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简约之美

 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简约之美

浙江省嘉兴市友谊小学 姚玲娟

摘要本文讨论了语文课堂追求“简约”的含义,认为通过精简目标、精简提问、精简环节和精简教学手段,能使语文课堂从繁复走向简约;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能使语文课堂成为有底气的课堂对文本进行适度地补白与拓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使语文课堂成为有深度的课堂,有张力的课堂;在充满“静”界的语文课堂中使语文教学洗尽铅华、回归本真,走向简约和真实,能使语文教学变得简约而丰满。在无数次删繁就简的过程中,在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将语文教学逐步回归到其本质——简约,让语文课堂教学散发出简约之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简约

 

 有人问一位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像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语文教学,能否从中得到一点儿启示呢?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这样认为:学习语文无非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罢了。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大声疾呼:语文学习的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也就会越复杂,结果只能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事实上,当老师们把教材读厚、读深、读透之后,惟有“更浅出”的教学,将那些不是语文或关于语文、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把多维深刻的语文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才能使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简简单单学语文。

这里的简单,不是肤浅,应是简约。追求简约,既不是教学环节在形式上的减少,也不是训练强度上的削弱,而是要固守语文教学的“根本”,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对文本进行适度地补白与拓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文教学变得简约而丰满。

一、简约是一种理念,使教学过程清清爽爽

现代人,服饰追寻简约,装修追寻简约,文字追寻简约,课堂更应追寻简约。

“简约”的语文教学首先是指从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都不蔓不枝,干干净净,教学过程更有条理、清清爽爽,以简驭繁,返朴归真,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

(一)教学目标追求简明

教师在实施教学任务前必须有目标意识,目标就是要求,目标就是方向,简明教学目标是应考虑的首要问题。

这里的目标,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目标要明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而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所以,从总的语文目标来说,我们如能扎扎实实地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增强学生文化底蕴,那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只要将这几件事情做好了,语文也就学好了。从这个意义上来审视语文,我们不难发现,在日常教学中,是我们将语文的目标搞得太复杂了,以至于抓不住本质的东西。

第二层意思是指学习一篇课文的目标要简明。新课标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认识了“三维”本是“一体”,有助于简化头绪,使目标简明。面对一篇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课文,我们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要教什么东西,看看这段,好;看看那段,也好!于是从头到尾,蜻蜓点水地将课文过一遍,教学目标多而杂,就感觉自己的语文教学是“模模糊糊”一大片。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追求多方面的全面开花,而应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找准一节课要解决的一个或两个问题,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一堂课真正学会什么,而教师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目标得以在课内完成、落实,学生轻松,老师轻松。这样的语文课堂当然是简约有效的。

(二)课堂提问追求简要

语文教学要想显得简约而丰满,教师必须把握对话的本质,以话题统领对话。

当前的阅读教学,尽管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依然问题多多,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满堂灌”——以问代讲的“新满堂灌”。教学的主要流程基本上是以教师的问题串起来的,大问题套着小问题;学生课堂上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在猜测问题的答案。课堂上,他们与静思默想基本“无缘”,和潜心会文近乎“绝交”,有的,只是热闹、肤浅、无聊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了什么,又是如何收获的,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去静静思考。

课堂是个常数,一旦教师提问的时间多了,学生独立思考读书的时间必定减少。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做文本的知音,就必须留出整块时间给学生。时间怎么留?当从减少提问开始。一节语文课,教师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最好不要超过8-10个。教师要尽可能提紧扣教学主目标,让孩子们通过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自主感悟之后才能回答的问题。

(三)教学环节追求简化

不少课堂过于追求时髦与新颖,搞了不少花样,环节多了,形式多了,学生无价值的活动也多了,一节课看上去确实很热闹,可是学生并没有能静下心来去认真读书感悟,结果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了。

