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傅抱石山水画欣赏8


 珍珠门  设色纸本1961年作

 


 珍珠门 横幅 设色纸本 1961年作

 


 镜泊湖 横幅

 


 镜泊飞泉 设色纸本
   题识:镜泊飞泉。镜泊湖在牡丹江市宁安境南北百数十里,曲折逥濩,风景绝胜,为东北抗联根据地之一,今夏得句留湖上,周余幸地辽壮,有瀑布形势壮阔,雨后尤为奇观。七月十六日下午,随黑省画家暨省市工作同志十余人,往适湖水已涨,乃蹑足以过,方未百步,祗闻如雷霆疾走,声震山谷,于是合肉眼所能触及之景。营为此帧。右下角出口即牡丹江也,愧余拙笔不足状其万一及其遣也,三小时前蹑足而过之处,水已近腹矣,专区文联某同志毫不犹豫背我过来,此情此景,我能忘之乎,我能不画乎,越三日记于镜泊湖畔。傅抱石。钤印:傅、抱石私印、不及万一
   1961年六月至九月底,傅抱石和关山月赴东北地区进行了长达四个月的旅行写生,创作了八十多幅速写和国画。7月中旬,傅抱石初游镜泊湖,月底又与关山月、郁风、余本、吴作人夫妇等人再游。景区壮阔的泉瀑奇观激发了画家艺术创作的强烈欲望,创作了大量即兴式作品。且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有关镜泊泉瀑题材的作品,开始屡屡出现在傅抱石的艺术创作中,并成为其后期最为经典的山水画图式之一。
   此幅《镜泊飞泉》图当是傅抱石山水画风成熟的标尺,画面上激愤放逸的气氛有所减弱,增加了浑厚沉稳的气质。综观全图,画树,染山,皴石,皴擦之间流动的瀑布,无一不恰到到好处,虽有逼人之势,磅礴宏大,但决不失谨细精微,细节之处见真实,这正是傅抱石晚年画风的写照。

 

              


            镜泊飞泉  墨色纸本 1961年作
   款识:镜泊飞泉。游镜泊湖飞泉,曾写横帧两帧。今写长帧飞瀑。壬寅三月二日,抱石南京记。一九六一年八月,抱石金陵记。钤印:傅(朱)、傅(朱)

 

              


            飞泉图  设色纸本 1961年作
   题识:振庭同志出题考试之作,即乞教正如何?抱石漫记于长春,时党的四十周年伟大纪念日也。钤印:抱石之作、一九六一
   此帧取传统绘画的“三远式”构图,近景、中景和远景为瀑布形成的三折,瀑布从画面左上侧奔泻而下;中景绘一块巨石高耸矗立,在石块高低错落之处,瀑布又从右侧涌出;最后汇集在下方,形成奔腾的泉水。整幅画由山石分割出多块空间,由一道瀑布贯穿。岩石或为矩形,或为椭圆形,造型颇具形式意味,空间设置亦颇具现代性,与传统绘画有所不同;瀑布呈飞溅之状,急剧流动的速度使人似闻激越水声,荡涤岩石,于是岿然不动的山石,以及中景巨岩上听瀑的高士,便与瀑布构成动与静的对比。
   画法上,画中笔墨甚为自由酣畅,用硬毫散锋画山石,钩、皴、擦、染一气呵成,用灵活多变的淡墨干湿线条画瀑布,大片留白和淡墨晕染,表现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和速度;山石在勾皴之后,以淡墨分层渲染出基本的气氛和色调,再以干笔及湿笔皴擦,描绘出被水打湿的石壁的肌理和质感,用笔雄健奔逸,乱中有序,统一中有变化;点景人物以细笔画出,在山顶的林木中隐约可见,或独自行走,或相互交谈,在壮阔的山川瀑布面前,显得十分渺小,不过又与自然和谐共生,清旷的环境愈发衬托出高士的林泉之志。整幅画气势博大,意境幽淡,有时看似漫无规律,实则甚有法度,画家在随心之间,使线、皴、点等元素构成不同的体面关系,并最终统一成整体,营造出一个“烟笼雾锁,苍茫雄奇”的山水景致,其中流露的激越之情和细微的生命感受颇为令人动容。

