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洛阳有哪些古都遗址?

洛阳,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历史积淀深厚。目前大多数人知道的比较知名的有:龙门、白马寺、关林、天子驾六等历史遗迹。

然而在郊外,还有很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主要有:

1、五花寺塔

位于宜阳三乡连昌村 。
  现状描述:即将倾覆,已为洛阳斜塔,有人推断,如果不管不问,可能没有几年就会倒下。

2、孔子入周问礼碑
  位置:洛阳市廛河区东关大街与下园路交叉口东10米,现状描述:无人管理,任人肆意。

3、轩辕古关
  轩辕古关开辟于五千年前的华夏,位于现在的偃师和登封交界处,在少室、太室两山之间,现归属偃师。它有趋东都、困阳城之必扼的重要战略位置,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历来为兵家之必争。它也是远古华夏第一道文明曙光向南散播的关口,到后来的春秋战国时代,它成了东接齐楚,西连秦晋的隘口,秦汉时期,它更是连接中原与南方的交通要冲,是秦汉八大关之首,再后来则天女皇去登封封禅也走此古道,过此古关,它一直使用到民国时期,解放后才被废弃。

4、国内最大的石碑:会圣宫碑

  位置:偃师市山化乡 现状描述:独立旷野,无人管理,已经倾斜。
  危险指数:★★★★
  【大宋新修会圣宫碑铭】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东36公里处偃师市山化乡寺沟村凤凰山上。立于宋代景 元年(1034)。螭首,龟座,通高9.2米,宽2.22米,厚0.72米。为我国现存巨碑之一。碑额篆书'新修西京永安县会圣宫铭'等11字。碑文楷 书,36行,每行84字。由翰林学士石中立撰文,李孝章书并题额。碑文记述宫内四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画像,为四帝歌功颂德。并记述了会圣宫地理 位置及建宫由来、经过等。

5、曾安放浑天仪的东汉灵台
  我国最早的天文台遗址之一。1974年发掘。在河南省偃师县大郊寨村北(即东汉首都洛阳城南郊)。创建于东汉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原为一方形高台建筑,现存台址,东西宽约31米,南北长约41米,高8米。灵台分上下两层平台:下层平台为环筑回廊式建筑;上层平台为观测天象的场所,其四周各有五间建筑物,为观测人员整理天象时的衙署。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曾主持与组织灵台的天文工作。至曹魏、西晋时,灵台仍继续使用,作为国家天文台达二百五十年之久。
  
  位置:偃师汉魏洛阳故城南郊、现东大郊村西,现状描述:荒草丛生,几为乡间土堆,若不是夯土佐证,几无可认。
  危险指数:★★★★★

6、函谷关(已被国家确定为丝绸之路申遗的一部分)

 东汉王朝定都洛阳后,函谷关就成了洛阳西部的重要军事要塞。两千年来,函谷关历经沧桑,时坏时修,这才留下历历在目的城墙夯土,留下随处可见的秦砖汉瓦。

7、郊县不知名斜塔

8、洛阳老城区的王家节孝牌坊

9、下清宫倾斜15度摇摇欲坠的道士塔(网络呼吁后得到重视,今年已经维修了,欣慰)
  从洛阳定鼎北路立交桥一路向北,行到邙山公墓之侧的下清宫,就能看到这座“道士塔”。

10、大书法家,颜真卿墓

在偃师县东北方向的山化乡汤泉村,经过一条只容面包车勉强通行的崎岖小路后,便客看到一通大碑矗立,这就是颜真卿墓了。

11、武王伐纣会盟处:会盟台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起兵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据载,武王与八百诸侯会于孟津,共同讨伐殷纣王。发兵前,伯夷、叔齐扣马而谏。武王不听,拍马而去。后武王建立周朝,伯夷、叔齐耻为周民,宁死不食周粟,二人逃到洛东首阳山上采野菜充饥,直到饿死。今孟津会盟镇扣马村尚有会盟台,村南之首阳山上有伯夷、叔齐祠和墓,可供后人凭吊。但山西西南部也有首阳山,亦有伯夷、叔齐遗迹。

12、道教的发源地:上清宫
  【上清宫】位于洛阳城北4公里处郊区邙山乡邙山之巅翠云峰。始建于唐代。初称老君庙。乾封元年(666)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故又称玄元皇帝庙。后改 称上清宫。其时规模宏伟,殿堂巍峨,门外有石狮石马,内有吴道子所作壁画,十分辉煌壮观。金、元时废毁。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道士张玄募钱重建。 以山高风大,改殿顶小瓦为琉璃瓦,屋脊置铁瓦,故称大殿为铁瓦琉璃殿。今庙内尚存有其时铁瓦数块。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殿宇震毁。康熙二十一年 (1682)巡府阎兴邦、雍正八年(1730)知府张汉鼎等均重修。抗战时期为日寇飞机炸毁。现存有山门、窑洞(翠云洞)和配房数间,翠云洞上有玉皇阁3 间。

13、河图洛书:“洛出书处”碑
  洛出书处”位于河南省洛宁县西20公里的长水镇,这里是黄河最大支流洛河---出峡入川交界地。河洛文化之源---洛书就出在这里。该处,现在洛书之标志---刻有“洛出书处”四个大字的汉魏时期和清雍正二年的两通遗存大碑,此碑恰在洛河上下游分界处,上游多系深山峡谷,下游一马平川,为先民繁衍生息之地,其西侧为龙头山,山顶有“禹王庙”、“洛河龙神庙”和“洛书赐禹之地碑”等古遗迹;其北为龙头山,山南有紫盖寺遗址及明代吏部尚书耿裕墓,其南临洛河,对面石壁上有“岳武穆行军至此”的石刻和武穆营遗址;其相邻为“仓颉造字台”;其西为“灵龟负书处”之玄沪水,至今,在悬崖峭壁上刻有广东道进士西蜀刘武臣书石刻诗一首,碑址在千亩淡竹包围之中。

