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文化中的“圣人”,也是有段位的

原创 三香轩主 三香轩 2022-11-08 19:26 发表于甘肃

—1—

《西游记》里记述,孙悟空跟菩提老祖学法,须菩提传一个法,孙悟空就问:“能不能让我长生不老?”须菩提说不能,孙悟空就不学。须菩提再教一个,孙悟空又问能不能长生不老,须菩提说不能,孙悟空又不学。这样一次次问下去,到了最后,须菩提终于说了一个法,就是通过精气神的训练,让自己长生不老。这时,所悟空才肯学。

人最希望永恒的东西之一,就是长命;人最恐惧的东西,就是死亡。但天下没有长生不老的人,仙人的寿命可能也是有限的,仙人也还会轮回。相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天地是最长久的。所以,很多人老说天长地久,希望自己的生命、事业、爱情能够天长地久,能够永恒。白居易写过一首《长恨歌》,讲述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说天长地久,希望爱情能像天地一样长久,但后来还是生死别离。所以,白居易在诗中写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天长地久是个相对的词,天地也是有寿命的,只是相对个体生命来说,天地的寿命更加长久罢了。

历史上充满这样的故事。很多人的追求,都是与日月同寿。《庄子·在宥》中记载了黄帝求法的故事。说的是皇帝两次拜求广成子,希望广成子教他至道,包括第一次因为傲慢而求之不得,第二次又是如何谦卑从而求法成功的。据说,广成子给黄帝的点化是:“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这跟道家的观点基本是相通的,《黄帝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也跟道家的观点很相似。据说,广成子已经活了一千多年,黄帝按照广成子教的方法去修,后来也修成升天了,而且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虽然我们说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但事实上,早在黄帝出现之前,就有修仙得道者,道家思想也已萌芽,老子也应该是有传承的。

黄帝升天后怎样了?我们不得而知。或许,广成子也只是借黄帝对永生的期待,给他灌输一种修身的道理。就像《道德经》之所以说天长地久,也不过是老子没办法用其他东西比喻,只好用相对更长的天,和相对更久的地。事实上,跟法界相比,天地的寿命也不过是一个时生时灭的水泡。因为,法界是无始无终的,那才是真正的永恒。

老子证道了,所以老子求的不是永恒,他也知道,世上只有谷神不死。他想告诉尹喜的,仅仅是一个道理:天之所以为天,之所以长久,不是为了它自己;地之所以为地,之所以长久,也不是为了它自己。因为它们不是为了自己,所以它们才能长久。同样道理,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之所以得到万古敬仰,也不是为了他们自己,正是因为他们不为自己,他们才影响了世界,才实现了不朽。

—2—

这里面还有一种无为的东西。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不是因为天地希望自己当天地,也是为了自己而当天地。如果天地有这个念头,它就不是天地了。天没有个人喜恶之情,天道本身就是这样,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它不是为了自己而做天的,它本来就是天,本来就有天道,本来就一视同仁。

这里的“长生”也有两种解释,一是寿命长,而是证道。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到的“长生”,大多是证道的意思。因为,宇宙万物都会坏灭,只有谷神不死,谷神就是道。得道之后,就会达成一种无生无灭的“长生”。“寿同天地”真正的意思,也并不是说像天地一样长寿,而是说像天地一样无生亦无灭。而这个天地,同样不是物质上的天地、地理学上的天地,而是道中的特指。当你通过修习,将精神与大道合二为一,你就会证道,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真正的“长生”。长生还有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解释,就是相对的永恒,只要宇宙存在,地球存在,人类存在,我们就会记得佛陀、老子、庄子还有孔子这些圣人。这也是一种“长生”。

他们被我们记忆的原因,就是“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圣人永远把自己放在最后,所以他往往能被整个人类所铭记。许多圣人都是这样,表面上后退,尽量不让人知道,像老子,最后干脆躲到关外去了,但直到今天,我们也忘不了他。

孔子跟老子求过道,但孔圣人不是老子眼中的圣人。老子认为的圣人,必须是得道之人,必须是实现了超越、得到了大自在的人,有点像东方文化中说的成就者、得道者。虽然孔圣人也很好,但他毕竟是入世的,他会做杀少正卯之类的事。只有得道之人,才能真正地做到无私、无为、无欲地利他。所以,民间虽然尊孔子是圣人,但孔子还不是老子眼中的圣人。

