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普洱茶的传统工艺制作

推荐阅读:普洱茶的传统工艺制作—揉捻:从轻揉到重揉

原题:从采摘到晒青:一切为了发酵(五)

“晒”是食品行业普遍采用的一项加工手段。中国东汉时期已将“晒”进行了专业化解释:“晒,暴也”(东汉许慎《说文》)。“暴”什么?“暴五谷之类”。我们现今的粮食加工,如玉米、小麦等至今仍延续这个过程。

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的,“晒”表面上是利用太阳的热能达到“脱水”的目的,但“晒”的过程还隐藏更深一层的“加工”秘密。

这个秘密就是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总辐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但却是地球大气运动主要能量的源泉。太阳辐射随季节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四季。

太阳辐射能在可见光线(0.4-0.76μm)、红外线(>0.76μm)和紫外线(<0.4μm)分别占50%、43%和7%,即集中于短波波段,故将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

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将其中的大部分能量以辐射的方式传递给大气。地表面这种以其本身的热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的方式,称为地面辐射。由于地表温度比太阳低得多(地表面平均温度为300K),因而,地面辐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1-30微米之间,其最大辐射的平均波长尾10微米,属红外区间,与太阳短波辐射相比,称为地面长波辐射。

我们不能小看这种太阳辐射,站在生物学的角度,除了有蒸发水份的特点外,还有三个特性:

一是可以让受晒的物料(五谷、茶叶等)内含化学成份快速氧化、聚合与讲解,使物料成熟度提升一级;

二是灭菌效果。有害微生物包括细菌在太阳辐射下快速死亡,提升了物料保质期限,如晒干的萝卜条、蘑菇、干菜等;我们现今研发的很多“辐射灭菌”设备其实都是受太阳辐射的启发。

三是形成特定的微生物菌群(后面详解)。

普洱茶的“晒青”其实也是借鉴了这个方法。

其实,就茶叶加工而言,“晒青”工序并非普洱茶独有,福建的岩茶、广东的单枞等,都有“晒青”的工艺要求。但是,“晒青”对普洱茶格外重要,是普洱茶区别其他茶重要的标志之一,也是《云南普洱茶地方标准》的关键词之一。

普洱茶为什么采用“晒青”呢?

一是在太阳的光热作用下,细胞液开始流动,浓度增大,开始一系列化学变化,如部分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茶叶中原有的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将叶绿素水解生成植醇和脱植基叶绿素,并在多酚氧化酶(polyphenlo oxidas)催化作用下,氧化形成不稳定的邻-本醌类化合物,然后再进一步通过非酶催化的氧化反应,叶绿素也在光和酶的作用下,开始分解消失。鲜叶由最初的绿色向灰黄色、灰白色(芽头显白毫)或者灰褐涩转变。“晒青”的工序其实也是鲜叶向毛料的转变过程。茶农们更愿将“晒青”过的茶叶称为“晒青毛料”。

二是“晒青”更重要的作用是让茶叶与特定微生物菌群产生“亲密接触”。

这就是为什么揉捻过程采用“重度揉捻”的原因。让微生物产生效能的条件之一是温度。太阳是“晒青”过程中适宜温度的提供方。这个适宜温度是在15℃与40℃之间,超过40℃容易使茶叶变黑,低于15℃,微生物处在休眠状态,不产生效能。

三是特殊的微生物菌群的“干预”。普洱茶是生物发酵的产物,只要是发酵,就离不开微生物。“晒青”是普洱茶发酵过程的初级加工阶段,是普洱发酵前对茶箐的预处理,也是普洱茶有氧发酵阶段。在这个阶段,除对加工场地要求相对干净之外,还有一个特殊,即自然环境中大量的微生物菌群的存在。我们说,加工场地的干净在任何地区都能实现,但大量的微生物菌群存在,且这个微生物菌群的特性又是这个自然环境的独有,就比较难实现。云南各地普洱茶所表现的不同“风味”,除了各地大叶种茶叶存在细微的差别外,更多地是因为不同地域微生物菌群差异造成。我们曾经将云南临沧大雪山采摘的同一批鲜叶分成AB两组,A组留在临沧进行人工发酵,B组拉到西双版纳勐海人工发酵,其结果大不相同,我们最初怀疑水质差异导致,后来对水质差异的部分对发酵过程产生的影响比对中逐一排除,其结论仍是独有的微生物菌群干预所致。

笔者在云南曾听到一有趣的事例,一位茶农对自家屋内的一批“晒青”毛茶出现品质下降给出了一个答案:是他家的“茶虫”病了。这里所说的“茶虫”其实就是微生物菌群。虽然他不知道微生物菌群是什么,但他清楚,导致他茶叶品质下降的原因不是他的“手艺”,而是他家的“茶虫”—微生物菌群产生变异所致。因此,自然环境中微生物菌群—主要是有氧菌,对“晒青”过程中茶叶的“干预”,对普洱茶品质的走向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有一个争议值得我们关注,近十年来,很多普洱茶生产企业受“晒青”场地的局限,加上“晒青”费时费力周期太长的缘故,改用“烘青机”取代“晒青”。其主要原因是将“晒青”的过程简单视为“脱水”与“干燥”,忽略“晒青”过程中有微生物参与下茶叶内在化学组分产生的氧化、缩合与讲解。“晒青”的过程实际上是因为普洱茶后续的发酵做生物储备,虽然我们习惯上称它为“散茶”,但它与真正意义的普洱茶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将它称为“毛料”更为准确些。

我们对“晒青”这种工艺的推崇,不是因为它有历史烙印,更多的仍源于它附合生物发酵的要求。

有经验的普洱茶制作者非常注重“晒青”毛茶的品质,并根据品鉴的结果决定下一步的取舍。所谓“看茶制茶”高水平的发货,就是从“晒青”毛茶的品鉴开始。

接下来的“拼配”,是对“晒青”毛茶的一次近似“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彰显制茶人水平的关键环节。

文/陈杰,来源/普洱杂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研究进展
这些普洱茶知识,98%的茶友都不知道【图】
普洱茶的膏化现象
普洱茶四大价值
生熟茶区别是渥堆
小堆熟茶发酵的难点及革命性的突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