 

             


              松下听涛图  立轴 1961年作
   款识:浴宇同志惠赏即乞教正,一九六一年十月,傅抱石,金陵写并记。钤印:傅(朱)、抱石父(白)
   此《松下听涛图》1961年作,是抱石先生艺术颠峰时期的力作。此画在构图上,采取“截取法”,特写雄山一角,悬崖峭壁,瀑布飞流,树木葱翠。平远、深远、高远之景,纳于一图,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传达出深邃之境。茂林深处,瀑流水旁,两得道高士,正倾心长谈。形象奇古,超凡脱俗,为画龙点睛之笔。作品墨色酣畅淋漓,渲染山水。运用了“抱石皴”,即抱石先生在传统山水画皴法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传统皴法,创造出的一种“破笔散峰”的皴法。他在皮纸上把笔锋散开,综合运用写、涂、抹、推、拉、压、簇、转、扫等笔法,毫无禁忌,大胆落笔。细微处,又用心安排,苦心经营,创造出了远山大气磅礴,近景烟雨朦胧、人融入境的独特效果。熟悉水墨肌理,着意渲染,是抱石先生绘画的一大特色。他以传统的中国画艺术为母体,吸收了日本画的渲染技法,山树层层积染,线、皴与点统一成体与面。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浑厚之态。于单纯处见纷繁,细微处见变化,形象明丽,融具象抽象的意蕴中,空间感甚强。

 

          

    

         满身苍翠惊高风 设色纸本1962年作                 满身苍翠惊高风  设色纸本1962年作

 

            


            不辨泉声抑雨声  设色纸本 1962年作
   款识:不辨泉声抑雨声。一九六二年八月,酷暑守此一块,傅抱石金陵并记。钤印:傅(朱文)、傅抱石(白文)、换了人间(白文)、新谕(朱文)

 

     

 

       山林访友 立轴1962年作                           松山观瀑  1962年作
   《山林访友图》画面上,山峰的顶端伸出纸外,使云烟峦树,充塞画面,打破了传统的格局,形成铺天盖地的磅礴气势。全画以“破笔散峰”的“抱石皴”成之,通过笔锋的写、涂、转、扫等,得山石松瀑奔腾之气。近景古松如剪影般浓重醒目,一高士曳杖松旁,遥望淡淡的远山,点景点题;画面几乎全以水墨成之,浓郁而深沉,只有高士、老松略以赭石、花青点染,犹如画龙点睛。自四十年代中期始,傅氏将大部分精力用于绘画的同时,对篆刻、书法仍相当重视,并身体力行。其行草,结体端庄,清秀流畅,有文质彬彬的风神;其自治印,与书、画相配合,无疑更能充分表达其怀抱与审美趣味。此轴书画,合傅抱石的书、画、篆刻于一炉,完美体现出他作为画家、篆刻家与书法家的才情与悟性。

 

            

     
     
            七贤观瀑图  中堂1962年作                 不辨泉声抑雨声  立轴1962年作

 

           


              山阴观瀑  立轴 设色纸本 1962年作
   题识:秦集先生暨夫人俪政。一九六二年二月,傅抱石并记于金陵。钤印:傅抱石印
   本幅《山阴观瀑》雄浑壮阔、笔墨酣畅。远景峭壁飞瀑,奔流而下,恍如雷霆万钧冲,流入深渊,澎湃如汹涌的浪涛,气势非凡。瀑布源流构思甚妙,水口处砾石参差,石块的摆布恰到好处地衬托了水势,水流的质感和动势陡增。同时一改瀑布占绝对中心的惯例,遮挡于左侧的岩壁与瀑布几乎平分画面,山险水涌,相得益彰。近景则水流潺潺、浓荫蔽天,一片苍翠。树荫中隐隐二人,赏瀑听泉,流连忘返,使观者如身临其中,似可闻瀑布跌宕澎湃之声,正所谓“倚栏心目爽,苍翠耐人留”当是如此。

 

            


