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冬龄:书写的极致-论草书

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极致,是书写的极致,是抵达内心灵魂深处的书写。特别是狂草,那信手变化的布白,那倏忽而来悠然而去的线条,那抑扬顿挫的节奏,触发于心,显现于纸,虽篆隶亦有所表现,但难有草书之极致发挥的空间。在一片神行之中,随机行笔,神行所在,气即贯注,心灵展现,莫名悸动,这是最抒情的书写。相比之下,篆隶及楷书的书写性,有严重的约束。因此,草书的书写,是书法里最『本质』的书写。

草书的心性,实际是随意的,是庄子式的。好的草书创作是即兴的,因势利导,化险为夷,没有刻意调动太多的理性,不着意推敲形式的组合与安排。一些结构,往往是因势造型,出奇破险,就是随笔生发的意思。林散之先生说:『草书要有内在美,草书取势,势不仅靠结体,也靠行行字字间关系。』一笔的势带出另一笔,结构就在里面了,笔法决定结构,实是草书特有的,尤其是狂草特有的,在神行气贯的书写过程中,是无法预计的,是考虑不了那么多的,而是笔随神行,因势利导,线条随机形成整体结构,正如怀素所谓:『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欲书书不得。』草书的书写,尤其是狂草的书写心性,就是这种无法复制的状态。

写草书最好是有感觉出现时才去做作品,契机是具有创作欲,即孙过庭《书谱》中『五合』条件之一的『偶然欲书』。而我经常『偶然欲书』,希望因不同的笔调、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感觉把它们表达出来。激发『偶然欲书』的因素很多,如社会事件、天气、音乐、经典艺术,或看到比较精美的文字有所感触,或听到朋友精彩的话,都能激发我写草书的灵感。这种灵感不是绝对没有理性,而是有潜在的理性在把握。但在创作中,尤其是在大草的创作中,不把理性扩展,让它若即若离,尽可能让一种内在心理的最微妙的感觉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的原创力会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所以,当我看到过去的作品,不由自主,创作时的感觉会被唤起,是激动的或是平和的,或孤独的,或倾诉的。当然有些作品不一定成功,在表现形式方面,有的不够理想,但是成功的作品一定包含了强烈真实的感觉,因为这些作品不是用手创作的,而是用心创作的。我们在看西方大师的现代艺术作品吋,不一定熟悉他的艺术观念和表现语言,但能感觉这些作品所蕴藏的心灵力量,因为我们的心能和他们的作品对话。

草书特别讲究笔法的变化,即使狂草,精神近于涂鸦,但骨子里仍是东方的法度。《书谱》里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可见,草书不是乱写,使转要有法度,尤其须于使转之中见点画,由点画见作者的心灵,这是草书的奥妙所在,也是东方的线条比西方的线条要优越的关键所在。东方的线条会『说话』,通过『点画』说话。我们在一千多年前,唐朝人已经对抽象的线条有亲切的体会,『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抽象的线条并不抽象,而能传情达意,这是西方抽象艺术无法比拟的,它们或者流于空虚,或者走向混乱,而书法的抽象却既是形而上的,可近于道,也是亲切明晰的,稍稍几笔,性情具显,如见其人。就如小草《书谱》,其线条流美丰富,已是经典,它深究于笔法,使传说中的二王草书笔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书谱》所论:『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内,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这样的笔法造就的线条魅力,岂是西方素描线条所能梦见。即使仅以线条的表现而论,书法的线条,尤其是草书的线条,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线条。因此,研究书法,不得不研究狂草的笔法。狂草的笔法是最高境界的笔法,其变化神妙,线条出入不可端倪,线条的魅力是草书里的极致,是书写的极致,是心手双畅后,心灵在纸面天地间的神游。

从当代艺术的视知觉来说,如此多变的笔法,使线条出现多变的质感。『质感』一词,使线条的问题得以解决,古人谈笔法,没有『线条』一词,今天语境变化,线条一说,约定俗成。虽有异议,亦已不可移易。但来自西方艺术的『线条』与中国书法的『点画』一结合,使线条的内涵更加丰富。我今强调『质感』,加以研究,实际上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线条』一词,通过『质感』的阐释,直通『笔法』的境界。

东晋以后清代以前的书写,也追求线条的纯度,筋骨血肉之说即是古人对线条质量的一种把握,但他们不会去追求如何写出多少种质感不同的线条,而今人除了线条纯度外,更加追求线条在质感上的丰富性、表现性、艺术性。以历史眼光看,明末清初的书家对线条的质感比前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傅山引篆书线条人行草,王铎引涨墨、淡墨人线条,给线条增添了新的生机,但是他们对线条质感的理解还是没有深入。清代中期碑学大盛,出现了对碑的线条质感有深入认识的书家,如邓石如、郑谷口。但由于时代局限,这些书家往往有线条质感的『偏食症』,在一两种类型的线条里进行年复一年重复的组合。当然,这样做,对篆隶也是可行的,但对草书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清代没有优秀的草书家,主要原因就是对线条的认识还不丰富,还不圆通。时至二十世纪,印刷术的兴盛,信息交流频繁,地下文物大量出土,这个时代的书家既悸且喜地面对如此频繁的线条,从竹木简到钟鼎,从楼兰残纸到秦诏版,在不同质地的材料上发现质感各异、形态纷呈的线条质感类型。加之碑帖观念打通,为其运用线条,在观念上摆脱了束缚。从而,出现林散之这样的大草书家,也是有历史的必然性的。

