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到莫斯科战役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什么苏军还能反攻?
|查看更多问答
我有靠谱回答
35个回答
勤农亭 10赞
只能说天不助希特勒了。德军已经在莫斯科城外几十公里处做好了准备,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吃掉莫斯科了。可是偏偏进攻前的晚上下起了大雪,温度骤降到令下几十度,德军的坦克引擎失灵,不能发动,枪支也冻得无法射击,士兵更惨了,身上穿的还是夏天的衣服。而西伯利亚调来的苏军早就适应了这种严寒,他们有棉衣、军靴,枪支有保暖套,还搽了防冻油。正是因为这场大降温使德军战斗力骤减,苏军才有机会迅速将德军赶出了莫斯科,同时苏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
2评论
Mrttlzz99 军事问答达人 1059赞
德军突袭苏联之初,毫无战争准备的苏联西部军区被德军击溃,确实有大批苏军被德军俘虏,但并没有几百万人之多。
缺乏警惕而被动应战的苏联在与德国第一回合的交手中,就像一个踉踉跄跄、步履蹒跚,几乎快要被对手打趴在地的拳击手。但由于苏联本身实力雄厚: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至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工业化强国的规模。再加上当时美国及加拿大的大批量战争物资援助,从而使苏联得以迅速恢复战争经济的元气。就苏联的地域而言,由于苏联具有横跨欧亚的战略大纵深地带,尤其是苏联广袤的中亚及远东地区形成了苏联广阔的战略回旋空间:德军要想在短时间内占领苏联全境绝非易事;就苏军兵力消耗的补充来说,包括俄罗斯在内苏联共有十六个加盟国:如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乃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加盟国,以及彪悍的顿河哥萨克人和库班哥萨克人等民族无疑是苏联雄厚的兵力资源。
由于德军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因严寒而受挫,再加上有远距离驰援莫斯科的好几个远东西伯利亚寒带作战师,苏军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即向德军发起了强大反攻,一鼓作气将德军赶出莫斯科以西近两百五十公里以外。紧接着之后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第六集团军三十三万人被苏军合围聚歼;一九四三年夏季的库尔斯克会战,由于德军失利而使苏军夺得了战争主动权;一九四四年苏军在本土实施战略大反攻,同年六月二十二日苏军发起收复白俄罗斯的‘’巴格拉季昂‘’行动:德军再被苏军歼灭二十八个师……。
战争的开局尽管其中一方损失惨重,但战争的最终胜利走向并不是按照战争开局的路径,而是往往取决于交战双方其中一方的坚韧耐力,以及其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苏联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实例。
234评论
弄伐里奇 历史问答达人 391赞
说到这个问题,就和上次我回答的《二战时,苏军补充兵力为何那么快?》有交集了,我就不再一一赘述了。在这里我就根据当时的情况,来谈一点拙见。
