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软骨头皇帝朱祁镇

□史 式

 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糟糕的一个朝代,由于开国之君朱元璋是个流氓无产者,一直轻视知识,不相信读书人。他在一批批地大杀功臣之后,决定废掉宰相这个职位,要六部官员都归皇帝直接指挥,都向皇帝负责,建立一套由皇帝一人说了算,完全无章可循的极端专制的皇帝制度。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因为不相信文武官员,只倚太监为心腹,由太监掌握皇家特务组织(东西厂、锦衣卫),任意迫害官民。某些在皇帝面前得了宠的太监,权倾天下。遇到皇帝年幼,国家大权常常会落入当权的太监一人手中,造成天下大乱。尤其是在明代晚期,这样的事层出不穷。


王振当权酿成大祸


 公元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登位。他当时是个八九岁的孩子,大权逐渐落到一个名叫王振的太监手里。王振原是山西蔚州的一个市井无赖,因为贪图过好日子,自阉进官。他粗识文字,在宫里教小太监读书,被称为王先生。英宗当太子时,由他贴身伺候,英宗登位,把他提为司礼太监,专管奏章。王振依靠这种方便,拉拢一批官场中的无耻之徒,经常排挤、打击正直的大臣,渐渐地就形成了一股邪恶势力,把持朝政。


  1441年,皇宫里新修的三大殿完工,英宗宴会百官,表示庆贺。按照朝廷礼制,太监没有资格参加宴会,王振为此大发牢骚说:“我是当今的周公,为什么不能参加宴会?”有人走报英宗,英宗居然下令大开东华门迎接王振。王振大摇大摆地走进来,一些无耻之徒纷纷站起来迎接,凡是没有站起来的人,他都默记在心,以后不断地进行打击,一个也不放过。从此朝野上下都知道王振已经成了太上皇,要想升官发财,都来走他的门路。在王振的包庇之下,小人得势,贪污公行,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事,打出“官逼民反”的旗子,提出“必诛王振,乃得太平”的口号。


  当时明王朝的主要外患仍然是北方的蒙古诸部,其中最强悍的是瓦剌部。瓦剌首领也先拥立元朝皇室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自称太师,掌握实权,长期做着灭亡明王朝恢复大元帝国的美梦。此人很有心机,他在边境上进行互市的时候,明里用牛马换取明朝商人的茶叶和绸布,暗里却出高价收购铜铁和武器。当时明廷严禁铜铁和武器出口,王振为了获取暴利,居然丧心病狂地私造大量刀剑与箭镞,偷运出口。正直的大臣和边疆的老百姓都非常担忧,知道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1443年,翰林侍讲刘球向英宗上奏章,提出改良时政的十条意见,最后一条是注意巩固国防,对瓦剌加强戒备。他并没有直接检举王振以武器资敌的卖国行为,只不过提醒英宗加以注意而已。王振做贼心虚,看到这份奏章,勃然大怒,立刻派遣自己的爪牙锦衣卫指挥马顺抓走了刘球,不加审问,就在监狱中秘密处死,尸体剁成碎块。家属求领尸身,只领到几块残骨。从此,官员们人人自危,不敢谈论政事,王振及其党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


皇帝亲征有如儿戏


  1449年夏,也先从王振手里得到了足够的武器,分兵四路,大举南侵,他亲率主力进攻山西大同。因为王振的爪牙到处横行,克扣军饷,士兵们吃不饱穿不暖,人人怨恨,士气低落,每战必败。明廷派驸马都尉井源率4万精兵迎战,结果全军覆没。败报传到北京,人心惶惶。


  这时英宗已经20多岁了,仍然糊涂如白痴,他对文武百官的话一概听不进,一味相信王振,在各方败报如雪片飞来的时候,不断向王振问计。王振居然劝他亲征,说是只要皇帝敢于御驾亲征,其声势就能吓退敌人。王振为什么敢于冒风险出这个馊主意?其实一句话就可以点穿:是为了保护他自己的财产。王振是蔚州人,多年搜刮的财物,大都送回家乡购置产业,蔚州邻近大同,如果大同失守,蔚州也就难保。王振怂恿英宗御驾亲征,就是想朝廷用主要的兵力来保护他家的私产。为了达到这个卑劣的目的,他不惜以年轻无知的英宗作为孤注一掷的赌注。


