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夏市民族源流

 临夏市现居民族有回、汉、东乡、保安、撒拉、土族、藏族、维吾尔、朝鲜、满、蒙古等11种。其中聚居的回族占459%;汉族占52%;东乡族占25%;其他散居民族占04%。

一、回族

1985年,临夏市共有回族68939人,占市区总人口的459%,主要分布于城区八坊及4个乡。

河州为回族发祥地之一。唐宋时期,由丝绸之路经河州去京都长安的大食、波斯国及西域的穆斯林贡使、商贾、传教者不绝于道,有些暂居,有些“则往往散行陕西诸路,久留不归”,成为回族的先民之一,成吉思汗西征时大批花刺子模等地的穆斯林军人、工匠、平民等编入“西域亲军”,“回回亲军”。公元1227年蒙古军攻占河州后,部分屯戍于河州。公元1273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屯戍的色目人“随地入社与编民等”,军士落为民籍,成为编民定居(今八坊上、‘下二社等始形成于此时),西域色目人与当地汉族等女子通婚,亦有汉民改信伊斯兰教,融入回族,为河州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时由于东西方陆路交通畅通。西域经河西、河州前往内陆的穆斯林商贾往来频繁,伊斯兰教传教者也活跃于河州地区,部分人定居后,耕田放牧,传教修寺,元对回回。以甘、肃旷土赐昔宝赤合散等屯耕之 (昔宝赤为官名,合散即为穆斯林姓氏)。“免去回回屯戍河西者银税”。“元时回回遍天下”,河州当在其中。

明代,西域和中亚的贡使、商贾东来的更多,遍布河西走廊,到河州定居者日众。明廷极重视这块“东连陇属,西控吐蕃”的战略要地,移民实边。驱使江南和华北各地回民,大批迁徙河州,。至今在回族中仍流传有“洪洞县大槐树”、“南京大柳树巷”迁来之说。明洪武十二年(1379),回族将领沐英率军来镇压洮、河“番族”,回师云南时,留下部分回回士兵在今临潭、临夏一带戍边屯垦,逐渐成为这里的农户。回族逐渐放弃其波斯、阿拉伯语言,接受汉文化:故史书称“回族亦自有明以后,日渐繁盛”,“甘肃回族,以河州为总汇之区”。

清乾隆以后史载回族“惟河州为最多,其种类亦最强”。清中叶后,民族歧视压迫日趋严重,迫使回族不断反抗。清同治元年,陕西关中回民反清,西北各地响应,斗争虽被清王朝镇压,但数十万回民转战数省,战后又被清廷’强行安置各地落户,时陕、甘、宁等地有10多万回民被强迁来河州;清光绪时关中两干多户回民又迁徙河州东西川;当地汉族等民族与回族共居融合,河州回族人口不断增加,仅八坊一地就有3万余人。民国时也不断有外地回民举家迁市区定居。后因战乱灾荒,人口流动极大,到民国38年八坊回族11481人,袍罕乡回族5050人,凤林乡回族1006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本市回族人口繁衍迅速,从195334800人发展到1985年的68939人。

 

二、汉族

1985年,市区汉族有7738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152%,主要分布于城北、城南两个办事处及四个乡。

自汉以来,随着行政建制的设立,汉人不断迁入本地并发展,通过屯田、戍边、迁徙、融合等,由客籍变为土著。西汉“迁楚大姓于陇西”,徙关东72万人于陇西,派兵戍驻,驱逐羌人向青海、甘南迁徙,汉人在袍罕定居繁衍。东汉时羌汉战事不断,汉廷迫使河州的汉人迁往陇西以东“三川”之地。而大量派兵屯驻袍罕,留居者成为汉族的先民之一。汉族的迁入,给本地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十六国时期,乞伏氏迁都袍罕后,虏掠人口安置于袍罕,其中汉人约有5万余。北魏时,采取怀柔“杂胡”和“优复新附”方略,促进了各民族自然融合,部分鲜卑、吐谷浑、羌族等同化于汉族。隋唐时期,汉人随军落居此地者居多,吐蕃占领时期,仍有五六十万唐人生活在河陇地区。北宋王韶曾发淮南、江浙、川等地犯人来河湟,买蕃部闲田置“官庄”、“营田”。

现居本地汉族的直系先祖,大都是明、清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军屯和民垦者及官吏、商人、工匠等的后裔。明初移民实边,将中原回汉百姓陆续迁到河州,有举族移来者,有充军而来者,还有“随官而迁”的眷属定居者,吐蕃等族也逐渐融合于汉族。据旧志载“汉族自明以来,日渐繁衍,至清初而生齿骤增”。清朝中叶,豫、鄂、山、陕等地商人开始进入临夏,设庄贸易,并落籍于河州,俗称“客夥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支援临夏建设的外籍干部、工人、解放军和复退转业军人,逐年增加,另外兴办的省属驻临企业职工和家属等在当地成家落籍者居多,其中大多数为汉族。

 

三、东乡族

1985年市区有东乡族3503人,主要分布在折桥和南龙乡。东乡族从元代开始形成于河州东乡,东乡人自称“撤尔塔"。是指当时居住在中亚地区信仰伊斯兰教在元代称“撤尔塔”又称为“回回"或色目人而被东迁的那一部分人。13世纪初,成吉思汗“征撤尔塔兀勒凡七年”,大量的撒尔塔人被“签发”东迁,编入西域亲军。公元1227年蒙古攻占河州后,部分签军屯戍河州东乡,其中有军械匠、水军、炮手,亦有商人、传教者,后元世祖下令将军户变为民户定居。这部分屯聚牧养者与回、汉、蒙古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在语言上逐渐接受了部分蒙古语,形成了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东乡语,国外有些著述中称为“撤尔塔语”,但没有文字。几百年间通过移民、驻军、屯田、充发等,也有部分汉族和其他民族定居于东乡,并融合于东乡族。明清时期有逐渐迁居现市辖区域内者,今市区聚居的东乡族折桥乡居多(200多户);南龙乡次之(60多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东乡族,从哪里来?
蒙古回回、烟鬼、浆水面:1939年临夏教育培训见闻
东乡族的民间曲艺
东乡族具备蒙古的奔放、中亚人的热情、汉族的含蓄、藏族的豪迈。
回族民俗历史(ZT)
赏读《56个民族--回族》邮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