首先,是当时苏联人口基数庞大,有将约1.8亿人口。德国二战时的人口:根据《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中得到准确数字,1933年德国人口6603万。奥地利被德国合并时有近700万人口,苏台德区有300万人口,萨尔区75万人口,梅梅尔区应该还有若干,波兰200万日耳曼人,罗马尼亚90万,意大利25万,阿尔萨斯150万。总人口人口一般认为是8000万。苏联自1940年8月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加入后,面积达2240.2万平方公里。苏联二战时(以1939年计)人口约1.6亿(1941年计约1.8亿)。综上所述,二战爆发前,苏德两国的面积比为:60.5:1(苏德战争爆发时约为5:1)。人口比例约为2:1。二战德国累计动员总兵力1700万左右,作战兵力最高峰在1944年,达到了约950万人;苏联二战期间累计动员总兵力超过5000万,作战兵力1100万。以上是客观因素
其次,是情报工作。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情报系统可抵百万雄师!拥有一个出色的谍报人员,是每个国家都梦寐以求的!而苏联当时就有一个可抵百万兵的谍报组织——远东情报小组(日本),和一位传奇式的情报天才——佐尔格!正当德军兵锋直指莫斯科时,斯大林除了西伯利亚的预备队,几无可用的增援力量,而这支预备队是为了防止日军袭击用的。正在此危急时刻,佐格尔领导的情报小组将一份关系苏联生死存亡的情报送到了斯大林的案前,这就是——日本大本营经过激烈的争论,决定将战略进攻方向放在了东南亚及南太平洋上,从而彻底放弃了北进配合德国合击苏联的战略意图!斯大林及苏共决策层如释重负,急忙将数十个齐装满员的西伯利亚师通过铁路大动脉运往前线。当年,这些生力军在红场进行十月革命大阅兵后,直接开赴前线,成为了压垮德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再次,外族入侵激起了俄国人骨子里原本就存在的血性。在德军发起莫斯科战役之前,苏共就号召所有男性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家园,此时,苏联人民爆发出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这期间,苏联动员了530万名预备役兵员,仅莫斯科市就征召预备役兵员数十万。许许多多市民、工人和小业主拿起武器便慷慨的奔赴了战场。斯大林坚决不同意迁都,还在危急时刻进行了纪念十月革命的红场大阅兵,从而稳定了军心、民心,使得苏联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抱定了要和德国法西斯决一死战的决心!
最后,天气也没站在德军一边。德军在1941年9月发起“台风”战役,以期在苏联那要命的寒冬到来以前攻占苏联的心脏——莫斯科。然而,苏联军民越来越顽强的抵抗让德军的美梦落空了,苏联成功地将德军拖入了苏联特有的秋冬天气,苏联一过十月就进入了雨季,下个不停的雨还不是最糟心的,最糟心的是苏联那糟糕的基础设施建设,糟糕的路况对于严重依赖机械化和摩托化行军作战的德军来说,简直就是可怕的恶梦,雨水使得道路(如果还能称之为道路的话)变的泥泞不堪,不是坦克陷进了泥塘,就是装甲车无法动弹,要么就是汽车趴窝了!搞得德军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挨过了秋雨季节,随之而来的便是苏联特有的严寒,很多车辆在开动之前必须用火烤一下油箱,否则根本开不了!戴着手套使用武器又不方便,不戴吧又受不了。更要命的是稍微不注意,枪栓就冻住了拉不开,无法射击!游击队又神出鬼没地频繁袭扰补给线,搞得德军神经高度紧张,损失也越来越大,还束手无策!
德军的尖兵终于看到了红场上克里姆林宫的尖顶,这也是最后一次看到这个尖顶。疲惫不堪的德军此时已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了!苏军在遭受前期的巨大损失后,在得到了来自西伯利亚的生力军的补充后,开始了大反攻,彻底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神话!德军溃退之势真是一泻千里,要不是希特勒下了死命令——德军不得再私自后退一步,就地构筑工事,抵御苏军的进攻!恐怕德军会一路退回波兰了!
