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争鸣】郑桂华:诗歌阅读教学内容确定的关键
点击上方语文学习可快速关注


诗歌阅读教学内容确定的关键


诗歌教学教什么,首先还是应该从诗歌产生的源头开始梳理。只有抓住了诗歌的本质特征,弄清楚诗歌对以往人类社会生活和当今青少年语文学习、情感成长中的独特意义,才能明了诗歌教学的内容。为此,我们首先需要思考下面这几个问题:


人类为什么“需要”诗歌?

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今天的人们在哪些方面需要诗歌?

诗歌对青少年的社会成长和语言能力发展有哪些功能?

诗歌在语文学习体系中有哪些特殊价值?


朱光潜先生认为,在人类文化史上,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形式,“诗歌的起源不但在散文之先,还远在有文字之先”①。《诗大序》这样描述言、诗、音乐、歌舞的关系:“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里的“志”,是“情绪”、“情志”、“想法”等。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诗歌与人的感情表达关系最为密切。


了解诗歌的功能,一条路径是从起源上看,另一条路径是通过比较。人类最早的文学形式是诗歌,随着生活的需要,人类又慢慢发展出散文、小说、戏剧。孔子认为,“《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②,在这里,孔子等于借《诗经》等典型文本把诗歌和其他文章的功能作了明确区分。


由此观之,在这四大文学体裁中,诗歌的独特担当是什么呢?当然,凡是文学艺术都离不开情感,但相对而言,传统的小说以客观塑造人物形象、冷静地描绘社会生活为手段,思想情感的表达含蓄、委婉。散文往往是讲述个人的一段经历、见闻,通过借景抒情、借事喻理等表达在某一个话题上的感受、趣味和想法,其重心在写景、记事和哲理,只有以抒情为重心的抒情散文比较接近诗歌;戏剧文学借助人物表演,展现社会生活、塑造人物,是对生活场景的模拟。这四种文体中,只有诗歌承担的情感、情绪最直接,它往往是借助直觉感受世界,运用形象思维描绘感受,通过意象传达对生命的感知和理解。艾略特认为,“诗歌是生命意识的最高点,具有最伟大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最敏锐的感觉”③。


历来人们一直将“诗”与“歌”并称。因为在所有文字形式中,诗与音乐的关系最接近,很多原始的诗都是准备配合音乐的歌词,如《诗经》、宋词。至今不少民谚、儿歌还保留着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歌词要求有韵脚、旋律,句式相对整齐,形成一种有规律的变化,便于感受、便于记忆、便于口头流传,这就是韵律和节奏的起源;诗歌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在写作中可以更有时间来磨炼语言,在流传过程中也更有可能被修改,所以,在所有文学表达形式中,诗歌的语言最凝练,也最精致(当然,格言的文字要更凝练,这也与格言的字数少、流传广有关)。


至此,我们可以大体归纳出诗歌的主要特征:


抒发情感、直视生命意义是诗歌最本质的目的和功能特征;诗歌教人远离功利、世俗,与这个本质有关。


依靠形象思维、创造意象是诗歌的表达特征。跳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都与形象思维有关。形象思维易于被感知,从创作者来说,“形象的目的不是其意义易于被我们理解,而是制造一种对事物的特殊感受。”④


形成节奏和韵律是诗歌显著的声音特征,诗歌的分行、有韵脚、复沓等形式,都是形成诗歌节奏所需要的。


语言凝练、精致是诗歌显著的文字特征。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诗歌的阅读期待不同,收获自然也是不同的。在文明社会的初期,由于语言文字不发达,而诗歌因其短小精炼、易记易传,自然承担起了信息传播主要媒介的任务。那时的诗中,既有历史、政治、哲学、文学,也有为人处世的道理,简直是指导生活的百科全书。孔子曾总结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还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无以立”,对读诗的作用评价很高、论述全面。不过,随着社会分工细化,诗歌的许多功能渐渐分化出来,让位给了其他文本。比如,今天的人们要看最新的资讯,可借助发达的媒体;要讨论政治哲学、表达思想感情或态度,可以发表学术论文或上网发帖;要学习各门学科知识,有完备的学校教育;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大量的各种文本可供阅读。因此,今天人们的精神生活留给诗歌的空间,已经不多了。这就是今天诗歌创作和阅读活动日渐式微的原因之一。


但是,在学校教育知识体系中,诗歌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发展心理学认为,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过程,恰似人类发展过程的复演,诗歌在人类文明发展初期所起到的作用,恰恰也适用于青少年教育。例如,儿童所念儿歌,里面有知识,有语言,也有为人处世的道理。儿歌对青少年成长的教育价值,就非常类似于孔子时代《诗经》对社会的教育价值。


当然,高中生的诗歌阅读已经超越了儿歌时代,他们阅读诗歌的主要目的,也应该超越学知识的阶段,回归到诗的本质:情感体验、形象思维、节奏韵律、语言精致。其中,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情感体验价值和语言积累价值最大,这也是诗歌阅读教学最需要着力的两个方面。


