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國曆史百大軍事家〔上〕
    中國曆史百大軍事家〔上〕
 
★★★《三味書屋754》2014年10月03日編輯整理★★★

                                  ★★★★★ 

第一篇:定鼎開國名將篇
一、大秦第一將: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關中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主要戰績: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秦代傑出的軍事家,與其子王贲一並成爲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 
 二、 西漢開國第一將:韓信
       韓信(約前231-前196),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漢初三傑”之壹。曾先後爲齊王、楚王,後貶爲淮陰侯。爲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勞,但後來卻遭到劉邦的疑忌,最後被安上謀反的罪名而遭處死。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爲“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壹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三、東漢開國第一將:鄧禹
  鄧禹(公元2—58年),字仲華,漢族,南陽新野(今河南省新野)人,東漢開國名將,雲台二十八將之首。王莽元鳳二年(公元15年),年方十三歲的鄧禹在熟讀詩書頗通經義之後,爲了求學深造,不遠千裏來到了京都長安。在長安遊學的數年間,他結識了比他年長八歲的同鄉學友劉秀,就是後來的漢光武帝。後來他竟成爲光武帝建立帝業中最親信最得力的功臣,被稱爲“元功之首”。  
 四、西晉開國第一將:杜預
  杜預(公元222-285年),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西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滅吳統壹戰爭的統帥之壹。曆官三國魏尚書郎、河南尹、度支尚書、鎮南大將軍、當陽縣侯,官至司隸校尉。功成之後,耽思經籍,博學多通,多有建樹,被譽爲“杜武庫”。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及《春秋釋例》等。   
 五、前秦開國第一將:王猛
  王猛(公元325-375年),字景略,東晉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濰坊壽光東南)人,後移家魏郡。前秦丞相、大將軍,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輔佐符堅掃平群雄,統壹北方,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    
 六 、大隋開國第一將:韓擒虎
  韓擒虎(公元538—592年)原名擒豹,字子通,河南東垣(今河南新安縣東)人,隋朝名將。韓雄子。容儀魁偉,有膽略,好讀書。仕北周,襲父爵,以軍功遷和州刺史。入隋,文帝欲圖江南,特拜擒虎爲廬州總管,委以平陳之任。伐陳爲先鋒,直搗金陵,執陳後主。進位上柱國,封壽光縣公,終涼州刺史。    
 七 、大唐開國第一將:李靖
  李靖(公元571-649年),字藥師,漢族,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祖父李崇義在北魏時期擔任過殷州刺史。兄李端,字藥王,隋將;舅韓擒虎爲隋朝名將。李靖善于用兵,長于謀略,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   
 八、北宋開國第一將:曹彬
  曹彬(公元931年-999年),字國華,北宋初大將,真定靈壽人,在北宋統壹戰爭中擔任主要將領。曹彬是郭威張貴妃的外甥。後周顯德五年,奉诏出使吳越,累官至引進使;嚴于治軍,尤重軍紀。乾德二年率軍滅後蜀,以不濫殺著稱,升宣徽南院使。開寶七年率水陸軍10萬攻滅南唐,次年克金陵,又決策伐北漢和攻遼,以功擢樞密使。雍熙三年,宋分兵三路攻契丹,他爲東路軍主將,因孤軍冒進、兵疲糧乏撤軍,至岐溝關被契丹軍擊敗,致宋軍全線潰退,降右骁衛上將軍。後複起爲侍中、武甯軍節度使。宋真宗即位複任樞密使。死後益“武惠”。   
 九、元朝開國第一將:木華黎
  木華黎(公元1170~1223年),蒙古劄刺亦兒部人。蒙古名將、攻金統帥。沈毅多智略,輔佐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戰功卓著,被稱譽爲“四傑”之壹。成吉思汗曾對木華黎說:“國內平定,汝等之力居多。我之與汝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也(《元史。木華黎傳》)。成吉思汗元年(公元1206年),與博爾術被成吉思汗分別命爲左、右萬戶。
十、明朝開國第一將:徐達
  徐達 (公元1332~1385),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漢族,豪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初朱元璋爲郭子興部將,往歸之。從南略定遠,取和州。渡江拔攻城取拔寨,皆爲軍鋒之冠,後爲大將,統兵征戰。吳元年,爲左相國,拜大將軍。洪武初累官中書右丞相,封魏國公,追封中山王。   
十一、清朝開國第一將:愛新覺羅·多爾衮
  愛新覺羅·多爾衮(公元1612—1650年),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之弟。清朝初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完成大清壹統基業的關鍵人物,清朝入關初期的實際統治者。1626年封貝勒;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1643年輔政,稱攝政王;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問鼎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1650年去世後,先追尊爲成宗義皇帝,後被順治帝追論謀逆罪削爵;1778年乾隆帝爲其平反,複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第二篇:無敵戰神篇   
 一、兵聖:孫武 
       字長卿,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人。著名軍事家。曾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占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爲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爲“兵學聖典”,置于《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爲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爲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二、 亞聖:吳起
  戰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漢族,衛國左氏人,通曉兵家、法家、儒家諸家思想。壹生曆仕魯、魏、楚三國,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仕魯時曾擊退齊國的入侵;仕魏時屢次破秦,盡得秦國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業;仕楚時主持改革,史稱“吳起變法”。後世把他和孫武並稱爲“孫吳”,著有《吳子》,《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殺神:白起
  白氏,名起,楚白公勝之後。春秋時期楚君僭稱王,大夫、縣令僭稱公,白起爲白公勝之後,故又稱公孫起。白起號稱“人屠”,戰國四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王翦、廉頗、李牧)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郿(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曆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   
 四、趙之武安: 李牧