            山 水  镜心 纸本设色1962年作
   此作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磅礴,峰顶伸出纸外,两侧及底部亦充满笔墨,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想象空间,远中近景依次关联,墨沈淋漓,貌似含糊一片,实则层次分明,脉络清晰,遮天盖地的气势打破传统的格局,然而又不失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烟云与虚实的处理手法,远景的峰峦叠嶂,泉瀑飞泻,近景的杂木丛生,枝繁叶茂,中景的繁简挥洒,加之整幅不同部位的色中加墨,浓重渲染,使整幅画面凸显出山川的郁勃黝暗和雄奇峻险,令人惊心动魄。画面左下角的一组人物的描绘,可谓整幅作品的点睛之笔。茶棚中的人物或静思或煮茗,神态可掬,抬滑杆的两轿夫一前一后拾阶而上,而躺坐于滑杆之上者的悠然自得,均被以简练的笔墨写出。还有半山腰挑担者的隐约可见,更增加了画面内涵的丰实与灵动。

 

            


            唐人诗意  设色纸本 1962年作
   款识:一九六二年八月,抱石上海记。钤印:傅、抱石之印、往往醉后

   这件山水创作于1962年,属于傅氏山水画的典型范式。构图呈半环抱形,一叶扁舟在江中划行,一儒士端坐船尾,岸边草木蓊郁,上有老树纸条纷披垂下,背景是寥廓无际的江天。从刻画技法上看,船和人比较细致,而江岸和树木的画法则属于傅抱石惯用的猛扫横刷、如风旋水泻、毫飞墨喷,大胆挥洒之后在小心收拾,于大气磅礴中见精微,于蓬勃生机中见率真。随心所欲,不拘泥于成法,激情洋溢,见功见性。

  

            


              春江泛舟 立轴 壬寅(1962年)作
   题识:昨有友人以乾隆旧笺属写此景。心手较畅,继作是帧,似又别具滋味。壬寅正月上浣,金陵并记。傅抱石。钤印:抱石之印、壬寅、苦瓜诗意
   梅溪中,一叶扁舟,高士载酒携琴,缓缓而行,这是傅抱石比较喜欢的题材,六十年代曾有多幅类似的作品。青春做伴,访友联吟,为文酒之会,或许是画家十分向往的轻松闲适的名士生活。简洁空灵是这类作品的特色。梅花着笔不多,很粗放;轻扬的小艇衬出辽阔的水面;但人物通常很精心,着意描绘。率意而不潦草,颇具匠心。

 

            


            秋风吹下红雨来  设色纸本1962年作
   此图系傅氏1962年赠友之作。一高士乘舟荡漾于秋江之上。画面右上角以极随意的笔触画上几根树枝,红叶纷纷扬扬地在江面上飘落,几乎布满了大半画面。而在扁舟、树枝、红叶之外是空阔的水面,画面极为简洁却诗意盎然。
   此图之妙,一为章法大胆而简洁。古人作画以空灵为上。此图尤得空灵之妙。二为人物描绘之精妙。舟中之高士虽寥寥几笔,却颇得传神之妙。傅氏写古人,无论人物大小皆古意盎然。画家以浓淡有致且潇洒飘逸的线描使人物栩栩如生。小舟的严整精细与景物的随意点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令画面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瀑下高士 纸本设色1962年作                            观瀑图  设色纸本1962年作

 

           


            虹飞千尺  设色纸本 1962年作
   题识:虹飞千尺走雷霆。光甫同志惠正,一九六二年二月,傅抱石金陵并记。钤印:傅、抱石私印、抱石山斋、一九六二
   《虹飞千尺》用笔极为松动,看似不经意,实则内藴章法。该画胜在笔墨,更胜在境界,烟雨茫茫,气势不凡。水流的冲击之下,画面之张力已然冲破尺寸的束缚,于有限空间造广袤之境更属奇幻。虽是层峦迭嶂,四重山水各各不同,没有重复构图的复制感,洗练简洁,意境深邃。观其笔墨,挟风带雨,润泽万物,真真有“笔落惊风雨”的雄奇。
   《虹飞千尺》是傅抱石大写意山水的典范,的用笔技法很好的展现出傅抱石的“抱石皴”在造势方面的优势,皴法凄迷壮美,非常适合描绘瀑布如虹的景致。该画气势磅礴大气,几团色墨皴成山石的轮廓,一片山水淋漓尽致。