在语文教材的文学类文体中,按着从感性到理性,顺序依次是诗歌、散文、小说、科学小品、议论文。诗歌因为较少细节的描述,较少价值观的束缚,是比较纯粹的感情抒发,因而比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更能超越时代的局限、从而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例如,你能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抱怨哪一位友人不理解自己吗?你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发泄对哪一位当权者的不满吗?你能说“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控诉社会黑暗吗?今天,我们也许能讲清楚“黑夜给了我黑暗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是针对什么社会现实,但一千年以后,恐怕就只剩下生命的抗争、青春的渴望了。


诗歌从创作来说,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对读者来说,感受到的却是人类普遍的爱与恨、美与丑、和谐与冲突等永恒情感。比如从屈原的《天问》中,我们能体验上下求索与质疑的精神;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西出阳关无故人”中品尝永恒的孤独感;从“千金散尽还复来”中领略大丈夫的万丈豪情;从“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去接近人类的崇高感;从“悠然见南山”、“海上明月共潮生”感受人对自然的憧憬、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这么说,诗歌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某个人身上瞬间的灵光闪现,只不过通过诗人的语言凸现出来,把它传递给别人。


情感、形象是直达心灵的路。通过这些充满意味的形象,我们在瞬间就可以补充情感经验的不足,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正因为这样,诗歌才比其他文体更能超越时代背景、民族风俗甚至阶级观念,从而获得永恒的价值。这应该是高中诗歌阅读的一种常态。近年,有人反对把“理解诗歌内容”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认为“教诗歌内容的理解就是教错了”。其实,教学价值的大小不在于教内容还是教表达,而要看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需不需要教。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一看就明白的表达,都是不需要教的。反过来说,课堂里虽然教的是诗歌的内容,但是,如果一节课能引导学生从一篇诗作起步,又能超越这一篇、这一诗人、这一时代,使学生的理解达到一种历史的厚度或生命的深度,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终生的印痕,功劳当然是很大的。


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大概可以从四个层面去组织教学活动:


(1)阅读、判断。即运用语言和逻辑识别能力辨别:作者写了什么?作者是怎么写的?作者为什么写?

(2)对接体验。即将自己平时的情感经验做样本,与诗歌中的情感进行感受、理解、比较,产生共鸣,使诗作中的感情体验变为自己的情感内存。比如杜甫的“一览众山小”,写的是登上泰山的体会,你没有登过泰山,但是你可能登过其他山或高楼,照样可以体会那种居高望远、万物入胸怀的境界。

(3)升格储存。把阅读一首诗歌得来的具体的个性化体验升格为人类共同的情感类型,并记入你的感情内存。

(4)运用抒发。用内化了的感情体验换一种形式,去理解社会人生,去提高情感表达的细微和深度。


这四个层次的感情处理过程就像电脑的工作程序,分别完成文件扫描、意义辨识、储存处理、提取运用。以往我们的诗歌教学比较多地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即通过大量的词句分析和背景介绍,千方百计去弄清楚作者到底说的是什么,至于这首诗跟“我”有什么关系,跟今天有什么关系,则常常不顾。诗歌考试题目也有这个问题,例如一定要让学生说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好在哪里,从来不问“如果你写的话会用什么词语”,这就没有充分开发诗歌的教育价值。


阅读诗歌的另外一个意义是语言积累。诗歌一般都比较简短,文字也相对精炼。臧克家说:“精炼就是使语言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到了恰到好处的地步。多一节就太多,少一节就太少;多一句不成,少一句不成;多一个字不好,减一个字也不好。最后达到,调换一个字都会使诗句减色的地步。”⑤多读多体会,无形中会受诗歌语言的影响。


另外,阅读诗歌还能净化人的心灵世界,华莱士·史蒂文斯认为,20世纪的人从肉体和精神两个层面上均已变得“如此暴力”。他认为,诗歌是“一种内在的暴力,保护我们免受外部暴力的侵袭。它是一种反向而行的想象,对抗着现实的压力。说到底,它似乎关乎我们的自我保存;无疑,这正是诗歌的文句和声音有助于我们活得像人一样的原因所在”。⑥这种功能当然也是存在的,这也是语文教育的一种意义。


还有一个问题,在教学中,如何平衡诗歌理论、诗歌阅读知识与诗歌作品阅读的关系呢?还是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诗歌理论和知识是为阅读作品服务的,无论在教材中还是在教学中,知识应“优化选择”,做到“简化头绪、重在运用”⑦,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诗作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不应本末倒置。也许对诗歌教学的这种认识才是恰当的。


注释:

①朱光潜《诗论》,第3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②引自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③T·S·艾略特《诗歌的作用》,引自沈奇选编《西方诗论精华》第1页,花城出版社1991年

④维·什可洛夫斯基《散文理论》,第17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

⑤臧克家《学诗断想·精炼·大体整齐·押韵》,引自吴思敬《诗歌基本原理》第125页,工人出版社1987年

⑥转引自康慨《诗歌为何仍然很重要》,《中华读书报》2008年7月2日

⑦洪宗礼《洪宗礼文集Ⅰ》,第26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闲谈】观照世界与关怀自己
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实践研究
敢越藩篱 勇登诗峰—解读影星林芳兵现代诗《诗是什么》
浅谈如何促进彝族学生学习汉语文
“吉林省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学大赛暨名师教学观摩活动”学习体会
感受·理解·欣赏·评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