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央视《考古公开课》聚焦漯河贾湖遗址!

央视节目截图

最早的家猪是如何被驯化的?如何通过考古发掘出的兽骨,判断出其被驯化的痕迹?11月13日,央视十套《考古公开课》聚焦河南省漯河市贾湖遗址,“寻骨识踪”,讲述家猪驯化的漫长历程,以及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动物考古再被提及,动物考古学是研究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学科。动物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材料,也是人类文明、文化、艺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研究丨贾湖遗址家猪是国内最早驯化猪? 牙齿形态上看出端倪

11月13日20时10分,央视十套《考古公开课》关注动物考古,邀请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尤悦,破解8000多年前贾湖遗址中的兽骨奥秘。

提起贾湖遗址,自然少不了贾湖骨笛。这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直到今日依然能被吹响。而这根骨笛,来自于丹顶鹤翅膀上的“尺骨”。

虽然节目以贾湖骨笛开篇,但本期节目的重点却是家猪饲养。野猪是如何被驯化成家猪的?家猪又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

尤悦说,经过动物考古专家们的考证,在距今8500年这个阶段,古代人类就已经开始饲养猪了。贾湖遗址的家猪,是迄今为主国内最早的驯化猪,它也代表了东亚地区家猪起源的一个中心。

“贾湖人似乎不满足于通过打渔和狩猎从大自然中获取肉食,他们还尝试在自己的居住环境里饲养猪。” 尤悦说,在贾湖遗址发现了三件猪下颌,存在齿列扭曲的现象。这是因为在家猪驯化早期阶段,野猪的下颌骨开始缩短,但牙齿还没有相应的缩小,没有赶上下颌变短的速度,同样大小的牙齿就长不下了,就出现了这种扭曲现象。

贾湖遗址发掘出的猪骨,根据它们的牙齿判断,这些猪都是幼年个体,有80%的猪在2岁左右就被人类宰杀了。尤悦分析说,自然环境中,猪的种群不大可能80%都是幼年个体,所以应该是被人类干预的群体。而只活到了两岁,是因为当时的人们为了吃肉,将它们宰杀了。

“贾湖遗址的墓葬中,还随葬了猪的下颌骨,而且猪的牙齿表面的病理现象,还有咀嚼面形态的大小,都是人类饲养的证据。” 尤悦说,贾湖遗址的猪,在我国北方的内蒙古大山前遗址和吉林万发拨子遗址的基因也被检测到了,有可能传播到了我国的东北地区。

解读丨家猪驯化是漫长过程,动物考古研究人与动物的关系

不过,家猪驯化并不是在短期内完成的,而是走过了一段很长的历史阶段。尤悦说,贾湖遗址猪的数量比例大约占10%。1000年后,裴李岗文化的渑池班村遗址中,猪的数量在兽骨中所占的比例已经升高到了60%。到后来的庙底沟和西坡遗址,数量比例达到了80%。到了龙山时期,黄牛和绵羊传入了古代中国,最终在二里头文化晚期传到中原地区。陶寺遗址、王城岗遗址、二里头遗址,都发现了这两种动物的遗存。家猪的比例变小,黄牛和绵羊的数量有了一定比例的提升。

那么,什么是动物考古呢?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动物考古学是研究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学科。考古发现的动物遗存包括常见的耐腐遗存如骨、角、牙齿、贝壳、蛋壳、虾蟹外骨骼和鱼耳石等,也包括在特殊环境下发现的易腐遗存,如皮毛、肌肉、羽毛、鳞片、血、脂肪、奶等,都是动物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针对于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研究室主任侯彦峰副研究员曾做了《千年生死相依——考古学视角下的人与动物》专题报告。他说,动物考古的研究目标,第一个层面是动物本身,第二个层面是人与动物的关系。

通过对古代动物遗存的研究,能够观察到不同历史时空下人类使用动物的策略及其演进过程,这也是观察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角度。

说法丨鸡也能征服世界? 动物考古解读人类文明进程

“将全世界的猫、狗、猪、牛全部加起来,也没有鸡的数量多……作为世界上最为普遍的鸟类以及最常见的农场动物,在我们这颗星球上时时刻刻都生存着200多亿只鸡,平均每人3只。”

这是美国科普作家安德鲁、劳勒所著《鸡征服世界》中的一段表述。该书也从动物考古、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层面探讨了鸡如何被驯化、又是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在此之前,我从未思考过为什么鸡能从15000多种哺乳动物与鸟类中脱颖而出,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动物伴侣。”他也探讨了鸡是如何从远古时期一种东南亚丛林中的野鸟变成现代社会肯德基里的食材,从文学、美学、文化宗教研究等方面也都能看到鸡的踪迹。

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遗址,动物考古能够为当时的人类生活场景提供较为可靠的证据。山西大学考古学系副教授曾撰文说,动物考古学是考古学和古动物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古DNA研究等,可以让研究者能够通过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揭示古代人们选择食物、狩猎、饲养家禽家畜等方面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概况。

人类对野生动物食物的供给和饲喂,是野生动物得以驯化的先决条件之一。通过对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C、N稳定同位素分析,可以了解人类的饲喂活动对动物食物的影响,可作为鉴别驯化初期家畜与野生动物的一个有效方法。

“动物考古学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类出现之后的百十万年历史中,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人与动物都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侯彦峰说,动物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材料,也是人类文明、文化、艺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汪星人”的中国史:“与人同行”的历史超过1万年
【民族考古】中国新石器时代家畜起源的问题
赵春燕:锶同位素分析技术追踪古人类迁移活动的研究
中国人的动物伴侣:“六畜兴旺”指的是哪些动物?
裴李岗遗址——追溯中原远古文化
中国考古发现玉器最早、最多的九大遗址(1)之贾湖遗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