过对书法史的观照和研究梳理,我首先归纳了五十种质感的线条,线条在不同的笔法、不同的材料(玉石、竹木筒、丝帛、纸、硬毫、软毫)的作用下,会有不同的质感,而不同的质感和不同的情绪构成微妙的联系,从而生发的意境是多么奇妙。李斯的玉箸华光四溢,静气内敛,吴昌硕的线条浑厚老辣,壮气干云。如果仔细研究用笔与材料的关系,米芾的《蜀素帖》中美妙的飞白,固然缘自米南宫振迅的刷笔,但是如果没有细密的纹路,如云雾般的飞白要大大逊色的。所以,我们可以跳出在宣纸上写草书的习惯,在各种质地上画出质感不同的线条。原木、水泥墙面、有机玻璃都是可以书写草书的材料,在传统的线条世界里,质感往往体现在线两侧边缘和长度、宽度以及直曲各个方面的变化,线条中间部分的变化,除力度因素发生作用外, 再寻找其它因素也是不无裨益的。《张迁碑》如果不是石刻风化,那苍茫的意境是不可能实现的。

当然,笔法仍然是书法质感的灵魂,尤其是草书线条的灵魂。『草贵流而畅』(《书谱》语)要写出不可修改的流畅而又精妙的线条,非熟悉笔法办不到。运笔的疾缓、轻重使同一墨色在同一材料上显出不同质感的线条,轻捷的易嫩,飘如柳丝,重按的往往粗重如老松。轻提而慢行易出瘦而沉的线,笔重而疾行的线有磅礴的视觉感。

另外,字的大小也作用于线的质感,字大线粗,益显雄强;字大线瘦,愈显飘逸。一根八米长粗的线条立于眼前,犹如巨石大松,使人目眩,如果把它缩小成十厘米置于眼前,就转换成另外一种感觉了。视觉对所见之物往往不自觉地对照自身作出判断,所谓天地人,就是其理。字的大小即有效利用这一道理,从而使线条的质感更加丰富多变。

总之,学草书要深究各种质感的线条,越丰富多变越好,而学篆隶楷等只要掌握一两种就可以,写草书,尤其是大草,就不够用了。大草,是音乐里的交响乐,需要各种线条结合在一起,书写出宏大的线条的合唱。

以草书而论,线条也是结构,草书的结构来自笔法,来自线条的使转变化。关于笔法与结构,启功先生认为结构第一,林散之先生认为笔法最重要。其实他们都对。我认为,启功先生的观点,比较适合楷书、行书等书体。而草书,结构从属于笔法,草书的结构,实际上是线条对白纸空间进行分割,一定单元的黑白空间形成一定的结构,传统说法,就是布白的变化。邓石如的『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就是布白的变化,这也可用在草书里边。另外,计白当黑也是讲布白的,草书也常常『计白当黑』。当然,草书的布白和篆隶是不同的,唐代草书家、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里明确分出这个界限。

『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多检而便。』(《书谱》)可见,草书的布白(结构)是在流动中『计白当黑』的,而且白黑的关系,要传达出流动的视觉效果,与『隶』的『精密』不大相同。如果说,『隶』的结构是静的,那么『草』的结构相对而言, 就是动的, 在动中求静, 在动中『计白当黑』,合理布白。这个『动』,就是笔法的流动性书写,在流动过程中,形成一个个字结构。所以,用笔是决定性的,第一位的,贯穿始终的。如果说线条是灵魂,而结构是灵魂神行后的踪迹,也是欣赏者感受作者心灵的轨迹和载体。笔法(线条的质感)的第一性,是无可质疑的,如果要证明,可以举一个例子。吴让之的小篆飘逸柔媚,如果把吴昌硕的线条置放在吴让之小篆的结构上,飘逸秀媚的意境就会被雄强饱满的意境所代替。也就是说,不同的线条在同一结构上的移填,会直接导致意境的转换,而不同结构在同一线条上的移植,虽有影响,但不会导致整个意境的改变。例如,我们拿董其昌的结构和赵佶的瘦金体的结构,来套上颜真卿雄壮的线条,效果是颜真卿式的,既不是原来董的娟秀,也不再是原来赵的清雅。所以,线条是灵魂,是生成意境的根本,而结构是线条组合的产物。在草书的书写里,笔法的第一性,尤其关键。对于狂草来讲,笔法肯定是第一性。从全世界各类艺术来看,书法的特点就是笔法的第一性。我在美国讲学时,发现中国书法最大的贡献,就是用一支笔毫,在细腻敏感的宣纸上划出细腻的变化丰富的线条, 这种线条, 在后世的审美中, 不断被迫加重(如碑石铜器上的线条),使线条更加丰富。这是西方人没有的。

