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砦遗址发掘与夏文化三个发展阶段的提出
原创 2016-06-03 李伯谦 赛博古

1999 年9 月开始的对新密新砦遗址的发掘,是1999 年5 月28 日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成立时设立的“新密新砦遗址的分期与年代研究”课题的工作内容,目的是探索早期夏文化,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拟定夏代年代学基本框架提供支撑,并为行将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积累资料。发掘工作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承担, 以“夏商周断代工程”名义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武家璧参加了1999 年的发掘,博士后研究人员赵春青作为骨干力量自始至终参与了从发掘、整理到编写报告的全过程。

 

新密新砦遗址,1964 年由当时的县文化馆馆长魏殿臣先生调查发现。1979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芝荃先生首次对其进行了试掘,认为该遗址有早于二里头文化一期、又晚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过渡性遗存,并提出了“二里头文化新砦期”的命名。惜因当时试掘面积过小,出土材料有限,“新砦期”是否真的存在,长期未能得到确认。

 

1996年,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当时,为慎重起见, 在“夏代年代学的研究”课题所列“早期夏文化研究”专题中,只列了登封王城岗和禹县瓦店两处遗址的发掘,新密新砦未列其中。1999 年底,对新密新砦遗址第一期发掘结束之后,证实赵芝荃先生提出的“新砦期”遗存的确存在。因此,还是将“新砦遗址的分期与研究”列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新增补的一个课题,2000 年上半年对新密新砦遗址的继续发掘遂成为课题组的中心任务。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这部报告,即是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1999~2000 年对新密新砦遗址发掘所获资料的汇集和初步认识。也许在某些方面学术界还会有不同的看法,但它填补了河南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的缺环、拓展了夏文化研究的领域,则是不争的事实。

 

从考古学上探索夏文化,自1931 年徐中舒先生发表《再论小屯与仰韶》一文提出仰韶文化是夏文化以来,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七十多年来,随着相关考古遗存的不断发现,围绕何种考古学遗存是夏文化的讨论日益深入。

 

1947年,继徐中舒先生之后,范文澜先生在其所著《中国通史简编》第一册中,以文献中有“夏人尚黑”的记载,将以蛋壳黑陶为特征的山东龙山文化视为夏文化。20 世纪50 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登封玉村、郑州洛达庙等地相继发现了早于以郑州二里冈为代表的早商文化、又晚于河南龙山文化的洛达庙类型遗存。李学勤先生率先提出洛达庙类型遗存最有可能是夏代遗迹的观点。

 

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徐旭生先生以七十多岁的高龄率队赴豫西、晋南作“夏墟”调查, 于河南省偃师县(今偃师市) 发现二里头遗址,并于当年组织发掘,揭开了以二里头遗址和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为研究夏文化主要对象的序幕。

 

1977年,安金槐先生开始主持登封告成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的发掘,第一次夏文化讨论会以“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的名义在登封召开。会上,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先生提出了考古学上夏文化的定义,认为只有“夏王朝时期夏族人民创造和使用的文化”才能称为夏文化;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和东下冯工作队分别介绍了两地发掘的收获和他们的观点,二里头文化可分为连续发展的四期,有二里头和东下冯两个类型的观点得到确认;安金槐先生认为正在发掘的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有可能是文献上所讲的“禹居阳城”的阳城;邹衡先生提出郑州商城亳都说,认为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均属夏文化。

 

1983年,西南距二里头遗址仅6 千米的偃师商城被发现,原来主张二里头遗址为西亳,二里头文化一、二期或二、三期是夏、商文化分界的学者,转而认为偃师商城为西亳,二里头文化主体是夏文化,二里头四期时实现了夏商王朝的更替,二里头文化四期已是商灭夏后的夏文化。

 

1986年, 田昌五、李伯谦分别根据对有关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研究, 先后提出了二里头文化可能是”后羿代夏”“少康中兴”以后的夏文化的观点。

 

1996年,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在1997 年工程召开的“夏代、商前期考古年代学讨论会”上,经过热烈讨论,逐步形成了“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基本同时或略有先后,都是划分夏、商文化的界标,二里头文化一、二、三、四期是夏文化,但二里头文化一期不是最早的夏文化,早期夏文化要在嵩山南北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存中去寻找”的主流认识。

 

从1996年“断代工程”开始至2000 年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继续进行的对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再发掘,发现了一座打破小城、面积达30 多万平方米的大城,经14C测定,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 年前后,证实此地确为文献记载的“禹都阳城”的所在地,以其为代表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存才是早期夏文化。

 

1999~2000 年新密新砦遗址的发掘,除填补了河南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的缺环,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来自东方文化因素的存在,还证明了文献记载的夏朝初年发生的“后羿代夏”事件确有其事,“新砦期”遗存是“后羿代夏”时期形成的,即以河南龙山文化系统因素为主,又融合有东方山东龙山文化因素的“夏文化”,晚于它的二里头文化确为“少康中兴”以后的”夏文化”。

 

回顾这一过程,我们看到夏文化的发展历程曲折而又漫长。大体来说,以王城岗大城为代表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存—— “新砦期”遗存(或曰新砦文化) ——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经历的三个大的阶段,约从公元前21 世纪至公元前16 世纪,贯穿了其起始至消亡的始终。新砦遗址的发掘,正像以上提到的其他遗址的发掘一样,也对夏文化的确认和对夏文化发展道路的深入认识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本文由王芳摘编自顾万发主编的《新砦遗址与新砦文化研究》一书之”综合研究“部分。



978-7-03-048110-8


本书对已发表的新砦遗址发掘资料和新砦文化研究文章进行了汇总,共收录文章62篇,分为田野考古发掘简报与简讯、综合研究、新砦城址研究、新砦遗址出土遗物研究、新砦遗址多学科研究、学术争鸣、回顾与前瞻七个部分,是全面了解新砦遗址和新寨文化的综合性著作,具有极强的资料性。


【版权申明】本文为科学出版社考古订阅号——科学出版社赛博古(spkaogu)原创发布,转载请保持内容及公众号相关信息的完整!


科学出版社赛博古(spkaogu)

科学出版社考古分社订阅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城岗龙山文化大城 ——“禹都阳城”的所在地
简论夏朝的断代问题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夏代考古学研究丨李伯谦
夏朝到底存在吗?
王震中:夏商分界、夏文化分期及“夏文化”定义诸题新探
以田野考古破解“新砦之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