 

       

   

       烟雨深山 设色纸本1962年作                       瞿塘烟月  淡设色纸本 1962年作

 

            


            登山图  设色纸本 1962年作
   款识:启龙同志惠赏,即乞教正。壬寅岁暮,抱石杭州并记。钤印:抱石私印、往往醉后
   此“叠压式”构图乃傅氏惯用。两山前后相叠踞满画面,近山由右上至左下,以大笔触墨块一气定形,就势皴擦,前山呼之欲出。辅以浓墨点写,近处松林郁郁苍苍。远山则淡墨散锋皴染,率意潇洒。更远山则淡墨加花青染出。层次分明,水汽氤氲。点睛处则在左下二老翁,相呼而行,“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山中相候者,美景乎?嘉友乎?引人遐想。整幅虽仅以淡赭浅绛设色,然大有“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意境。

 

       

   

        观瀑图  立轴1962年作                              镜泊飞瀑 立轴 1962年作

 

             


            不辨泉声抑雨声  立轴1962年作
   听泉,是中国文人的乐事,而在雨声中听泉又别有一番情趣,此图所表现的也正是这种“不辨泉声抑雨声”的微妙境界。观此画,风摇树头,雨泣如倾,右上有瀑布如练,左下有水流滔滔,气氛渲染十分生动。水边筑一亭榭,亭中一文士,仅寥寥几笔画出他雨中听泉的情态,足见傅抱石在山水中作点景人物的不凡功力。此画之点景人物亦非一般的点景人物,他的画眼,也是陶赏大自然的审美主体,在此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画不仅意境、情趣殊佳,在艺术技巧上亦十分精绝。此画之特色在于,右下角画亭、树、岸石等主体形象,又在右上角画一组瀑布,不类常见的平衡图式。但是,在右方的这些形象,又构成了一条自右上角至左下角的一条斜线,从而加强了那种风雨骤来的气势。聪明的画家为了解决造形布局上的这种“失衡”,便在左上角以浓墨题跋落款,在墨感上与右下方的墨色相呼应,又使全画取得了平衡。至于笔墨之浓淡变化,则极富现性,也是极富有醉的自如意翁的自如,意极的,观画者自当细细品味。

 

    

   
   

     满身苍翠惊高风 1962年作      听泉图  设色纸本1962年作                    溪山访友  1962年作

 

           


            游山观瀑  设色纸本 1962年作
   题识:一九六二年夏仲,激流不已,写此一爽。抱石南京并记。钤印:往往醉后(朱)、抱石私印(白)
   《游山观瀑图》,此作品翁郁淋漓,气势磅礴,远处瀑布似银川倒挂,飞流而下,气魄宏大,近处河间散置乱石几枚,皴擦表达激流受阻,更显河流速度之极。再看中景处,桥于远山间苍茫茫,空气见似饱含了水汽。中景二人,站于桥上,俨然是本幅作品的中心。二人身着素绛服饰,以分主从,素服着前方引路,似有佳境在前,伸手指引,回顾身后,绛衣着紧跟其后,目光顺着前人的指引,抬头观景。画意顿跃出纸外。画中山体,乱石皆标志性的抱石皴,散锋乱笔皴擦而出,笔法以气取势,磅礴多姿,自然天成。作者以笔墨,运胸中丘壑,无须题诗而诗意盎然,可谓画即是诗,诗即为画。通览全局大处看章法具宋人之宏伟,细节处笔墨灵动深得元人趣味,笔笔看似无心,实则笔笔连贯,通篇一览则立觉浑然一气,灵动之极。

 

              


            虹飞千尺走雷霆  设色纸本 1961年作

 

             