  满朝文武都反对这次儿戏似的御驾亲征,把毫无作战经验的英宗送上前线是太危险了。特别是兵部尚书邝埜、兵部侍郎于谦因为看穿了王振的阴谋,坚决站出来劝阻,吏部尚书王直又率领百官苦劝终日,英宗还是不听。邝埜看到大事无可挽回,在退朝之时,紧握于谦的手说:“御驾亲征,凶多吉少,国家大事就要败坏在王振手里了。皇帝既要亲征,我是兵部尚书,职责所在,岂能不去!老弟高才,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我走之后,请老弟承担重任,担负起保卫京师的重任。有老弟在,我是完全放心的。但愿将来还有相见之日!”话未说完,已经潸然泪下。于谦也流着泪说:“请大人放心!我早已以身许国,又受大人知遇之恩,一定尽力保卫京师,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于谦是浙江杭州人,永乐年间进士,先后任过监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抚,在任上平反冤狱,赈济灾荒,一向深得民心。因为触犯王振,曾经贬官、下狱。邝埜对他非常器重,所以在临行之前,把保卫京师的重任托付给他。


  1449年7月16日,英宗、王振率领大军50万人从北京出发,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及大批文武官员随行。有人作最后的努力,拦马劝阻,都被重责;又有武土谋剌王振,以阻止英宗亲征,也未成功。大军出发之时,天昏地暗,风雨交加,大家都知道这不是好兆头,人人忧心忡忡。


  7月19日,大军出居庸关,23日,到达宣府。连日大风大雨,道路泥泞,王振催促赶路,人马在路上摔伤的不计其数。群臣多上奏章请求暂缓前进,王振大怒,说是“朝廷养兵千日,用在一时,难道御驾亲征,还未交锋,就想后退么!谁人再敢阻挠,一定军法从事!”尚书王佐、邝埜同他争了几句,竟被武士强拉下去罚跪在路旁草中,人人愤慨,都敢怒而不敢言。 

 
  8月初,大军到达大同。各地军报纷纷传来,知道瓦剌各路人马都已进了长城,迅速南下,大军的归路有被切断的危险。王振惊慌失措,这时并没有人劝他退兵,他却自已决定退兵了。大同副总兵郭登向英宗建议:大军最好向东南方撤退,经过紫荆关回到北京,可保安全。从这条路撤退要经过蔚州,王振想请英宗临幸他的老家,对此英宗建议欣然同意。可是走了40里之后,王振又突然变卦,他怕大军经过蔚州会踩坏他田地里的庄稼,又下令朝东北方向前进,循来时走过的路直奔宣府。同时他派出几千辆车子,到蔚州搬运他家中的财物,随军前进。一路上,他任意指挥文武百官和几十万大军,就像赶牲口一样。全军将士都愤怒到了极点,行军途中,怨声载道。
  8月10日,大军到达宣府,瓦剌追兵已经追到。英宗派殿军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领兵断后,明军来往奔走多日,疲惫不堪,体力不济,死伤过半,吴克忠、吴克勤都壮烈战死。


  8月13日,大军从宣府退到土木堡。这是个重要的驿站,周围高峰矗立,只有几条山间小路可通车马。此地距离怀来县城只有20多里,如果大军赶到怀来,可以据城而守。王振因为自己运财物的车子还有1000多辆没有到达,力主在土木堡宿营等候。文武百官都觉得在此宿营十分危险,希望迅速赶到怀来,但是畏惧王振,不敢去说。65岁的邝埜拼着性命跑到英宗面前力争,被王振大骂:“你这个书呆子懂什么军事!再要噜苏,立刻斩首!”邝埜厉声回答:我为国家、为老百姓说话,还怕死吗!”王振喊武士把邝埜推出门去,邝埜气得发抖,和王佐等人在帐篷中相对无言,痛哭失声。


