂记”、明万历十六年“圣旨碑”、“汶邑南旺镇分水龙王庙记”等20余块明清碑刻。同时,还清理、发掘了运河古河道、小汶河入运石砌分水口设施、邢通斗门、砖石堤岸、石砌台阶码头等。

南旺分水龙王庙也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是京杭大运河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水利工程之一,如今已经听不到汶水撞击河堤的汹涌涛声。历史不复,记忆永恒。为了保护工程遗址,南旺县在工程原址上建设了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2010年10月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在修建考古遗址公园的过程中,最先清理、修葺、完善分水龙王庙建筑群。庙门前院,迎面可见阔21米、深13米、高亦13米的单檐歇山式大殿,红墙绿瓦、檐角飞挑、起翘挂有风铎。重梁起架,内顶天花藻井,斗拱疏朗。殿内原奉20尊形象生动、神态各异的泥塑神像,悬挂“疏流利运”“麻被汶泗”“总制分流”“广济群生”等横竖匾额30余面,皆为明清士绅名流所书,俨若一处书法展览。殿前建一戏楼,楼上高悬“大咸池”巨匾,底层为门楼通道,门外有木制牌坊。

此外,还有宋公祠,阔19米,进深10米,高10米,单檐硬山式,顶覆灰瓦,内奉督导遏汶济运治河工程功勋卓著、备受人民爱戴的明永乐年工部尚书宋礼塑像。祠内有明清刻石10余方,多为诗词歌赋赞颂之词。前有对列配殿两座,一座奉辅佐宋礼治河的济宁同知潘叔正,一座内祀农民水利专家白英老人塑像。

公园中还有可供参观游览的小汶河入运石砌分水口设施、石驳岸、邢通斗门、北大堤、运河古道、石砌台阶码头等。 

目前,大运河南旺枢纽研学旅行线路已形成,并与汶上文庙、宝相寺等周边传统研学线路串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考古”研学品牌,让文物走进人民的生活,让文化遗产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运河之58个遗产点——汶上南旺枢纽
水往高处流:京杭大运河的“都江堰”南旺水利枢纽
山东济宁汶上县大运河南旺枢纽系列:京杭大运河南旺枢纽历史碑刻简介
游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山东省汶上县南旺大运河枢纽(原)
南旺分水枢纽:农民建造的水利奇迹
敬佩大运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