            卧船观雁  设色纸本 1962年作
   题识:壬寅秋月,抱石作。钤印:傅、往往醉后、壬寅
   像《卧船观雁》这种以古代高士为创作题材的绘画,可以说是完全从傅抱石的精神境界里走出来的,一笔一墨都沾染着他对高士的理解和把握。大雁在古人的精神生活里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载体,听到雁鸣,高士的心境就会悲戚起来。而寥廓的江天令高士的情绪陷入无法抑制的愁意之中,观雁有几个绝佳的场所,第一境界是在秋江之上,离梦渐远渐无穷;第二境界是在雁荡山,在充满诗意的名字和情境中独自怀想;第三境界是在雁门关,对着夕阳残照,孤雁长嘶,感受人生的哲理。孟秋是寒蝉的,季秋是霜降的,只有仲秋是大雁的,古人的大雁情节亦在这一时刻奔涌而出,成诗入画。
   抱石先生描绘的乃是观雁的一重境界,渐行渐杳的雁群在高士的心目中渗入了别离、哀愁、怀古、萧索、伤感、沈稳、思念等种种情愫,无雁不秋,有了大雁的点缀,唐诗和宋画中的秋天,才算真正的鲜活起来。寥廓江天之上,白衣胜雪的高士正在卧船观雁,实际上,那是抱石先生在描绘自己的世界。

 

              


            假日千山  设色纸本 1962年作
   款识:假日千山。一九六二年三月二日,抱石金陵并记。钤印:傅(朱)、一九六二(朱)
   六十年代初期是傅抱石创作的鼎盛时期。在经历过1957年的欧洲写生,1960年的二万三千里旅行写行,以及1961年东北三省的游历写生后,他将新鲜的视觉经验融汇到笔墨中,又一次拓展了绘画语言,画风也为之一变,艺术创作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在他的影响下推动了新山水画在二十世纪中期的发展。
   《假日千山》即显示出一些探索性的构图和笔法。此画描绘了南京早春的山川景色,右下部是近景,左上部是远景,呈对角线状分开,画面右侧高峰突起,以重墨渲染来表现山势的郁苍,山体薄施一层赭石,散乱的抱石皴并不多见,只在转斩处略加几笔勾皴,使整座高峰如同一块圆润湿滑的巨型雨花石,具有一种透明感。山左侧是两棵松树,石青色和重墨点染的树叶混在一起,造成一种烟树氤氲的氛围,在山岩和墨松之间的中景是山坡、亭阁、寺院、隐没于山间,清净幽淡,为画面增添一分情致,远景是层层推远的千山,以淡墨略加石青染成,似有若无,恍恍惚惚,神光离合,远山的光感与近景的重墨形成对此,使画面呈现出一种逆光效果,整幅神清气和,淡雅天真,也只有具有诗性气质的画家才能画出如此的诗意。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本幅构图饱满,近大远小,以远烘近的创作手法,使得作品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画面用笔简练奔放,笔笔精到,疏密得当,酣畅淋漓。此画意境深远壮阔,笔调老辣,墨色浑厚。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深得传神之妙。

 

              


            高山流水  设色纸本 1962年作

 

              


            镜泊飞瀑  镜心 纸本 1962年作
   款识:裴文同志即惠教,壬寅冬至前二日,抱石于杭州并记。钤印:傅
   傅抱石先生的许多作品都来源于写生所得。一九六一年六月他与关山月先生一道同赴我国东北地区旅行写生,为时八月有余,行程四千多里,在祖国的名山大川中游历,他才思横溢如喷泉般涌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蜂拥而出:《煤都壮观》、《林海雪原》、《天地林海》、《镜泊飞泉》、《天池飞瀑》……此幅作品为横式构图,尺幅虽然不大,却处处气魄逼人。左上角之瀑布犹如天上而来,铺天盖地,飞流入溅,生如惊雷。右上侧近半版的画面被傅抱石先生用粗枝秃笔随意横扫,辟山逶迤,悬崖壁立之势力显眼前,这就是有名的“抱石皴”。近处石台之上,三五游人或坐或立,有一二擅绘者连忙摊开画夹对景写生起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品赏析】傅抱石山水画欣赏(二十六)
傅抱石山水画欣赏②
江西新余傅抱石山水画欣赏(二)
傅抱石山水佳作赏析【二】
抱石皴画山石飞瀑
罕见的傅抱石山水画册页(分页高清大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