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者归来 | 神奇动物在哪里——青铜器纹饰图像解读(上)
userphoto

2022.10.25 陕西

关注





在上期推文中,我们介绍了几何纹与人物画像纹青铜器,本期我们将介绍精美的动物纹青铜器

动物类纹饰包括现实中存在的与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但神话中幻想出的动物具体形象实际也来源于现实生存的动物,只不过有了一定的变形转化,通常是重复动物的各身体部分、夸张某一部分而忽略一部分或是将某动物的一部分移至另一动物上等。本期推文将为各位介绍湘博原创大展“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展品中形态各异却极显灵动的神话动物们。






兽面纹

兽面纹旧称饕餮纹,是商代早期至西周早期盛行的主要纹饰。饕餮是上古神话中存在的生物,在《山海经》《左传》等书中皆有记载,通常强调其贪婪凶狠的特性,其形象似具体的动物形象,却又更显狞厉。可以说,饕餮纹属于“真实地想象”出来的、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图案象征。它的图案由牛、羊、虎、鹿、山魈等的特征构成,但关于其具体原型至今未有统一说法。

商周时期的兽面纹通常装饰于器物的腹、颈等主要部位,也饰于器物的耳、足部。其基本特征是以鼻为中线,呈左右对称的正面造型,双目突出,角部明显,嘴部大张,额部有装饰。

兽面纹构成示意图

根据形式还可分为有首有身、有首与腿爪但无躯干、有首无身三大类。


1
 有首有身

有首有身的饕餮纹可以根据尾部的形制分为二型,一种为尾部分歧,一种则是单尾上卷或下卷。

皿方罍(器身)

商代晚期

高88厘米,口长26.1厘米,口宽21.6厘米

1919年湖南省桃源县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皿方罍目前正在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

《国家宝藏》文物特展展出)

2
 有首、腿爪,无躯干

该类型通常根据首部眉、目、口、鼻是否联接分为二型。

兽面纹鼎

商代中期

高26厘米

征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3
有首无身

有首无身的饕餮纹即躯干、尾、腿、爪部位皆无,同样根据首部眉、目、口、鼻是否联接分为二型。

兽面纹“旅父甲”尊

西周

高28厘米,口径22.2厘米

1981年湘潭青山桥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龙纹

龙在众多神话中皆扮演着重要角色,传说中的所谓龙,实际就是神化后的蛇,或是以蛇为蓝本再装点其他动物的复合体,既生于深水又能飞于云天。在远古农业中,治水是人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最古老的龙的神话传说就与夏禹治水的故事有着密切关系,当时的人迫于自然的压力,只能借助龙这种想象的生物作为制服洪水的愿望寄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力的信仰与尊崇。

在商周青铜器纹饰中,龙纹是地位重要且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图像。

1
夔纹

夔纹即只有一足、二足甚至无足的龙形侧面造型纹饰,皆张口,身体呈伸直或弯曲状,额顶有角,尾部卷曲。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早期常将夔纹作为主纹饰装饰于青铜器的下颈部,或是作为次要纹饰装饰在圈足。

“父乙”夔龙涡纹簋

商末周初

高16.8厘米,口径22.9厘米

1956年石门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2
团龙纹

团龙纹指龙的身躯以尾端为中心呈团卷状,龙首接于身躯中部,偏于一侧,张口,上唇上卷。流行于西周早期。

龙纹簋

西周早期

高14.9厘米,口径18.4厘米

征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3
交龙纹

通常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龙相互缠绕构成的纹饰被叫做交龙纹,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当两条及以上的小龙交绕组成纹饰单元,并重复出现构成带状或遍布于器表时,通常被称为“蟠螭纹”。

蟠螭纹作为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装饰在青铜礼器的腹部以及器盖盖面等主要位置,兴盛于东周,贯穿着东周历史发展的始末。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蟠螭纹为呈缠绕状的无角小龙。

蟠螭纹鼎

战国时期

高29.5厘米

征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凤鸟纹

凤鸟象征着吉祥,是自古以来便承载着人们美好向往的神话动物之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人将玄鸟作为自己族群的图腾,玄鸟即是凤。商代晚期时,凤鸟纹于铜器上开始出现,但主要是作为辅助纹饰存在,西周初期才开始作为主题纹饰使用;到了西周中期时,凤鸟纹已相当盛行,之后逐渐趋向衰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青铜器上又出现不同形态的鸟纹,各自有着独特的地区风格。

1
鸟纹

鸟纹又分大鸟纹与小鸟纹。

小鸟纹指鸟身与尾部都较短且整体形体较小的鸟纹,往往作为辅助纹饰装饰于器物的颈部、肩部或主纹饰的空白处,主要存在于商代中晚期。

大鸟纹的形体较大,在青铜器中作为主纹饰存在与腹部等主要部位,始见于商代晚期,西周早中期盛行,之后即衰落。

凤鸟纹“戈”卣

商代晚期

高37.7厘米,口横15.4厘米

口纵13.2厘米,重20.7千克

1970年宁乡黄材王家坟山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此卣的两面及两侧中部均有凸起的扉棱,将八只凤鸟分为了四组。腹部装饰两两背立的凤鸟四组,圈足装饰长卷尾鸟纹四组。整器造型庄严厚重,遍布器身的凤鸟使器物显得神秘而吉祥。

2
长卷尾鸟纹

长卷尾鸟纹一般鸟身较短且形体小,尾部呈卷曲状,肇始于西周早期偏晚,主要流行于西周中期。

“员”鼎

西周

通耳高20.9厘米,口径18厘米

征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3
鸱枭纹

鸱枭即猫头鹰,在商代晚期青铜器中作为主题花纹出现。

鸮(xiāo)形铜卣

通高37.7厘米,腹径22厘米

1986年双峰县金田乡周家村庙嘴上南面山坡上出土

双峰县文物局藏

商晚期的酒器卣多为鸮形,鸮卣一般做成两鸮背立的形状。此鸮卣器身呈椭圆形,盖两端为兽嘴,盖面装饰浅浮雕饕餮纹,器身则用羽翅装饰。整体线条圆润流畅,器物使用功能与动物形态完美结合。

远古的神话传说往往都带有一定生产斗争的时代背景,是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以及为生活所作的斗争,至阶级社会,神话传说则又被打上了阶级的印记。以兽面纹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除了反映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敬以及支配自然的朴素愿望外,还具有着“协于上下,以承天休”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2.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3.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4.李泽厚:美的历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5.杨晓能:另一种古史:青铜器纹饰、图形文字与图像铭文的解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图腾文化与其含义(一)商周时期青铜器纹饰的特点
游牧民族的青铜之魂--动物纹造型(四)
国之印记|如何快速辨别青铜器上的纹饰?
中国历代凤纹镜赏析
王者归来 | 线与面——青铜器中的几何美学
青铜器上的纹饰:图案背后蕴含的寓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