在《庄子》里,庄子也经常谈到圣人,他的看法跟老子很相似。他们经常用真人、圣人、神人来形容圣贤。这种人的共同特点,就是为公、无私、无为、无欲,永远不为自己做事,永远为利众做事,永远不执著事情的结果。但孔子是执著、有为的,他周游列国,到处推行他的学说,即使这出于一种大爱,老子也觉得他境界不够。当然,当你极力地想做成一件事时,往往会做不好,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就是儒家的精进精神。但孔子没有想到的是,他死后,在他的弟子的推行下,他思想影响了中国,到了汉武帝时期,甚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景帝学习老子时,学的是老子的精神境界,所以他修养生息,对百姓很好,“文景之治”为后世的昌盛奠定了基础;汉武帝解除道家时,求的时私利,所以不但没学出啥成绩,还干脆把它摒弃了,觉得它对统治无益,从董仲舒的“公羊学”中,取得了“老天爷”颁发的“上岗资格证”,开始了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外儒内法”时代。(链接:把孔子推上圣人之位的《春秋》,对中国文化有多重要?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作为老百姓眼中的圣人,他是成功的,但在老庄看来也不算成功,因为老庄追求出世的成功,但孔子追求入世的成功。有为、执著的追求(孔子当年被贬为“丧家之犬”,他也没有放弃),有可能会得到入世的成功,但它一定得不到出世的成功。出世就是破执,就是无为,就是放下。放不下,就不可能进入无为法,不可能证道。所以,有为有时候也可以成功,但它是另一种成功。不是老子推崇的成功。

—3—

我们知道,很多学问都是入世的学问,入世学问是作用于社会的,追求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管理层很关心入世学问,儒家也追求入世学问。孔子为世界贡献了这样一种理论,“克己复礼”要求有等级、有贵贱、有名位,还要求“仁义礼智信”之类,它有社会性、规范性,但没有超越性。我们没有说儒家学说不好,它直接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秩序文明,是“儒释道”中最重要的基础,就像南怀瑾先生形容的,“儒家”是“粮食店”,是每个人活着的必需品。

入世学问必然超越性不够。出世学问强调出世,作用于心灵和精神,它把中国人的精神维度升华到世界性的高度。如果没有老子,只有孔子,中国文化就到不了这个高度。要是没有超越的东西,中国文化不会有太高的精神境界。正因为有了老子的超越,中国文化才升华到了能以跟世界顶级文化对话的高度。

一定要明白,老子是个让世界吃惊的人,他和任何一个哲学家相比都毫不逊色。他是中国思想家中境界做高的人,他让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欧美国家,特别是德国,很多人因为老子,因为《道德经》而认识了中国文化。但就是这样的圣人,永远躲在众人后面。为什么?因为他谦虚,不想招摇、出头、卖弄。他很像隐士,默默地躲在一个地方,默默地做自己该做的事,但人们往往会记住他。老子当时都不想待在原处了,骑着青牛就过了流沙河,不知所终,但人们永远记得他,反而会忘记那些跳梁小丑,还有那些上窜下跳的人。

中国文化中的“功成身退”,就是老子的“后其身而身先”。中国历史上,好多大将立功后不懂这个道理,而被皇帝杀掉,例如韩信等等。所以名气太大不是好事,功高震主更不是好事,这是人性使然。求名声的,大多会被名声所累;不求名声的,反而会赢得举世敬仰。这就是老子的出世精神。

老子在很多人眼中,讲得是谋略学。老子告诉我们,当整个社会都在争名夺利的时候,你成全别人、帮助别人,你必然会成功。有几个企业家分享过成功的秘诀:永远让别人占便宜,给别人提供便利,所有跟他合作的人都很开心,都愿意继续跟他合作,他就有了无穷的机会。生意当然越做越大。

这就是圣人的“夫唯不争,盖莫天下与之能争”,当你退让且不争不抢,想着成全别人的时候,老天爷就会让你得到,无须争抢。这也是老子的成功学,人最重要的不是显示自己,而是做好自己,如果你做好自己、做好该做的事情,你就会得到你该得到的,你就会成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生与得道
《道德经》是怎样一部书
揭秘中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隐士——鬼谷子
道德经圣解(九十九)
道家:返本归真之真法
同为圣人,孔子老子是如何对待“色”的,儒家道家谁高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