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客家与客家精神散论

为何称赣南为“客家摇篮”?

2004年在赣州召开的第19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主题为“客家亲·摇篮情”,这次盛会奠定了赣南“客家摇篮”的地位。

为什么称赣南为“客家摇篮”呢?这是由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决定的。

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

学界一般认为,与客家民系形成有直接渊源关系的历史上的北方汉人南迁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也就是说,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于此,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从这时开始至两宋,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当地土著及畲瑶等少数民族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处于赣闽粤三角区的北部,得接纳北来汉民之先,成为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正如罗香林先生所言“其地址踞闽赣要冲,客家先民,大抵本自中原南下徙赣,再由赣徙闽,复由闽徙粤,其与宁化石壁发生寄居关系”。

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赣南保留着众多唐宋以来的客家古姓氏、古村落和古宗祠

从地名普查和田野调查的资料来看,赣南唐宋以来世居的姓氏远远超过闽西和粤东,而且这里保存了许多古村落和古宗祠。古姓氏,如宁都唐宋时期迁入的姓氏共有40多个,后来发展分布到该县80%的村庄,成为宁都县的居民;石城县这一时期迁入的姓氏近60个,其后代也散布到该县各地,成为该县的主要姓氏。古村落和古宗祠,如宁都东龙古村、石城的黄家大屋、瑞金密溪古村、兴国三僚古村、赣县白鹭古村、南康唐江卢屋古村、寻乌周田古村、石城温氏宗祠、于都管氏大宗祠、赣县夏浒戚氏宗祠等,都是唐宋以来世居老客家留下的遗存。

赣南是众多客家民俗文化事象的发源地

赣南积淀着内容十分丰厚的客家文化。这里保留着完整的客家社会形态、地道的客家方言、古老的客家民居、淳朴的客家风情、精湛的客家艺术以及丰富的客家人文景观。许多重要的客家民俗文化事象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们的源头。

如客家山歌。赣南、闽西、粤东各有特色,但最具文化内涵的要数兴国山歌。兴国山歌是随着客家先民迁入赣闽粤三角区而产生的,它萌芽于唐末,至今兴国等地还盛传着唐朝末年从北方流落到赣南的秀才罗隐向民间妇女学山歌的故事。到宋代,客家山歌因深受唐宋诗词的影响而渐趋成熟并广为流传。它不但继承了传统诗歌的赋、比、兴,而且在人民大众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创作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扑鼻的泥土芬芳。

又如赣南采茶戏。它是赣南土生的剧种,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相传采茶戏起源于安远九龙山的茶歌,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采茶戏明代中叶开始流行于民间。如明代戏曲大师汤显祖在他的一首即事诗里有“僻坞春风唱采茶”的吟唱,他创作的《牡丹亭》,就选取采茶歌舞为戏曲要素。这就足以证明,在明朝中叶,赣南采茶戏就流行于民间了。

因为采茶戏内容贴近广大劳动群众生活,它人物少(又称“三角班”,即主要有生、旦、丑三个角色),布景简单,与其他戏曲程式相比,更具生命力,尤其便于山区流行。所以,自采茶戏在赣南诞生后,很快传遍与之相邻的闽、粤、湘等地,尤其是客家人聚居地区,竞相传演,蔚然成风,成为客家人最喜爱的戏曲形式之一。

再如影响世界的形势派风水术。它是随着唐末客家先民的南迁而传入赣南并在此地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客家人文特质的风水流派。它的传播、发展、兴盛与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壮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赣南留下了大量关于风水祖师杨筠松的传说故事和风水文化遗存,如遍布广大乡村的明清风水塔;传说杨筠松曾修炼于此的风水文化名山“杨仙岭”;风水文化第一村——兴国三僚村;杨筠松归仙处于都寒信峡杨公坝等。此外,一代代的风水名师如刘江东、曾文辿、廖瑀、赖布衣以及勘定明代皇家陵园十三陵的廖均卿、曾从政,被嘉靖帝亲选为“风水状元”的廖文政等都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使赣南的民间风水文化传承不息,至今活跃在大江南北和东南亚等地的风水师均认赣州风水为正宗。

所有这些,足以说明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客家民系的“摇篮”。

认识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摇篮地位,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客家人的历史和现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和丰富内涵,从而更好地利用这一文化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赣南客家:东方犹太人的迁徙和奇迹
客家赣州·历史篇·四、唐、宋、元、明……(四)
明朝皇封三僚曾氏农历正月十一花灯节!
“客家摇篮”在这里形成
迁徙
福建的客家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