  次日黎明,角声呜呜,瓦剌追兵到达,立刻包围了明军驻地。土木堡地势很高,明军掘地丈余,得不到一滴水,军心恐慌,这时虽是初秋,暑热未退,两天得不到饮水,人马饥渴难熬。狡猾的也先看到明军被困,十分高兴,但是当时瓦剌军只有骑兵2万多人,明军却有几十万,不用计谋,难获全胜。他于是挥军暂退,派使者携带书信前来谈判议和,引诱明军离开阵地。这时王振装载财物的1000多辆车子已经到达,他就想迅速找机会突围,逃回北京。于是一面派人随瓦剌使者前去谈和,一面下令全军迅速南移。这一来正中也先的奸计。也先发现明军纷纷拔营,暂时不动声色,等到大队明军都在山间小道上行进,首尾不能相顾之时,猛然发动攻击,从四面八方以强弓硬弩射向明军,明军被动挨打,队伍大乱,四散奔逃。


  这时英宗驻地受到围攻,他身边的侍卫、太监纷纷中箭,这些箭镞,正是过去王振以高价卖给瓦剌的。英宗吓得腿都软了,坐在地上发抖,望着王振,说不出一句话来。护卫将军樊忠恨得咬牙切齿,一把揪住王振痛骂:“你这个狗太监,国家大事都坏在你的手里,你跑不了,今天我要为天下人除害!”随即用铁锤猛击王振的脑袋。只听得噗嗤一声,王振头颅粉碎,脑浆和血一直溅到英宗的身上。瓦剌军从四面包围上来,樊忠左冲右突,接连打死了几个敌人,最后力竭殉国。


  王振为了谋私,以国事为儿戏,把文武百官和几十万明军推上了绝境。但是当时的明军将士并没有给祖国丢脸,虽然形势不利,死伤惨重,他们都勇敢地与敌人拼搏,绝不屈服。从征大臣如英国公张辅、尚书王佐、邝埜、内阁学士曹鼐、侍郎丁铉、副都御史邓棨以下数百人全都壮烈殉国。不少人是从未经历战阵的文官,有的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全都手执军器,战死沙场。只有身为皇帝的英宗,在敌人面前俯首就擒。他吓得两腿发抖,站立不住,只好由瓦剌兵把他架走,可以说是丢尽了国家的脸面。这次土木堡之战,瓦剌军只有2万多人,40多万明军在英宗与王振的瞎指挥之下,竟然一败涂地,死伤过半,骡马损失20多万头,衣甲辎重全被敌人夺去。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土木堡之变”。这一惨痛教训,永远值得后人记取。


于谦临危受命守京城


  英宗被解送到也先的大营,也先高兴得了不得。他说:“我常常祷告上天,希望大元帝国能够重新统一天下。现在得此大胜,眼看明朝就要灭亡,我们统一天下的日子就要来到了!”看到英宗十分驯顺,他就想利用英宗来进行讹诈,企图不战而胜攫取明朝的锦绣江山。于是他决定让自己的弟弟伯颜帖木儿看管英宗,在生活上尽量优待,加以拉拢。


  英宗糊涂透顶,不懂两国相争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以为也先把自己抓住了,只是一般的强盗绑票,可以用金银财宝来赎,就向伯颜帖木儿提出一个要求,希望写信给北京,要皇宫里多拿财宝来赎。伯颜帖木儿很想乘机勒索,同意把信送出。这封信先送给明朝怀来卫的守臣,又由守臣派人连夜送进北京的皇宫。孙太后和钱皇后接到此信,知道皇帝被俘,号啕大哭,宫里乱成一团。


  次日,孙太后搜刮宫里所有的奇珍异宝,用八匹马来驮运,打算赎回英宗。钱皇后也把自己珍藏的宝物一起加进去,以为送的礼物越重,英宗就可以回来得越快,可惜送出之后,有如石沉大海,全无消息。这件事虽是秘密进行的,但是很快就传开了,加之从土木堡逃回的士兵们满街都是,土木堡惨败皇帝被俘的消息已经封锁不住,京城里的富豪纷纷把财物南运,街头巷尾,车马拥塞,人心惶惶。


