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玩转地理 | 圩田,不是于田,更不是吁田!

《文献通考·田赋六》载:“江东水乡,堤河两涯,田其中谓之圩。农家云圩者,围也。内以围田,外以围水,盖河高而田在水下。沿堤通斗门,每门疏港以溉田,故有丰年而无水患。”

圩(多音字。如果是指南方某些地区的农村集市,读作虚;如果是指用堤坝围住成田,则读作)田是中国江南地区有土堤包围能防止外边的水侵入的农田,又称围田、垸田或基田,始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元。其中围田的土堤,一般称圩或圩(围)堤,即滨湖、滨江低洼地带为了防止江湖水侵入而筑的堤岸。圩堤的作用是防御江湖泛滥、外水入侵或潮浪袭击,保障堤内生产生活的安全。

圩田,其实也可以近似理解为围湖造田(也有在滨江或滨海区域围垦的)。圩堤将农田与外水隔开,通过灌排渠系及操纵堤上的水闸,可以调节内水和外水的进出。在长江下游(苏浙赣皖地区)叫做“圩(田)”,长江中游(两湖地区)叫做“垸(田)”,统称“圩垸(音同院)”。

由于圩田的地面高程大部分在河道的洪枯水位(或高低潮位)之间,即汛期河湖水位常高于农田,故必须筑堤防洪,在圩堤的适当位置建水闸、船闸、泵站,解决圩内的排水、灌溉问题和满足圩内外来往的交通需要。但是筑堤或围湖造田就不可避免会侵蚀(占用)湿地(河湖等水域),导致出现洪涝灾害频发及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问题。

其中,圩田区适宜围垦的自然条件如下:一是纬度较低,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同期)。二是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湖区),地形平坦开阔(多为湖滩),坡缓水浅,耕地面积大。三是河流刚突破第二阶梯,河流比降(落差)减小,河流泥沙沉积显著,再加上沿海地区的湖泊沉积,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沉积颗粒较细,多为淤泥质)。四是河网密布(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

圩田区的河流(河段)的形成,与天然河流相关,但也与人为因素较为密切:一是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入河水流含沙量不断增加。泥沙淤积湖内,使得湖盆容积减小(颗粒粗的泥沙首先在入湖口附近形成三角洲。随着泥沙不断输入,三角洲向湖中部推进,而细小泥沙则悬浮在水中虽湖流进入湖区,当水流速度减慢时,细粒泥沙随之淤积)。

二是围湖造田,挤占水域,导致巢湖面积缩小(岸线后退),特别是在枯水期(即巢湖低水位期),河流在湖滩(冲刷)形成新的(天然)河道。三是人们在造田的同时,人工疏浚河道,即挑浚(清除淤塞,开通河道),在天然河道基础上,开挖新河道,垒筑河堤(河堤人工化)。

注意,巢湖附近的安徽(合肥)三河镇本是巢湖中的高洲(一类地势较高的沙洲或岛屿),镇上的古街区原为古巢湖的西岸,地势高而因泥沙淤积,围湖造田渐成陆地。三河镇区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大,冲(山间平地)圩相间,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地区。

圩田使湖盆容积减小,河道窄化,湖泊(河流)的调蓄容量减少,所以一遇洪水就容易泛滥成灾。其中,圩田地区易发水灾的具体原因如下:一是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年际变化大,且季节分配不均匀,中国南方地区,夏季风来得早,去得晚,雨季长,3—6月或4—7月为雨季,外加热带气旋(台风)是直接引发暴雨的重要原因,而暴雨又是形成当地河流洪水的主要成因。

二是气候异常所导致的长时间持续降水(暴雨),是造成中国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三是由于人为因素,河流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造成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流排水不畅(洪涝灾害频发地区多为平地)等,也是引起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

四是地势低洼(圩田海拔低于江湖面),地表径流在此汇集,积水快,易出现内涝灾害(由于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积水、淹没的现象)。五是四周地势高(河流和湖泊水位高),不仅导致圩田积水(及河流水)难以排出,且对来水具有顶托作用,阻塞河水外泄,并有决堤威胁

有人建议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那么改变圩田这样的利用方式,对于当地具有哪些生态意义呢?一是改善巢湖水质,二是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

前者而言,圩田农业(种植业)改为湿地,发展水产(养殖)业,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等污染物(农田退(废)水排入巢湖,水污染严重);湿地多为低洼有水地带,水流缓慢,可以促进泥沙沉降;湿地水产业对象多为菱藕、鱼类及芦苇等,一定程度吸附、降解某些污染物;湿地面积扩大,水体连通,可以降低湖泊封闭性,提供水体自净能力。

