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草根观点(九):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转变学习方式之所以难以落实,固然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习惯了的教学方式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不能”,“教师不敢”。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看到的是学生们的现实情况,都非常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学习如果离开了教师的非常具体的安排和要求,他们就不知如何是好。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会——不敢——不会,最终不能让转变学习方式的要求落到实处。

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我们通常说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主宰课堂,不是“满堂灌”,而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就提醒我们,教学的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还要承载着培养学习能力的任务。所以,我们不能在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情况下,采用“断奶式”的突然转变,它有一个“教——扶——放”的过程,更不能因为学生现在还不能、还不会而不敢放手,仍然固守着过去的“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你不敢放手,不用心去培养,学生们永远就不可能具备这样的能力。并且转变学习方式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有计划的、有耐心的长期的训练和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对此,本人虽然在一线工作了二十多年,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思考和尝试过什么比较具体的办法,下面所讲的是我结合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提出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帮助学生实现“做好人”的愿望。

“做好人”的愿望是人性本身所固有的力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就要重视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而主动精神的力量源泉最根本的就是这股力量。当前,我们所提供的教育主要是诱使学生们都走上升学的道路,以“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或者“让自己更重要、让生活更体面”为由头,引导学生们在题海里拼杀,为将来奋斗。这样做,看似能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努力方向,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他们的行动离“做好人”的愿望渐行渐远,他们一开始或许把教师的话当“圣旨”,完全生活在教师、家长的期望和安排之中,表现得很听话,很积极,一旦大人们讲的那些“由头”在他们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时候,他们什么力量也没有了,只能听天由命,只能混天度日。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满怀希望地来到学校,经过几年的学校生活就慢慢变成了“坏孩子”呢?不是他们本质上希望这样,也不是他们天生就想和老师与家长作对,而是他们确实没有了自己、没有了方向,在大人们看来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可在他们眼里一点儿意义也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已经丧失了它的作用。

帮助学生实现“做好人”的愿望,就要求教师要放弃“权力主义”和“分数决定论”,用最真诚地爱对待每一个鲜活的生命,用人道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暂时问题,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待不同学生的差异。我们教育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常常产生于师生关系中的一种很微妙的东西,这就是,学生有他们的一些利害关系,可教师却有着完全另外的利害关系。所以,常常会出现,学生不理解教师的好意,使教师和学生渐渐疏远,并且由此让某些学生和教师有了不信任和不信赖的情感。为什么在现实中,有的教师要排斥打击那些“差生”?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学生“对自己不利”,影响了自己的名和利;而这些“差生”为什么又要与自己的老师做对?因为老师对自己的情感、兴趣、需求漠不关心,甚至非常冷漠。所以,教师与学生志同道合,保持精神上的一致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你是真心对学生好,他的缺点、他学不会,甚至是错误行为,你都不会断然处之,而是在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他“做好人”的力量,促使他自我强迫,自我改正。

2、引导学生端正对待学习的态度。

能够正确对待学习的人,他们就懂得什么是“应当”“困难”和“好”。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给出了几观点:

★凡是只图付出最小的努力而想获得最大的满足的一切都要蔑视。轻易得来的满足,到头来必然带来思想上和心灵上的贫乏。

★凡是难于完成的,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美好的,值得赞美。

★逼迫自己去做应当做的事,而且把应该做的事变成你愿意做的事。这是一种和谐。这种和谐,则是你的纪律性的基础。履行义务,则是意志的主要源泉。

★只有在你懂得什么是困难的时候,你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果你在童年、少年、青年早期,处处感到轻松,那你就有可能长成一个软弱无能的人。只有那种不去逼迫自己去做应当做的事的人,才会感到轻松。既懂得“应当”,又懂得“困难”,把两者结合起来,这便是自我教育之道和真正伯成长之路。要由自己去判断什么事是应当做的和什么事你要逼迫自己去做。

★如果一个人靠他人逼迫自己去学习,靠他人逼迫自己去劳动,靠他人逼迫自己成为自己父母的好儿子,成为自己孩子们的好父亲,这种人就会成为社会的异物,因为社会的精神和本质就在于创造。