  嬴姓,李氏,名牧。漢族,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人(今邢台隆堯),戰國時期的趙國將領,戰國四大名將之壹。李牧戰功顯赫,生平未嘗壹敗仗。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劃分爲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爲主。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並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3個月後趙國即滅亡。      
 五 、馬踏匈奴: 衛青
  字仲卿,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武帝時的大司馬大將軍。戰法革新始破匈奴,首次出征奇襲龍城打破了自漢初以來匈奴不敗的神話,曾七戰七勝,以武鋼車陣大破伊稚斜單于主力,爲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于以戰養戰;用兵敢于深入 ,奇正兼擅;爲將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威信很高,位極人臣,但從不養士。元封五年,長平侯衛青逝世,起冢如廬山,葬茂陵東北。益號爲'烈’。   
六、封狼居婿: 霍去病
  漢族,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中國西漢武帝時期的傑出軍事家,是名將衛青的外甥,任大司馬骠騎將軍。好騎射,善于長途奔襲。霍去病多次率軍與匈奴交戰,在他的帶領下,匈奴被漢軍殺得節節敗退,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與衛青被稱爲帝國雙壁。並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爲”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卒,年僅24歲(虛歲)  
 七 、縱橫一生 :耿弇
  東漢開國名將。字伯昭。漢族,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少而好學,尤愛兵事。耿弇久經戰陣,用兵重謀,戰功顯著,共收取46郡、300余城。在東漢中興功臣——“雲台二十八將”中,耿弇排名第四。他勇猛善戰,用兵靈活,指揮果斷,富于創造,是中國戰爭史上卓越的軍事天才。   
 八、大樹將軍 :馮異
  馮異素好讀書,精通《左氏春秋》、《孫子兵法》。馮異是東漢佐命虎臣,他作戰勇敢,常爲先驅,善用謀略,料敵決勝,治軍嚴明,關心民瘼,東漢創業,其功甚偉。尤其是馮異平赤眉、定關中之功,深得漢光武帝劉秀的信任。馮異平定關中之後,曾有人言馮異有爲“關中王”之心,而馮異本人也頗不自安,提出要留妻子于洛陽,但光武帝則對此流言毫不在心,命馮異帶家眷一同回關中,表示了對馮異的極大信任。馮異爲人謙退,從不居功自傲。光武手下將領有時互相在壹起爭功,而馮異則獨自在樹下,並不與其爭功,得到了“大樹將軍”的美名。   
 九 、陣斬蹋頓 ,威震江東: 張遼
  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城區大夫莊)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曾在合肥郊外逍遙津率領八百勇士大敗孫權十萬大軍,且差點活捉孫權,創造了三國時期爲數不多的著名戰例,這壹戰,張遼威震江東,名揚天下,吳國的孩童哭聲不止,其母親說:“張遼來了”,孩童就不敢再哭了。張遼官至前將軍、征東將軍、晉陽侯。後人將他與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並稱爲曹魏的“五子良將”。  
 十、三分自是多英俊 ,又顯江南陸遜高 :陸遜
  本名陸議,字伯言,漢族,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東吳名將,曆任吳國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東吳大帝孫權兄長沙桓王孫策之婿,世代爲江東大族。章武二年(222年),陸遜在夷陵擊敗劉備所率蜀漢軍,壹戰成名。夷陵之戰也成爲戰爭史上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以後陸遜在東吳出將入相。晚年因卷入立嗣之爭、力保太子孫和而累受孫權責罰,憂憤而死,葬于蘇州,至今蘇州有地名陸墓。  
十一、叔子獨千載 ,名與漢江流: 羊祜
  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東費縣西南)人。西晉開國元勳。博學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爲妻。曾拒絕曹爽和司馬昭的多次征辟,後爲朝廷公車征拜。司馬昭建五等爵制時以功封爲钜平子,與荀勖共掌機密。晉代魏後司馬炎有吞吳之心,乃命羊祜坐鎮襄陽,都督荊州諸軍事。在之後的十年裏,羊祜屯田興學,以德懷柔,深得軍民之心;一方面繕甲訓卒,廣爲戎備,做好了伐吳的軍事和物質准備,並在吳將陸抗去世後上表奏請伐吳,卻遭到衆大臣的反對。鹹甯四年(278),抱病回洛陽,同年十一月病故,並在臨終前舉薦杜預自代。      
 十二、二千騎痛擊十萬衆: 慕容恪
  字玄恭,昌黎棘城(今遼甯義縣西北)人,鮮卑族,十六國時期前燕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慕容恪是十六國時期的第壹名將,不光是指政治方面,更多的還是軍事方面。是前燕王慕容皝的第四子,因益號“桓”、封號“太原王”,也稱爲“太原桓王恪”。慕容恪“幼而謹厚,沈深有大度”(《晉書·慕容恪載記》)。因其母高氏不被寵愛,所以壹直不爲慕容皝所注意。慕容恪十五歲時,“身長八尺七寸,容貌魁傑,雄毅嚴重,每所言及,辄經綸世務,皝始異焉,乃授之以兵”其和輔義將軍陽骛、輔弼將軍慕容評,號稱“三輔”,又與陽骛、慕容評同爲托孤重臣。  
 十三 、聞雞起舞, 中流擊楫 :祖逖
  字士稚,漢族,範陽逎縣(今河北涞水)人。北州舊姓,東晉初期著名的北伐將領。著名的“聞雞起舞”就是他和劉琨的故事。曾壹度收複黃河以南大片土地,但及後因朝廷內亂,在他死後北伐功敗垂成。祖逖亦是一位極受人民愛戴的將領,他死後,所轄的豫州人人都好像父母離世那樣悲傷。  
 十四、 轉戰三千裏,克魏三十二城 ,七千破50萬 ,攻取洛陽: 陳慶之
  字子雲,漢族,義興國山(今中國江蘇省宜興市)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少爲梁武帝蕭衍隨從。後爲武威將軍,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深得衆心。  
 十五、大將軍 “落雕都督” :斛律光
  北齊名將。字明月,朔州(今山西朔縣)人,高車族。出身將門,斛律金之子。初任都督,善騎射,號稱“落雕都督”。後拜大將軍、太傅、右丞相、左丞相,封鹹陽王。他骁勇善戰,在與北周近20年的爭戰中,多次指揮作戰,均獲勝利。他治軍嚴明,身先士卒,不營私利,爲部下所敬重。    
 十六、道濟已死 ,吳子輩不足複憚: 檀道濟
  南朝宋將領。漢族,高平金鄉(今金鄉縣蔔集鄉檀莊)人。祖籍高平金鄉(今屬山東),出生于京口(今江蘇鎮江)。身出寒門,從軍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將軍。東晉末,從劉裕攻後秦,屢立戰功,官至征南大將軍。元嘉八年(公元431)攻魏,糧盡退兵,敵不敢追。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諸子皆善戰,忌而殺之。檀道濟戎馬倥偬,戰績卓著。根據他多年的戰爭經驗,總結出三十六計,爲我國留下了寶貴的軍事著作遺産,被載入史冊。  
 十七、堅持一統反分裂, 善事三朝力靖邊, 巾帼英雄第一人 :洗夫人
  原名洗英(公元512年—公元590年),廣東高涼(廣東高州)人,後嫁于當時的高涼太守馮寶。善于結識英雄豪傑,公元550年,在參與平定侯景叛亂中結識後來的陳朝先主陳霸先,並認定他是平定亂世之人,551年,洗太夫人協助陳霸先擒殺李遷仕。梁朝論平叛功,冊封洗太夫人爲“保護侯夫人”。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陳朝立。陳永定二年(公元558年),馮寶卒,嶺南大亂,洗夫人平定亂局,被冊封爲石龍郡太夫人。隋朝建立,嶺南數郡共舉洗太夫人爲主,尊爲“聖母”。後洗夫人率領嶺南民衆歸附,隋朝加封谯國夫人,去世後追益“誠敬夫人”  
 十八、 北卻匈奴 ,南平夷 、單騎退胡 :史萬歲
  京兆杜陵人,隋朝名將。長于騎射,好讀兵書。15歲隨父從軍。北周武帝時,其父戰死,以忠臣子授開府儀同三司,襲爵太平縣公。北周末,隨上柱國梁士彥攻討相州總管尉遲迥,每戰先登,因功拜上大將軍。隋初,因大將軍爾朱績謀反被殺而受牽連,發配敦煌爲戍卒。隋開皇三年,秦州,總管窦榮定擊突厥,遂至轅門請自效。奉命與突厥單騎比武決勝負,馳斬其壹勇士,使突厥軍不敢再戰而退。每行軍作戰,身先士卒,善撫部下,將士樂爲效力。因其南征北戰,屢建戰功,遭楊素嫉妒誣陷,被隋文帝冤殺。  
十九、 攻略巴蜀, 平定江南: 李孝恭