在草书的书写中,第三点就是注意墨色的变化。墨色的变化,既关系到线条质感,也影响作品的精神。那么,在乌黑的墨和雪白的宣纸间有多少变化?墨与石头、玻璃、原木又会发生什么作用呢?墨和纸之间不同的作用展现了不同的视觉感受,浓墨在生宣上渗透会使线条涨而湿重,犹如春天雨后黑湿粗壮的枝条,而淡墨在纸上延伸,清雅散淡的线条,很容易诱使我们的想象力飘向安静淡泊的南山。墨分五色,使线条也斑斓多彩,细腻复杂的黑白在摄影家那儿有二十几个层次,在书家笔下又有多少细腻的变化!而且,我们可以摆脱在宣纸上书写的习惯,让墨与不同的材料发生联系,形成新的线条质感。在各种质地的纸上尝试墨色效果,会出现不同的线条视知觉。例如独体字『龙』这件作品,也是一种尝试。里面色彩斑驳的线条,就是利用了花纸的特殊质地,较淡的墨随着重按的笔触,在纸上留下宽度较大的线条,花纸上斑斑点点的色彩从淡墨中浮现出来,使一直以纯墨示人的线条显示了新的视知觉效果。总之,墨色、材料、运笔,三者千变万化,交叉结合,可得气象万千的线条质感,形成草书的线条『交响』效果。个中运用之妙, 全在个人内心的把握能力是否敏锐、强烈。

草书的笔法(或线条质感)、结构、墨法,融合成草书的世界,而精神居于其中。个中涉及草书的纯化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讲,草书应该纯化,如二王、米芾的草书是很纯化的,但徐渭的好像不太纯化。历史上,往往擅长草书的,不擅长行书,擅长行书的,不擅长草书,像王铎、米芾那样,既能写地道的行楷,又能写纯粹的草书,是很少见的。历史上擅长草书的书家,留下了纯粹的经典。如怀素的《自叙帖》,王羲之的《十七帖》,都是很纯粹的草书,让后人体会到纯粹草书的魅力。

以我的理解,所谓纯粹可以从两方面讲,一是形式层面,是指草法的规范性。客观地讲,大草、小草会受到行书的影响,比如行草。而行书有时也会采用草书字体,增加变化。所以,加以严格区分,进行一刀切地处理,也有学术洁癖的嫌疑。但是,在学习草书的过程中,草法的规范性,还需引起注意。因为写草书要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除了笔性好,还有一个就是草法的问题,草书不是潦草地书写,而是有一定的规范,创造要有道理,反对那种没有根本的杜撰。但是,草法的规范性不是一个最终的东西,如果仅仅在草法的规范性层面追求草书的纯粹表现,还是比较浅的,不够圆融。要碑帖都学,五种书体都有所切入,然后转换入草法,加以圆融。因此,草书的纯化,不是简单化,应该是复杂后的纯粹。所以,我们还可以从第二个层面认识草书的纯化,也就是草法、风格上的草情的一致性,实际上,就是艺术效果上的纯粹性,在字里行间,洋溢着草书的情感,超越的精神。林散之先生论书绝句云:『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辞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

书必须富有性情、激情,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有浪漫气质。特别是写大草,要有一点浪漫气质,人放得开,又有静气,有定力,像林散之先生,就是有纯粹的草性诗意。因此,写草书要写出境界,必须有一个格调,这个格调与人生的格调、境界是一致的。另外,草书的精神,一个特别的表现,就是创造性。所谓草书的创造性,就是写草书时必须有强烈的我,万物皆备于我,原创精神由此而来。其中自信发挥重要作用。写草书的自信从哪里来?怎么样才能在法度内外自由发挥?我认为,首先要有一个大的独立的胸襟。前人有诗联云:独立苍茫常怀古,侧身天地自咏诗。有此心境,写大草、原创皆不难。

毛笔、宣纸、徽墨、歙砚,文房四宝馆,需要的去看看!

安徽文房四宝馆


“安徽文房四宝馆”是全国第一家以文房四宝为主题的文化体验馆,坐落在国家4A旅游景区徽园内,浸润在一个健康生态的大自然环境中,在一个充满人文情怀、呼吸健康空气、观赏独特生态美景的园区中漫享传统文化。馆内展示、销售安徽笔、墨、纸、砚文化精品,举办书画、艺术作品展、笔会和艺术培训。

地址:合肥市繁华大道276号徽园内安徽文房四宝馆(原宣城馆)


涵雅斋宣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草书笔法 33 讲(下)(21——33)
杨普义:浅谈草书
草书的笔法与形式
草书偏旁部首(章草与今草结合体<106-120>)
草书复习资料胃痛版
写好草书,我是认真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