教学过程简化,就是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去取得教学实效,也就是要减少花样,简化环节,留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内化,最后学会表达运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看一节课是否具有无限丰富性,首先得看教学“预设”。“线性”的教学流程难以包容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一问只有一答,一项任务只有一种努力的方向;且哪个问题先问,哪个问题后问,都做了“精确”的设计,和流水线操作没有两样。这样的设计,从客观上抑制了课堂“生成”的可能。因此,我们倡导“非线性”的“版块预设”。这种教学设计是分支式的,一问有多答,一项任务可能出现不同的努力方向和解决路径。这样的版块设计,就为精彩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

看看王崧舟老师《长相思》这一课的教学。他先是引领学生读通诗词,读出韵味;接着是引导学生围绕“作者身在哪里?心在何处?”这个主问题,读懂词意;然后引导学生想像词中作者的情景和假如他在故园中的情景对比,读出词情;最后是通过质疑来读透词心,明白作者虽爱家,但更是为了报国,提升了主题。这样以“读”贯穿全课教学,板块式推进,简单而又高效地将课文的学习推向高潮,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四)教学手段追求简便

有些公开课,过多地利用了现代教学手段,而放弃了语文“原生态”的最本质的教学方式。其实,语文是实打实的,就是要多读,多写。这话是朴素的真理,至理名言。学习语文,就应当充分遵循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和学习规律。阅读能力是读来的,读才能得“文”,才能知道遣词造句的奥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美,感受表达形式的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是主线,应以读为主,以多媒体、表演等手段为辅。如果把握不好尺度,现代教育技术反而会阻碍学生学习语文,过度使用,甚至会封杀学生的想象,让他们的思维不再灵动,想像的翅膀被无情地折断。现代教育技术,要“用在当用时”,“止于当止时”。语文,就是要以语文的方式去学习。只有这样,语文才能闪亮“因朴素而优雅”的面孔,语文课也因此而显得更加简约。

二、简约是一种底气,使语文学习扎扎实实

倡导简约的语文教学,决不是为教师“偷懒”找借口。“大道至简”,它看上去是挺“轻松”,做起来却不容易。它更要求教师练好自己的“内功”,不断提升和锻造自己,使自己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文化视野和高深的文化品位。

聆听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知识功底、宽广的学科视野,确实让我们为之震撼。每一个环节处理都是那么出其不意,每一次过渡都是那么情感投入,每一次朗读指导都是那么动情揪心,每一个细微的学习习惯都是那么重视,每一次教学拓展都是那么思路开阔,每一次角色转换都是那么自然。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他就能及时地捕捉这个问题的实质;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他能够及时出现在孩子的身边;当孩子想说某句话而没有说出来,他能够带着孩子说出来……这都是智慧的体现。在他们充满了文化功底的课堂中,我们看到的是特级老师的博学睿智、幽默深情和独到韵味,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底气。

底气来自于丰厚的积淀。具体到一篇课文,需要的是对教材的深入解读。语文新课标反对把课文讲深讲透,烦琐解析,但并没有反对教师对教材反复推敲,想深想透。惟有深入,才能浅出。有效的课堂一定是建构在对教材正确、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的,我们每一位教师一定要在钻研教材上下工夫,针对教材特点,立足教材内涵上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不必盲目追求设计的新颖。

一篇课文,总有让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比如,课文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现实生活十分久远;课文的文化背景与学生差距较大;作者的认知水平远远高于学生当前的理解力;课文描写的生活城乡学生存在着不同的熟悉程度……这些,也许都可能成为学习的难点。难点必须突破,但它不一定成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往往会成为一堂课的亮点。教师必须先“读”“品”“悟”,激活自己的内心情怀,重组自己的文化储备,调动自己的文化经历。教参虽然给我们提供了价值取向,但教材内容,文本本身蕴含的意义,更需要我们自己去领会。可以这样说,我们教师能在教材的世界中走得远些,走得深些,那么就会带着我们的学生也同样走得远一些,深一些。

《二泉映月》这节课上,王嵩舟老师认识到这首名曲的诞生和无锡惠山二泉的月夜景象是分不开的。课始,王老师让学生读课文,看一看二泉映月这道风景,找出有关的句子。当学生把文中的四处景象找出之后,王老师出示了一组词语:“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蜿蜒而来、流水淙淙、静影沉壁、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这八个词是王老师经过自己的思考提炼出来的,是如此的凝练,构成了一首诗,一幅画。学生只要读出词的意思,读出词的感觉来,月下二泉宁静幽美的意境就浮现在脑海中,也会积淀下来。而在课中、课尾,王老师又充分运用了这一组词,遥相呼应,引导学生思考、领悟《二泉映月》这首名曲和月下二泉的内在联系。