  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唐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將、宗室,唐高祖李淵的堂侄。父親李安,隋朝時任領軍大將軍,唐初封爲西安王。李孝恭戰功赫赫,西取巴蜀,攻占三十余州,俘獲朱粲;南征蕭梁,得李靖之助,滅蕭銑;又招撫嶺南諸州,擒輔公佑于武康。江南平定後,拜揚州大都督。其後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因軍權過重受到猜忌,被召還。貞觀初,任禮部尚書,以功封河間郡王,好遊宴,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640年),李孝恭暴病而死,時年五十歲。贈司空、揚州都督,益元。  
 二十、世間流傳:徐茂功 ---李績
  原名徐世績,字懋功(亦作茂公)。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爲李績。漢族,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唐初名將,曾破東突厥、高句麗,與李靖並稱。後被封爲英國公,爲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壹。李績壹生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爲長城。 
 二十一、權傾天下而朝不忌, 功蓋一代而主不疑: 郭子儀
  中唐名將,漢族,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累遷至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後,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複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爲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又平定仆固懷恩叛亂,並說服回纥酋長,共破吐蕃,朝廷賴以爲安。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獲得安甯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年八十五壽終,賜益忠武,配飨代宗廟廷。   
 二十二、 中興第一,再造唐朝: 李光弼
  唐代營州柳城(今遼甯省朝陽)人,契丹族人。李光弼于唐天寶十五年(756)初,經郭子儀推薦爲河東節度副使,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曾參與鎮壓浙東袁晁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在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中,有兩位傑出統帥、宰相——郭子儀和李光弼,前後都曾經出任朔方(即靈州、靈武,今甯夏吳忠市)節度使,他們二人原來都是朔方節度使安思順朔方軍的部將。曆史上郭子儀名氣比李光弼大,但是,論戰功、論軍事才能,李光弼要勝過郭子儀。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帥,《新唐書》評論,李光弼“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論戰功李光弼則是唐朝“中興第一”,是“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而李光弼還是壹位傑出的少數民族軍事家。    
 二十三、面涅將軍大英雄, 北宋第一將:狄青
  字漢臣,北宋汾州西河人,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他出身貧寒,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爲延州指揮使,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他每戰披頭散發,戴銅面具,沖鋒陷陣,立下了累累戰功。朝廷中尹洙、韓琦、範仲淹等重臣都與他的關系不俗。範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以功升樞密副使。平生前後25戰,以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襲昆侖關最著名。狄青生前,備受朝廷猜忌,導致最後郁郁而終;死後,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帝發哀,贈中令,益武襄”。 
 二十四 、遼國第一戰神: 耶律休哥
  字遜甯,遼代中期著名將領。契丹族,耶律倍、耶律德光族兄弟。隋國王耶律釋魯之孫,遼太祖族兄、南院夷離堇耶律绾思之子。世宗、穆宗族叔,景宗叔祖,聖宗同族曾祖。初爲郎君,應曆末年,官惕隱。景宗乾亨二年(980)爲北院大王,拜于越,總南面戍兵。聖宗統和元年,爲南京留守、南面行營總管,總邊事。四年,封宋國王。十六年薨,聖宗诏立祠南京。耶律休哥戎馬壹生,自高梁河之戰始,至徐河之戰止,經曆了宋太宗壹朝遼宋戰事全程。他作戰時“智略宏遠,料敵如神”,有勇有謀,勝多而敗絕少;平日裏“均戍兵,立更休法,勸農桑,修武備”,保境安民。是遼代文武雙全的人才。 
 二十五、金兀術搜山,檢海追趙構: 完顔宗弼
  金朝名將,開國功臣。本名斡啜,又作兀術、斡出、晃斡出。女真族。姓完顔。太祖完顔阿骨打第四子。有膽略,善射。初從完顔宗望追擊遼天祚帝于鴛鴦泊(今河北張北安固裏淖)。天會三年(1125),隨軍攻宋,克湯陰(今屬河南),參加圍攻東京(今開封)。六年,率軍攻山東,擊敗宋軍數萬,連克青州、臨朐(今均屬山東)等城。七年,複率軍攻宋,先後在大名(今河北大名南)、和州(今安徽和縣)擊敗宋軍。此後壹直是金國主攻派的代表,並領導了多次南侵,戰功赫赫。迫宋稱臣,以功進太傅。七年爲太師。八年卒。 
 二十六、金朝開國第一功臣 :完顔宗翰
  本名黏沒喝,又名粘罕,小名鳥家奴,金朝名將。女真族。國相撒改長子。勇猛有謀。參與擁立金太祖完顔旻稱帝,備受信用。參與滅遼攻宋等重大戰役。天慶五年(1115年),建議舉兵滅遼,大敗遼軍于達魯古城。金太宗嗣位,建策攻宋。天會三年(1125年),大舉攻宋,南渡黃河。七年俘虜遼末帝和北宋徽、欽二帝。十四年(1136年)病卒。正隆二年,例封金源郡王。大定間,改贈秦王,益“桓忠”,配享太祖廟廷。孫完顔秉德、完顔斜哥。  
  二十七、精忠報國、百戰百勝、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 嶽飛
  字鵬舉,漢族。北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裏(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菜園鎮程崗村)人。中國曆史上著名戰略家、軍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將。嶽飛在軍事方面的才能則被譽爲宋、遼、金、西夏時期最爲傑出的軍事統帥、連結河朔之謀的締造者。
  怒發沖冠,憑欄處,潇潇雨歇。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阙!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阙!    
 二十八、仙人關、和尚原大破金兵: 吳玠 
  南宋抗金名將。字晉卿,宋時德順軍隴幹人,年未二十參德順軍,後移居水洛(今甘肅莊浪)。 早年從軍禦邊,抗擊西夏建功。後領兵抗金,和尚原之戰中,大敗金兵兀術部,破川陝路金兵進攻。因功官至四川宣撫使。   
 二十九、南宋最後的長城、擎天一柱: 孟拱
  字璞玉,祖籍绛州(今山西新绛),隨州棗陽人,南宋優秀的軍事家、統帥,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將。南宋中期宋蒙戰爭爆發後,曾以壹人之力統禦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由于其在抵抗蒙古軍的傑出表現,被後世軍史家稱之“機動防禦大師”。
 三十、南征北討四十年、大小百五十戰、未嘗敗衄:阿術
  蒙古兀良合部人,祖速不台、父兀良合台均爲一代名臣宿將。
  元憲宗年間,阿術就隨父從軍,參與了蒙古軍平大理,從西面迂回包抄南宋的萬裏遠征,“率精兵作候騎”,擔任開路先鋒,屢建奇功。在攻打押赤城(今昆明)時,阿術“潛師躍入”;在乾德哥城(今澄江)“兀良合台病,委軍事于阿術”。阿術不負所望,率部“搏戰城上”,破其城;攻不花合因、阿合阿因(在今曲靖境),阿術先登,取其三城;攻赤禿哥山寨(在今昭通境),拔之,乘勝進擊魯魯厮國(即羅羅斯,今西昌地區)、阿伯國,皆大懼請降(《元史·兀良合台傳》)。憲宗九年(1259),兀良合台奉命率兵自西南方突入宋境,以期北上與忽必烈所率的主力會師于湖南長沙。宋軍在其境內邕州附近的橫山寨、老蒼關一線,陳兵數萬,試圖攔截蒙古軍的前進。阿術在其父指揮下,“潛自間道”繞出其後,“沖其中堅”,大破宋軍,成功地突破了宋軍的阻攔。此役戰罷,兀良合台一軍進展順利,沿途“蹴貴州(今廣西貴縣),蹂象州,入靜江府,連破辰、元二州,直抵潭州(長沙)城下”。不久隨父撤軍北還,仍充先鋒。在南宋境內,阿術隨父“轉鬥千裏”,“大小十三戰未嘗敗北”(《元史·兀良合台傳》)。在近十年的軍旅生活中極大地錘煉和提高了自己的軍事謀略和指揮才幹   