  8月18日,即土木堡之变的3天之后,孙太后在宫中召集群臣商议国事。她泪流满面,向群臣公开了皇帝被俘的消息,希望大家以国事为重,各进忠言,商讨战守大计。


  最先发言的是翰林侍讲徐珵。他是苏州人,过不惯北方的生活,很想京城南迁,在土木堡之变以前,就把家眷和财物偷偷运回南方去了。这时他趁机大发议论说:“既然太后要我们各进忠言,我就不妨直说。我们50万精兵良马已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这京城里的老弱残兵不满10万人,试问如何御敌?如果敌人来攻,京城一旦不守,人心动摇,大明的江山就保不住了。不如现在早定大计,把京城迁回南京,即或战事不利,还可以划江而守,保住半壁河山。”


  沉默了好一会,满头白发年已70多岁的礼部尚书胡■奋然说:“成祖皇帝把陵墓建在北京,就是不让子孙再把京城迁回南京。试问:我们能够迁到南京,敌人难道就不能追到南京?我能往寇亦能往,迁都绝不是万全之计!”兵部侍郎于谦接着说:“胡大人说得不错,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岂能轻易放弃!宋朝避敌南迁,最后还是灭亡,这个惨痛教训,我们绝不能忘记。为今之计,只有激励军民,征召勤王兵马,誓死保住京城,不能有任何别的打算。”他越说越愤慨,望着徐珵厉声说:“凡是主张南迁,轻易放弃京城的,就是千古罪人!”


  于谦义正词严的发言,立刻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修撰商辂、给事中王竑的响应,孙太后也为之动容。那个一向能说会道的徐珵在大家的指责之下狼狈退出。于是全场作出了誓死保卫京城的决定。孙太后命令英宗之弟,刚满20岁的郕王朱祁钰监国,也就是暂时代理皇帝,又命于谦以代理兵部尚书的身份承担起保卫京城的重任。于谦慨然受命。


  临危受命之后,于谦连夜布置城防工作。他迅速收编从土木堡逃回的士兵,招募新兵,并飞调南北两京的预备队伍,沿海防倭的队伍,前来保卫京城。当时通州官仓存粮有数百万石,有人建议放火烧掉,以免资敌。于谦不肯,他奏请郕王下令,预发京城官员9个月的俸粮,预发士兵6个月的饷粮,叫大家自己到通州粮仓去领;并且发动京城百姓协助政府运粮,凡能从通州官仓运粮20石交给京城官仓的,发给运费白银一两。命令一下,全城军民忙得热火朝天,运粮的队伍汇成一股洪流,白天车马相接,夜里火把通明,家家都有存粮,人心安定。


  经过几天的整顿,京城防务有了眉目,大街小巷,秩序井然,士兵各守岗位,军心振奋。前几天人们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神情迅速改观。年轻的郕王非常高兴,就于8月21日正式任命于谦担任兵部尚书。


  人心虽然安定下来,但是大家还有一肚子怨气。要想平息民愤,振奋士气,朝廷必须追究土木堡惨败的罪责。8月23日,郕王临朝理政,由都御史陈镒等人联名上奏的奏章中提出要求:应公布祸首王振的罪状,灭门抄家。郕王沉吟未决,百官伏地痛哭,不肯起身。王振的爪牙锦衣卫指挥马顺(就是杀害刘球的凶手)还敢厉声斥责百官说:“王振已经死了,你们还噜苏什么?”给事中王竑怒不可遏,一跃而起,一把揪住马顺的头发说:“你是王振一党,祸国殃民,早该正法。今天还敢放肆,岂不是自己找死!”他说完了在马顺的脸上狠咬一口。马顺拼命反抗,百官怒极,一拥而上,拳脚交加,当场把他打死。
  这时朝班大乱,郕王惊恐,就向殿后逃跑,王竑带领百官随后追赶。于谦抢步上前,拉住郕王的衣襟,催他赶快下旨:“王振罪大恶极,立即灭门抄家;马顺助纣为虐,大家激于义愤当场打死,概不追究。”郕王畏惧,拼命挣扎,把于谦的袍袖都撕破了。于谦死不放手,直到郕王答应下旨,百官才安心下来。随后大家又要求处死王振的死党太监毛贵、王长随,郕王只好同意。百官当场把两人打死,鲜血从两人的口鼻中流出来,一直流到大殿的阶下。


  退朝之时,吏部尚书王直看到于谦袍袖皆裂,十分感动,就拉着于谦的手说:“现在国家多难,正需要老弟这样有魄力的英才,我们这些老朽,100个也抵不上你一个。”当时朝野上下都把希望寄托在于谦身上。于谦勇敢地承担起保卫京城的重任,昼夜辛劳,不敢稍有懈怠。   


