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丨“藏礼于器”之:商周青铜酒器浅析

CRACBA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品收藏与研究

(Collections & Researching of the Ancient Chinese Bronze Art )

作者:刘晓建 (中国青铜专业委员会会员、福建省收藏文化协会理事、青铜专业委员主任)

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开始,历经夏、商、西周、春秋,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春秋晚期是铁器时代的初期,但新的生产力时代到来并未导致青铜工业立即衰退,反而因生产技术普遍提高,促使青铜器冶铸再度绽放,因此战国时期乃至两汉时期,仍可见青铜器的辉煌。 

根据青铜器的用途,大致可将青铜器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杂器七大类,它们中有些作为青铜礼器用于国家各种祭祀、征伐、宴飨、赏赐等不同礼仪活动场合,因此它和日常生活中的器用不能相提并论。

在许多出土和传世器物的铭文中,将青铜礼器称为“宝尊彝”,由此可知,尊彝就是当时古人对于青铜礼器的通称。本文将按青铜器的不同分类分期介绍一些较为常见的青铜器的名称、用途和标志器型。每一种器物由于王朝的更替,典礼制度的变化、习俗的相互影响,乃至生产技术的进步,又会演变成很多种形式。

仅酒器和饪食器两大类中的器物,粗略统计,就有近40种不同的名称。每种基本器形,又有许多变化繁衍的式样,这些式样大的有几百种之多,这样,青铜礼器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器物体系。

每种器形的发展,一般规律是器型从简单到复杂,铸造技术上由粗率到精致,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出土或传世青铜器有数万件,这只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一小部分。单是这一小部分,就已经能描绘出一个遥远的、辉煌的青铜时代。

中国是酒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酒的酿造历史悠久,谷类酿成之酒,始于殷。而用来盛酒的青铜器皿也盛行此时。

据考古学家证实在殷墟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业的巅峰,所以商周时代的青铜酒器形制丰富多样、造型独具匠心,观其深厚粗犷的原始张力和艺术魅力,揭秘各种青铜酒器的不同用途。

一、 jiǎ)

礼器,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成。早期的陶斝也有可能是盛煮食物用的,山西襄汾出土过一个陶斝,时间比大汶口文化更早,制作很精美。但考古发现,里面盛放的是猪肉,和陶灶摆放在一起,应该与烹饪器物有关。

铜斝初见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主要用于盛酒或温酒。斝形状似爵而大,但无流和注。侈口,口沿有柱冒,宽身,较同时代的爵要宽很多。一侧置鋬(pàn),下有长足。

斝有圆形、方形,有盖和无盖等多种形制,柱、冒也有一柱或二柱,蘑菇形和鸟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档袋状多种。鋬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兽头装饰。器底有平底、圆底,足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多样。

一般来说,商早期斝多为平底、空锥形足或较瘦的袋状足,胎体轻薄,纹饰简单,一般只有一组纹饰。商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为圆底或肥圆的袋状腹,柱形足,器体变的厚重,纹饰开始繁缛。

纹饰常用蕉叶纹、饕餮纹、云雷纹等纹样装饰,有的还以云雷纹做地纹,其上再饰浅浮雕装饰。斝作为礼器,常与觚、爵等组合,行裸礼时所用。

二、 角(jue)

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形制与爵相似,但无流和柱。最初当为普通饮酒器皿,供低级别贵族使用。

角的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地少于爵,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角是从爵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酒器,出现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际。其用途与爵相同,亦是饮酒器。

一般墓葬中出土的酒器是觚、爵组合,但有时以角代爵,如安阳殷墟第160号墓就是十觚与十角相配。虽然角与爵用途相同,但其数量却少得多,而带盖的角就更少见了。现在所说的角,是宋代金石学家对无流而具两翼若尾的爵形器的习惯称谓,其容量与爵相若。

三、 (gū)

礼器;觚字古与”瓠”(hù)通,即是葫芦,古人常用葫芦壳当作瓢盛水浆,当然也可以盛酒,这种酒器的名称大概由此而来,流行于商代至西周初。觚是喇叭状酒器,它的容量,据《仪礼》郑玄注:“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 。

”,说的是觚的容量是二升酒;《说文》又说:“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朝代的量器不同,换算的计量也有差异,又或者是时代形体的变化导致容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论语》中孔子的一段话也许能说明这点,“觚,不觚,觚哉!觚哉!” 。就是说觚也不像觚了,还算觚吗! 