 三十一、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王保保
  胡名擴廓帖木兒 元朝末年將領。本姓王,小字保保。沈丘(今安徽臨泉西北)人。其父親是中原人,母親是元朝末年將領察罕帖木兒的姐姐,察罕帖木兒之甥,後爲舅舅察罕帖木兒收爲養子。元末兵起後,從察罕帖木兒組織地主武裝,鎮壓紅巾軍,元惠宗妥歡貼睦爾賜名擴廓帖木兒。王保保在元末明初可謂威名顯赫,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心目中甚至超過了開國第二名將常遇春。  
 三十二、 橫行天下奇男子、雖古名將、未有過之:常遇春 
  字伯仁,號燕衡。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爲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衆,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洪武二年病卒軍中,追封開平王。  
 三十三、捕魚兒海、大破北元:藍玉
  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妻弟,定遠(今屬安徽)人。官拜大將軍,封涼國公。于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職官體系而名震天下。後遭疑謀反,被明太祖處決,株連一萬五千人,是爲明前期之“藍玉案”。  
 三十四、蕩平倭寇海波平、民族大英雄:戚繼光
  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漢族,山東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將領、軍事家,與俞大猷齊名。其父戚景通任漕運官員(今山東省微山縣魯橋鎮)戚繼光亦出生于此地。率軍之日于浙、閩、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戰,終于掃平倭寇之患,被現代中國譽爲民族英雄,卒益武毅。世人稱其帶領的軍隊爲“戚家軍”。有多部軍事著作及詩作傳世。   
 三十五、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千古奇冤:袁崇煥
  字元素,號(或字)自如,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州府東莞縣石碣鎮水南鄉(今廣東省東莞市)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明末著名政治人物、文官將領。入兵部,守衛山海關及遼東;指揮甯遠之戰、甯錦之戰。
  一生事業總成空,   
  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   
  忠魂依舊守遼東。  
 三十六、驅逐荷蘭人、收複寶島台灣、名垂青史:鄭成功
  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谏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鄭成功壹生,抗清驅荷,以趕走荷蘭殖民主義者、收複祖國領土台灣的業績載入史冊,海峽兩岸均立像樹碑紀念。有《延平王集》行世。   
 三十七、伊犁屯田、平定金川、治水反貪:阿桂
  章佳氏,字廣廷,號雲崖,滿洲正藍旗人,後以新疆戰功擡入正白旗。大學士阿克敦之子。清代名將。乾隆三年(1738)舉人後授鑲紅旗蒙古副都統,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阿桂一生屢統大軍,運籌決策,用兵持重,爲清帝所器重,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定伊犁、討緬甸、平定大小金川,戰功赫赫,封誠謀英勇公。在軍機處,任領班軍機大臣時,恥與和珅同列。嘉慶二年(1797)八月病逝。卒贈太保,益文成。
 三十八、蕩平陝甘回變、收複新疆:左宗棠
  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著名湘軍將領,洋務派首領。左宗棠少時屢試不第,轉而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後竟因此成爲清朝後期著名大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經曆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鎮壓陝甘回變和收複新疆等重要曆史事件。  
 三十九、天平天國第一名將:石達開
  廣西貴縣(今貴港)客家人,太平天國名將,近代中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武學名家,初封“左軍主將翼王”,天京事變曾封爲“聖神電通軍主將翼王”,軍民尊爲“義王”(本人謙辭不受)。石達開是太平天國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之壹,十六歲“被訪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二十歲封王,英勇就義時年僅三十二歲,有關他的民間傳說遍布他生前轉戰過的大半個中國,表現出他當年深得各地民衆愛戴。  
 四十、是非功過後人評、天國最後支柱:李秀成
  太平天國著名將領。初名李以文。廣西藤縣大黎裏新旺村人。出身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和父母壹起“尋食度日”,生活十分艱難。1849年,二十六歲的李秀成加入了拜上帝教。1851年9月參加太平軍。他作戰機智勇敢,很快從一名普通的士兵晉升爲青年將領。天京變亂後,爲了挽救天平天國危急形勢,李秀成和被洪秀全封爲“萬古忠義”的忠王,他在太平天國後期衰弱的形勢下,在軍事上連連獲勝,中興了天平天國,李秀成也成爲天平天國後期的頂梁柱,1864年,天京陷落後,李秀成被俘遇害。
第三篇: 一代天驕 天子傳奇篇  
 一、力拔山兮氣蓋世:西楚霸王—項羽(前232~前202年)
  名籍,字羽,通常被稱作項羽,中國古代傑出軍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秦末起義軍領袖。漢族,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南郊1公裏徐淮公路廢黃河堤下)人。秦末隨項梁發動會稽起義,在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巨鹿之戰中大破秦軍主力。秦亡後自立爲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遊的梁、楚九郡。後在楚漢戰爭中爲漢王劉邦所敗,在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自刎而死。項羽的武勇古今無雙(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他是中華數千年曆史上最爲勇猛的武將,“霸王”一詞,專指項羽。  
 二、允冠百王、漢世祖:光武大帝—劉秀(前5—公元57年)
  東漢開國皇帝,史上著名的中興之主,有允冠百王之稱。新末天下大亂,壹介布衣劉秀與兄在春陵以“複興漢室”爲號召起兵,與衆豪傑並爭天下。在昆陽之戰壹舉摧垮新莽四十二萬大軍,成爲滅亡新朝的關鍵人物。後劉秀受更始帝派遣而“單車空節”巡河北,趁機壹舉平定河北,並于更始三年于河北稱帝,國號“漢”,史稱“東漢”,此後平滅綠林、赤眉、愧囂等割據政權,天下得以再次一統。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使後漢成爲“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毛主席評價劉秀爲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三、漢室將亡、一統北方、安天下:魏武帝—曹操(公元155-220年)
  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谯縣(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與書法家。三國中曹魏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先爲東漢大將軍 、丞相,後爲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其爲魏武帝。壹生以漢朝丞相的名義征討四方,爲統一中原做出重大貢獻,同時在北方廣泛屯田,對當時的農業生産恢複有一定作用。曹操文學作品的特色、創新、開創對中國文學史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魯迅先生評價其爲"改造文章的祖師"。漢末書法評論家評出章草大家五人,即崔援、崔實、張芝、張昶、曹操。可謂多才多藝的一代霸主。   
 四、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649年)
