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个拖延症心里,都有一个完美主义者

看过一个TED演讲:“如何不让自己的生活一团糟”。

演讲者梅尔·罗宾斯说:“你想要什么?健康的身体、更多的存款?还是获得真爱、想要孩子成绩更好?

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只要打开手机搜索,就会有无数人分享运动、投资、学习、亲密关系等等,一切你关心的问题的答案。

你可以跟随任何一个你想成为的人的步伐,按照他们的成功经验收获自己的成功。

但是为什么这些方法改变了别人,却改变不了我们自己呢?

原因就在于行动。

在想做与做到之间,无数人因为拖延而无法行动起来。

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有80%的大学生和86%的职场人都患有拖延症;50%的人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始工作;13%的人没有人催,不能完成工作。

明明是自己树立的目标、是自己期望达成的东西,为什么迟迟无法开始行动?

我们在无限拖延的时候,到底在等待什么?

《成功心理学》中这样描述拖延症患者的怪圈。

当你接受一个任务时,总觉得自己这次一定会以一种有条不紊的方式将它完成,你信心满满地说:“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一段时间过去了,你发现这次的情况并不比以前好多少,你的希望变成了担忧:“我得马上开始。” 

就这样,早点开始的时机已经失去了,这一次想要好好做的幻想破灭了。你开始焦虑,压力也逐渐加重。

简·博克 莱诺拉·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 时间又过去了,你还是没有开始,想到之前很多次都是到了最后期限才开始的,于是心安理得地继续拖延。

时间不多了,你开始整理书桌、清理房间,忙得不亦乐乎,你安慰自己,“至少我做成了一些事情!”

虽然这些事成功转移了你的注意力,但是真正要做的事依然在等待你去完成。

“还是和从前一样。”这时候你已经绝望了,早点开始做事的良好意图没有实现;负疚、惭愧和痛苦也无济于事;盼望的奇迹也没有出现。

你能做的最后一刻,你不得不跟时间赛跑,不容许自己浪费一分一秒。你的焦点已经不再是如何把事情做好,而是你究竟能否按时将它完成。 

终于做完了,你下定决心:“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下一次一定早点开始,严格按照计划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直到下一个任务再次出现……

尽管我们诚心诚意痛下决心,但是下次还是会重蹈覆辙,一次又一次地在这个拖延的怪圈里挣扎。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溜走了,只留下无法掌控时间、更无法掌控生活的自己。

除此之外,拖延症最大的伤害,是让人们感到自己只是生活的旁观者。

他们的沮丧不是因为无法实现梦想,而是他们甚至没办法开始追逐梦想。

简·博克在书中写道,很多人的拖延都是从学校里开始的,那是我们进入竞争社会的第一个台阶。

学校会把学生分为A等生、C等生或者差生,学校里的社交派系通常也是建立在学习能力的区别之上。

同龄人怎么看待你,对一个人在学习和社交上的自信有很大的影响。

人们可能会一直为自己在学校里存在的一些学习问题耿耿于怀——阅读障碍,不会做数学题,注意力涣散,信息处理有问题,发言磕磕巴巴……

就算长大后他们已经提高了在这方面的技能,但是他们还是没能建立信心,他们害怕有人会发现这些缺陷,而拖延很可能成了他们掩盖自己弱项的一个心理策略。

他们相信:

“我必须要做到完美;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什么也不做,要比冒失败的风险更为安全;如果不能把事情做好,那么它就根本不值得去做……”

所以,人们之所以拖延,是因为害怕,害怕自己做不到完美、害怕不被接受。

期末,豆瓣网友“花落知多少”有一门网课挂科了,她反思自己的习惯时说:“一直以来都有很严重的拖延症,小到生活洗衣服,大到作业学习,但是如果一件事对别人有影响,就不会拖延。”

比如设置课表,如果只是自己用这个课表的话,会一直拖延,最后可能就不设置了。如果有同学需要这个课表的话,就会很快弄完,因为怕影响到同学。

一项工作如果是替别人做的话,会特别认真,绝不拖延。如果是为自己做的,就会无限拖延,直到限期后,敷衍了事。

之所以如此,不是对别人更有责任心,一个对自己生活不负责的人,自然也无法对别人的生活负责,而是因为害怕自己的弱点被别人发现,害怕受到责难。

所有的拖延,都是由于避免不舒服的情绪或想法而引起的。

这种情绪也许是对做错事的焦虑、也许是对自己得不到认可的恐慌,无奈的是,这些情绪无法避免,我们只能学会体验和接纳。

而破解拖延的关键,是提升我们的专注力。

专注于一件事、一种感受,“吃饭时吃饭,扫地时扫地,担水时担水,劈柴时劈柴”。

设定目标时,确立一个可观察、可操作的目标,而不是模糊而抽象的目标,比如“我要在腊月二十五之前做完春节前的工作”、“我会每天花一个小时时间锻炼”,而不是“新年要多运动”。

在发现自己拖延的时候,告诉自己“只做15分钟”,15分钟后再休息。

同时奖赏自己一路上的进步,不必等到全部完成再奖励自己,“我已经走出了几步,而且我做事非常努力,可以奖励自己看一部电影。”

每当意识到完美主义又在给行动拖后腿的时候,也可以停下来给自己几个提醒:

人们应该因为我是谁、而不是我表现得有多完美而接受我。

做一件事的“正确方式”往往不止一种。

完美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要尽你最大的努力,而不是做到完美。

不完美是正常的。

我无别人完全的认可也能生活,但我需要自我认可,更重要的是我对自己的看法。

看过一句很有力量的话:“我们不过是宇宙里的尘埃、时间长河里的水滴,所以大胆去做不要怕,没有人在乎;就算有人在乎,人又算什么东西。”

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后才觉得自己做的是有价值的,每个人都是在学习、挑战、成长中获得快乐。

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因为任何人的眼光而浪费自己的人生。

中年意味着什么?

危机还是新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停课不停学,我们在行动
目标不设定,未来须明确
学会将精力只用于有意义的事
​搬走影响自己实践的三块儿绊脚石
寻找行动的力量——读三本必读书有感
假期快过完了,还是要问:月薪多少,才能摆脱焦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