因此,追寻简约语文,要求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武装得“不简单”起来,因为只有拥有了“不简单”的底气,才能游刃有余地营造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堂。

三、简约是一种深度,使语文课堂充满张力

“简约”的语文课是有深度的课堂。盲目追求课文教学的“厚重”固然不可取,那些过于简单的课堂教学也并非是真的“简约”:目标设置肤浅、课堂容量小,教师的提问学生都能一一举手回答,甚至不需要讨论、没有任何思维的阻碍,看似热闹的课堂其最后也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兴趣,有的仍然是无知。

有深度的语文课堂是在“简约”之上的“丰满”。如果说“简约”指从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都不蔓不枝,干干净净,那么“丰满”则是指在教学过程所呈现的课堂张力——思维的张力、情感的张力、文化的张力乃至于智慧的张力。正如特级教师孙双金说的“上课如登山,一堂好的语文课,老师应该引领学生登上知识的高山、情感的高山、智慧的高山。”是的,一节语文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的知识增长了,情感发展了,智慧碰撞了,人格砥砺了,才能说这样的课堂是丰满的。

那么,如何在简约中追求丰满,让语文课堂充满张力呢?

(一)留白与补白,让课堂充满想象的张力

“留白”是我国传统绘画诗歌中普遍运用的艺术手法。中国山水画讲究留白带给画面的丰富感,中国书法艺术中亦有飞白的技法,音乐中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海明威说:“好的文学作品像冰山只露一角,百分之九十藏在水下。”我们的课文很多都是这种短小精悍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学就应抓住“这一角”,让学生寻找、想象冰山下的百分之九十,补足有形与无形省略的意义产生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不断充实丰满文本。因此语文课堂也要讲究“留白”和“补白”。有时候,故意留下空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有时候,填补课文的空白,让课堂因补白而充实。留白和补白,让课堂更具节奏之美,张弛之美。

张祖庆老师《我盼春天的荠菜》的一个片断:当夜色越来越浓重,小动物都已经回到妈妈的身边,但是女儿却久久没有回到家。母亲会在村口怎么焦急的呼唤?她又在担心些什么呢?又冷又饿、非常孤独地在田野里游荡的小女孩,听到了母亲声声的呼唤,她多么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随之大屏幕出示“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啊……”、“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啊……”,让学生以此为开头,在低沉凄凉的音乐声中静静写话。之后是对着屏幕深情地朗读妈妈的呼唤,和小女孩的内心独白。

这个教学片段,教师利用文本空白点,营造倾诉的情怀:让孩子们在动笔中积蓄情感,在交流中倾吐情感。母女间心灵深处的呼应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振聋发聩,催人泪下。它将苦难演化在每个孩子的心头,沁入了每个孩子的肺腑,让他们身临其境,沉浸其中。课堂,因着这样的留白与补白,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二)拓展与反哺,让课堂充满文化的张力

“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要拓宽语文课程的资源”——随着《课标》精神的深入人心,课堂学习资源的拓展也日益加重。这是好事,它让语文课堂打开了通向大千世界的一扇扇天窗。

说简单教语文,并不是排斥一切语文课本以外的东西。互文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再者,不同样式,不同意蕴的言语之间的勾兑和交互,多个文本话语之间的相互照应、穿插、印证,无疑为多重言语思维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样的互文反哺,让文本的意蕴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让课堂更具文化的张力。

还是张老师的《我盼春天的荠菜》,学习课文之后,张老师引入了作者的《走过人生的冬天》一文,给课文的理解提供了一个“过去”的背景,让学生的已有文本感悟上“更上一层楼”:原来文中的“冬天”,是作者经历的苦难生活的一个缩影;作者盼望的“春天的荠菜”,原来不仅仅是荠菜,更是人生中的希望呀!同时它给文本提供了一个“未来”的指向,将学生关于课文的体悟和精神更明晰指向一个终点:那就是心怀春天,永葆希望。这样的拓展与反哺,让课堂富于蕴藉的哲学意味和独特的文化张力,整个课堂因之被赋予更多的人文内涵。