现在学着认为从其形态和底部保留的烟炱痕迹看,觚有可能也是一种温酒器;但《说文》说:“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

”,“觞,爵实曰觞,虚曰觯。”意思是说,觚的容量能装满三爵杯酒,这说法表示觚就是盛酒器。商周时觚非一般的酒器,有一句成语”不能操觚自为”,延伸意思是说不能拿起觚直接饮酒,要斟入爵后才能饮,这才是循礼,即指觚与饮者的身份、人品、酒量相关。

这点也说明觚是盛酒器。 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也有时与斝配伍组合。  

四、 

饮酒器;流行于夏、商、周三代,是一种典礼时用的礼器。《说文》:“爵,礼器也”。

爵这种酒器的命名,相传是由于它的造型象一只雀鸟而起,前面有流,好像雀喙;后面有注,好像雀尾;腹下有细长的足,好像雀腿。再加上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因此得名“爵”。古时君王常用爵赐酒给臣下,因此爵也和“爵禄”、“爵位” 关联了起来。

五、觥(gōng) 

酒器;“我姑酌彼兕(sì)觥。”——《诗·周南·卷耳》;“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等等多有觥字出现,但真正这类器物到底是什么样尚不可知。

现在称作“觥”的这种器物造型,其实是约定俗成之名。长久以来学界对觥的形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关的古籍图录中,也未发现有所著录。近现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观堂集林·说觥》中说道:“自宋以来,所谓者有两种。

其中一浅而钜,有足而无盖,其流狭而长;另外器稍长小而深,或有足或无足而有盖,其流侈而短,盖作牛首形。”,他认为后一种有盖,作牛头形的才是觥。

后人称谓“觥”的这种器物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晚期,一直沿至西周中期,西周后期逐渐消失。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鸟兽形之类,有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之别。带盖,盖作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

有的觥全器都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为足。且觥的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的装饰相似,因此有人也将其误以为兽形尊。然而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盖是做成兽首贯连脊背的形状,和兽形尊倾酒方式完全不同,所以不能雷同。

六、尊

大中型盛酒器;一般为侈口,高颈,鼓腹或筒腹和圈足状。在礼器中的地位仅次于鼎。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陶尊,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那些刻划符号,就是刻在大口尊上的。

这种尊,原始功能可能是用来酿酒。青铜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

商周至战国时期,还有另外一类形制特殊的盛酒器“牺尊”。牺尊通常呈鸟兽状,有羊、虎、象、豕、牛、马、鸟、雁、凤等形象。牺尊纹饰华丽,在背部或头部多有尊盖。

商代以后的铜尊,则为盛酒器。在郑州铭功路和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的遗址中,出土了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釉陶尊。

这种釉陶尊主要为敞口、折肩、深腹、凹底的形制,个别已有圈足。商末周初还有一种特大侈口、筒状的尊,学者或称之为“觚形尊”。

西周中期的尊,多矮身、短颈、垂腹。此外,有的尊还有盖或鋬的装置。形体也是有方有圆,著名的四羊尊,就是方尊的优秀代表。

七、壶

盛酒器和水器。流行于商至汉代,用于装酒和装水。壶使用的年代较长,式样也很多,大致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弧形等。

断面为扁圆形,深腹下垂,带扁方形贯耳和圈足的壶大多为商代器物,但商代也有长颈鼓腹的圆壶。西周壶除承袭商代式样外,多设有盘钮桶形壶盖,盖也可倒置用作杯子,耳多为半环耳或兽首衔环状。

春秋壶造型较商周壶轻巧,多为扁圆壶或方壶,许多盖钮做成莲瓣形。战国至汉代的壶由垂腹变为鼓腹,下腹部内收,圈足微外撇或平底,底部小巧而稳重。这一时期也有提梁壶,提梁用环扣串接而成。

战国以后,大腹的圆壶有的自铭为“锺”;汉代时方壶自铭“钫”;扁壶在战国时自铭为“钾”。早期的壶形都是由口颈、腹、足构成,有的加双耳或铺首,无流无柄,六朝以后开始出现有流有柄的壶。

八、 yǒu)

