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部年度最「变态」美剧,光听对话就头皮发麻

导演大卫-芬奇又出新作了。

就是他,导演了那部让无数人得了恐婚症的《消失的爱人》。

为了惩罚出轨丈夫,妻子自导自演了一场失踪案。

所有线索都直指丈夫是凶手,丈夫百口难辩却不得不自作自受。最后真相大白,但两人注定困在婚姻里永不能解脱。

八哥也读了同名小说(故事很长很长),说实话,电影真比小说好看,这都是大卫芬奇的功劳。

他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神秘的黑暗压抑感,比如《七宗罪》、《搏击俱乐部》、《心理游戏》、《纸牌屋》、《龙纹身的女孩》。

今天这部同样不例外——

《心灵猎人》

Mind Hunter

《心灵猎手》的评分走势,也是非同寻常。

八哥最早关注时评分高达9.6,然后一路暴跌至8.8,如今艰难爬回了8.9分。

而IMDB评分一直坚挺的维持在9.0分,名列史上最佳电视剧排名第48名。

这不仅仅是国情不同文化差异的原因,《心灵猎人》确实节奏缓慢、对话冗长、情节黑暗,喜欢的人说它是神剧,不喜欢的人说它是在装逼。

八哥简单总结下,不同人看了这部剧的感受:

大卫芬奇铁粉:天呐,又一部神作,三年真没白等。

心理犯罪迷:爽爆了,简直是一场奇妙的灵魂洗礼。

普通观众:体验极差,全程尬聊,啥玩意啊。

嗯,追剧不能只看分高,还要看主题、题材是不是你喜欢的。

评分高的剧,不一定好看;

很多人都说好的剧,不一定评分高;

人人都说好的剧,也不一定适合你看。

要想看懂《心灵猎人》这部剧,或者更好的理解故事,你要先知道大卫芬奇的风格,比如这句传得烂大街的名言:

我觉得,人都是很变态的

我一直都保持这那样,这一直以来,就是我导演生涯的根基

明白了这点,就大概懂了芬奇的风格,“变态”。

他用镜头让观众浸入故事氛围之中,然后再跟随故事中的主角一同去经历各种令人胆寒的“变态”犯罪事件,去感受凶手们的心理动态变化。

比如《七宗罪》中,凶手用七种不同罪案,最后成功将警探情绪调至愤怒的最高点。

在不可抑制的愤怒面前, 所有的理性都被摧毁,这是人避免不了的原罪。不止成就了大卫芬奇的名声,而且创造了一部影史神作。

许多人都说大卫芬奇的电影黑暗晦涩难懂,《心灵猎人》也同样如此。

今天八哥来帮你捋一捋故事逻辑线,让你更好的追剧,不用谢,请叫我暖心八哥。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当时性解放泛滥,生活节奏加速,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各类“作案动机不明”的恶性质案件出现。