★一个自己从不知道一分钟甚至一秒钟以后他会干出什么事来的少年;一个任何时候也不去想东西由何而来,而把父母看做自己欢乐和满足的源泉的少年——当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少年突然变得沉思起来时,当我越来越清楚,他已能在日常生活里见到的人身上发现某种新而又新的东西,而且每一次为这种新东西感到惊叹,并进而更敏感、更深刻地去观察人时,这就是说,我久久期望和久久等待的内在的精神活动已经开始。

★在于儿童的思想意识中,不能把美好的东西同愉快的,尤其是轻松的东西混淆起来。使一个人从幼儿起就应当懂得,美好的东西是劳动的结果,是手和脑的创造。美好的东西,往往来之不易。没有劳动,甚至也领会不到大自然的美。

★教育的技术则要求使少年时代能有许多提高追求水平的练习机会。让每一个少年想去做似乎难以做到的事,让癫狂的胆量和悲观的情绪同时涌现出来,这要比沉默地服从和自己什么也不吐露,只是一味地盲从好上一百倍。

3、尽力让教学过程变得丰富起来。

我们的教学过程简单化和机械化问题还十分突出,教学设计总是从方便教师出发,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他们所希望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不能一致,让他们失去了丰富的感知、真切的体验机会,情感上的营养不足和思维上的训练缺失更使他们感觉到学习生活的苦闷和单调。在这样的情况下谈自主学习是不可能的,苏霍姆林斯基建议:

★要像对待最大的不幸那样去担心青少年们的智力生活只是去死记硬背。死记硬背是和谐发展的危险敌人。真正的智力生活,只有在一个人不去死读书的时候才有可能。我们教育集体要关心每个学生去阅读与功课无直接联系的图书。根据思考的需要,青少年应当加倍地去阅读,要大于教科书向他所提供的阅读要求,这就是我多年的教育经验得出这样的结论。根据思考的需要去阅读,不去死读书,乃是智能的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的主要条件。死啃书本不可避免地会变成读死书,使头脑迟钝,把学习变成令人不愉快的负担。

★知识欢乐的最重要的源泉,就是体验和感受到知识则是我的智力的创造的结果,探索的结果,心灵劳动的结果。

孩子跟着老师到花园或到茂密的灌木林中,或到养蜂场,到池塘 边,或到一个深山谷中去,这些地方,形象地说,就有滋养 渴望知识的细根,这些地方就会使孩子萌发出一种愿望——要做一个有智慧、有学识的人。这时,教育者的使命就在于向孩子揭开那些不懂的东西,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在这里,哪怕是最胆小的、最腼腆的学生,也会变成好问的思想家。老师越是出色地打开学生们的眼界去看那些不懂的东西,学生的惊讶感谢就越深刻,他们的求知欲望就越明显。

★只有当学生能成为思维的人的时候,当他的思维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不依赖于他在课堂上学到的和正在学习的那些东西的时候,那时孩子才会成为好问的、求知欲望旺盛的、勤奋的学生。课外的思维活动是不以初级阶段教学课程为转移的,要比孩子在课堂上所学的一切都更为重要、更丰富、范围更广泛。如果孩子的精神发展没有蓬勃的、泉水般涌出的思维生活,让他对待学习幸福、对待欢乐那样,一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思维课应当在教会每一个字母、每一道算术演算之前,在思维的最初发源地——大自然中进行。

★让学生在图书的世界里生活,这是当今学校一个最重要的教育问题。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就在于使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最强烈的、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使人终生都入迷地想同书中的思想、美、人的伟大精神、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打交道。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为此,应当教会孩子们去掌握图书世界里的生活欢乐。要达到这个目的必要的一点就是老师同自己的学生能在无拘无束的情况下,进行长时间地交流读书心得。

4、教师要成为渴求知识的榜样。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个问题上,一方面如果教师没有自主学习的经历,他们是不能指导学生的,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各种表现如果不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学习的痴迷,不能引导学生在未知领域里进行探究,学生就失去了榜样。