14、传说中夏朝的都城,二里头遗址
  夏,泱泱中华文明史第一悬案:“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千古传诵、妇孺皆知。可是,中国第一个“家天下”的夏王朝,至今没被史物证实。因为如果有夏,这里最可能是夏都。理由有三———首先,二里头的地层年代据碳14测定,是传说中夏商分界的公元前1600年左右;其次,二里头的地理方位,正处后世文献所说“伊洛竭而夏亡”的伊河、洛河之间;再有,二里头出土最多的一种陶器,形状酷似公鸡昂首,《礼记》载,夏朝专有容器“鸡夷”。所以给人印象,这里与“夏”脱不了干系。夏朝有无的破译肯定得靠文字。那时已经有文字了。二里头遗址太重要了,比秦陵、比兵马俑重要得多!因为秦王朝的存在没有疑义,“夏”却还是个中华千古谜,一旦突破,这是要开中国文明先河的啊。 可是现状是这片遗址,半年给农民耕种,半年掘开来搞考古,唯一的保护是规定犁田不准深过30厘米。

15、武则天书升仙太子碑(铁门紧锁!!!)

16、田地里的北宋帝陵
  东汉王朝建造了12座帝陵,其中11座分布在洛阳附近。文献记载,汉魏洛阳故城的西北邙山地区有5座陵,故城的东南洛南地区有6座陵。洛南的6座陵分别为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和桓帝宣陵。除了帝陵之外,陵区内还埋葬着众多的后妃和王公贵族的陪葬墓。

17、北魏孝文帝长陵
  【北魏长陵】位于洛阳城西北约15公里处孟津县朝阳乡官庄村邙山之颠。此处存大小冢各一,大者高35米,底部周长141米;小者高23米,底部周长110 米。两冢相距约100米,当地俗称'大小冢'。分别为高祖孝文帝长陵和文昭皇太后之陵。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十七年(493)率军南下,翌年决定由平城(今 大同)迁都洛阳。他实行汉化政策,并规定死后葬洛阳。

18、水泉石窟(已经得到保护)
   【水泉石窟】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东南约30公里处偃师市寇店乡水泉村万安山断崖上。坐东向西,背山面水。洞窟一座,深6.5米,宽4.8米, 高约12米。窟平面略呈方形,后壁中央雕主佛两尊,现仅存北侧一尊,高约3米。窟壁间雕大小佛龛400余个,龛内多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或交脚弥勒佛 等。龛楣及其近旁刻有飞天、化生、莲花、帏幔、璎珞等。佛座下有金刚力士及形象生动的蹲卧狮兽等。雕刻技法简朴,系北魏造像风格。窟外北壁雕有唐代像龛, 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面容丰满。另存有北魏普泰二年(532)及唐开元元年(713)等造像题记。

19、虎头寺石窟
 石窟前,一座碑上标明“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是,这里没有任何的保护设施。石窟北面有一石壁,上面有镌刻的碑碣两方,可惜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字迹模糊得无法辨认。
  
  《洛阳名胜》载,虎头寺石窟在伊川县境内。查地图可得知在宜阳城关镇南十公里处。预计行程有四十二公里。向洛阳西南,过西苑桥,上318省道,行约二十公里,于通往伊川之路口,虎头寺石窟处于离此一里之苗村。

20、邵雍墓
  邵雍,字康节,北宋理学家,是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主要研究易经。二进制就是他发明的。
  【邵雍墓】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南约35公里处伊川县平等乡西村。墓地南北长89米,东西宽48米。墓冢高2米,周围砖砌八角墙。冢前有墓碑,上书'宋儒先生康节邵夫子墓'字样。另有券棚式享堂3间、石牌坊1座。
  现状:墓周围种满了红薯,墓园无人管理,但有烧香祭祀的痕迹。

21、程门立雪:二程故里和二程墓,
  2007年御匾被盗,国宝单位啊!!!
  【程颢、程颐墓】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南约32公里处伊川县城西2公里。程颢、程颐兄弟及其父程的墓地,包括程墓、程祠两部分,前为祠庙,后为 墓冢。祠由门楼、厢房及大殿等组成,另有明清时代的石碑数十方。墓冢前有墓碑供案,四周有坟墙回护,墓、祠一带古树参天,肃穆幽静。 

22、农村小学院内无人看管的杜甫墓
  
  沿洛阳至偃师的公路前行,在首阳山前的一个叫杜楼的村口,便可看到标有“杜甫墓”的一块小小标志牌,而杜甫就长眠于如今的杜楼小学内。  杜甫墓就在学校的后面,无人看管,任人出入。墓园内,杂草没膝,百虫长鸣,很是荒芜。杜甫墓位于墓地西侧,墓冢很小,甚是无奇。杜甫墓前的石碑是清代所刻,上书“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公之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南省全国重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穿越洛阳(四)洛阳博物馆
河南历史文化展:家园(4)
《水经·谷水注》所涉秏门、旅人桥、亳殷等考略
钱国祥:东汉洛阳帝陵的布局与归属辨析
河南文物外展:筹备中的赴瑞典“唐代洛阳”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