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话】上海古城墙(下)
2016-01-24 上海黄浦

20世纪初,上海曾流传一首竹枝词,“南北两市分开忙,南为华界北洋场。有城不若无城富,第一繁华让北方。”描绘了晚晴时期一城之隔的华界和租界两种迥然不同的景象。



1912年开始拆除城墙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开放口岸。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起,英、美、法先后在上海开辟租界。十里洋场的崛起和繁荣,反衬了县城的衰落。城墙年代久远,城基砖泥垒积,仅一丈四五尺高了。城门低隘,经常壅塞,“车马既不能行,行旅苦不方便”,城墙已成为县城发展的阻碍。



拆除城墙后筑路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上海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酝酿拆城。光绪三十一(1905年),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董事李平书提出“拆城垣、填城壕、筑马路,形成环城圆路”的变革思想。次年,地方绅士姚文枏领衔具禀上海道台,提议“拆去城垣,环筑马路”。但一些保守商民认为城墙可“保全地方,以弭隐患”,并成立 “城垣保存会”,电请两江总督禁止拆城。“拆城派”和“保城派”相持不下,绅董曹骧等折中派人士提出了不拆城墙、增辟城门的建议。经协调, 宣统元年(1909年)新辟尚文门(小西门)、拱辰门(小北门)、福佑门(新东门),并增高拓宽宝带、朝阳、晏海3门。至此上海共有10座城门,但并未根本改变拥挤闭塞局面。



拆除城墙后筑路


1911年11月3日上海光复。11月24日,上海民政总长李平书召集各界人士在小南门救火会商议拆城事宜。李平书大声疾呼,“今日时机已至,欲拆则拆,失此时机,永无拆墙之望矣!”经历了辛亥革命,上海民众革故鼎新思想空前高涨,两千余与会者齐声赞成无一反对。姚文枏等随即呈文江苏都督、沪都督及上海民政长,强调为上海商埠的兴盛,“非亟拆城不可”。1912年1月14日,李平书批复:“为商业一方面论,固须拆除城垣,使交通便利,即以上海风气、人民卫生两项论,尤当及早拆除,以便整理划一。”上海市政厅专门组织城壕事务所筹款募役,负责拆城。



城墙拆除后的老北门民国路(今人民路),右侧为法租界


1912年1月19日是上海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拆除城墙正式动工。首先拆除原上海道署东南及救火会前两处城基。随后从城西北开始拆除,城壕中埋设瓦筒作为阴沟,上面铺筑马路。期间,一些城壕租户拒不迁让,并组织“保产公会”阻挠拆城,继而要求缩窄路面,使工程一度停顿,结果小东门至丹凤路一段路面被迫缩窄;北侧城壕邻英国士兵坟地,英国领事要求改道,最后以“让路换地”了事,工程始得继续进行。环城马路北半圈于1913年6月竣工,长2304米,取名“民国路”(今人民路);南半圈1914年底竣工,长3008米,名“中华路”。民国路路面从中线划开,外半边属法租界,铺以长条石;里半边属华界,铺以碎石。



黄浦区妇幼保健院内保存一段30米旧城墙


见证明清两朝历史沧桑的上海城墙不复存在,仅在小北门大境关帝庙下及露香园路旁(黄浦区妇幼保健院旧址)各留下30余米残垣。小东门、老西门、小南门、跨龙路、尚文路、福佑路等地名依稀记载了当年的城墙和城门。



大境阁古城墙今貌


(栏目合作:黄浦区档案馆)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古城墙去哪儿了?
上海老城墙在哪?史学专家:绕着这条路走一圈就是!
小北门,实际上只存在了三年
随州古城垣
常熟记忆之九十一:常熟城墙 复活一段文化记忆
上海古城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