77评论
用户6691632791 44赞
成功击退了苏联红军的冬季攻势后,德军认为占领莫斯科十分困难,因此转变进攻重点,改为向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展开进攻。进攻初期,德军先在哈尔科夫歼灭了苏联红军20余万人,并迅速南下,席卷整个高加索地区。但是,由于苏联红军在前一年的大溃败中吸取了足够的教训,德军没能在高加索地区大规模歼灭苏联红军,苏联红军虽然无法抵挡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但是得以保全力量。
随后,为掩护南下高加索的德军(为了获取巴库油田的石油),德军意图占领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随之在斯大林格勒展开了与苏联红军旷日持久的大会战(即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在战役开始前对斯大林格勒展开了大规模轰炸,把城区炸成了一片废墟,但事实上这是在给自己添麻烦,因为被轰炸后的斯大林格勒是一片废墟,公路自然也被废墟堵上,因此德国的坦克很难在满是废墟的城区里作战,甚至连行驶都是问题。战役主要在斯大林格勒城内和接近地展开,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甚至每一堆废墟都要反复争夺,进展往往按米来统计,战斗极为残酷和血腥,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在300万人以上,苏联红军坚强的抵抗,使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而此时苏联上百万的预备队已经在两侧聚集,于1942年末在德军两侧发动钳形攻势并包围了德军33万部队,并于1943年2月2日将其全部歼灭。苏联红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以及配属的大量技术分队和支援部队被歼灭,双方损失始终没有精确统计,一般认为德军损失在85-100万人左右,苏联损失更大一些。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在歼灭德军第6集团军后,苏联红军乘胜紧逼罗斯托夫,在高加索的德军后撤,苏军并迅速夺回了高加索地区。但是,由于苏联红军过分展开,在其进攻哈尔科夫时(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遭到曼施坦因的反攻,进攻部队被击溃,德军得以稳固自斯大林格勒失败以来不断后退的战线。此时,在前线形成了库尔斯克突出部,德军希望能够利用这个突出部歼灭苏联红军主力部队以夺回战场主动权。1943年7月5日晨,库尔斯克决战打响,但在苏军准备充分的防御阵地面前,德军的进攻步履维艰,12日,双方在库尔斯克南部奥博场方向的普罗霍洛夫卡发生坦克大会战,以帝国师为首的德军装甲部队和以近卫第五坦克军为首的苏军装甲部队发生的遭遇战,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虽然苏军损失高于德军,但德军始终无法推进,随着苏军在奥廖尔附近的进攻和盟军登录西西里,德军被迫终止了进攻,退回到了出发阵地,8月23日,苏军收复哈尔科夫,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胜利而结束。
此时苏联经济已经完全转入战时轨道,生产了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同时根据《租借法案》获得了来自美英等同盟国大量援助,军事力量有了很大提高。而德国本土由于美英两国规模越来越大的战略轰炸而遍地废墟,工业生产能力大幅下降,又在北非战场惨败,其仆从国也开始有了反战、反德的倾向,德国已经越来越没有能力与苏联抗衡了。
随着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被迫后撤,越过了第聂伯河,同时实施“焦土政策”,这使得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村庄变为了废墟,庄稼也被德军烧毁。
此后,苏联红军相继发动了10次大型反击战役(史称十次斯大林突击),将德军完全赶出了苏联国土。之后,苏联红军横扫东南欧,在盟军于1944年6月6日发动诺曼底登陆后,德军不得不从东线调出大量部队以守卫西线,苏联红军更加势不可挡,并且相继攻占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
1945年4月16日苏联红军在渡过奥得河之后开始了进攻柏林的战役,4月21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市区,25日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27日突入市中心,30日苏联红军的三名士兵将苏维埃的红旗插在了柏林国会大厦的楼顶,同一天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自杀。
8评论
军事帝 军事问答达人 7赞
苏德战争前期,德军的确是歼灭了苏军大量的有生力量,苏军也一度溃败,但是苏军被消灭几百万这个就有些不靠谱了。
我们首先来看看战争开始时苏德双方的兵力对比。
当时苏联总共投入了290万兵力,以德国为首的轴心国却投入了550万兵力之多!题主说到了莫斯科战役时苏军已经损失了几百万,但是当时苏军一个师总共才1.8万人,而在此之前苏军被击溃的师级部队总共144个(这里是根据史料自行统计,若有不对欢迎指正),这样一算也就是258万左右,但是这当中又有不少成功撤回的部队,也就是说当时的苏军伤亡数字不会超过这个数,应该在100万上下。
而苏军之所以被迅速击溃,就是因为当时苏联高层并没有防备。虽然自己手里已经有了德国即将入侵的情报,但是各个情报之间误差过大,导致苏军直至德军进攻的前一天才知道入侵到底是在哪一天!