考古中最早的卣出土于商代晚期,商末西周盛行。商代多椭圆形的或方形的卣,西周多圆形的卣。西周卣承商代形制而有所变化,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出现了鸟兽形卣。

金文中常见赐品中有“秬鬯(chàng)一卣”这句话,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因此,卣也有可能是一种专门盛香酒的一种容器,有时也和觚、爵配伍出土。 

九、 hé)

出现于商末或西周初期,多青铜制。大腹敛口,前有长流,后有鋬,有盖,下多为三足,是盛酒或盛水的器具。

流行于春秋至秦汉之际,这时主要的用途是调和酒浆。商周时期,盉口大,腹深,流直,多作分档式袋足或柱形足。足则多做成空心,主要用途是水器,多和盘配套出土,类似于西周时期”沃盥之礼“的盘匜组合。

西周中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盉的用途主要用于盛酒或者调酒。这时盉口变小,腹部扁圆,流往往做成弯曲的鸟头或兽头状,蹄形足较为常见,有的蹄形足也做成动物的形象。许多盉还加上弯曲的提梁,并用环索连结盉盖与提梁,造型轻盈秀巧。

十、彝

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在青铜器中,“彝”是所有青铜礼器的共名,并没有哪一种器物以“彝”为专用名。因这种方形酒器一直未发现器名,宋人始称这类器物为方彝,后期学者多也约定俗成这种叫法。

彝,基本形态是长方形器身,屋顶形器盖,屋顶形器钮。方彝器盖上的纹饰常有倒置装饰,有学者推测可能和祭祀先祖时器盖倒置有关。 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缺口,这可能和加热时进气助燃有关。

也有少数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状。方彝的盖与器身往往铸有4条或8条凸起的扉棱,全器满饰云雷纹地,上凸雕出兽面、动物等纹样,给人以庄重华丽的感觉。商代晚期的方彝一般多是直壁,上口大于底部。

西周早期的方彝四壁多作弧线状,因此器腹鼓出,圈足上的缺口也多不见了。西周中期的方彝有作直角方形的,即器的上口与底部一样大小。

十一、(léi)

大型的盛酒器或储酒器,又可盛水。罍在青铜礼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诗经·周南·卷耳》中即有“我姑酌彼金罍”之语,说明青铜罍比较珍贵;

《周礼·春官》也有“凡祭祀……用大罍。”之句,说明罍的体量都很大。罍从商代晚期出现,流行于西周和春秋。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圆形罍商代和周初都有。

十二、觯zhì)

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的酒器,青铜制。形似尊而小, 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从字形特征不难看出,这类酒具大多源于上古兽角制作的水器。

青铜器中习称的觯有两类,一类是扁体的,一类是圆体的,此两类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后者且沿用至东周。

《礼记·礼器》载“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说明觯在青铜礼器中的等级不低。它的容量,郑玄在礼器篇注称:“凡饮酒时,三升曰觯”。说明觯的容量和爵近似。

十三、缶fǒu)

礼器;大腹小口,有盖,由陶缶演变而来。陶缶有盛酒器和乐器多种功能,有的也用于盛流质食物,源自同形陶器。古人用缶多是陶质,考古发现,只有较大的少数墓中才有青铜缶出土。

李斯《谏逐客书》“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说明缶可当乐器使用;《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经节,象形。“可见,青铜缶的祖型当是陶缶,功能即可盛酒又可演奏。

以上简略的介绍了青铜时代礼器重要的组成部分青铜酒器的典型器物,揭秘青铜酒器,不禁叫人慨叹酒文化与青铜文化当真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积淀。

两种文化相互交融悠悠绵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人以酒解忧、以酒入诗,才有了“莫使金樽空对月”和“金樽美酒斗十千”的别样情怀。

(未完待续)

CRACBA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品收藏与研究

(Collections & Researching of the Ancient Chinese Bronze Art )

作者:刘晓建 1386019627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钟鼎酒道,青铜器之青铜酒器
青铜永铸:古代酒具漫谈
中国古代青铜器各种器型以及名称
中国古代青铜器
金文青铜器都长啥样 || 鼎、鬲、簠、甗、盨、豆、釜、俎、尊、爵、角、觚、斚、觶、觥、釜、卣、盉、罍、缶、瓿、勺、方彝(修订版)
3器形 青铜器的名字为何有点“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