比如著名连环杀手“山姆之子”,他专门狙杀约会中的情侣,杀死六人,重伤七人。

听起来就像是单身狗的疯狂报复,他本人也说这都是一条狗指使的。

这样的犯罪无从防范,因为根本没有犯罪动机,完全不可预测。

于是,FBI特别成立了行为科学部门,这个全新部门只有两个人,比尔和霍顿。

他们的目标,是科学分析犯罪心理动机,预防类似案件频繁发生。

最简单说,心灵猎人》用了三条线讲故事。

第一条,两位专家给全国警察授课,同时帮助解决各种疑难案件。

第二条,本剧的主线,两位专家一边破案一边总结规律,把变态凶手作案心理研究上升到理论总结。

第三条,每位主角性格的变化,以及与身边人的相处故事。因为每天都听着凶手们平静地讨论杀人动机和手法,正常人很难不发生改变。

真的,剧情不复杂,因为30%的时间都在聊天,聊天主题是——

犯罪心理学。

准确的说,当时的美国还没有这一学科。

两位专家不得不摸索前进,突破传统观念,探索犯罪心理规律。

这个过程极为艰苦,困难重重,因为他们本来也只想做个好老师。

但即使当老师,也没人听。因为理论太枯燥了,听一节课不如去讨论破案来的直接。

霍顿、比尔接手的第一个案件就很棘手,研究的罪犯是臭名昭著的“女学生杀手”,艾德。

艾德,身高2米,体重129公斤。曾杀害多名女中学生,受害者最小的才6岁,被砍头奸尸。

两人聊了很久,霍顿越来越迷惑,眼前这个胖子,健谈、聪明、智商高、彬彬有礼、条理清晰、举止得体。

你看起来就是个普通人,我很难把那些罪行,和你联系在一起。

艾德说,我这辈子的大多数时候,就是一个普通人。

有不错的房子,受过良好教育,还养过宠物。但同时,我的生活里充满了恐惧、暴力和死亡。

但就是这个人,用一把羊头槌砸死了自己的母亲,砍下了人头。他还在15岁的时候,杀死了自己的祖父母。

在聊天过程中,如果想知道凶手的作案动机和心理过程,就必须让对方畅所欲言,讲出心理话。

这一点难度极高,因为这些变态凶手往往性格孤僻,内心封闭,警惕性极高,要让他们讲真话,实在太难了。

为了取得对方信任,霍顿会用自己的私人信息套取对方的真心话。

霍顿先是讲述了自己不怎么幸福的成长经历,才引出了对方讲自己的家庭经历。

在艾德还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对他充满鄙视,这让他对女人存在敌意。

艾德不是因为一时性起才杀死了母亲,因为他的成长经历注定了他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艾德从小充满了各种幻想,还有特殊癖好,比如用刀将玩具切碎。这时他妈妈就会冲他大喊大叫,说他是个变态。

妈妈还会用各种方法虐待他,让他睡在地下室,把门锁上。他当时才十岁。

所以,艾德坦言,他后来把猫和狗杀死后埋在后院,就是为了报复和发泄。

艾德自己称之为“替换性报复”,因为这是他逃离这个“变态”世界的唯一方法。

后来艾德爸妈都不想要他了,就被打发他与奶奶一起生活。

奶奶也觉得他是个变态,他就被送入了一所精神病院。从15岁到21岁,他都被关在了精神病院。

当同龄孩子都在享受“性解放”的时候,他被锁在病房里。所以,他说自己身体上没有毛病,但精神上却虚弱无力。他后来奸杀女学生,就是一种报复性、补偿性的发泄。

《心灵猎人》没有血淋淋的镜头,也没有大尺度的暴力场景,光用对话就会让你听的头皮发麻,冷汗直冒。

当霍顿在采访艾德的时候,正好遇到了一个同类案件。被害者都是老太太,都是被残忍折磨致死。

霍顿推断,疑犯在幼年时曾遭母亲虐待,他将对母亲的仇恨,转嫁到老年妇女身上。

根据被害人的年纪,推断疑犯年龄在35岁至40岁之间,生理成熟,心理却不成熟,有社交障碍,可能有吸毒史,有一段失败的婚姻…

最终警方锁定的嫌疑犯就是与母亲同住的中年男人。因为霍顿发现,这个杀人犯与母亲的关系,和艾德十分相似。被抓的这个男人,事实证明就是凶手。

于是,现代刑侦学上的侧写方法,就这样诞生了。

接下来,霍顿和比尔采访了各种各样的变态杀人狂,他们积累的经验越来越多,渐渐摸索出杀手们的心理模式。

因为效果出众,他们也被称为当代的福尔摩斯,心理神探,破案圣手。

霍顿的原型约翰·道格拉斯,正是史上第一个心理侧写师,也可以叫他第一个心理神探。

从FBI退休后,约翰·道格拉斯写了传记文学《心理神探》一书。《心灵猎人》正是改编自此书。

不过如果你认为《心灵猎人》只是简单的聊天、破案、聊天,那就大错特错了。

猎人追杀猎物,必须研究猎物习性,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但不知不觉中,猎人也会被猎物的习性所影响。

复杂的人心,就像魅惑到极致的黑洞,充满了不可知的诱惑,在深度涉入之后,往往无法全身而退。

霍顿与一个又一个的变态杀人狂深度聊天、深入交心,他的内心也慢慢的被改变了。

他的言辞越来越大胆,跟博士女友在床上也越玩越开放,甚至越来越想提早堕落享受。

人人都说正邪两立,其实现实中正邪交错,难以割舍。正义代表的警探,也难免不会被污染。

正如尼采所说,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

白夜黑暗交错,也如导演大卫芬奇所表达的,人都是变态的,或多或少都有点变态。

人的内心,一直潜伏着怎样的邪恶?

是什么造就了杀人犯,是什么让他们做出变态的事情?怎样才能去阻止他们去犯罪?

一个成功的心理神探,不只是犯罪研究专家,而且是心理专家、语言专家、教育专家。

他们在跟穷凶恶极的罪犯较量中,那些看似平常的聊天,其实都是无比高明的攻心战。步步引导,处处设套,不经意间就套出了真相。

心理神探破解出来的罪犯共性,就是人性永远不变的本色。

欣赏这部剧的乐趣,属于那些耐心又懂得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年前他重新定义了美剧,这次又刷出新高度
天呐,又一部神作,三年真没白等
这部剧贼烧脑,令人窒息!
《心灵猎人》天呐,又一部神作,三年真没白等
开局9.4,改变美剧历史的导演果然够“变态”!
大卫·芬奇的新剧再次告诉我们:人,才是最可怕的魔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