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书要教到学生心上,教书才会有效果,如何把书教到学生心上呢?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课不能只教在课堂上,要教到学生心上。只有教到心上,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得并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事实上,不仅教语文是如此,教其他学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教书只有教到学生的心上,教书才有效果,学生才能迅速地成长。那么,教师如果去教,才能把书教到学生的心上呢?

一、要掌握并运用好点拨、提问的时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翻译出来就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孔子这个论述告诉我们,点拨,应在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而又不能或不敢肯定时,教师应及时予以点拨。这时会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果此时教师还不点拨,却频频向学生发问,要求学生回答,势必造成“卡壳”的现象。

提问,应在学生觉得既能回答又不能的时候进行。因为这时提问学生就会觉得有一定难度,但又不至于无法回答。因此,回答这样的问题,在学生看来,是值得、有价值的。

总之,一言以蔽之,无论是提问,还是点拨,都要掌握好“火候”,即孔子所说的学生处于“愤”“悱”状态。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好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流向。只有这样,才能收到点拨有效、提问有效之功。

二、 要把握并运用好学生的心理流向

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准确地把握住了学生的心理流向,并恰当地去运用,学生就会被牢牢地吸在课堂上,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一点。据笔者的观察,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流向,往往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对教学内容不熟、不精通。由于教学内容不熟,教师在上课时,自顾不暇,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呢?因此,要求教师课前备课要认真,其主要意义也就在这里。只要教师在课前把课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有机会去了解学生、管理学生。

其二是不懂心理学,主要是不会观察。观察是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的一条十分便捷的途径。但是,如果教师不会运用这个方法,那么,即使学生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全部流露在脸上或其他动作上,教师也会熟视无睹。因此,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流向,就必须重视观察,重视对自己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师培养自己观察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要有心理学方面的基本修养,一是要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自己已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去反复历练。只有这样,观察能力才会形成,并不断提高。

 三、 要激发并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课就能上到学生的心上,书就能教到学生心上。

比如,拿语文教学来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想方设法激发并培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爱好,则学生学起语文来,就会积极主动得多,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就容易形成;反之,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总觉着语文枯燥无味,则不论教师如何努力,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提不起来,语文学习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自然也就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

教书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这里,这“寸心”不仅指教师对自己教学得失的了解之心,还指教师对学生学习之心的了解程度。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只有时时刻刻明了并运用好这“两心”,相信学生的学习定会积极起来、主动起来,学生的学习能力定会迅速地得以提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三四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万能说课稿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促进引领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子课题组阶段汇报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六种策略
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自主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