而后来苏联为什么能够迅速往苏德战场补充兵员,还是因为情报。但是苏联运用自己的情报能力,已经得知了日本即将南下,而不是北上进攻苏联(诺门坎一役让日军对苏军心有余悸),这就让苏联能够放心大胆地将远东部队源源不断地调集至西线战场。
而那些吃了败仗的残余部队,也撤退到了后方,重整了冰原,鼓足了劲,往往这样的部队对敌人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因为心里对敌人的仇视比别的刚上战场的部队要多得多!
这些幸存下来的有生力量就自然而然的担任了反攻的重要角色,带领大量友军夺回失地!
3评论
离家的燕儿 113赞
准确的说一开始就是个错误
巴巴罗萨 1940年在希特勒最早提出要进军苏联的时候,被希特勒提了出来,希望以摧枯拉朽的姿态来打败苏联,以活得战争能源。
不过,希特勒用巴巴罗萨进军苏联也许个错误,在对苏战争前期,戈林的空军破坏了苏联境内的绝大多数机场,工厂,而在苏没反应的时候,陆军在空军的帮助下在不到半年就拿下明斯克,横扫东欧,歼灭数百万苏军。
不过到了1942年底苏军赢来了援救,一场大雪,没错就是一场大雪,在在遍地泥泞中德军的坦克变成了没有任何用处的废铁,而在远东,苏联又抽调百万军,调到了东线战场,而德国最进的部队,一个连队甚至进入了莫斯科市郊,但因为没有援军而撤退,不过这一次成为了德国部队最后一次见到了苏联莫斯科。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苏联开始了快速反击战,在朱可夫,科涅夫等元帅的带领下在不到2年就攻入了柏林,至此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破产了。
而德国战败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是单对单那么苏联必败,但在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援助下苏联的工业,军事力量的快速提示,包括德军的战争潜力,7000万人民,1000万军队,并且其300万部队还有被派去中东和细线,而苏联到作战后期,拥有1200万部队,并且其坦克装备性能也已远超德国,喀秋莎等著名武器文名于世。还有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德国几乎是在独立作战,其盟军意大利用一名人的话说就是,打下意大利要20个师,保护它要40个师。而日本则深陷中国这个大染缸无法自拔,不过日本也绝不可能在对苏联发动战争,诺门坎战役变吧日军精锐之师打的如狗一般。
当然愿因还有很多,比如食物,石油等等,就不一一对比了。
不喜勿喷
54评论
铁男春秋 6赞
谢谢相邀。
二战时,德军在苏联边境集结,打入德国内部的俄罗斯间谍成功把希特勒进攻苏联的绝密计划告诉了斯大林,斯大林总固执的说德军不可能进攻苏联,所以就没听取间谍的情报。由于斯大林搞党内大清洗,杀害了很多重要将领和指挥官。所以斯大林对任何人都不信任,包括打入德国的特务。当德军大兵压境攻入苏联境内还将信将疑,打到列宁格勒才组织反击。苏联人已经被德军消灭了几百万了。
之前加盟苏联的白俄罗斯、乌克兰、亚美尼亚、爱沙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拉脱维亚、哈萨克斯坦等兵源充足,兵多将广。
再加上德军没有做好后勤物资的防寒准备,将军和士兵穿的衣服不那么厚,碰上苏联天气环境恶劣,水土不服,导致了大量士兵冻伤或被冻死。苏联人是在本土作战,当然是越战越勇了。德军頂不住苏联的进攻,兵败如山倒,只有投降别无出路。
双方阵亡:
德军和轴心国:85万人
苏联红军:47万人,平民200万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德战争: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国运相赌(下)
1941年后,斯大林6次请求中共派兵支援,毛泽东:无能为力|德军
二战中兵临城下的莫斯科,苏联红军阅兵后直接开赴战场
苏军的基辅之殇,数十万苏军喋血基辅,惨遭德军合围歼灭
1942年朱可夫弹尽粮绝,每门炮每天只一发炮弹,为何还主动进攻?
勒热夫战役 见证苏联红军死亡62万人的残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