  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祖籍趙郡隆慶(今邢台市隆堯縣)。唐朝建立初期,封秦王,立下赫赫戰功。即帝位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爲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他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谏、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于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爲後來實現“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五、終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後燕成武帝—慕容垂(公元326—396年)
  又名慕容霸,字道明,昌黎棘城(今遼甯義縣西北)人,鮮卑族。公元384-396年在位。中國十六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後燕政權的建立者。公元384年建立後燕,號成武皇帝。  
 六、統一南方、北伐中原、氣吞萬裏如虎:宋武帝—劉裕(公元363—422年)
  字德輿,小名寄奴,漢族,彭城縣綏輿裏(今江蘇銅山)人。 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劉宋開國之君。于隆安三年,參軍起義,對內平定戰亂,先後消滅劉毅、盧循、司馬休之等分裂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了百年未有的統壹局面。對外致力于北伐,消滅桓楚、西蜀、南燕、後秦等國。執政期間,吸取前朝土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抑制豪強兼並,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輕徭薄賦,廢除苛法,改善了政治和社會狀況。他對江南經濟的發展,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重大貢獻。被譽爲“南朝第一帝”。  
 七、參合陂大敗後燕軍、重興代國建立北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公元371—409年)
  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開,北魏開國皇帝,鮮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孫子,獻明帝拓跋寔的兒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爺爺。376年,拓跋珪被其母親賀蘭氏攜走出逃。385年,15歲的拓跋珪趁亂重興代國,在盛樂即位爲王。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國號“魏”,是爲北魏,改元“登國”,398年,他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大同,並自稱皇帝。他即位初年,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將鮮卑政權推進封建社會,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剛愎自用,不團結兄弟,導致在409年的宮廷政變中遇刺身亡,終年僅三十九歲,在位二十四年。  
 八、滅統一北方、北伐柔然、南敗劉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08—452年) 
  字佛狸,鮮卑族。北魏第三任皇帝(423-452年)。422年,被立爲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焘在位期間,親率大軍滅亡胡夏,北燕,北涼等諸多政權,統一北方。北伐柔然,使之“不敢複南”;南敗劉宋,占據河南之地。452年,被中常侍宗愛殺害。在位29年,益太武皇帝,廟號世祖。拓跋焘率軍講求戰法,指揮靈活,爲南北朝時期傑出的騎兵統帥。  
 九、北卻契丹、南擊朱梁、統一北方、建立後唐:後唐莊宗—李存勖(公元885—926年) 
  神武川之新城(今山西雁門)人,五代時期後唐政權的建立者。唐末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的長子。沙陀人,本姓朱邪氏,小名“亞子”。908年繼晉國王位,之後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北卻契丹、南擊朱梁,東滅桀燕(劉守光)使得晉國逐漸強大起來。923年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稱帝,國號“唐”,史稱後唐,是爲後唐莊宗。同年十二月滅後梁,實現了對中國北方的大部統壹。以勇猛聞名。存勖雖武人,但洞曉音律,能度曲。存詞四首,載《尊前集》。  
 十、東征西討奠定統一基礎、北伐契丹收複二州三關:後周世宗—柴榮(公元921年-959年)
  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954—959在位,在位6年。邢州堯山柴家莊(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父柴守禮,祖父柴翁是當地望族,柴榮年輕時曾隨商人颉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沈重寡言”,他是周太祖郭威的養子(柴榮本身是郭威的內侄)。廟號世宗,益號睿武孝文皇帝。 
 十一、建立契丹國、創立契丹文、四處征伐、滅渤海國室韋和奚: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公元872-926年)
  《舊五代史》作安巴堅,漢名耶律億,是契丹的第一位皇帝(916年3月17日—926年9月6日在位)。耶律阿保機勇善射騎,明達世務,916年3月17日登基稱皇帝,立國號“契丹”,建立“大契丹國”(947年2月24日,遼太宗耶律德光改國號爲“大遼”),建年號爲神冊。建國後繼續進攻其周圍的民族或政權,渤海國、室韋和奚分別被他消滅。他任用漢人韓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習俗,創造契丹文化,發展農業、商業。926年9月6日去世于扶余城,終年55歲。群臣及諸屬國上尊號曰大聖大明天皇帝,廟號太祖。  
 十二、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統一中原、建立宋朝: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27-976年)
  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漢族,涿州(今河北)人。出身軍人家庭,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在位16年。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動曆史發展的傑出人物。 
 十三、 統一女真、建立金國、滅亡遼國、武元皇帝:金太祖—完顔阿骨打(1068-1123年)
  女真族,金代開國皇帝。金朝開國皇帝(1115年1月28日—1123年9月19日在位)。漢名冥。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東南阿什河)女真族完顔部酋長烏骨迺之孫,核裏缽之次子,完顔部首領,金朝的建立者。善騎射,力大過人,是女真族的偉大領袖,對金朝滅亡遼朝、統一北方具有奠基意義。天慶四年,起兵反抗遼朝,1115年正月,建國號金,年號“收國”,建都會甯府。同年十二月,加號大聖皇帝,次年改年號爲天輔。在位期間,把猛安謀克制度改爲軍事行政組織,天輔三年(1119),頒行女真文字。1123年八月,領兵返回上京,行經部堵樂西行宮,病死于途中。九月,葬于上京宮城西南。益武元皇帝,廟號太祖。  
 十四、東方戰神、橫掃歐亞、最偉大的軍事統帥之一、一代天驕: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公元1162—1227年)
  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意爲“擁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長”。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遊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此後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時候去世。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爲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益廟號,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益號爲聖武皇帝。   
