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方艺术史:​特立独行的艺术家-杜布菲【158】

特立独行的艺术家

20世纪上半期法国绘画最末的一位怪杰便是·杜布菲(迪比费Jean Dubuffet 19011985),法国画家、雕刻家和版画家。二战后巴黎派主要画家之一。阿纳森在《现代西方艺术史》中称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最伟大的法国画家。其创作以摆脱观察习惯和文化条件,破除正统的表现规则和油画技艺为特征,并广泛使用各种手段(材料)创造多种风格。20世纪40年代末形成自己的风格,称为原生艺术(粗、生、涩艺术)、涂抹派塔希主义。后来转向雕刻创作。1962年达到艺术顶峰—“乌尔卢普”风格。其作品使人联想到儿童涂鸦的自发乐趣,也有史前洞窟壁画的野性意味和西方城市街道涂抹画的随意性。《四棵树》(1969)和《装饰品小园地》(1976)成为法国艺术品中不朽之作。

在抽象绘画越来越扩展它的领地的时候,重新提出在绘画中表现人的世界,杜布菲的作品确有震聋发聩之势。但是,杜布菲对人的理解,多少受到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萨特说:我们说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是什么呢?意思就是说首先是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所以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后果是使人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并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担负起来。第一代现代主义艺术家如毕加索、马蒂斯和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对人的关心的传统,到了这时已经变得十分淡漠。杜布菲追溯这个源头,甚至在凡高和蒙克的艺术中寻找原初的人性本质,而力求以一种更为哲理化的感性形象表达出来。这便是杜布菲非同凡响之处。

 
      
青年时代的杜布菲,曾在朱利安美术学院绘画,但他发现绘画无法满足他对世界的需求,曾发誓不再作画。他学习音乐、文学、戏剧、宗教、哲学,经过长达25年的闭门自修,忽然从作家汉斯·普林佐恩(Hans Prizhorn)所著《精神病患者的绘画》一书中重又获得了从事绘画的动力。书中提出的变态心理下的艺术成为他重新进入绘画世界的方舟。

LeccionesBotanica》,1925

他突然以极大的热情拼命作画,1944年,43岁的杜布菲在巴黎举行了他的首次个人画展。作品描绘的是巴黎风光、巴黎人、地下铁道、商店、公共汽车和狭窄的街道。这批作品虽然是十分独创的,但仍可看到一丝保罗·克利的影子。他采用了古代埃及壁画里的分层透视法,近景在下层,远景在上层。这种构图也是原始性的。人物和景物的画法天真稚拙,如同呀呀学语儿童所作。色彩明快,在红、黄之外,较多中性暖色调。 


   
大约在1945年,他开始钻研新技法,这种技法表现在他制作画布的特殊方法上。他用砂砾、泥土、沥青、炉渣、灰烬调合在清漆或树胶中,在麻布或木板上堆塑成凸凹不平的浮雕,表面粗糙。然后再用画笔在上面描绘形象,凸凹的肌理常常使他看出相近的具象形态,因而巧加涂染,类似原始时代洞穴艺术的做法。他把这种绘画叫做粗美术整个画面是乱涂的,斑斑驳驳的,他用各种办法使它带上一种可以触知、强有力的事实。这种作为自然物体的绘画真实,在获得他所寻求的神秘、原始效果方面,是最为重要的。从底子里或模糊状物中浮现出来的是畸形人物,在他们身上把疯狂的特点和史前艺术的丰富形象的力量结合起来,如《毛皮的帽子》。纵观其整个上世纪50年代的作品,主要色彩是调子相近的棕色、暗淡的赭色和黑色,一般近于单色画。他运用这种方式作画直到60年代,后来转向雕塑。 

《毛皮的帽子》,1954

《公寓,巴黎》,1946

1947年起,为追索新的创作灵感,迪比费前往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好几次,他一边学习阿拉伯文、一边绘画,在那里生活了好几个月,希望能融进当地人的沙漠生活。

《像杏子的多特/大管家的局外人》,1947

194810月,迪比费邀集了几个朋友创立了原生艺术协会Compagnie de l` Art Brut)。

《贝都因人在骑一头驴》,1948

《阿拉伯的棕榈树》,1948

1949年底,展开了原生艺术的探索之旅,他到法国、瑞士、比利时、德国等地的精神病院寻找新的作者与作品。

195110月,原生艺术协会解散。


    50年代,杜布菲作品的主题最初是人。他笔下的人物如同漂浮在羊水里的胎儿一般,以一种带着血污的暖色调画成,如《吉卜赛人》、《人间联欢节》等。他主要采用一种直觉手法画画,在浓厚的底子上画画时,他运用了可能发生的每一件偶发事件。他用修饰性的技法和材料,以破碎的轮廓,表面脏而带血般的色彩,使人物变得失去控制、疯狂。如在《吉普赛人》一画中所表现出来的。

《吉普赛人》

《有酒窝的脸颊》,1955

50年代中期,他又迷恋于母牛形象,色彩透明,造型滑稽。50年代末期,他以抹墙皮的方法制作画布,然后作成一系列的画面,也可以画在另外的画布上,然后剪下贴到墙面上去,如《门和茅草》。 

《牛与微妙的鼻子》,1954

《地下的灵魂》,1959


    60年代初,迪比费首创一种装饰画系列,并故意将其命名为“毫无意义的”。而这种新风格成功地延续至今天的绘画、雕塑与环境雕塑中,显示了一种对设计的仪式性紧张感以及对精神病艺术的疏远感。这类用不安的心灵创造出的奇异幻想的世界,以其视觉上、心理上的戏剧性吸引着迪比费,被其用作创作资源。1961年、1962年他的新系列巴黎马戏团诞生。由此进入了他的另一个新的开始,他以接近半自动性书写的方式,画他所看到的任何东西,带有浓厚的素描性效果。

《穿羽毛的演员》,1961

《Weaver's vision1962年以后作品

60年代以后,他致力于创造拼板玩具式的画面,并且把这种拼板方式运用到雕塑作品中去,如《虚假的美德》、《卡拉蒙康》等。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藏有杜布菲长达8的乙烯画《南克·斯坦斯》,全是由人物面孔和水龙管、螺丝帽之类拼板咬合成形的。

 《站兽纪念碑》,1984

The low hours

《美丽的沉重的乳房》

《老佛爷百货公司》

《吸烟的樱桃》

《巴黎的景色:快乐生活》

评论家一直无法为杜布菲的“主义”命名。1945年,让·福特里埃(Jean Fautrier 1898-)也发明了类似的办法。他用粘土、石膏、颜料在画布的中心做成浮雕,然后描绘成团块状的人形。他把这种怪画叫做“人质”。在解释自己这种办法的时候,福特里埃提出“绘画应当是一种实体”的理论。它可以由观众的触觉去感知,得到一种视觉之外的愉悦感。这一说法使人们承认了“实体绘画”(Mauer Painting)这个术语。随之而起的巴黎画家有菲列普·荷西亚逊(PhilippeHosiasson 1898-)。他在画面上堆起一道道厚厚的糊状物,然后在上面绘制五光十色的风景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杜布菲:野性的“原生艺术”
《艺术史:1940至今天》5 1940年代末期欧洲新出现的艺术大师
【国外书画】充满矛盾性的伟大艺术家 杜布菲的艺术世界
【眼镜蛇艺术群(Cobra)代表艺术家
惊鸿一瞥叹常玉
让·杜布菲的“乌尔卢普”风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