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拳劲从而来


太极拳劲从而来

从太极拳流行于世的那天起,有关于太极拳是否仅用意而不用力、怎样用力、力从何而来的争论从未停止过,近十年争论尤为激烈。一方是以杨澄浦再传弟子、四川 的张义敬先生主张的太极拳应大松大软,另一方则是笔者的师叔、当代太极拳理论家、武氏太极拳的传人王善德先生提出的针锋相对的论点,既大松大软、丝毫不用 力则打不了太极拳。

 
   王善德先生现年71岁,自幼习武,17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随军进入朝鲜战场,多次与美军特种兵肉搏 均能以中华武功取胜。回国转业后潜心于武学研究,先后寻师访友修学形意拳和杨氏太极拳而不能如意,终遇师爷陈明洁,拜师后方知本门之博大精深而不作他想, 善德先生随陈师爷戴家心意拳时,练射丹田一功引发了他早年在战场上患上的胃病,只能专修武式太极拳,善德先生天资聪颖且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行功走架时能理 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经几十年修炼功力非同小可,1997年的秋天,善德先生领我说手试劲,他双掌粘住我双肩,又以双手的中指贴住我肩后穴道,我捎一运 劲既浑身酸麻,3天后,我出差去外地采访,洗浴时搓澡的师傅说我后背左右对称有两青点,我让他使劲搓下去,他搓了几下说搓不掉,可能在肉里面,我猛然想起 数天前善德先生的那一手法.在此之前我一直对善德先生的理论不以为然,虽然他是我同门长辈,但我深信太极拳应大松大软,丝毫不能使劲,被善德师叔这一领 手,使我对太极拳的劲路有了重新认识.

力与劲之辩

    十多年前,我随北派吴氏太极拳宗师杨禹廷的入室弟子王辉 璞先生学拳时,有一天在我们电视台的演播间里无意中看见拍摄儿童木偶剧的场面,那一个个被线串起来的小木偶没人动的时候后瘫作一团,只有在木偶演员操动那 一根根线时才能做出各种动作.由此我想到了太极拳,如果没有一种劲力贯穿全身,别说是打起拳能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恐怕连走路都要费点劲了.太极拳的行 功正如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所说:"始而意动,继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在杨氏老谱中有一扁《太极体用解》,其中提到“身为心之 用,劲力为身之用”,“劲由于盘,力由于骨”。看来劲力与身体无法分开,而劲的产生则源于筋对于外力的感应,正如木偶因演员的手给予外力作用才能运动一 样。那么给人体筋络的第一外力作用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人体由此而产生反作用力,作用于筋,贯穿全身。筋在现代解部学中称为韧带,这是连接肌肉,骨骼和关节 的纽带。局部肌肉收缩而产生的是外力,所谓外家拳的硬力,内家拳称之为拙力,这种力缺乏灵活多变,运行时间长而力的穿透性也有限,没有整体感,属于人体的 局部之力。

    内劲,尤其是太极拳的劲则是外力作用于筋,筋贯穿全身带动肌肉,骨骼,关节的放纵和收缩而产生的灵活多变,遂顺轻松,穿透力强的整体之力。

筋的运行

     踵为起点,脚后跟是人体中筋腱聚集最厚的地方。在当代体育中黑人运动员之所以能够独领风骚,生理学家研究其人体结构时发现黑人的跟腱较其他人种发达,因此 能够在田径、拳击等需要瞬间爆发力的运动项目中占据霸主地位。在《廉让堂拳谱》中至少有两次论及了脚跟,《五字诀》中有“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跟”《走 架打手行功要言》中有“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跟”,在武式太极拳里更是以实腿脚根拧转,以锻炼跟腱之力。吴式和武式太极拳门内均传有脚跟之筋连接 小腿、膝和大腿及胯,归于肾的内功体系。武式太极拳还认为支配脚跟筋腱的两肾,一通于心,一通于脑,两肾启动和调节脚跟与地面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由此创 立了以抽胯和叠胯为程序的虚实转换内功。

    每一行功,实腿腰间之肾一松沉,带动脚之跟腱作用于地面,地面的反作用力使跟毽蓄力一路上行,如武禹襄所言:“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每一虚实转换,周身之筋络和气脉均循环运行一次。细细品味,由此而知太极拳的魅力所在。

五弓之力

     人体五弓之说早见于少林拳学。明末太极拳术流行于世后,逐渐衍生出阴阳、蓄发、开合等理论,至武禹襄和李亦畲则明确提出“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功如 放箭”的太极拳劲力运用准则,并留有身备五弓图传世。主张太极拳应大松大软的四川李雅轩先生在回忆其师杨澄浦发劲时曾这样描述:“是以腰脊之力,丹田之 气,周身整个之劲,是往下陡然一坐,往前陡然鼓劲,又像是往前一纵,往前一弹,往前一吐的神气,所以被打者如触电一样而崩出。”其实这就是五弓之力的蓄发 过程,虽然李雅轩及其传人在拳学著述中一再强调太极拳不能用丝毫之劲,并避开身备五弓的发劲环节,但在实际打手应用中却不能脱离五弓蓄发之合力。甚至行拳 走架每一虚实转换,杨式、武式和吴式均主张:实腿要向下松沉,借的地力后,裆成弧形向前移动。这中劲起于脚跟的蓄发开合过程在各派太极拳里实质都是一样 的,不过是在阐述上略有不同而已。