 十五、建立元朝、定都大都、滅亡南宋、統一全國: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1294年)
  蒙古族,元朝首任皇帝(1260年5月5日—1294年2月18日在位),是監國托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母唆魯禾帖尼。1260年5月5日在部分宗王和大臣的擁立下,登基成爲大蒙古國皇帝(蒙古帝國大汗)。蒙古尊號“薛禅汗”,他青年時代,便“思大有爲于天下”。他一生征戰,一統天下,建立了幅員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元朝。他在位期間,建立行省制,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複和發展。他也曾多次派兵侵略鄰國,但多遭失敗。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樣,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輝曆史的締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位35年,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益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十六、推翻蒙古統治、恢複漢人國家、取消蒙古制度、恢複民族平等: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
  漢族,明朝開國皇帝。豪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原名朱重八,後取名興宗。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暴政,龍鳳七年(1361年)受封吳國公,十年自稱吳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余勢力後,于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全國統壹的封建政權。朱元璋統治時期被稱爲“洪武之治”。廟號太祖,益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南京明孝陵。  
 十七、靖難奪位、五征漠北: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1424年)
  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應天,時事征伐,並受封爲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奪位登基,1402年7月17日(明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即位,在位22年,年號永樂。他五次親征蒙古,鞏固了北部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曾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並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于1421年遷都北京,北京正式成爲漢族王朝的首都。其在位期間經濟發展迅速,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廟號成祖,益號啓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葬于十三陵之長陵。  
 十八、統一女真、建立後金: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公元1559—1626年)
  姓愛新覺羅,女真人。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漢語,喜讀《三國演義》,二十五歲時,在祖居起兵統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國東北部,並屢次打敗明朝軍隊,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浒之役後,遷都沈陽。次年于甯遠城之役被明將袁崇煥炮石擊傷,憂憤而死。 清朝建立後,尊爲清太祖,益號: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十九、平三藩、統台灣、善治蒙古、抵禦外侵、鞏固統一: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烨(公元1654-1722年)
  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烨,蒙古人稱爲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是清朝第四代君主,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安甯;熙,興盛--取萬民康甯、天下熙盛的意思。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宮,順治帝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後佟佳氏,他8周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1722年12月20日崩于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益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第四篇:文武雙全 出將入相篇 
 一、 興周八百年、百家宗師:姜子牙:姜尚
  名望,呂氏,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漢族,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壽至139歲,先後輔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東海海濱人。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爲“太師”(武官名),被尊爲“師尚父”,輔佐文王,與謀“翦商”。後輔佐周武王滅商。因功封于齊,成爲周代齊國的始祖。他是中國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  
 二、春秋第一相:管仲
  名夷吾,益曰“敬仲”,漢族,颍上(今屬安徽)人,史稱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周穆王的後代。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爲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爲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爲“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爲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于士”。管仲的言論見于《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三、田忌賽馬、圍魏救趙、馬陵道萬弩射龐捐:孫膑
  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漢族,山東鄄城人。生于戰國時期的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省的陽谷縣阿城鎮,鄄城縣北壹帶)。傳爲著名軍事理論家孫武後人,著述有《孫膑兵法》,指揮著名戰役有“馬陵之戰”等。其故居已經修繕一新。  
 四、一夜白發過昭關、鞭屍平王報父冤:伍子婿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名員,字子婿,楚國人。伍子婿之父伍奢爲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費無忌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婿逃到吳國,成爲吳王阖闾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婿帶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吳國倚重伍子婿等人之謀,遂成爲諸侯一霸。公元前483年,夫差派伍子婿出使齊國。太宰喜乘機進讒,說伍子婿陰謀倚托齊國反吳。夫差聽信讒言,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婿,令其自殺。伍子婿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于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在伍子婿死後9年,吳國果然爲越所滅。   