  被百官当场打死的三个尸身摆在东安门外示众,过往行人都争着来踢几脚,以泄胸中之恨。王振全家都被斩首。查抄王振家产时,共获金银60多库,玉盘100多面,六七尺高的珊瑚树20多株,其他珍宝不计其数。有些珍宝是皇宫里也少见的。王振及其党羽横行十多年,这次才受到严厉的打击,正气伸张、人心大快,全城军民欢声雷动,更坚定了保卫京城的决心。


  就在北京军民摩拳擦掌准备抗击敌人保卫京城的同时,瓦剌太师也先正在做着席卷明朝江山重建大元帝国的美梦。为了利用英宗这个工具进行讹诈,做到不战而胜,也先对英宗百般拉拢,答应把自己的妹妹嫁给英宗,结为郎舅之亲,又派年轻美貌的瓦剌女子去给英宗侍寝。英宗在敌人的威胁利诱之下,一切唯命是从。也先率军进攻宣府之时,英宗就出头露面,高呼宣府总兵杨洪开门迎接。幸亏杨洪深明大义,断然拒绝;巡抚罗亨信更仗剑坐在城楼上,下令说:“敢言开门者斩!”爱国的士兵们对敌人矢石俱下,也先只好匆匆退兵。   


  一处不行,又试二处,也先押着英宗,到处招摇撞骗,竟以送还皇帝为名,要求守将开门迎接。各地守将深感为难,一面对敌人敷衍应付,一面飞报京城请示。于谦奏请郕王立即下令给边境各地守将,不论皇帝到达什么地方,守将都不许开城迎接,也不许派人出城与皇帝见面,必须认真保卫边疆,如有疏忽,军法从事。


  英宗宠信王振,造成土木堡的惨败;后来又为敌人出力,到处叫唤开城。这种皇帝早被国人所唾弃。于谦和同僚们商量,为了打击敌人讹诈阴谋,坚定军民抗敌的信心,有必要拥立郕王为新皇帝。此议得到孙太后的赞同。郕王还在逊谢,于谦奋然说:“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国家,请殿下不必推辞!”郕王这才同意。


  9月6日,郕王在群臣拥戴之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景帝。从8月15日土木堡之变到9月5日这20天中,朝中没有皇帝,人心很不安定。景帝虽然年轻,却能信任与支持主张抗战的大臣,采取许多有效的办法,打击内外敌人,迅速扭转了万分危险的局势,因而受到广大军民的拥护而登上帝位。


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


  也先知道明朝立了新皇帝,眼看自己手中的奇货已经成了废物,十分扫兴。王振的党羽太监喜宁在土木堡之变时叛变投敌,把明廷的虚实全都告诉了也先。这时他建议也先趁景帝新立内部不稳之时迅速进攻北京,为也先所接受。这年10月初,也先纠集各路兵马,挟持着英宗,大举南侵,企图一逞。他一路上发表文告,声称要一举夺取北京,重建大元帝国,逼迫明廷南迁。


  景帝得到紧急军报,就于10月8日下旨命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统一指挥。都指挥以下将官有不用命的,可以先斩后奏。于谦再拜受命,登坛检阅将士,一共有22万人。他下令各军列阵于京城九门之外,准备迎敌,总兵石亨、副总兵范广、武兴列阵德胜门外;都督陶瑾列阵安定门外;广宁伯刘安列阵东直门外;武进伯朱瑛列阵朝阳门外;都督刘聚列阵西直门外;镇远侯顾兴祖列阵阜成门外;都指挥李端列阵正阳门外;都督刘得新列阵崇文门外;都指挥汤节列阵宣武门外。


  于谦布置就绪,大战即将开始。这时有人建议拆毁城外民房,以免被敌人利用;有人建议在城外挑土挖壕,阻止敌骑冲突;总兵石亨建议全军退守城内,坚壁清野,以避敌锋,等到敌人久攻不克,兵马疲惫,然后出击,必能获胜。于谦坚决主张出城迎敌。他告诉大家:“土木堡之变以后,敌人一直轻视我们,我们绝不能在他们面前示弱。如今朝野上下,万众一心,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力量。”他命令兵部侍郎吴宁驻守城内,处理兵部一切事务,自己率军出城布阵于德胜门外,准备亲自迎击也先所率领的瓦剌主力军。


