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黄埔军校)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R.O.C. Military Academy
校训亲爱精诚
创建时间1924年6月16日
学校类型国立,军事院校
校长全子瑞少将
校址中华民国高雄市
凤山区维武路1号
校园环境郊区
网站http://www.cma.edu.tw/

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华民国的军事学校,简称陆军官校ROCMA,因于广州黄埔创校而有“黄埔军校”之别称,隶属于国防部,以培养中华民国陆军军官为宗旨,采用大学之学制。

民国13年(1924年)于黄埔长洲岛创立时名为陆军军官学校,乃中国国民党的党校。民国16年(1927年)北迁南京,并改制为隶属国民政府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民国26年(1937年)因抗战爆发而西迁成都,民国35年(1946年)再改为现名。

民国38年(1949年)国府和国军撤退台湾后,在1950年复校于高雄市凤山区迄今。军校大陆时期的毕业生大都活跃于北伐、抗战、国共内战等重要战事,而黄埔时期的校址和南京时期的校址,目前均作为古迹保护。

孙中山与蒋中正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致词。

目录

[隐藏] 
  • 1 校史

    • 1.2.1 中国国民党

    • 1.2.2 中国共产党

    • 1.2.3 苏联

    • 1.1 历任校长

    • 1.2 创办初期主要教职员

  • 2 黄埔旧校

    • 2.1 黄埔中正学校

  • 3 校徽介绍

  • 4 校训校歌

  • 5 纪念活动

  • 6 架构

    • 6.1 大陆时期分校

    • 6.2 大陆时期机构设置

    • 6.3 现有教学单位

  • 7 一文一武两大学府

  • 8 著名校友

    • 8.1 中国国民党指挥官

    • 8.2 中国共产党指挥官

  • 9 相关条目

  • 10 参考文献

  • 11 外部链接

校史

清光绪二年(1876年),两广总督刘坤一倡办“广东西学馆”,以白银8万元购买黄埔长洲岛船坞为馆址。光绪八年(1882年)更名为“广东实学馆”。光绪十年(1884年)张之洞督粤,又改名“广东博学馆”。光绪十三年六月十四日(1887年8月3日),张之洞在“博学馆”原址创办“广东水陆师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军官学校。

1923年9月,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派蒋中正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28日选定位于今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的长洲岛上,原清代广东水陆师学堂、陆军小学、和民初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建立军校。5月,任蒋中正为第一任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张申府(后改为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中国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黄埔军校一期步兵科蔡升熙毕业证书
孙文在开学典礼结束后,与蒋中正(中)、何应钦(左)、王柏龄(右)合影

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陆军军官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的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1925年2月,军校出师东征使用的校名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以排斥共产党人在校内的地位。学校在当时集中了革命军中有才能的人。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但在北伐期间蒋中正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离开了。

孙中山手书黄埔军校训词(中华民国国歌歌词)。

1926年,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北伐军攻克武汉后,1926年10月27日,国民党中央先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后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12月,又决定将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昌就读,于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学盛况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于是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在武汉,3月22日,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展讨蒋斗争。武汉分共(中国大陆称:“七·一五”反共事变)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军官教导团,成为南昌兵变和广州暴动(中国大陆称述起义,国民政府均视为"暴动")主力,武汉军校便不复存在;在广州,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1928年5月,由副校长李济深决定将学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校只剩下718人坚持至毕业,其余散往武汉、金陵等地,称黄埔六期生。1929年9月10日,校长蒋中正以国民政府名义,改称学校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第七期学生毕业后,1930年9月,学校被要求停办;在南京,1927年底,由蒋中正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誓反共。1928年3月,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明令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于1937年8月迁至成都。在八年抗战中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抗战结束后,实行军校改制,于1946年元旦后改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中正改任名誉校长,由关麟征升任校长。

1947年,孙立人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决定在高雄县凤山镇(后升格为凤山市,今高雄市凤山区)的前日军基地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又称“台湾训练班”),直属成都本校。1949年12月,解放军占领成都,学校停办,共办23期。蒋中正下令将台湾籍学生和政府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1950年10月,陆军军官学校在台复校,设于原第四军官训练班之校址。