 五、竊符救趙、兩破強秦、戰國四君子之首:信陵君、魏無忌
  魏國第六個國君魏安厘王魏幸的異母弟。魏國自梁惠王魏罃時的馬陵慘敗後,國勢衰落,江河日下,而西鄰秦國經商鞅變法、張儀略地,在列國中突起,有兼並六國之勢,沒有一個國家敢真正抗禦秦國,魏國毗鄰秦國,受秦害較深。魏無忌處于魏國走向衰落之時,他效仿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的輔政方法,延攬食客,養士數千人,自成勢力。他禮賢下士、急人之困,曾在軍事上兩度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危局。但屢遭魏安厘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因傷于酒色而死,十八年後魏國被秦所滅。    
 六、運籌帷幄、決勝千裏、謀聖:張良
  字子房,漢族,傳爲漢初城父人,今亳州市城父鎮。漢高祖劉邦的謀臣,秦末漢初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漢王朝的開國元勳之壹,“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之壹。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之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待大功告成之後,張良及時功成身退,避免了韓信、彭越等鳥盡弓藏的下場。張良在去世後,益爲文成侯(也稱益號文成),此後世人也尊稱他爲謀聖。《史記》中有專門的壹篇《留侯世家》,用以記錄張良的生平。   
 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三顧茅廬、臥龍:諸葛亮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在世時被封爲武鄉侯,死後追益忠武侯。後來東晉政權推崇諸葛亮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爲武興王。諸葛亮爲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等,並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死于寶雞岐山五丈原。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的尊崇,成爲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贊諸葛亮。  
 八、神機妙算、屢建奇功、官渡之戰、大放異彩:郭嘉
  字奉孝,颍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謀士,官至軍師祭酒,封有陽亭侯。助曹操平呂布、定河北,滅烏桓。後于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益曰貞侯。   
 九、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破英雄百萬師:周瑜
  東漢末年名將。字公瑾,漢族,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有姿貌、精通音律,江東向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少與孫策交好,建安三年(198年)加入孫策旗下,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奔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衆事,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東吳軍與劉備軍聯合,在赤壁擊敗曹操。在建安十五年(210年),在伐蜀路上逝世,年僅36歲。 
 十、曹魏三朝重臣、抵禦蜀漢北伐:司馬懿
  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裏(今屬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爲全權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平生最顯著的功績是多次親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的北伐。死後益號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被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爲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爲宣皇帝。    
 十一、淝水之戰、名揚天下:謝玄
  字幼度,漢族,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名將、文學家、軍事家,謝奕之子,謝安之侄。21歲時爲大司馬桓溫的部將,後官至都督徐、兖、青、司、冀、幽、並七州諸軍事。有經國才略,善于治軍。東晉太元二年(377年),爲抵禦前秦襲擾,經謝安薦爲建武將軍、兖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他招募北來民衆中的骁勇之士,組建訓練一支精銳部隊,號爲“北府兵”   
 十二、南北朝第一流軍事謀略家:崔浩
  字伯淵,小名桃簡,清河郡武城(今河北清河縣)人。白馬公玄伯之長子。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參與軍國大計,對促進北魏統壹北方起了積極作用。後人稱頌爲“南北朝第壹流軍事謀略家”。崔浩作爲軍事謀略家,深爲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作爲統壹戰爭的謀主,崔浩參與了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的軍事決策,多謀善斷,算無遺策,屢建功勳,在北魏統壹中國北方的壹系列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崔浩才藝通博,除了在軍事和政治上的成就外,在天文、曆法、法律、飲食、宗教等方面都做出過重要貢獻。  
 十三、戰勝東魏、攻滅北齊:韋孝寬
  名叔裕,字孝寬,漢族,京兆杜陵(陝西西安南)人,南北朝時期西魏、北周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 韋孝寬少以字行,所以皆稱其爲韋孝寬,而很少稱韋叔裕。韋孝寬的祖父韋直善,爲北魏馮翊、扶風二郡守;父親韋旭,曾爲武威郡守,建義初,後爲大行台右丞、輔國將軍、雍州大中正,永安二年,拜右將軍、南幽州刺史。北周時官至大司空、延州總管、上柱國。大象二年病卒。   
 十四、隋朝第一名臣:高颎
  一名敏,字昭玄。渤海蓚(今河北景縣東)人,隋朝傑出的政治家,著名的戰略家、謀臣,隋代名相。自稱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其父高賓是上柱國獨孤信的僚佐,官至刺史。高颎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對隋代的統壹和發展作出了極其重要的曆史貢獻。
 十五、平齊滅陳、破鏡重圓:楊素
  字處道。漢族,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隋朝權臣、詩人,傑出的軍事家、統帥。 他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時任車騎將軍,曾參加平定北齊之役。他與楊堅(隋文帝)深相結納。楊堅爲帝,任楊素爲禦史大夫,後以行軍元帥率水軍東下攻陳。滅陳後,進爵爲越國公,任內史令。楊廣即位,拜司徒,改封楚國公。卒益景武。
 十六、大破突厥、一箭雙雕、神射手:長孫晟
  字季晟,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隋朝著名軍事將領。長孫晟“性通敏,略涉書記,善彈工射,矯捷過人”(《隋書·長孫晟列傳》)。女兒爲長孫皇後,兒子長孫無忌。長孫晟在其一生中,同突厥交往達20余年,雖未指揮過大的作戰,但憑其出衆的謀略,爲分化瓦解突厥,保持隋北境安甯,促進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貢獻。可以說一個強大的突厥帝國,從根本上就是毀于長孫晟之手,此功非常人所能及也!  