  10月10日,于谦下令紧闭京城九门,规定作战期间一律不得开门。并且颁布临时军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将士们看到城门已闭,知道已无退路,只有勇敢击退敌人,才能死里求生。文官出身的于谦这时身披铠甲,泪流满面,以尽忠报国的道理勉励三军。他说:“弟兄们!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我们为国出力的时候到了!我们一战而胜,上能为国家争光,名垂竹帛;下也能保住自己的祖墓家园,妻子儿女。一旦战败,身家性命全都不保,还要受人耻笑!弟兄们!我相信你们都是血性男儿,一定不会为国家丢脸!”将士们听了,极为感动,不少人痛哭失声,决心以死报国。当时北京城外的明军,人人脸上挂着热泪,手中紧握刀枪,一声不响,静静等待敌人的到来。


  10月11日黎明,远远传来呜呜的号角声,瓦剌军的前锋到达西直门外。于谦不让他们喘息,立刻派出副总兵高礼、毛福寿率军迎头痛击,立斩敌军数百人,生擒头目一人。初战告捷,人心振奋。当天夜里,于谦又派精兵袭击瓦剌军营地,大有斩获。也先这次进兵,是倾巢而来,想在几天之内攻下北京。想不到明军的阵容已经今非昔比,一天之内,连吃败仗,锐气已挫,进退两难。喜宁向他献计,叫他遣使讲和,请明廷派出大臣迎回英宗,如果能把于谦骗来,加以扣留,就不难打下北京。10月12日,明廷派右通政王复随瓦剌使者来迎英宗。也先嫌他官小,不愿接谈,指明要改派于谦、石亨等人,才肯谈判。景帝动摇不定,派人出城去问于谦,于谦说穿了敌人的阴谋,反对再派使臣。景帝接受于谦的意见,对也先的要求断然拒绝。


  也先的阴谋不能得逞,就于10月13日倾全力进犯德胜门。于谦面对强敌,亲自指挥作战。他命石亨伏兵于民房内,而以小队骑兵诱敌,等到敌人精骑万余前来攻城,伏兵齐起,截断敌人退路。副总兵范广从正面迎击,火炮火铳齐发,也先的弟弟孛罗,大将毛那孩先后中炮死。敌人残军于败退后转攻西直门,企图侥幸一胜,以挽回一点面子。正遇明军都督孙镗的队伍,当即予以迎头痛击,石亨也从德胜门赶到,前后夹攻,城上守军发炮助战,敌军受到重创,溃不成军,仓皇败退。这是两军决战的第一次,也先的主力军损兵折将,从此一蹶不振。

 


  次日,于谦派副总兵武兴、都督王敬主动出击,先后猛攻瓦剌军营,瓦剌军拼命抵抗。在激战中,武兴被流矢射死,明军小挫。但是附近的百姓舍死忘生,前来支援,用砖石猛击敌人,一时呼声震天。由佥都御史王竑和副总兵高礼、毛福寿率领的援兵及时赶到,四面猛攻。敌人立脚不住,全面溃退。


  从11日到15日,战事相持了5天,瓦剌军的进攻受到坚决的反击,死伤惨重,讨不到半点便宜。也先觉得攻城已经无望,又探听到明朝各路勤王兵马就要来到,自己的归路有被切断的危险,只好决定退兵。15日夜间,瓦剌军全部拔营撤退。于谦督促将士马不停蹄,连夜猛追。沿途百姓也不分昼夜袭击敌人。17日,也先残军狼狈逃出紫荆关,退回漠北。在退兵期中,瓦剌军不断受到明军和百姓的袭击,又死伤了1万多人。