后者而言,圩田地势低,洪水风险大,湿地发展可以缓解周边地区的洪水威胁;湿地调蓄洪水,减轻农田作物受灾程度;湿地可以作为蓄洪(分洪)区,减轻洪水对大堤及周边行洪压力。

广东佛山南海西樵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3月月考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圩田是指在临近江河湖海的地势低洼地区,人工筑堤挡水形成的农田。荷兰自17世纪开始,进行圩田开垦,形成了由圩堤、运河、闸泵设施构成的圩田系统。1932年,通过建拦海大坝,须德海成为荷兰第一大淡水湖——艾瑟尔湖,并在其周边围垦圩田(如图7甲)。

为保障圩田区农业生产,需使用水泵排出多余而可能导致洪涝的雨水,尤其在每年冬季排水量最多。然而,大量排水也易导致地势较高的圩田区出现旱情。为此,从2001年起,荷兰从传统的单一排水模式转变为“滞留——储存——排放”三步排水方式(如图7乙),农业得到稳产丰产。

(1)推测历史上荷兰圩田系统中运河所起的主要作用。(4分)

(2)说明须德海演变为荷兰第一大淡水湖的过程。(6分)

(3)分析围垦圩田区在冬季排水量最多的原因。(6分)

(4)说明荷兰圩田区实施“滞留——储存——排放”三步排水法带来的益处。(6分)

解析

答案

(1)推测历史上荷兰圩田系统中运河所起的主要作用。(4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排出余水,防止内涝;灌溉圩田,提供水源;发展水运,运输农产品。(任答二点得4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荷兰的圩田在海岸边,地势低平,无天然河道,运河既是排水“管道”,可以排出余水(防止内涝),又是水利工程,可以发展水运(运输农产品)。此外,运河可以提供水源,灌溉圩田。

(2)说明须德海演变为荷兰第一大淡水湖的过程。(6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修筑大堤,将海域隔离,须德海成为内陆湖,(2分)排出湖中海水(1分);同时该地降水丰富,陆地淡水大量汇入,(2分)使湖水盐度逐渐下降,(1分)最后形成淡水湖。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1932年,通过建拦海大坝,须德海成为荷兰第一大淡水湖——艾瑟尔湖”,即修筑大堤,将海域隔离。其次,利用闸泵设施将湖中海水排出,将多余雨水(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陆地淡水大量汇入)。最后,通过给排水设施,使得湖水盐度逐渐下降。

(3)分析围垦圩田区在冬季排水量最多的原因。(6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荷兰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降水均匀(冬季降水多);(2分)冬季气温较低,蒸发量小;(2分)冬季少农作物生长,需水量少,圩田水位高,需排水以防内涝。(2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围垦圩田区在冬季排水量最多的原因,首先要明白“水从何处来”,一般来说补给水源多为雨水,再结合荷兰地理位置,属于温带海洋气候区,全年温和多雨,但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且农作物处于休眠期或少有农作物种植(即水分消耗少),圩田水位高。

(4)说明荷兰圩田区实施“滞留——储存——排放”三步排水法带来的益处。(6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滞留使地下水位升高,缓解地势较高区的旱情;储水可增加淡水资源,提高雨水利用效率;排水量大为减小,使排水耗能明显降低;径流洪峰被削减,降低排水系统压力;随径流从土地中冲刷出的氮磷等流失减小,减少水体富营养化。(任答三点得6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荷兰圩田区实施“滞留”措施,可以促使地下水位升高,缓解地势较高地区的旱情。“储存”措施:一者增加淡水资源(提高雨水利用率),提高抗旱能力;二者排水量减小,使排水(闸泵设施)耗能明显降低;三者类似湿地的功能,可以滞缓径流洪峰,降低排水系统压力;四者经多次(或长时间)滞留及下渗,因使用化肥而产生的氮、磷等物质流失少,可以减轻近岸水体富营养化(赤潮)等。

以上皆属“玩笑”,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高考乃国家机密,试题受法律保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安徽省中部的巢湖沿岸,分布有数量众多的“圩田”?
一日一题 综合题——江汉平原
什么是垛田、圩田?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太湖溇港的前世今生
443苏南路好了,诗人游吟时代也过了(三)
课外地理 | 世界第四长河为何有说是密西西比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