 十七、盛世铨衡之能臣、用兵如神之名將、奇能賢達之神人:裴行儉
  漢族,绛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唐高宗時名臣。裴仁基之子。大唐軍神李靖的第三代傳人,史稱“儒將之雄”的名臣兼名將,著有《選譜》十卷,以及《草字雜體》,今均佚。    
 十八、征西突厥、平定蔥嶺、滅百濟:蘇烈
  字定方,以字行世,後人通稱爲蘇定方。生于公元592年,漢族,冀州武邑(今屬河北省)人,後遷居始平(今陝西興平以南)。曆任唐朝左武侯中郎將、左衛中郎將、左骁衛大將軍、左衛大將軍之職,封邢國公,加食邢州、巨鹿三百護。他從壹員普通戰將,靠戰功累遷爲禁軍高級將領,並以其先後滅三國、擒三主的非凡戰績和正直的爲人而深受唐太宗和唐高宗的賞識與信任,屢委以重任,是唐初的壹員得力幹將。   
 十九、仁義無雙救世宗遺孤、單騎入長安勸降袁彥:潘美
  字仲詢,漢族,大名(今河大名東北)人,北宋初名將。父親潘瞞。在常山(今正定縣)當過軍校。潘美與宋太祖趙匡胤素厚,宋朝代周後,受到重用,慘加平定李重進叛亂,鎮守揚州、潭州,累遷防禦使。開寶三年(970年),爲行營兵馬都部署,率軍攻滅南漢。後又慘與平南唐、滅北漢、雁門之戰等重要戰役,被封爲韓國公。雍熙三年(986年),因攻打遼國失敗,導致楊業全軍覆沒,潘美被削三任,降爲檢校太保。次年,又複舊官。淳化二年(991年),加同平章事,數月後死。      
 二十、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
  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先人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唐朝宰相範履冰的後人。他生于武甯軍(治所徐州)(壹說河北真定府)。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世稱“範文正公”。他爲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 年(皇佑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伊川萬安山,益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範文正公全集》傳世,通行有清康熙歲寒堂刻版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  
 二十一、領導東京保衛戰 三呼“過河”而卒:宗澤
  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汝霖,漢族,浙江義烏人,剛直豪爽,沈毅知兵。進士出身,曆任縣、州文官,頗有政績)。宗澤在任東京留守期間,曾20多次上書高宗趙構,力主還都東京,並制定了收複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納。他因壯志難酬,憂憤成疾,七月,臨終三呼“過河”而卒。著有《宗忠簡公集》傳世。宗澤東京保衛戰是兩宋之際以宗澤等抗戰派將領爲首的宋朝軍民抗擊金軍侵略、保衛首都開封的重要戰爭。  
 二十二、寬容的統治者、優秀的軍事家:耶律大石
  字重德,契丹族,西遼德宗,中亞史書中之大石林牙者也,爲西遼的創立者。軍事統帥,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世孫,通契丹文、漢字。其軍事才能曆來爲人稱道,他堅持“養兵待時”,雖然屢遭失敗,但均能善于把握時機,隨敗隨起。先率壹城哀兵破十萬宋軍于燕京,後領數百鐵騎開萬裏國土于中亞,將耶律氏的國祚又綿延了近百年。  
 二十三、碧血滌波情未盡、激浪穿空起怒濤、負帝赴海:張世傑
  南宋名將,張柔之侄,民族英雄,涿州範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蒙古滅金後,張世傑投奔南宋,成爲南宋末年最重要的統帥。《宋史》稱:“張世傑,範陽人。少從張柔戍杞,有罪,遂奔宋。隸淮兵中,無所知名。” 


二十四、平定南宋、出鎮北境、陽邏大捷、兵下臨安:伯顔
  蒙古八鄰部人。元朝大將。曾祖述律哥圖、祖阿刺從成吉思汗征戰有功,封爲八鄰部左千戶及斷事官。長于西城。元世祖至元初年奉使入朝,受忽必烈賞識,拜中書左丞相,後升任同知樞密院事。于至元十一年(壹二七四)統兵伐宋,宋亡,曾出鎮和林, 數平諸王叛亂。元成宗朝加太傅錄軍國重事,卒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淮安王,益忠武。《元史》有傳。伯顔是有元壹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統二十萬大軍伐宋,如統一人。成功還朝,口不言功,行囊僅隨身衣被。有文才,能詩能曲。 
二十五、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劉基
  字伯溫,益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益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爲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未完待续)
 





   《歡迎進入三味書屋754個人圖書館》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宋史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儒林六
新五代史·雜傳第三十八
契丹国志下
三朝北盟会编(一)(卷1—5)
契丹國志卷之十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