●如果教师把自己的劳动看做是一种负担的话,那么从他嘴里发出的任何的道德教诲,在学生们听起来都是对真理的一种嘲笑,也会摧残少年的心灵。如果说这种话的人没有这个道德权利的话,即使他的言词最正确、最漂亮,也会成为道德败坏的工具。

●一方面你既是孩子们许多未知事物的聪明的百事通,另一方面无限展现在你面前的世界,也跟展现在你的学生们面前的世界一样,永远使你去认识,永远使你惊讶。一位在道德上的“自我”是虚伪的,是两面派,这不仅会丧失他的权威,而且会使孩子变得不可教养的人,这就是不幸之所在。

●教师在道德上“自我“的中心,就是看他对知识、脑力劳动、科学、文明、阅读、图书的态度。孩子们应当从自己教师的身上看到对智力生活、科学的无限忠诚。老师对知识的迷恋会令孩子们折服。如果你想成为受尊敬的人的话,那你就去做使孩子们在真理面前惊奇、惊讶的小路上的领路人,你要跟孩子们一道去发现真理。孩子们觉得发现者是他们,而你只能做他们的助手,没有你,他们是行不通的。孩子们只有在你的帮助下,他们思考、发现真理,感到惊奇与惊讶,那时他们才会更加精细地认识到你的劳动的意义。一个只会向学生灌输现成知识,要求背熟、背熟、再背熟的教师,定会激起孩子们的伤心感,而然后便是内心的愤懑。你要注意的,你的智慧不只是在你检验学生的知识时,才在他们面前展露。教师利用自己的智慧过多地强调孩子们的无知,或者在他们身上显示自己的优势,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为有害的了。教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的路。你要关于安排孩子的智力劳动,让他们感到,你跟他们在一起变得聪明一些,每增加一点新的知识都会使你高兴。

5让学生学会以批评的态度对待自己

关于如何评价学生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们,这里提供一个观点,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良心是行为敏锐的卫士——无限地夸奖不仅会削弱一个人的精神力量,而且会产生出很危险的特点——自我怜悯。凡是不健康地滋长这个特点的人,他任何时候也不会成为勇敢的人。要做一个精神上坚强而勇敢的人,首先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凡是真正珍惜你身上做人的品德的人,那他就不会过去夸你。要常常坐下扪心自问。

◆要让学生感到自己身上有另一个人。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做到这一点。这里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做了不体面的事,受到责备主要不是来自年长的人,而是来自孩子本人。年长的人只能去点燃善良思想的火花。

◆在一个人感到羞愧的时候,才会严格要求自己的愿望。当一个人在为自己不体面的行为感到羞愧的时候,他会想到别人在这一瞬间在看着他,这又一次地感到有一个理想的人在自己的心灵之中。羞耻往往比来自外面的最严厉的惩罚更有力,因为这是用自己的良心去惩罚自己的良心。

◆良心的作用,就在于它能使一个人似乎以个人的名义去评判自己的行为和品质。如果仔细认真地去研究良心的起源、开端的话,那我们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只有当他从幼年起就习惯感受到他是处在众人眼前的时候,内在的“我”的声音才会在人的身上说话。良心和羞耻心的培养,恰恰在于使孩子感受到是一种渗透,即用别人的思想感情渗透到他内心的世界中去。应当检孩子创造这种感受:就是在他周围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任何人在注视他,他仍感到有人在注视他。不应该经常令人厌烦地去催促他,机敏地注视着他们每一动作。过分的监督会使良心麻木,使它变得虚弱而无力。教育的艺术就在于使孩子能善于自己去处理自己的问题。只有这样,他才会发现对自身的观察力。

◆要照着应该做的那样去做,不是为了给人看,不是为了让人看到你的好举动而夸你,而是凭着自己的良心办事。做一个真正的能扪心自问的人,比当着人面,品评你的举动、称赞你的善良和批评你的邪恶要困难得多。对着自己良心去解释,要比当着别人面去解释要困难得多。◆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就在于让良心使人不得安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的三种境界
浅谈教师的教育机智
校长怎么做,让教师职业更“专业”
(原创)教育随笔:教育,需要你我用自己的良心去做!
初中数学教学故事
教师怎么把孩子教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