历任校长

创办初期主要教职员

黄埔军校旧址

中国国民党

  • 蒋中正:校长

  • 廖仲恺:国民党代表

  • 李济深:教练部主任

  • 邓演达:教练部副主任兼总队长;教育长;武汉分校代校长

  • 王柏龄:教授部主任

  • 戴季陶:政治部主任

  • 邵元冲:政治部主任

  • 俞飞鹏:军需部副主任

  • 宋荣昌:军医部主任

  • 李其芳:军医部副主任

  • 杜景祺:军医部主任

  • 何应钦:战术总教官;教育长;潮汕分校校长兼教育长

  • 王柏龄:教育长

  • 钱大钧:参谋处处长

  • 石醉六:长沙分校分校校长

  • 顾孟余、徐谦: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 方鼎英:黄埔军校教育长、代理校长

中国共产党

  • 叶剑英:教授部副主任

  • 张申府:政治部副主任

  • 周恩来:政治部主任

  • 周佛海:政治部主任

  • 聂荣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

  • 鲁易:政治部秘书

  • 恽代英:本部总政治教官;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 夏曦:长沙分校政治部主任

苏联

  • 瓦西里·布留赫尔(加伦将军):顾问团团长

  • 契列班诺夫:军校总顾问

  • 白礼别列夫:步兵顾问

  • 嘉列里:炮兵顾问

  • 互林:工兵顾问

  • 喀扶觉夫:政治顾问

黄埔旧校

  • 主条目: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大门原貌

黄埔军校大门风格非常朴实,中央上方横匾上“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是谭延闿所书。在二门门口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二门右侧墙壁上,挂着蒋介石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军校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者来”。孙中山逝世后改为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黄埔军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军校创办时在原陆军小学堂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中山故居即“史迹陈列室”,原为清朝海关总税务司广东海关黄埔分关的旧址,称为学海楼。砖瓦混凝土混合结构两层,建筑面积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其中陈列有伴随聂荣臻数十年的皮箱、自己装了轮子的椅子、墨镜、墨盒,解放军中唯一外籍将军 洪水使用过的手纺毛毯,抗日远征军名将郑洞国的私章等珍贵文物及不少校友的捐赠。

位于孙中山故居西的学生俱乐部是欧式红色建筑,礼堂讲台中央和两侧分别悬挂孙中山像、总理遗训、中国国民党党旗、中华民国国旗和林则徐焚鸦片、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犯天津、沙基惨案和攻打惠州四幅大型油画;礼堂悬挂廖仲恺、朱执信、史坚如等名人像。黄埔军校当年的“清党”便是在俱乐部举行。俱乐部西侧的游泳池原是小船坞改建。

东征烈士墓园座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是1925年中华民国军政府为纪念因讨伐陈炯明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的,安葬有国共两党516位烈士遗体,面积5万多平方米,1926年6月落成。墓园前有1928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是一座凯旋门式建筑,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1936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和码头,有小黄花岗之称。纪念坊后由墓道、墓冢、纪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构成长数百米的中轴线,墓冢东侧有蔡光举烈士墓,西侧有17位出身军校的将校墓,墓园于1984年修缮。北伐纪念碑矗立在长洲岛平岗,是一座高10米的花岗石碑,为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生建立的。由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的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纪于无穷”。碑的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阵亡的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等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但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大部分共产党员阵亡者的名字未能刻记。

黄埔军校后山的八卦山顶建有孙总理纪念碑,碑顶塑有孙总理铜像。1928年孙总理纪念碑奠基,1930年9月26日落成,碑座高40米,孙中山先生铜像高达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当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场铸造。碑的正面为“孙中山纪念碑”六个隶书大字,背面为总理像,东面为总理遗训,西面为总理开学训词。从山底到山顶的阶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装饰,表面镶有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

此外还有中山公园、仲恺公园、黄埔公园(又称中正公园)、济深公园;张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中国海军的黄埔军港等景点。