    笔者曾先后师承北派吴式太极拳杨禹廷一系和武式太极阎志高一系的明师。吴式太级对一身具五弓之说强调的程度不及武式太级,但也主张走架时要有身备五弓的意念;而武式太极则反复强调五弓之力的蓄发与走架时起承开合之关系,且在练拳的各个阶段均有不同的要求。

     近来有一些习练太极拳者怕身染僵劲而不敢负重,甚至连持杯提壶之力都不舍得,笔者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试想杨班侯自幼习拳,一身的太极纯功,而拒永年人王有 福回忆说:“幼年时见班侯所舞铁枪重28斤,比武用杆子重7~8斤。”武式太极拳宗师郝为真练功用的铁杆子超过80斤,而笔者习练的太极石球也有20多斤 重。《打手歌》有“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的说法,这并非是让太极拳家只永远四两之力就行了,而是说太极拳可以以巧破千斤。至于长年修炼太极拳 者,筋骨随身体之五弓成千上万次的蓄发,由量变到质变,内力自然日趋深厚,打手发人时才能有整劲和穿透力,否则现代太极推手比赛毋需分级别了。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道理是绝对的,更没有终极理论存在。

    为了便于掌握,现把要领概括如下。

    1,缠丝劲为太极拳命名的由来,没有缠丝劲就不能使劲环绕着身肢节节上升,达到完整一气。

    2,须知“贯串”的要求,不仅是运劲须通过关节部分,而且还须使它通过关节上下的肌肉部分,这是螺旋缠丝的作用。

    3,太极拳有一对基本缠丝和五对方位缠丝是教和太极拳最好的工具。

    4,运劲如缠丝,只有在轻灵贯串条件下才能实现;同时,神气方面必须鼓荡和内敛。

    5,缠丝劲的运用不可产生缺陷,凹凸和断续等三个缺点。

    最后,笔者提出的则是缠丝劲为何能增进身体健康的意见:

     我国传统医学谯,人的气血是否通畅,就是人是否健康之表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则不前,痛则不通”。所代医学告诉我们:人吸收含氧的空气进入肺。换气后 的充氧血液立即进入左心房,再至左心室进入大动脉,小动脉,微血管,含氧的氧气球把血液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身体的每部分收了氧气之后,立即把用后剩余的 垃圾-----二氧化碳由原血球带回;带有二氧化碳的血球遂经由静脉的微血管,小静脉管,大静脉管肺管回到肺脏,并重新换回氧细胞再作运送工作。按自然之 理,红血球必须完成它的任务才行。但是,每一部细胞并不是全部都自动的,乐意的合作。

    在自然界中,也有另一种现象,即有动有 静,动静合一。如准此理,则携带氧分子的红血球,实没有理由不带回用过的废物----二氧化碳。但是,事实并不完全如此,因为吃饱了喝足了,休息一下,也 是物之常情;甚至一休息后,就不想再动,也是常有之事。我们身上的细胞多的不得了,有些懒虫,也不足为奇。尤是在肢关节或未梢的地区,红血球放下了氧细胞 就不再前进,就在原地休息,似也不太过分。但是,它这一休息,就再也动不起来了,它必须在休息的地方老死,我们的关节或末部位,今天死几个,明天死几个, 为数不多,自不觉得尸体一多之后,必然造成阴塞,使血液循环不流畅,不通;某一部位的不流通,不舒畅,呈现在外表的就令我们感到那个地方不灵光,有些酸 痛,最后苦不堪言,找医生也解决不了问题。万般无奈,只好走自求多福的路子,去打太极拳试试看。一试之后,大有起色。持之以恒的久练之后,痛风之苦竟不再 相烦。打太极拳为什么会有这种功效呢?就是我们打拳时运用了缠丝劲。这是为什么?

    因为,缠丝劲的运作,上肢是由肩而肘,而 腕,而指,下肢是由胯,而膝,而踝,而脚掌,脚趾;在运作的过程中,每一个关节都不停的自我旋转;我们练拳之时,还要以意领气。试想在以意领气的旋转过程 中,放下了氧细胞后,想偷懒的细胞就会接到我们的指令:不可偷懒,把二氧化碳带好,马上顺着静脉管回家!我们不仅是下了命令,还不停的旋转以施加压力。试 问细胞在这种情况下,它能不乖乖的执行自己的任务,完成自己的任务?红细胞听命了,它的任务达成了,我们的气血通畅了。似此,我们会不会再有痛苦更严重之 情?我们必然享有痛苦减轻之乐。【摘自http://acmilanzhu.blog.163.com/blog/static/1066435612010111339069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内家功夫之修炼 破迷
张志俊解密太极拳
【原创】太极之行,始于足下!
力从人借!太极拳发放内劲的秘密之“被动劲”
张志俊太极拳语录
脱去所有神密的外衣揭密太极拳核心“劲”,第一条很重要仔细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