  瓦剌军败退之后,景帝在宫中设宴庆功。这一次保卫京城大获全胜,论功劳,当以于谦为第一。景帝对他加少保衔,总督军务。于谦一再谦让说:“如今国家多难,近郊多垒,强敌虽退,疮痍未复,做臣子的实在觉得惭愧,怎能居功受赏?”景帝不许他辞让,他才再拜受赏。当时皇宫内外,大街小巷,敲锣打鼓,张灯结彩,人人兴高采烈,欢庆胜利。好消息传到全国各地,人心振奋,敌强我弱的形势已经扭转,瓦剌部从此衰落,大明帝国在土木堡之变以后又重振声威。


宗英回北京


  也先俘获英宗,认为奇货可居。最先是想以英宗为人质,进行讹诈,希望不战而取得明朝的天下。到了行不通的时候,又想勒索大量钱财,长期纠缠不已。以于谦为首的正直大臣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断然加以拒绝。后来明朝立了新皇帝,也先手中的英宗就成了废物。也先觉得左右为难:如果白白地放回去,很不甘心;不放吧,又没有一点作用。瓦剌内部的许多首领都对此事不满,在也先犹豫不决之时,都逼他放回英宗。因为瓦剌各部生产落后,许多生活必需品都要依靠和明朝贸易才能取得,由于双方处于战争状态,交易停止,物资缺乏,大起恐慌。也先难违众意,只好派专使到北京来,表示愿意无条件放回英宗,希望恢复边境贸易,双方从此相安。


  1450年8月15日,也就是土木堡之变的一周年,英宗终于回到了北京。中国的皇帝在战争中被俘,这并不是第一次。在历史上,西晋的怀、愍二帝被匈奴人所俘,在受尽折磨后仍然被杀;北宋的徽、钦二帝被金人所俘,后死于五国城。但是被俘的皇帝能被无条件送回来,并不丧权辱国,这在历史上则是空前绝后的一次。这完全是于谦推行正确的国策所取得的胜利。在英宗刚刚被俘之时,朝野上下一片慌乱,于谦大胆地提出国家为重、皇帝为轻的正确口号,力主拥立新皇帝,从根本上击破敌人进行讹诈的阴谋。在敌人力绌计穷,愿意无条件送回英宗,而景帝与群臣唯恐英宗既返在帝位问题上会出现矛盾而顾虑重重的时候,于谦为了国家的体面又毫不犹豫地主张立即迎回英宗。他办事一心为国为民,没有半点顾虑,既不怕得罪英宗,又不怕得罪景帝,胸怀磊落,肝胆照人。   


  英宗既返,朝野上下兴高采烈,欢庆胜利。于谦却说:“上皇虽还,国耻未雪!”鼓励大家继续努力,巩固国防。英宗被安排在皇城内的南宫里,他虽名为太上皇,因为名声太臭,没有人理他,日子过得冷清无趣。


  瓦剌各部因为入侵明朝失败,损失重大,互相抱怨,矛盾重重,不久就爆发了内战。入侵明朝的祸首也先众叛亲离,有一次他外出打猎,受到部下的突然袭击,他只带着一个亲信仓皇逃命,在逃跑途中被一个牧民杀死。当他气势汹汹大举南侵,一心梦想重建大元帝国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不久之后就当了茫茫大漠中的一个孤魂野鬼。发动南侵的罪魁祸首也先既然已经授首,国耻已雪,明王朝广大军民发动的反抗入侵的反击战也就打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如果明王朝内部不出问题,则因土木堡之变而造成的创伤可以逐渐恢复,国力也会逐渐增强,不会再为北方的外患担忧,老百姓也能从此过上太平日子。不幸的是,外患刚除,内争又起,到了1457年,居然发生了英宗复辟的“夺门”事件,小人得逞,君子蒙冤,为祖国立了大功的以于谦为首的一班正直的大臣竟被一网打尽,加上“谋逆”的莫须有的罪名公开处死,造成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大冤案。从此,明王朝的国势江河日下,内忧外患,接踵而至,100多年之后,最后亡于清朝。民族英雄于谦的大冤案终于演变为全民族的大悲剧。


       (作者单位:中华民族史研究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通史 80 土木堡之变(2)
他曾力挽狂澜救大明王朝于水火之中 却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于谦保卫北京的故事
疑点重重的土木堡之变:明朝文官集团成为最大受益者
明朝唯一被废黜的皇帝,退位不到20天便遇害,死后被禁止入葬皇陵
土木堡之战后,如果没有于谦历史会怎样改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