黄埔中正学校

1937年,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友会利用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创办中,小学校,取名黄埔中正学校。学校沿用黄埔军校“亲爱精诚”校训,并创作新校歌。后由于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辗转迁徙于广东省内各处。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学校迁回广州市越秀区,成为中学,但是保留原有校名,取名广东省立黄埔中正中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学校改名为广东省立黄埔中学。取消了原校名的“中正”二字。其后由于教育系统整合与更改,该校历经了数次合并,更名的过程,最终在1962年划归广州市教育局管理,成为广州市第六中学。但是黄埔中正学校校歌,以及蒋中正亲笔题写的“亲爱精诚”校训一直沿用至今。校内仍有黄埔军校时期“古钟”及其他历史文物。[1]

黄埔中正学校校歌[2]

  •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里是革命的黄埔,

  •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

  • 打条血路引致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进,路不远莫要惊。

  • 亲爱精诚,继续永守,

  • 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校徽介绍

  • 盾牌:表示自信、勇敢及保卫国家安全。

  • 亲爱精诚:本校校训。

  • 青天白日国徽:代表中华民国。

  • 指挥刀:代表指挥官权责。

  • 瑞穗:代表中华民国陆军对北伐、抗战、动员戡乱所建立之丰功伟绩,并示“寓兵于农”之意。每禾七短,合为“双七”,又名“七七”,含有抗战建国纪念暨发挥抗战建国之意。

校训校歌

校训“亲爱精诚”经由蒋中正亲自拟选,孙中山在开学典礼时宣布的。每年6月16日,定为“校庆日”。

1924年,制定的《陆军军官学校歌》:

  •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 以血妆花,以校做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1926年,制定延用至今:

  • 林庆培 曲   陈祖康 词

  • 怒潮澎湃 党旗飞舞 这是革命的黄埔

  • 主义须贯彻 纪律莫放松 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 打条血路 引导被压迫民众

  • 携着手 向前行 路不远 莫要惊

  • 亲爱精诚 继续永守

  • 发扬吾校精神 发扬吾校精神

历任任期时间校长姓名备注
第一任1924年5月—1947年10月蒋中正上将创校校长,大元帅
第二任1947年10月—1949年9月关麟征中将
第三任1949年9月— 1949年12月张耀明中将
第四任1950年8月—1954年8月罗友伦中将
第五任1954年9月—1957年3月谢肇齐中将
第六任1957年4月—1960年12月徐汝诚中将
第七任1961年1月—1965年3月艾 叆中将
第八任1965年3月—1970年3月张立夫中将
第九任1970年4月—1973年2月林初耀中将
第十任1973年2月—1976年3月秦祖熙中将
第十一任1976年4月—1977年12月言百谦中将
第十二任1977年12月—1979年12月许历农中将
第十三任1979年12月—1981年6月朱致远中将
第十四任1981年7月—1983年6月卢光义中将
第十五任1983年7月—1985年6月黄幸强中将
第十六任1985年7月—1986年12月黄耀羽中将
第十七任1986年12月—1989年6月汤元普中将
第十八任1989年7月—1991年6月胡家麒中将
第十九任1991年7月—1993年9月杨德智中将
第二十任1993年9月—1996年7月马登鹤中将
第廿一任1996年7月—1997年7月童兆阳中将
第廿二任1997年7月—1998年1月丁渝洲中将
第廿三任1998年1月—2002年2月张岳衡中将
第廿四任2002年3月—2005年6月杨国强中将
第廿五任2005年7月—2006年6月王根林中将(2006年7月,由贾辅义中将暂代)
第廿六任2006年8月—2010年7月陈良沛少将降为少将缺
第廿七任2010年7月—2012年7月全子瑞少将
第廿八任2012年7月—至今刘得金少将

陆军官校学生生活公约:

身为陆军军官学校学生
坚持不说谎 不欺骗 不偷窃的荣誉信条
也不纵容他人违反
立志成为允文允武 术德兼备的军事领导人才
具备领导管理 解决问题 语文沟通 及持续学习四大能力
信守国家 责任 荣誉 牺牲 团结 勇气 自信的核心价值
发挥亲爱精诚校训 确定 我 是最好的认知
贯彻 尊师重道 存诚务实的要求

纪念活动

  • 1994年6月16日,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纪念邮票1枚,面值20分,票面为黄埔军校大门全景。台湾的中华邮政亦发行邮票1枚,票面为黄埔军校大门全景与蒋中正校长头像。

  • 2004年6月14日,中华民国国防部长李杰与前行政院长郝柏村参观“黄埔军校八十周年史迹展”。

  • 200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纪念日,由黄埔军校同学会、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共同编辑的《黄埔风云人物》专题邮品纪念册在北京首发,收入50余枚有关黄埔军校人物、历史事件的邮票。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园,来自台湾各地的万名黄埔军校校友举行盛大庆祝活动。

架构

大陆时期分校

武汉分校校门
  • 成都分校

  • 潮州分校

  • 长沙分校

  • 洛阳分校(中央军校第一分校)

  • 武汉分校(中央军校第二分校)

  • 江西分校(中央军校第三分校)

  • 广州分校(中央军校第四分校)

  • 昆明分校(中央军校第五分校)

  • 南宁分校(中央军校第六分校)

  • 西安分校(中央军校第七分校)

  • 湖北分校(中央军校第八分校)

  • 迪化分校(中央军校第九分校)

  • 凤山分校(中央军校第十分校)

  • 深圳分校

  • 汪伪军校

大陆时期机构设置

  • 军校由六个部门组成:政治、教育、训练、管理、医学和补给。

  • 军校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生兵、通信兵等科。

现有教学单位

  • 大学部

    • 研究发展中心

    • 土木系

    • 机械系

    • 管科系

    • 物理系

    • 化学系

    • 电机系

    • 资讯系

    • 政治系

  • 通识教育中心

  • 军事管理科学研究中心

备注:目前并无外文系,仅有英专连(或称托福班)

一文一武两大学府

孙中山晚年手创的“一文一武两大学府”,即建校广州的黄埔军校与中山大学。

在民初历史举足轻重的两校,也在两岸分治后,先后复校高雄

-学府创校复校
文 国立中山大学1924年,广州石牌1980年,高雄鼓山
武 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广州黄埔1950年,高雄凤山

两大学府实现了孙氏早年《上李鸿章书》所言:“为文官者,其途必由仕学院;为武官者,其途必由武学堂”。

著名校友

  • 参见::Category:黄埔军校校友

中国国民党指挥官

  • 杜聿明

  • 胡宗南

  • 关麟征

  • 黄杰

  • 陈大庆

  • 黄维

  • 郑洞国

  • 宋希濂

  • 孙元良

  • 李仙洲

  • 毛人凤

  • 张灵甫

  • 李默庵

  • 陈明仁

  • 刘安祺

  • 高魁元

  • 康泽

  • 郑介民

  • 李延年

  • 李弥

  • 胡琏

  • 唐生明

  • 俞济时

  • 倪先军(西安分校)

  • 戴笠

  • 郝柏村

  • 傅桓

  • 蒋仲苓

  • 王升

  • 沈发藻

  • 刘戡

  • 范汉杰

  • 余程万

  • 邱清泉

  • 杨叶金

中国共产党指挥官

  • 左权

  • 陈赓

  • 徐向前

  • 林彪

  • 蒋先云

  • 刘志丹

  • 罗瑞卿

  • 周士第

  • 许光达

  • 陈伯钧

  • 宋时轮

  • 杨至成

  • 宣侠父

  • 郭天民

  • 陈奇涵

  • 聂荣臻

  • 陶铸

  • 郭汝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究竟有多少开国将帅出自黄埔军校
时势造英雄:黄埔军校在各处落地开花
【黄埔系列之十八】习达漳:淞沪抗战 分校教官
云南近代名人——罗家模
第六分校十六期十二总队第一大队第三队至第五队学生名录
海南万宁黄埔军校师生名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