要注意的是,拓展要基于学情,本末不能倒置。课堂学习资源的开掘与引进,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反哺文本”这一最终目标服务的,拓展资源是为了补充课文,丰厚主题,说到底,它是以课文为内核向外进行的学习辐射。

四、简约是一种境界,使语文教学回归自然

“大音希声”。简约的课堂追求一种境界,或更确切的可称之为“静”界。语文课堂应该是沉静的课堂,在沉静的课堂里,学生才能认真思考、潜心倾听,才能感到安全和放心。

“朴素是优雅的灵魂”。听于永正、贾志敏等老师的课,我们会发出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感慨。他们的课堂,基本没有现代教育手段,只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让语文绚丽多彩、精彩纷呈。尤其让人钦佩的是,他们教学语言清新、质朴,没有华丽精致的辞藻,没有气势如虹的排比,但是学生却在他们的带动下充分地说,投入地读。这种朴素的美,是真正的大美!

再反观当前不少课堂,不难发现,现在的课堂太喧闹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影像让人目不暇接,曲风不一的背景音乐此起彼伏,热闹活泼的游戏层出不穷……学生静心学习语文的时间严重缺失。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学会倾听,学会思索吗?当视觉疲劳、听觉疲劳、身体疲劳的他们随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赶冲时,他们的语文能力又如何能提高?苦心设计准备的教学环境已经对学生学习语文形成了干扰。

“静”是语文教学洗尽铅华、回归本真的前提条件,使语文教学逐渐走向简约,走向真实。浙江名师张祖庆在执教《詹天佑》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让学生细读课文46自然段,思考: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中的哪些细节,让今天的我们依然深有感触?张老师留了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读书、勾画、思考。这样的语文课拥有一份真实的精彩,十分钟的静,绝不是教学行为的静止,安安静静的课堂中,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能力在提高。

为了让学生沉下心来学语文,真正学会倾听、阅读、思考、写作,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外部的“静”界。孔子教育学生,最喜带着学生到自然中去,远离尘世的喧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清静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学习者不受干扰,专注学习

营造外部的“静”界很简单,只要教师能够将课堂实实在在地当作学生学习的场所,在教学时多做“减法”,删去对学生认知起负面影响的环节,把时间还给学生。课堂自然就安静下来了。

语文学习也需要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内心“静”态。只有静心,才能保证倾听他人的发言;只有静心,才能保证真正地读进文本;只有静心,才能保证调动新知、旧知进行思考。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课时,总是不断提醒那些在老师刚提出问题后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的学生:“别急着举手,再想想!”他总是在有学生读书或发言时,指导全班学生静心倾听。“静”下来,不仅作为一种语文学习的良好状态,更应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语文学习习惯。

 

总之,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简约,简约是一种美。追求语文课堂的简约之美,就是要变繁复低效的语文教学为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中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摸索。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我们有责任在无数次删繁就简的过程中,通过传承、创新、发展的扬弃过程,在不断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将语文教学逐步回归到其本质——简约,让语文课堂教学体现一种简约之美,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美。

 

 

【参考文献】

1.打造语文课堂教学的“静”界[J],查静,江苏教育,2007,3:20-21

2.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J],杨再隋,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61:10

3.利用课文空白开发思维潜能[J],郭辉雄,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54

4.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J],张祖庆,小学语文教师,20066

5.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真真切切[J],梅林等,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69

6.简约语文(R),汪潮,浙江青年名师展示会,200611

7.关于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想法(R),张庆,苏教版第六次徐州培训会开幕式,2005

8.守望简约的语文教学,徐新铭,http://www.wzqjks.com/fkggzs/Article_Show.

asp?ArticleID=381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教学必知“十好”
教师应怎样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
评课用语
语文教师如何走向深度备课
学习名师,成就自己
我的“智慧语文教学主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